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糧食烘干機發展現狀及對策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當前我國糧食烘干市場再次火爆,為使人們有更清晰的認識,本文通過介紹糧食烘干機的發展現狀,指出我國糧食烘干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糧食烘干行業發展問題的解決思路以及小型糧食烘干機的發展前景以供參考。
[關鍵詞]糧食烘干機;現狀;問題;解決思路;小型烘干機;前景
我國是農業大國,糧食總產量高,但是在加工、儲存、運輸等過程中糧食的損壞率高達18%左右,遠超世界糧農組織5%的標準。收割后的小麥水分在18%~20%,玉米和水稻甚至高達22%~25%,極易霉變。所以,糧食收割后必須進行干燥處理才能達到貯存條件[1]。長期以來,我國糧食的收割處理困擾著廣大農戶,尤其是稻區農戶。據統計,每年因天氣狀況造成來不及曬干或達不到水分要求導致發霉、發芽等損失的糧食比例高達5%左右。其中僅因發霉所造成的損失就高達2100萬t,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4.2%,直接經濟損失大約180億~240億元[2]。我國糧食烘干量占糧食年產量的10%左右,意味著90%左右的糧食要靠天氣干燥。尤其近年,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增加,90%需要天氣干燥的糧食得不到及時干燥處理,不利于國家糧食安全。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糧食進口大國,糧食安全是重中之重,必須將糧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傳統的糧食干燥方式就是晾曬,這種方式需要場地,分田到戶后,曬糧的場地有限,大多農戶利用道路來曬糧,不僅增加了糧食雜質,破壞了品質,還影響了道路交通安全。糧食收割機械化促使糧食收割期大大縮短,短時間內糧食集中收獲,客觀上需要有更多、更大的曬糧場地,因此,糧食烘干機需求市場應運而生[3]。
1糧食烘干機發展現狀
《國家統計局關于2016年糧食產量的公告》指出,201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1623.9萬噸,其中谷物產量56516.5萬噸,烘干比例只占10%~15%,我國糧食烘干比例與歐美的90%以及日本的92%相差很大。當前市場對糧食烘干機的需求每年超過20000臺,穩定的市場需求保障了我國糧食烘干機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4]。境外糧食干燥設備的研制開始于20世紀40年代,20世紀60年達國家(地區)基本實現了糧食干燥機械化,20世紀70年代基本實現了糧食干燥自動化,20世紀80年代糧食干燥向清潔、智能化方向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糧食干燥設備已經達到標準化、系列化,取得了階段性進步[5]。境外糧食烘干機在發展階段涌現美國捷賽(GSI)、NECO和GrainHandler、歐洲丹麥興百利(Cimbria)、英國BriceBaker、瑞典Tornum、日本金子、佐竹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三久、太陽等國際知名企業及品牌[6]。我國糧食烘干機的發展起步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開始主要仿照日本、蘇聯的烘干產品,當時的機械結構復雜、耗材多、造價高,也僅僅在一些農場、糧庫中使用;20世紀70年代后期,我國一些科研機構開始自主研發設計糧食烘干機,也僅應用于農場和生產隊;20世紀80年代,我國糧食烘干機開始向多用化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不斷推進改革和發展,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糧食烘干機的發展也邁向專業化[7]。糧食烘干機產業發展受社會需求而興起,發展區域比較集中,烘干機企業在一些地區甚至都沒有,只有比較寒冷和潮濕的地區才會集中應用。如浙、滬、遼、黑等地區的烘干企業數量幾乎占了全國總量的50%[8]。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糧食烘干機數量年均增長率至少150%。2015年,我國糧食烘干機數量至少有6.87萬臺,制造商更是多達1000多家,市場銷售額高達100億元。2016年,我國糧食烘干機制造企業仍有將近400家。老牌制造商如鄭州萬谷、安徽金錫等企業更加大投入,中聯重科、福田、雷沃等大型集團也相繼涉足烘干行業。同時愛科、久保田等跨國公司也以各種方式進入我國糧食烘干市場,市場競爭不斷加速我國糧食烘干行業的整合[6],尤其中央與地方的雙重財政補貼加劇了我國糧食烘干行業供求旺盛的態勢[4]。
2烘干行業發展問題
2.1迎合財政補貼
