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轉型升級中標準化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輕工標準與質量雜志》2015年第一期
1.1溫州市企業制定標準的能力相對不足溫州市企業所制定的標準見表1。“一流的企業賣標準,二流的企業賣品牌,三流的企業賣產品。”溫州市企業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形象,增強企業的競爭力;行業有利于提高競爭門檻,淘汰不達標的企業,提升整個行業的信譽度。掌握了標準就如同掌握了行業制高點,掌握了“行業話語權”,其所代表的不僅是可持續獲得的利潤,還意味著領先的地位和對行業內其他企業的巨大滲透力。在市場競爭中,有形的實力往往會通過無形的標準表現出來,不能積極參與標準的制定,在競爭中往往會身處下風而導致事倍功半。溫州市具有中國人造革之都、中國鞋都等眾多的國字號金名片,在行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通過對表1的數據分析發現,在33914份國家標準、74539份行業和地方標準中,溫州市企業制定的國家標準為657份,約占1.9%;行業標準為750份,約占1.0%。這些數據反映出溫州市企業參與標準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標準化活動相對于產業發展水平相對滯后。標準的第一起草單位更能反映出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反映出企業對于整個行業的影響力。溫州市企業作為第一起草單位制定的國家標準為69份,約占0.20%;行業標準為157份,約占0.17%,反映出溫州市企業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主導制修訂工作中,雖有參與但涉及的標準數量相對有限,層次偏低,話語權相對薄弱,制標能力相對不足,這些不足都直接制約了溫州市產業向更高層次的轉型升級。
1.2溫州市企業所制定標準的行業分布不平衡溫州市企業所制定標準的行業分布見表2。溫州市經濟正處于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型階段,通過標準規范行業發展方式,提升行業發展質量,改造提升行業傳統工藝,挖掘汽摩配、電氣、鞋類、服裝、泵閥等傳統特色優勢產業潛力,應用標準探索和總結智能、低碳、綠色技術經驗,拓展新興產業,實現傳統產業“老樹開新花”,新興產業“新樹發新芽”,新舊產業齊頭并進,才能推動溫州市產業轉型升級。但通過對表2的數據分析發現,溫州市企業制定的1464份標準中主要分布在化工(G)、機械(J)、電工(K)、儀器儀表(N)、輕工文化與生活用品行業(Y)五大領域,標準數量分別為93份、270份、315份、96份、195份,總共969份,約占66.2%,反映出標準涉及的產業范圍偏窄,覆蓋面偏小,不能全面帶動溫州市產業的整體發展。在溫州市企業作為第一起草單位制定的261份標準中,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M)的標準為0,占比為0%;新能源產業(F)的標準為1份,約占0.4%;電氣產業(K、L、N)的標準總和為22份,約占8.4%;精細化工(G)、模具(J)的標準為55份、46份,約占21.1%、17.6%;其余服裝、鞋革等產業(Y)的標準為54份,約占20.7%。反映出溫州市企業制定的標準基本還停留在傳統特色優勢產業,為新興產業而制定的標準數量非常少,有些甚至為零,標準的行業分布不合理破壞了溫州市產業齊步前進的一致性。特色優勢產業由于發展時間長,相對于新興產業標準數量偏多屬正常,但從特色優勢產業的標準分布來看,同樣存在制定標準的行業分布不平衡的現象。行業整體標準化意識不強,未利用標準化增強行業發展,行業之間的標準化逐漸演變為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現象,直接導致制定標準的行業分布不平衡,拖累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共同驅動溫州市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1.3溫州市企業所制定標準的區域分布不平衡溫州市企業所制定標準的區域分布如表3所示。改革開放以來,溫州市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各縣市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從溫州市各縣市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看,既有經濟比較發達的樂清市和瑞安市,也有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文成縣和泰順縣,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增長放緩及各縣市區本身的環境、地理、交通、人口等因素差異,使得各縣市區的經濟差距在短時期內很難得到有效的改變,極大地阻礙了溫州整體經濟的發展。放眼各縣市區經濟發展與標準化程度的相關性,經濟越發達,思維越開闊,標準化參與性越高。從表3的數據可以看出,在標準制定方面,樂清市的標準數量為471份,約為32.2%,遠遠領先于其他地區;鹿城區、龍灣區2個地區的標準分別為201份、231份,約占13.7%、15.8%;而洞頭縣、文成縣、泰順縣3個地區的標準分別為2份、1份、3份,約占0.1%、0.1%、0.2%。樂清有電器、鹿城有鞋業、龍灣有合成革、洞頭有羊棲菜,各縣市區都有相應的支柱產業,而在支柱產業的標準化參與活動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的支持程度不同,各縣市區企業的參與程度也大不相同,直接導致溫州各縣市區的標準化發展不平衡。采用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有利于提高標準化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和加快溫州市標準化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由于技術的落后,致使國外組織或企業能夠通過標準等技術性貿易壁壘等措施阻礙企業產品的出口,2013年浙江省32.3%的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全年出口貿易直接損失達到37.2億美元,企業為應對進口國技術要求而新增成本達到18.9億美元。通過對表3的數據分析,在總共1464份標準中,有采標的標準數量為365份,約占24.9%,反映出溫州市企業參與制定標準時,雖然已經開始積極采用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但采標比例僅僅是所制定標準的1/4,溫州市企業標準走出國門與國際或國外先進標準相接軌還有一段距離。制修訂國際標準方面,截止2013年底溫州市企業制修訂的國際標準為4份,與廣州市40多份國際標準相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溫州市產品走出國門與國際產品相競爭,溫州市企業需積極采用國際或國外先進標準,提高采標比例,減少國內國外兩套標準,降低產品成本,避開技術壁壘風險,減少經濟損失。
