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人才培養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前高職院校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質量難以完全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福建省食品工業發展的特點,突出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差異化,應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產教融合與產學結合等方面進行構建,以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食品營養與檢測;人才培養;差異化策略
差異化戰略是商業管理界公認的三種競爭戰略之一,目前差異化戰略理念已經成為市場經濟大環境下企業生產和發展的基本戰略。眾多的學者已在金融、地產、服務業等眾多領域開展差異化研究,但在教育產業中還涉及不多。高職教育的發展之路在于差異化生存,高職教育不能沒有差異、沒有特點,其核心競爭力應該是自己的個性特色。但是,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都紛紛開設了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縱觀該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對專業特色辦學差異化的研究還處于空白。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形成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特色,真正做到為食品行業培養合格的食品營養與檢測高技能“專門型”人才,本文對福建省該專業人才培養實施差異化策略的效果進了深入分析。
1高職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分布情況
截至2018年,全國開設三年制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高職院校共有203所,分布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在校生超過31000余人。但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在全國開設情況并不均衡,其中居前7位的分別是山東(25所)、河南(21所)、福建(14所)、廣東(14所)、江蘇(11所)、黑龍江(11所)、安徽(11所),占全國高校該專業開設總數的53%。由此可以看出,該專業主要分布在食品加工業或者農業比較發達的中東部地區,而西部地區開設此專業的數量相對較少,甚至個別地區比如西藏并沒有一所高職院校開設該專業[1,2]。福建地區開設食品營養與檢測的高職院校有14所,居于全國開設數量第三名,其中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2所,分別是福建船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和漳州職業技術學院,而漳州職業技術學院不僅是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同時其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還是福建省精品專業和校重點建設專業[1,2]。
2福建省食品工業發展概況
福建省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呈“依山傍海”的地理特點,九成陸地面積為山地丘陵地帶,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3]。森林覆蓋率高達65.95%,居全國第一;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二位,山海資源相當豐富。從起源于唐朝的福建紅曲黃酒到現如今,福建省根據自然資源優勢和地域條件,實現了千億元產值產業集群的發展,形成了閩南休閑食品產業群、閩東南果蔬加工產業群、閩西畜禽產品加工產業群、閩東和閩中水產品加工產業群、閩西北筍竹加工產業群、閩南和閩北閩東茶葉加工等特色鮮明的食品加工聚集地。每個領域還形成了各自的龍頭與標桿企業,比如福建盼盼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福建達利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蠟筆小新(福建)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廈門銀鷺食品有限公司、中綠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福建八馬茶葉有限公司、福建安井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等,這些企業特色鮮明,品牌示范性強。其中上市公司數量眾多,例如蠟筆小新、中綠、達利和好來屋在香港上市,盼盼食品、安記食品、惠泉啤酒、八馬茶葉、圣農和回頭客等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或新三板掛牌。其中休閑食品為主要競爭優勢產品,僅泉州市就有50家與國際ACCP體系接軌的出口休閑食品企業,生產的膨化食品、果凍、餅干、糖果等風靡國內市場,總產值位居全國前10位[3]。據統計,2017年,福建省擁有規模以上食品生產企業2406家,完成工業總產值5529.75億元(同比增長11.6%),占全省消費品工業的24.7%,位居全行業首位。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090.59億元,增長11.6%;食品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525.88億元,增長14.4%,是食品行業中增長最快的子行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13.28億元,增長7.1%[4]。
3目前高職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3.1人才培養目標同質化據調查研究,全國不同地區高職院校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缺乏清晰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人才培養規格、層次、類型上區分度不高,缺乏特色,存在同質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但何謂“高素質”?以及他們經過3年的學習需要具備什么“技能”,卻未清晰地闡述。其后果就是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及產業結構脫節,多數學生畢業后沒有具備有競爭性和對口性的就業優勢,找工作時不得不轉向其他與所學無關的就業領域。
3.2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設置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具體方案,各專業根據本專業培養目標的需要,通過開設各類、各門課程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5]。福建省內高職院校食品營養與檢測類專業大都以福建農林大學食品類課程設置為藍本,在其基礎上對課時進行刪減,但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技能型”把握不夠準確,后果就是導致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就業時往往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