目前多數糧食主產省、市、區在年度購置補貼實施方案中均把糧食烘干機產品列為補貼重點,并對此實行優先補貼、敞開補貼。當前各省對烘干機的補貼品牌、品類還在不斷增加。安徽省2017年比2016年補貼烘干機品牌品類增加了10種。我國烘干機市場總體形勢是產能過剩,據統計,目前烘干機產能與市場要求比率大約5∶1。據中國農業大學毛懷志教授介紹,保守估計,目前我國烘干機生產企業至少有300~400家,生產企業數量仍太多。據統計,目前我國烘干機銷量在800臺以上的企業占比不足4%,年產量不足300臺的企業占比高達80%。在這些良莠不齊的烘干機生產企業中,年生產300~400臺烘干機的企業根本不具備自己的研發制造中心,小企業在質量上無法與大企業競爭,只能迎合國家地方農機補貼政策打價格戰。因此,最終受害者還是作為消費者的農民[9]。
2.2資金及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一般小型糧食烘干機的價格也在10萬以上,即使有30000元的購機補貼,農民仍需支付剩余的高昂成本。另外目前絕大多數糧食烘干機承載重、機身高、體積大,必須要安裝在固定的場地中,而相關的配套設施如廠房等,投資成本也不低。更重要的是糧食烘干配套設施用地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往往觸碰農田紅線,烘干配套用地問題也就難以落實。因此,當前烘干機械大范圍普及非常困難,政府仍需加大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10]。
2.3制造水平低
我國糧食烘干行業的準入門檻比較低,當前良好的行業標準和質量檢驗標準還沒形成和完善。不乏某些生產廠家以撈一把的心態涉足烘干行業,制造和設備條件根本達不到,工藝水平低。測控系統不完善,機械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因為水分測量不準或失效出現糧食烘干不均勻,達不到糧食儲存的水分要求等現象。更嚴重的是糧食烘不干出現爛糧的現象,直接給農民用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4]。
2.4缺乏市場規范
我國糧食烘干機生產企業仍然多依賴仿造,自主創新少,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目前市場上新型的糧食烘干機研發緩慢、成熟機型少,質量參差不齊。除了個別品牌如“一鳴”“三久”“山本”“金子”等堅持高端、高價戰略外,更多的還是選擇打價格戰,使得我國烘干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同時,一些國內知名企業和一些跨國公司又以各種方式切入烘干市場,進一步加劇了烘干行業的市場競爭[6]。因此,當前我國糧食烘干機市場急需相應市場規范政策和行業標準的出臺。
2.5不節能環保
以烘干機發展最為火熱的江蘇為例,據統計,2017年江蘇全省共有以煤炭為燃料的烘干機12997臺,占比為72%;以燃油為燃料的烘干機3546臺,占比20%;以生物質為燃料的烘干機639臺,占比4%;其他動力烘干機584臺,占比3%;空氣源熱泵烘干機約115臺,占比約1%;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烘干機43臺,數量最少。據電力公司數據顯示,采用燃煤、燃油、生物質、天然氣、電加熱和空氣源熱泵6種不同燃料的烘干機,在同等條件下,如果不考慮人工等成本,僅僅按照烘干能源所提供的熱值成本來比較,將1t含水率30%的濕糧烘干降為含水率13.5%的干糧,烘干成本差別較大。燃油烘干用能成本為132.98元/t,電加熱烘干用能成本為122.2元/t,天然氣烘干用能成本為83.5元/t,生物質烘干的用能成本為47.3元/t,燃煤烘干的用能成本為39.13元/t,空氣源熱泵烘干用能成本為34.9元/t[11]。鑒于巨大的糧食烘干市場,雖然以燃煤為主的烘干機用能成本還不算高,但面對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狀況,無疑更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趨勢,因此,糧食烘干機急需新能源技術的輸入。
3解決思路
3.1國家政府層面
(1)解決烘干配套用地。現階段多數糧食烘干機體積龐大、需要固定在廠房內作業以及另外建立倉儲周轉庫。因此,糧食烘干配套用地是進行烘干作業的前提。(2)解決烘干用電問題。工業用電成本較高,急需出臺糧食烘干用電實行農業電價等支持政策。空氣源熱泵糧食電烘干技術對受電設施要求較高,政府需要考慮對規模較大的烘干點的用電設施進行改造。(3)提倡鼓勵新能源技術研發應用。目前我國烘干機械仍以燃煤、燃油為主,國際氣候問題本就日益嚴峻,加之能源問題又愈漸緊張,我國更應大力推廣新能源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擔負起大國應有的責任。(4)完善補貼扶持政策。當前農民消費者仍需支付補貼后的高昂成本,政府需加大烘干機購置補貼。此外,烘干中心的配套建設補助等也應逐漸考慮并進一步加強扶持力度[11]。(5)規范市場、統一標準。通用配件有助于糧食烘干機廠家減少售后檢修成本,有助于消費者節約維修時間,減少維修成本,也為產品質量優劣做出評判標準,更為用戶選擇產品時提供了依據。規范糧食烘干機制造標準以及配套設施的技術標準要考慮現實的工藝條件和市場的實際需求,必須集思廣益,廣泛調研后協商制定[4]。
