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學生評價問題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六期
一、教科書化的學業評價
我國高?,F行的學業評價制度以期末考試為主要形式,以機械性記憶為手段,以書本知識為主要評價內容,以獲得學位文憑為最終目的。將課程作業完成情況和期末考試的成績相加就可以得到每位學生的學業成績,不同學年、不同院系、不同專業的學生基本都是一種學習狀態,即平時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中憶筆記、考完對筆記。學生不會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也不會對書本外的知識進行探究,只需認真學習教科書就可以得到一個不錯的評價結果。從考題類型來講,基本承襲傳統的考試題型,主要包括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辨析題、分析題。這些試題大多數是考察學生書本知識再現能力、信息復制能力,比較強調反應速度,誰能更快答完題,往往誰的分數更高。只學習基礎知識,關注內容的表面,不對學習目的、學習策略做認真思考,學習內容是分別孤立的個體,不具有批判性。這種學習方式具有工具性特點,為應付課程要求而學。停留在知識表層的學習體驗不會使學生產生學習情趣,反而更容易陷入一種恐慌和忙亂之中,學習風格變得更加機械,學習目的更加功利,也會造成知識框架不清晰、很快被遺忘的困擾。一定要改善這種書本化的評價方式,令學生真正提高學習能力,學以致用,感受到獲取知識的充盈和喜悅,逐漸從表層學習轉入深層學習。
從課程作業來講,布置課程作業,可以考察學生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接受查閱、評述文獻、制定研究方案及計算、論證、撰寫短文等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也可以使學生達成或展示預期的教學結果,但以書本知識為主要內容的課程作業所發揮的實然作用與理論上的應然效果并不一致。首先,參考答案固定,產生抄襲剽竊現象;教師科研任務繁重,往往不愿在課程作業的輔導上花費過多精力,布置的課程作業以考察基礎知識為主,比較容易作答,甚至就是教科書中的原題再現,由此抄襲書本、抄襲他人的現象日漸增多。其次,注重機械練習,不利于拓展知識;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教師通常會為課程作業擬定題目或劃定范圍,學生只能按照要求在固定范圍內完成作業,這嚴重阻礙了知識面的擴大和融會貫通能力的提高。
二、綜合素質評價脫離實際、社會反響不佳
目前,盡管各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稱謂有所不同、內容存在差異,但一般均依照《大學生行為準則》等要求,按德、智、體三方面設置一套綜合評價指標做出量化,并分別賦予權重,加以累計,最終得出一個綜合得分和排名順序,進而作為獎勵或批評學生的主要依據。其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業評價占主要成分,忽視非學業因素的重要性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智力是由多種智能組成的,而每一個人身上的優勢智能又各不相同,因此,如果評價內容不全面,或單獨以某一種智能代表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極其不合理的。學業評價占綜合素質評價的比例過高,容易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扎實、文化素質較高、模仿能力較強,但如動手能力、開拓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結協作等品質較弱。甚至有的“優秀畢業生”給用人單位留下的是“成績好,但溝通能力差,適應能力、創新能力不足”的刻板印象,相比之下,他們更青睞學生干部,學生黨員身上表現出的政治素質硬,工作能力強和社會適應水平高等特質。
(二)標準過于整齊劃一,不利于個性發展不同年級學生的學業、道德、綜合素質發展進程是不一樣的,即使同一學年的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綜合素質狀況也是有差異的?,F行的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式,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統一的標準只會培養出整齊劃一的學生產品,學生對評價結果并不是很滿意。讓被評價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評價結果,就是評價的最大效益。在認同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學生才會心悅誠服地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改進,從而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最終目的。此外,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評價就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找到并了解自己的實際需要和個性特點,進而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目前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用統一的標準對不同的學生個體進行檢驗,這樣學生只能迫于外在的條條框框,在一定范圍內自我優化,但個人的特殊經歷、特殊才能、特殊品質不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和發揮。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的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更加需要有自己的觀點看法、思維想法,不隨波逐流,形成自己的穩定的個性特點和獨特才能。
(三)無視現實需要,人才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綜合素質評價中,學業評價占主要成分,德育評價可以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來形容,體育評價基本只是體育課的考試成績與體育達標的成績累加,至于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幾乎沒有涉及,社會很少參與到在校生的評價中來,學校只是在自己的范圍內對學生進行無視現實需求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據新華社記者調查,一些用人單位反映,近兩年他們招收的大學生存在自私、不懂禮貌、不會處理人際關系,很多大學生試用期沒結束就被用人單位辭退,一些用人單位建議,大學生求職時應先補禮貌課。高校的學生評價給廣大師生一種誤導,即在學校里成績優異、品德端正、積極上進的學生將來走進社會一定也是優質員工,顯示并非完全如此。通過分析,其實學生在畢業前綜合狀況的調查結果、學校的綜合考評結果以及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結果這三者之間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反映在高校目前培養的學生規格與社會的實際需求規格之間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評價的主體主要由教師組成,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只是被動的接受評價結果,社會無法參與到學生評價工作當中,導致綜合素質評價脫離實際,社會不接受、不認同高校做出的評價。
總之,無論是道德評價、學業評價,還是綜合素質評價,學生評價關系到學生成長和祖國發展,要想得到更真實客觀的評價結果,仍需從促進學生發展、重視評價過程的觀念出發,摒除過分依賴結果、過分使用量化的傳統評價模式,學校要拒絕“紙上談兵”式的局限在校內的單一化評價,應多設置具體情境、讓學生有機會提前接受社會考驗,爭取社會可以最大程度的參與到在校生評價的工作中來,避免校內校外不一致的現象。這樣不僅對學生的未來有幫助,更有利于學校和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
作者:唐艷杰 單位:吉林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