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化學公眾教育闡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開展公眾化學教育的重要性
1.開展公眾化學教育以提高國民科學素質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決定民族素質和國家智力水平的基石.要想很好地駕馭科學技術,使其為人類帶來無盡的福祉,不僅需要大量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進行創造性的研究工作,更需要全體公民對科學和技術有相當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公民科學素質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到個人的幸福和健康,而且也直接影響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生活,對整個國家的民主與法制建設和公民的參政議政能力帶來直接的影響.
2.開展公眾化學教育以適應人才培養的需求化學是重要的基礎科學,應重視其基本理論研究和其長遠價值.能源、糧食、環境、健康、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需要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化學與物理學、生物學、地理學、天文學等學科相互滲透,也推動了這些學科和技術的發展.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的專門人才,諸如新材料、生態環境保護、能源資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領域人才的培養與化學教育密不可分.當公眾對化學學科失去興趣和信心的時候,自然不能吸引更多的人學習和研究化學,更遑論優秀化學人才的出現.
3.開展公眾化學教育可以幫助公眾正確了解化學誤解的根源是不了解,公眾對化學品擔憂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化學品對人體健康及環境影響的了解.對公眾開展相關化學知識及信息教育,增加化學品透明度,不但能夠幫助公眾避免使用含有危險化學品的產品,而且能夠幫助他們做出趨利避害的明智選擇.
4.開展公眾化學教育可以幫助公眾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我國發展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壓力,進行公眾化學教育可以幫助公眾樹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引導公眾用化學知識去觀察生活、解釋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處理身邊化學問題,自覺地抵制愚昧、不理性行為.
二、如何有效開展國內公眾化學教育
1.借鑒國際社會的成功經驗聯合國大會宣布2011年為“國際化學年”,活動主題是“化學———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未來”.“國際化學年”紀念活動旨在彰顯化學對于知識進步、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化學年中,各國之間進行了專題討論會、交易會、展覽會、博覽會、講座公開討論、研討會、問答比賽等各種以化學為中心的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對化學科學起到促進作用,增加了公眾對于化學的欣賞和了解,提高了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對化學未來發展的熱情.美國從1989年開始舉辦“國家化學周”的年度活動,通常在每年10月份舉行,每年都推出一項全新的活動主題,美國化學周活動主題的內容涉及化學的方方面面,但都與公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保持了與全美化學周口號———“讓化學走向公眾”的高度一致.歷年活動主題有:地球化學、多彩的世界、向聚合物致禮、食品化學、化學與藝術、清潔化學、地球及遠地大氣、玩具的樂趣等等.活動形式包括實踐活動、論證演示的推理、實驗設計、信息搜集與檢索、軟件開發以及視頻播放等,形式簡單易參與,可以滿足各個年齡段和各個知識面水平的參與者.美國舉辦化學周的有益經驗無疑值得我國學習與借鑒.
2.開展專題形式的公眾化學教育我國從2001年開始,每年5月第三周,由國家科技部組織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國家科技周”活動.每年的國家科技周都有不同的主題,如“科技在我身邊”“科技創造未來”等.從2006年至今,國家科技周的主題都是“攜手建設創新型國家”.具體活動形式都是結合科學展覽、科技講座.為滿足公眾化學教育的要求,應該開展化學專題公眾教育活動,可以是“化學周”、“化學日”,每年都應確立不同的主題,關鍵是在調動廣大青少年的積極性上多做文章.
3.注重學校化學教育的公眾化人們頭腦中的科學知識,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學校讀書時學到的,假如在學生時代對某一知識產生了理解的空白和誤區,那么成年之后,對于這一部分知識的刻板印象及粗淺認識,就可能嚴重影響成年后對這一學科的接受.基礎教育中應樹立學校化學教育公眾化的理念,即將化學知識作為公民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化學教育幫助學生開啟了一扇觀察與理解外部世界的大門,在學生時期就能理解化學在社會中的作用,并能夠對自己及周圍社區或全球與化學有關的問題做出自己的判斷.
4.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公眾化學教育的手段應該是多樣化,并隨著現代媒介的發展而更易于為大眾接受.過去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即報紙、廣播、雜志、電視,如今,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機通訊等傳播媒介來傳播科技信息和科學知識.
5.加強社區群體傳播社區是公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群眾基礎機構,是公眾信任的一個基礎機構.社區除了管理、服務、保障功能之外,還有很重要的教育功能,即提高社區成員的文明素質和文化修養.社區可以發揮地緣優勢,以活動為主線,組織協調當地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開展有關化學與社會生活的專題討論,或開展專題講座或倡導正確利用化學知識的生活方式,使得化學知識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入人心.
作者:袁江袁欣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