3.2企業與技術人員層面
(1)鉚足干勁搞研發。在中央和地方財政不斷加大扶持的熱潮下,現有的糧食烘干機生產企業更加要投入研發,牢牢掌握核心技術。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各制造商要舍一時之利謀長遠,努力克服困難,追求高質量。在不斷需求高質量、低價格產品的當前,掌握了技術和工藝就掌控了市場。(2)廣集英才。人才是行業發展的基石和推動力,我國農業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需要大量優秀人才,現階段人才的缺失尤其表現在產品質量上不去、消費者對烘干設備了解不足以及各地方對烘干中心規劃不能到位。(3)立足實際。人才的培養要在企業、在基層,只有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從實際出發,多方法解決、多問題考慮,才能生產出適應我國國情、滿足市場需求、讓用戶滿意的產品。
4小型糧食烘干機的發展前景
4.1小型一體化
雖然目前糧食烘干機大型噸位占多,同時也提倡烘干機向中小型發展,但是烘干機產品仍然呈現大體積、大噸位、固定式的特征。隨著農業面向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小型糧食烘干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糧食烘干機只有小型化,才能有望實現收割、脫粒、烘干智能一體化[4]。
4.2移動式與固定式協同發展
針對當前的農業發展狀況,我國有的地區沒有應用烘干設備,尤其是干燥地區甚至都沒有糧食烘干機生產企業,形成了極大偏差。同時種糧大戶、合作社以及種個體農戶比例上差距不大,因此小型糧食烘干機不是最終選擇,必須要考慮地區差異和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同步發展固定的和可移動的烘干機械是近階段發展的趨勢。
4.3新能源驅動
針對當前烘干機能源使用情況,在進行資源整合和技術開發的前提下,相關企業和技術人員設計出新型能源驅動糧食烘干機,加速促進產品朝環保智能化方向發展是未來一重大趨勢。詹長軍[12]研究表明,相比于常規烘干,太陽能熱管聯合式烘干可節能70%左右。實驗可驗證僅用太陽能烘干比聯合式烘干只節能3.8%,而聯合式烘干比僅用熱泵烘干卻節能11.8%,而且時間上聯合烘干比太陽能烘干可節省14.9%,因此太陽能熱泵聯合技術是熱門選擇。
4.4產品成熟
隨著糧食烘干機市場逐漸規范,相應標準的出臺是烘干行業發展的必然。未來的烘干產品必定是設計合理、方便安裝、量產規模大,可以根據不同產量、不同使用方式、不同使用要求進行組合,滿足不同品種和干燥規模要求,同時占地面積小、易操作、可靈活移動的智能化產品[1]。
5結論
在極端天氣頻繁發生的現階段,確保糧食安全早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雖然我國糧食烘干行業的發展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問題也比較多,但可以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結合現有的資金與技術,少走彎路,我國糧食烘干行業的發展一定會彎道超車,糧食安全一定能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參考文獻
[1]張延國.批次循環糧食烘干機設計與研究[J].農家參謀,2018(1):215.
[2]張華光,謝尚臻,劉振德.漲聲響起盤整期到來—2017年烘干機市場回顧與2018年前瞻[J].當代農機,2018(3):38-41.
[3]趙國強.對糧食烘干機的認識和看法[J].農業機械,2017(3):68-71.
[4]羅煬.淺析我國糧食烘干機行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J].商業研究,2017(16):13-14.
[5]張延國.批次循環糧食烘干機設計與研究[J].農家參謀,2018(1):215.
[6]袁家厚.糧食烘干機的應用與發展[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7(3):26-28.
[7]李巖舟,陳云可,陳金榮,等.小型谷物烘干機的設計[J].農機化研究,2018(4):125-128.
[8]李好明.淺談烘干機產品分類及發展趨勢[J].農業機械,2017(4):206.
[9]王十七.烘干機市場:“最好的時代”亦需冷思考[J].農業經濟,2018(1):80-83.
[10]戴春江.對新形勢下糧食烘干機推廣應用的思考[J].南方農機,2017(15):23-24.
[11]陸桂良,張飛,高晉宇.2017年江蘇省糧食烘干技術應用情況淺析[J].江蘇農機化,2018(1):26-30.
[12]詹長軍.太陽能熱泵聯合干燥裝置在干燥領域的比較優勢[J].農業工程技術(新能源產業),2010(3):22-23.
作者:魏偉偉 王金良 單位: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