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紡織院校職業指導信息化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從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意義、存在問題以及對策等方面加以分析,探討民族地區紡織職校如何通過構建行之有效的職業指導信息化路徑,從而滿足區域紡織對職校職業指導工作提出的需求。
【關鍵詞】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信息化
引言
開展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實踐探索,是在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的基礎上,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為主要載體,輔以信息化手段,探索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工作貫穿于在校教育與頂崗實習全程的工作方式。如下從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意義、存在問題以及具體措施加以分析,探討民族地區紡織職校如何通過構建行之有效的職業指導信息化路徑來滿足區域紡織對職校職業指導工作提出的需求。
1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意義
1.1理論價值盡管國內外關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研究已成熱點,但我國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工作信息化建設的研究尚屬空白,構建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信息化實施路徑理論具有創新性。在關注民族地區紡織職校學生素養水平的基礎上探索《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模式與方法,將豐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論,創新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模式。創新性地開展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實證研究,強調紡織職教特色、民族地區教育特色,能夠為民族地區紡織職校德育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研究提供典型案例,推動民族地區紡織職校德育課程與信息技術實踐整合的發展。
1.2應用價值提升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工作的實效性。提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育人質量,從而提升民族地區紡織職校學生職業規劃能力。探索“互聯網+”為特征的具紡織職教特點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學資源庫建設,為職業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積累共享型教學資源。
2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存在的問題
2.1民族地區紡織專業職校生職業規劃存在的問題紡織產業轉移、嫁接需要一個過程,且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決定了紡織產業發展也呈現出不平衡態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西部民族地區紡織產業有可能出現粗放型經濟和循環型經濟并存的局面,且粗放型經濟今后有可能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實現產業升級。一方 面,職校學生有可能更容易被發達地區集約型經濟的工資待遇及工作環境、發展空間所吸引,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特點也要求所培養的職校學生既需能夠適應粗放型經濟,也應能夠適應今后經濟轉型的需求。然而民族地區紡織專業職校生所制定的職業規劃往往缺乏可操作性,以中職生為例,其所接受的職業指導啟蒙教育是一入學就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此時的中職生還是一年級新生,存在著職業認知模糊、對崗位階梯認知不足、對崗位典型任務認知不足、對崗位環境認識不足的特點,所以其所制定的職業規劃模仿、抄襲痕跡很重,缺乏對自我、行業以及本地經濟發展趨勢的思考及認知。
2.2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工作者存在的問題民族地區紡織職校尚未能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的就業指導師資團隊。專業師資缺乏、師生比偏低一直都是困擾民族地區中職學校辦學內涵提升的“老”問題,由于民族地區紡織行業大多處于產業鏈低端、附加值不高,故而對學生、家長的吸引力不夠大,師資力量更是匱乏,沒有專門的就業指導、職業指導工作人員。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師資團隊往往是以就業工作部門的工作人員為核心,畢業班班主任、《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為骨干來兼任,這些人員大多沒有受過就業指導教師的專業培訓,有的雖然具有一些實踐經驗,但專業理論知識不夠,有的有理論水平但實際工作經驗欠缺,有些文化基礎課類專業出身的班主任不了解紡織專業學生的就業特點,因此造成就業指導工作針對性差,工作效果不理想,達不到真正為畢業生服務的目的。
2.3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工作方式方法存在的問題由于民族地區一般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而紡織類專業社會認可度不高,故而紡織職校教學資源相對缺乏,學校有限的資源優先向專業建設傾斜,重專業教學、輕文化基礎課教育,故而很少開展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資源建設,如此一來課程定位缺乏本地及專業特色,校本案例不足,教學模式主要以課堂講授、照本宣科為主,導致紡織職校學生在校期間職業體驗弱,對紡織崗位、紡織行業的職業知識儲備不足;而且民族地區紡織職校普遍存在著重實習、就業前的校內職業指導,輕頂崗實習指導以及就業追蹤服務的現象,但事實上學生在頂崗實習階段恰恰更需要得到針對自身實際情況的職業指導。
3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具體措施
如下試圖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創新職業指導工作的方式方法,來解決亦或是緩解上述問題。
3.1利用網絡公共資源強化學生職業認知充分利用紡織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向民族紡織職校學生介紹紡織專業就業形勢及人才招聘情況。如果該地區建有專門的紡織產業集群窗口平臺,如海西紡織服裝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諸暨富潤紡織產業集群窗口平臺等,則更有利于強化職校生對本地區就業市場的了解;如果該地區未建有專門的紡織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則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可從中國紡織網、全球紡織網等專業網站選取相關崗位,引導學生上網了解企業招聘情況。教師可以通過介紹學生上網完成霍蘭德職業興趣量表及在線測試,或是利用問卷星軟件制作問卷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測試,來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完成自我分析。運用手機App例如盛澤紡織網、全球紡織網和紡織大學堂等手機軟件引導學生了解紡織行業,由于手機目前幾乎已成為職校學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手機來進行職業認知學習,將有利于擴大職業指導教育的普及面。
3.2建立校本型職業指導教學資源庫收集職業生涯規劃范文、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典型案例以供學生制訂職業規劃時借鑒,收集本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作品的電子文檔制作成作業庫,在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時,學生會因其是校友的作品且可以與校友的職業發展路徑相比對而產生強烈的代入感,不僅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而且借鑒作用更明顯。教師通過自行制作課程微課,組織學生扮演課本劇、拍攝職業情景微電影和拍攝職業情景圖片等形式,建設校本化的課程資源,將該資源在師生學習空間或是微信、QQ等平臺上,提升課程資源的使用率。教師通過建校友群、構建師生學習空間等方式,建立互動交流學習平臺,學生不僅從教師方面得到指導,也能從校友方面得到指導。學校針對就業環節,將與本校長期合作的企業及崗位資料,以及本校學生歷年來就業崗位、就業企業立檔建庫。該數據庫供學生在網上查詢相關資料,以方便學生在頂崗實習、就業之際,通過查詢合作企業資料等信息,來進行選擇。
3.3校企合作提升職業指導信息化程度校企合作開發微課等課程資源。職校職業指導教師的信息化參差不一,職校以“定制”的方式,與企業合作開發微課等課程資源,將有助于統一課程資源的標準及質量。校企合作開發職業體驗式游戲軟件。通過手機游戲等方式,引導學生在進行游戲選擇的過程中“玩中學”,激發學生自學興趣,了解實習、就業應知應會的相關知識。校企合作開發頂崗實習管理平臺。將對頂崗實習學生的管理納入信息化建設的軌道,提高頂崗實習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頂崗實習管理效率,既能進一步加強師生互動,早發現問題早解決,又能對采集到的學生頂崗實習數據進行分析,反饋并推動相關決策的修訂。
4結語
做好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與信息技術整合工作,有利于提高學生職業規劃能力,強化學生對紡織行業、紡織崗位的認知,提升師資隊伍的職業指導能力,將職業指導工作空間延伸至課堂之外,為滿足民族地區紡織職校學生職業指導訴求提供應用支撐,對做好民族地區紡織職校職業指導工作將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參考文獻
[1]王賢綱.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職校生職業生涯設計與就業指導[J].職教論壇,2013(5):85-87.
[2]李云.如何指導民族地區中職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以新疆伊犁職業中專為例[J].學園,2013(21):186.
[3]王寧.目標視角下高職院校信息化就業指導工作內容體系建構[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70-73.
[4]余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信息化路徑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0(1):140-142.
作者:雷敏 單位:廣西紡織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