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突發事件影響的道路交通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道路交通突發事件的影響要素
道路交通突發事件的發生具有隨機性,其事故成因錯綜復雜具有多方面性。一般而言,除去自然災害的偶然因素,道路交通突發事件是在特定交通環境狀態下,由人為因素、設備設施、路網狀態、環境狀況、管理能力五大因素共同作用的復雜動態系統,突發事件是其中某一個或多個環節失調所引起,或者說是人、車輛、道路、氣候等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駕駛員行為、車輛技術狀況、路況條件、天氣狀況以及駕駛員心理因素等都可能導致突發狀況。突發事故具有不可消除性,只能通過以往的案例,總結出突發事故產生的主要成因,采取相應措施,完善交通管理水平,以削弱或者降低交通突發事件的發生。與道路交通突發事件有關的因素可以劃分為五類:人為因素、設施條件、路網狀況、環境及管理因素。1)人為因素。主體人特征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及健康狀況。人是交通行為的主體。當突發事件發生時,人對于減少損失尤為重要。車輛是由人來駕駛的,道路是供人使用的,車輛和道路是客觀的,只有人是主動的、有意識的。因此,事故成因的關鍵在于人。這里的人除了指駕駛員外,還包括行人、乘客等交通參與者。根據突發交通事故成因的統計調查結果①,由人造成的突發交通事故所占比重很大。利用2009—2012年中國道路交通事故的各項指標數據,選取事故平均值進行總體成因分析,可以發現:人為因素導致的交通事故占事故總數的95.48%,車輛因素導致的交通事故占3.45%,路和環境因素導致的交通事故占1.08%。由此可見:突發事故中人是主體,其中人的因素又包括違章行為、決策原因和生理原因(駕駛員狀況,如年齡、駕齡、性別和健康狀況)三個方面。圖1顯示了2009—2012年中國交通事故中不同駕齡駕駛人的失誤致害統計結果。從圖1可以看出,隨著駕齡的增長,事故率呈降低-增大-降低的三角分布趨勢,駕齡6年的駕駛人的事故率、致死率等指標均最高,6年以后平穩下降。2)車輛因素。車輛是交通運輸的載體,車輛技術性能的好壞對是否會發生事故以及發生事故的嚴重程度具有一定影響。每年因車輛轉向、制動系統失靈所致的交通突發事故不在少數。通過總結,可將車輛因素導致的交通事故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車輛制動失效、制動不良、轉向失效、車輛超載及所載貨物未裝牢固,或車輛在運行過程中各種機件翻飛交變加上使用時間超過一定限度,導致車輛發生突發故障;一類是車輛的錯誤操作和不正當使用和維護使車輛帶有行駛隱患。從圖2可以看出,在駕駛機動車的情景下,正常狀態下的車輛致害比例是最高的。這說明:在道路交通突發事件中起決定作用的并非機器的作業狀態,絕大多數因素由系統能動者———人的主觀意識行為所主導。3)道路因素。除人為因素和車輛因素外,道路作為構成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其線形設計除了要最大限度地滿足車輛通行的功能,兼顧安全、順暢和舒適以外,還應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結構設計而引發的交通突發事故。道路線形、坡度、線形組合、路面狀況、交叉口的設計等都是誘發事故不可忽視的因素,這些都構成了交通突發事故成因中的道路因素[15]。4)環境因素。環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社會)環境。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如地震、風暴、洪水、龍卷風等),它們可能給道路交通帶來風險。自然災害往往具有不可控性、季節性和周期性,加強對自然災害影響要素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有效預防自然災害的發生、降低其帶來的損失。中國國土面積遼闊,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存在很大差異,自然災害表現出種類多、頻率高、區域性和季節性強等特點,道路具有全天候、跨區域的特點,各種自然災害都可能對道路交通造成不利影響。對道路影響較大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氣象災害、地質地震災害等,人工災害包括道路施工、橋梁坍塌造成的交通堵塞等引發的道路突發事故。從圖3可以看出:與車輛在正常狀態下致害比例最高的狀況相似,晴天時的災發比例為73.95%,其次是陰雨天氣時的災發比例(23.45%)。這說明,在道路交通突發事故中,天氣狀況的作用亦不容忽視。5)管理因素管理既包括對道路上正在行駛或擁堵的車輛進行限制或疏導的動態管理,也包括對停車問題進行治理的靜態交通管理,即充分利用技術、法制和教育等手段,正確處理道路交通系統中人、車、道路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使交通盡可能安全、通暢、公害小和能耗少[16]。交通管理科學化、法制化是預防交通突發事故發生的重要環節,相關部門要加強管理,切實提高交通綜合管理水平?;谝陨戏治觯疚臉嫿ǖ缆方煌ㄍ话l事件影響要素指標,如表1所示。
2道路交通突發事件的致因機理