3.3教學模式單一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主線仍然是以課程類別進行劃分,教學模式仍然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全班一起上理論課,實驗分小組進行。但因為擴招,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加上班級人數眾多,很多學生都是渾渾噩噩地混完一堂課。不能切實保證每個學生都真正掌握技能,更別說對其人文教育的培養。
3.4實踐、實訓條件落后實踐和實訓教學是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培養“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的環節。但據調研發現,目前福建省高職院校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實踐與實訓教學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主要是因資金和場地等原因的限制,實訓室建設相對比較落后。如校內實訓工位數不足,往往是多個學生一個小組,有些學生比較積極主動,有些比較慢熱,因此不能確保每個人都能動手操作;另外很多急需添置的實訓儀器和軟件因為事業單位采購流程所限制,更新緩慢,跟不上企業的技術發展需要,導致實訓與社會需求脫節。
4福建省高職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人才培養實施差異化戰略的要點
4.1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化人才培養目標是教育主體通過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期望被培養對象達到的預期成果,人才培養目標同質化阻礙了高校的多元化發展。因此高職院校確定好自己的辦學定位,科學而合理地制定適合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有效實施差異化教育的前提。福建省高職院校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在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時,應根據福建食品工業發展的特點,到相關的企事業單位進行充分調研,根據不同崗位群能力需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差異化的培養目標。例如,針對福建省休閑食品為主要優勢競爭產品,可以把培養目標中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定位于熟悉休閑食品生產工藝、營養特點以及檢測方法,能勝任休閑食品生產、營養成分檢測以及食品衛生質量檢測的技能型人才。
4.2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的差異化課程是專業教育的最基本要素,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具體方案。每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質量、培養特色等最終都是通過具體的各門課程來實現[5]。因此,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的差異化,是實施專業差異化教育的載體,也是各高職院校實施差異化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因素。
4.3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差異化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在課程設置方面,應突破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設置,課程模式能夠根據社會及市場的需求及時增減,應更加新穎和靈活。例如以福州黎明職業技術學院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為例,根據福建省食品工業發展的現狀,了解到休閑食品和茶葉出口發展迅猛,因此在該專業營養和檢測兩個模塊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增設了休閑食品加工技術、茶葉加工與審評技術等專門性課程。第二,在課程內容上,更加重視課程的實踐性與應用性,以“崗位需求,課證融合”為主線進行課程內容的調整。職業資格證書是高職畢業生就業的“準入證”,因此,為實現學校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無縫對接,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課程內容以及課程考核要與檢驗工和營養師職業資格考試相配合,以幫助學生順利取得證書。第三,在教學方法上,在傳統的課堂講授法的基礎上大膽引入項目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四階段實踐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同一門課程不同的老師可以有不同的教學風格和講授方法。針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和自己能適應的老師,這樣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達到個體化、多元化發展。
4.4重視產教融合與產學結合實踐環節是檢驗學生實操能力、培養專業技能的重要環節,與不斷發展的產業技術相比學校實訓條件是有限的,在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要實現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無縫對接,要大力提倡校企之間的合作,要求企業全方位、多層次地參與到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而不僅僅是停留在企業捐贈、設立獎學金這些淺層次的合作。因此實行產教融合和產學結合,是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要遵循的方針與政策,也是必須邁出的步伐與前進的方向。為此,學校可以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與企業的管理者、技術人員、一線工人一起,采用“現代學徒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或者與企業合作建立仿真生產基地[6],讓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圍繞著課堂理論知識,而是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仿真生產過程及關鍵環節,擁有真正的實踐體驗及實習經驗,會更有利于其后的就業或從業。
參考文獻
[1]裴愛田.食品營養與檢測在我國高校中的分布情況研究[J].現代食品,2017,10(19):6-8.
[2]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網編輯運營中心.高等職業學校擬招生專業設置備案結果數據檢索[OL]2018-02-20/2018-9-30.
[3]王秋儀.福建省食品產業發展調查與思考[J].湖南農業科學,2016(13):112-114.
[4]福建省食品工業協會.福建省食品工業協會2017年年會圓滿成功[OL].2018-01-09/2018-9-30.
[5]史曉江.差異化教育背景下“層塊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3(6):267-268.
[6]崔宇馨.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現代交際,2018(12):113-114.
作者:雷娟娟 鄭韻芳 單位: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