1.4溫州市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數量不多溫州市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分布見表4。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建立與運行有利于分析產業標準需求,建立產業技術標準體系,加強產業整體布局,跟蹤國際技術變化,增強國際標準化交流,提升標準話語權,匯集標準化技術人才,拓寬標準化工作視野。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的數量與層次直接標示著該地區標準化的能力以及標準制修訂時的主動權與話語權。通過對表4的數據分析發現,溫州地區有1個國家級TC、2個省級TC、1個國家級SC、4個國家級WG,總共8個標準化技術組織。從產業分布的角度分析,僅僅是特色優勢產業的電氣、鞋類、泵閥、印刷等幾個產業組建了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新興產業與大部分特色優勢產業都無相應的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產業中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主導地位的缺失,直拉導致標準制定的話語權、組織權等不掌握在溫州市企業手中,制定標準尤其是技術標準時,各項指標的確定直接受制于人,直接影響溫州市企業未來的生產成本與生存狀態,從而影響溫州市產業的轉型升級。
2溫州市產業轉型升級中標準化的建議
為了能夠更好更快地推動溫州市產業轉型升級中標準化的建設,針對上述標準化工作的不足之處,提出以下一些標準化建議。
2.1健全標準化協調機制全面規劃溫州市標準化實施戰略,建立標準化聯席會議制度,加強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標準化的統籌規劃,加強重要技術標準制定、實施與監督。圍繞溫州市經濟發展的標準化熱點難點問題,加強標準化管理部門與產業部門、行業協會、企業、消費者代表等利益相關方的協調溝通。
2.2鼓勵企業制定標準出臺標準化激勵政策,激發企業活力,支持企業技術創新,鼓勵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組成聯盟,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多方合作共同研制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聯盟標準,積極采用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逐漸增強制定標準的能力。
2.3加強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推動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的國家級、省級或市級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以下簡稱技術組織)的建設,加強技術組織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加大對技術組織的技術與資金支持力度,增強技術組織組成結構的合理性,增強技術組織運行活力,構建科學的技術組織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2.4加強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標準化科研機構或培訓機構建設,充分發揮其技術支撐、人才培育和橋梁紐帶作用,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標準化原理等基礎理論研究,開設標準化課程,建設標準化學科,開展標準化系統研究,培養高層次標準化人才,開展標準化基礎培訓,推廣標準化基礎內容,普及標準化基礎知識,培養復合型標準化專業人才。
2.5加大標準化經費支持和保障建立持續穩定的標準化經費保障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將強制性和基礎、通用等標準的制修訂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重點支持國際標準化活動、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及重要技術標準的研制。不斷完善標準化經費投入保障的政策措施,建立標準化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機制,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加大對標準化的投入。
3結束語
《標準化法》中提及的標準化主要工作任務是制定標準、組織實施標準和對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政府、社會組織或企業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往往只看重標準制定,將主要財力、物力、人力投入到標準化的前期工作即標準制定中,而忽略了標準的實施與后期的監督,導致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標準化工作仍停留在紙面,未能充分利用標準化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產業競爭實力,促進產業良性發展。所以在談及標準化工作時,既要注重標準的制定,更要加強標準的實施與監督,這樣才能通過標準化手段全面有效的推動溫州市產業的轉型升級。
作者:金波虞愛娜葉瑩單位:溫州市標準化研究院溫州市計量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