研究道路交通的致因機理,就是通過研究致因因子及其相互關系,揭示道路交通突發事件的成因和發展過程。本文基于此思路逐項分析道路交通運營事故的成因。道路交通突發事件的影響因素繁多,并且每種因素對道路交通突發事件的影響方式、影響規律和影響程度也可能不盡相同,對道路交通突發事件的作用機理也有區別。即使同一種因素在不同狀況下對道路交通突發事件的影響程度也可能不一樣。在很多情況下,這些影響因素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它們之間往往存在伴生、衍生、轉化和耦合等相關關系。根據上述對道路交通突發事件影響因素的分析,本文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通過構造道路交通突發事件影響因素的解釋結構模型,來識別這些影響因素之間的層次結構關系,找到影響道路交通突發事件的最重要的關鍵因素。道路交通突發事件的致因機理體系如圖4所示。
3道路交通突發事件影響因素解釋結構模型的構建
3.1解釋結構模型說明ISM方法由JohnN.Warfield在系統論的基礎上首先提出,是系統工程中結構模型化技術中最常用的一種技術,用于定性表述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各要素間的層次關系。其核心思想是:系統具有復雜性;系統是可分的,由元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具有層級性和結構性,各元素之間存在互為的或相繼的、易于判別的因果關系,也存在難以辨析的、松散的耦合關系;從整體論的視角看,元素之間的最大耦合關系就是所有元素共同構成了系統。ISM方法的分析思路是:利用圖論的關聯矩陣方法標注出系統各元素間易于識別的因果關系和不易于辨析的耦合關系,借助N階二元矩陣至多N次自乘布爾運算,結果即趨于穩定的特征,運用數理邏輯推導的方法解構復雜系統的層級結構。近年來,ISM方法在農業、經濟和工程質量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如地區經濟開發、企業安全生產、企事業經濟管理等。
3.2模型構建本文用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和S13分別表示設施條件、人為因素、自然環圖2ISM基本工作原理境、人工環境、道路基礎條件、路網拓撲結構、交通流狀態、專業人員比率/管理組織機構、安全規章制度、安全預警管理、應急資源保障、交通安全決策、應急響應能力。運用解釋結構模型進行結構解析的步驟如下:第一步,確立影響因素間的邏輯關系。在課題組會分析討論并咨詢道路應急專家學者和交通部門管理者的基礎上,給出上述13個因素間的邏輯關系。其中,“V”表示行因素對列因素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A”表示列因素對行因素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O”表示表示彼此之間沒有影響。第二步,建立鄰接矩陣R?;趫D3所示的影響因素間邏輯關系,結合式(3)得到鄰接矩陣R。其中,“1”表示有影響,“0”表示沒有影響。
4結語
從道路交通突發事件影響因素的解釋結構模型圖可以看出,利用解釋結構模型分析道路交通突發事件的影響因素有助于將影響因素間的復雜關系層次化和條理化。道路交通突發事件影響因素的分析結果說明:首先,對道路交通突發事件有最直接、最基本影響的因素是設施條件、道路基礎條件、路網拓撲結構和交通流狀態,它們道路交通突發事件發生的內因,受下一級因素的影響,其他影響因素通過它們才能影響道路交通突發事件的發生。因此,從基礎架構的角度合理規劃以降低道路交通系統的脆弱性,是減小道路交通突發事件作用力度的最根本途徑。其次,中間影響因素為環境因素,通過作用于承載體引發害,而災害的嚴重程度、影響范圍也即危險性直接考驗系統的脆弱性。大型活動的影響范圍和持續時間、路段維修帶來的對其他路段的干擾、蓄意的人為破壞和交通事故的嚴重性程度,都會影響路網拓撲結構、道路基礎設施、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流流量。最后,最根本的影響要素是基礎制度的完善程度和管理組織機構對突發性災害的應對能力。在道路交通突發事件應對能力要素中,管理組織機構和基礎制度建設為基本,是能動性因素;應急資源保障、交通安全決策和應急響應能力是減弱災害危險性的操作性措施;提高風險預警能力有益于減少災害帶來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為事發前的準備工作爭取到寶貴時間。
于人而言,中醫有云,通則不痛;于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而言,道路交通系統猶如人體的血脈,通則達,達則恒久。因此,關注道路交通系統的風險要素———包括災害危險性、脆弱性、應對能力和路網連通性———至關重要。一方面,人是系統中的能動要素或主力建設者,因此應充分發揮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帶動性以完善法規制度、合理配置管理機構、發揮個人專長,并使應急人才專業化和應急隊伍專門化;另一方面,由于災害危險性和系統脆弱性對于道路交通風險而言是逆向作用因素,災害危險性越高、系統脆弱性越大,則系統風險越大;而應對能力對于道路交通風險而言是正向作用因素,應對能力越強,則系統面臨風險的作用程度越小。因此,減弱災害危險性、降低系統脆弱性、增強道路交通突發性災害的應急應對能力,可以有效應對道路交通系統的安全風險。
作者:王軍梅董沛武曲國華單位: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