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數據挖掘的溫針灸治療規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目的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臨床應用溫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的選穴規律。方法計算機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萬方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PubMed、CochraneLibrary中有關溫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相關文獻,建立相應數據庫,采用關聯規則方法分析腧穴使用規律。結果共納入文獻189篇,涉及189首針灸處方、46個腧穴、總使用頻次為1270次。其中近部取穴共計1119次(88.1%)、遠部取穴151次(11.9%);陽經、陰經取穴分別約為654次(51.5%)和283次(22.3%)。結論臨床溫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重視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腧穴;以近部取穴為主,兼以循證遠部取穴;重視陽經取穴。
關鍵詞:
膝骨關節炎;溫針灸;用穴規律;數據挖掘
膝骨關節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是中老年人常見關節疾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其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及關節畸形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負擔[2]。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了107種針刺和艾灸有效的病癥,KOA為其中一種。溫針灸是針刺和艾灸相結合的療法,在緩解KOA疼痛、改善關節活動情況等方面療效明顯[3-4]。筆者通過收集溫針灸治療KOA相關文獻,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腧穴選用特點及配伍規律,茲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計算機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萬方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PubMed、CochraneLibrary。檢索范圍均為建庫至2015年4月。中文檢索詞設定為“膝骨關節炎OR膝骨性關節炎OR退行性膝關節炎”,干預措施設定為“溫針灸OR溫針”。英文檢索詞設定為“kneeosteoarthritis”,干預措施設定為“warmingneedleORwarmingacupunctureORwarmingacupuncturemoxibustionORwarmingacupuncturemoxibustion”。并結合手工檢索相關資料及各論文參考文獻目錄。
1.2納入標準①文獻類型:已發表的有關溫針灸療法治療KOA的文獻,文種限為中、英文。②研究對象:中醫或西醫明確診斷為KOA的患者,不考慮其年齡、人種、病情程度等因素。③干預措施及比較措施:以溫針灸療法為主要手段,可合并其他中西醫療法,針灸技術符合《針灸學》范疇,腧穴選擇包括十四經穴、經外奇穴、阿是穴,不包括耳穴、頭皮針標準治療線、腹針、平衡針、經筋針刺療法、董氏奇穴,不限制針具規格及廠商;對照組可為空白對照、安慰劑對照、中藥、不同針灸處理因素或西醫治療方法等。④研究結果評定:目前臨床KOA療效評定標準多種多樣,故接受所有納入文獻的療效評定標準。
1.3排除標準①重復發表或內容雷同的的文獻。②綜述及動物實驗研究類文獻。③個案或驗案報道類文獻。
1.4數據錄入所得文獻導入NoteExpress3.04軟件。2位評定員依據文獻的納入及排除標準分別獨立對文獻進行初篩、全文閱讀、文獻核實、交叉核對,對存在分歧或難以確定能否納入的文獻進行討論。采用Excel2007建立“溫針灸治療KOA文獻數據集”,表格每一行為1個針灸處方,每一列表示文獻所記載的1個穴位名稱,出現了多少個穴位名稱即有多少列[5]。數據集另存為CSV格式文件。
1.5數據規范處理數據規范處理是指腧穴名稱規范處理和針灸處方規范處理[6-7]。參照《標準針灸穴名》,以國際代碼對腧穴名稱進行規范,如“足三里”規范為“ST36”;無國際代碼腧穴及經外奇穴自行規范,如“阿是穴”規范為“A-shi”。將納入的文獻及其所用處方進行分析,文獻中出現的主穴和配穴均錄入表格,若同一文獻中有某一腧穴重復出現,僅錄入1次。
1.6數據挖掘采用Weka軟件[8]多層關聯規則挖掘計算方法,分析腧穴及經絡使用頻次、配伍及其支持度和置信度。導入數據集文件后,進行無監督離散化處理,運用apriori算法分析腧穴配伍關聯規則。輸出結果同時顯示本次數據挖掘執行次數為10次,最小支持度為0.5。支持度和置信度表示溫針灸治療KOA腧穴配伍關系的效用性。
2結果
2.1文獻納入情況初檢得到文獻439篇,根據納入、排除標準篩選后,最終納入文獻189篇。有辨證描述文獻46篇。其中陽虛寒凝證23篇,腎虛髓虧證10篇,氣滯血瘀證6篇,肝腎虧虛證5篇,風寒濕證2篇,其余未描述。
2.2腧穴頻次分析189首針灸處方共使用腧穴46個,總使用頻次達1270次。頻次排名前10位的腧穴見表1。
2.3遠近取穴分析將189首處方中所涉及腧穴進行近、遠部取穴歸類并統計選用頻次。結果表明溫針灸治療KOA以近部取穴為主,見表2。
2.4十四經取穴情況189首針灸處方中阿是穴選用50次(3.9%);涉及經外奇穴2個,分別為內膝眼166次、鶴頂75次,共計241次(19.0%);涉及十四經10條,其中陽經、陰經取穴頻率分別為51.5%、22.3%。各同名經取穴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陽明經32.6%、太陰經20.1%、少陽經15.0%、太陽經3.9%、任脈2.8%、少陰經1.4%、厥陰經0.9%、督脈0.4%。十四經取穴情況見表3。
2.5腧穴配伍分析采用關聯規則分析針灸處方中2個或2個以上腧穴之間的配伍關系。設置最小置信度為0.9,最小支持度為0.1。按置信度由高到低排序,189首針灸處方中居前10位的腧穴配伍見表4。
3討論
KOA屬中醫“膝痹”范疇,其發病為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夾雜風寒濕邪痹阻所致。溫針灸多用于治療陽虛寒凝型、腎虛髓虧型及肝腎虧虛型KOA,而氣滯血瘀型及風寒濕型較少見,由此推測,溫針灸療法更適用于虛寒證或肝腎虛證,較少運用于實證,不適宜用于熱證。由表1可見,使用頻次前10位的腧穴分別為內膝眼、犢鼻、陽陵泉、血海、足三里、梁丘、陰陵泉、鶴頂、阿是穴、三陰交,其中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的腧穴各占3位、經外奇穴占2位,足少陽膽經的腧穴占1位,可見溫針灸治療此病重視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使用頻次前9位腧穴皆位于膝部周圍。KOA為風寒濕三氣雜至所致,其本在肝腎虧虛、陽失溫煦。治療以標本兼治為原則,以祛風散寒除濕治標,補益肝腎、溫通陽氣治本。表2表明,近部取穴與遠部取穴分別占88.1%和11.9%,近部的腧穴分布于雙膝眼、髕骨上緣、股骨髁、脛骨平臺、腓骨小頭體表附近及腘窩處,與肌腱起止點毗鄰,周圍分布著血管、神經。運用溫針灸近部取穴,發揮針刺疏通經絡和艾灸溫陽散寒的作用,熱力透筋達骨,使氣血充盈,筋骨得榮,并驅散膝部風寒濕邪,也可緩解筋肉拘攣,改善血液微循環,促進代謝產物排泄和炎性滲出物吸收,達到治療目的,符合“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近治作用。配以遠部取穴,所選腧穴的作用大抵以補益肝腎、祛風散寒除濕為主,如三陰交、關元、氣海、腎俞、懸鐘、腰陽關、命門為補腎培元之要穴,風市、風池以祛風,承山、承扶、豐隆可除濕,符合“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遠治作用。由表2分析,我們認為溫針灸治療KOA取穴為以近部取穴原則為主,兼以循證取穴的配伍方式。
表3表明,溫針灸治療KOA陽經、陰經使用率分別為51.5%、22.3%,提示治療上重視陽經,以溫針灸治療陽經既能溫補全身陽氣,又能通調陽氣以祛風、散寒、除濕。使用率最高的2條經絡分別為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提示治療上重視脾胃。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而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經,與足太陰脾經互為表里,脾胃健則氣血旺而寒濕去。現代醫學多認為KOA發病與關節軟骨面的退行性變和繼發性的骨質增生有關,而對于對膝骨關節周圍肌肉萎縮無力及肌肉功能狀態改變較少關注。《素問•太陰陽明論篇》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素問•痿論篇》又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若脾胃功能健旺,則精微四布,輸送到四肢的營養充足,可使肢體肌肉豐滿、活動有力。宗筋的潤養和“束骨”功能也有賴于太陰陽明。“束骨”指對骨關節系統的約束或束縛,陽明虛則宗筋失養,致其束骨功能失常,造成關節不穩、腿軟等。通過各經絡腧穴的配伍,可共同維持“骨為干、筋為剛、肉為墻”的膝關節平衡狀態,達到標本兼治、骨筋肉并重、延緩退變的目的。
綜上,本研究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對現代臨床溫針灸治療KOA的腧穴運用特點及配伍規律進行相關分析。但根據CONSORT聲明[9],納入文獻質量普遍偏低,加之目前數據挖掘技術還未能改變中醫藥數據難以處理的大格局[10],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需結合辨證論治與臨床經驗進行判斷使用。
作者:陳能 許學猛 劉文剛 曾得明 陳國材 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