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碳排放與總產出的Granger檢驗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能源消耗中生產能源消耗與總產出直接相關,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高能耗行業投入的減少,創新和技術高附加值行業的發展,能源消耗不能很好反映總產出增長的原因。通過Granger檢驗分析我們認為:1985~1997年碳排放總量的增長與總產出增長存在顯著的互為granger因果關系;而1998~2014年期間碳排放總量的增長與總產出增長不存在顯著的互為Granger因果關系。
[關鍵詞]
碳排放;ADF;因果關系
1問題的提出
自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一直受環境污染和碳排放問題所困擾,能源高消費所帶來污染問題亦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國外較早用Granger檢驗方法分析環境問題的有Pasini、Amzath(1982)等,其中Amzath(1982)研究了碳排放和馬爾代夫旅游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因果關系;較近的國外文獻中使用Granger檢驗方法分析環境與經濟問題的有Elbeydi(2013)、Ratnatunga、Murad(2013)、Attanasio(2012)、Ketterer、Trueck、Gronwald(2011)等,其中Murad(2013)分析了孟加拉農業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的相關關系,Gronwald(2011)研究了碳排放和經濟發展之間的格蘭杰因果關系。國內用Granger檢驗方法分析環境污染和碳排放問題的有武紅(2015)、王怡(2012)、張鳳武(2012)、許廣月(2010)等,其中武紅(2015)分析了我國化石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問題,王怡(2012)研究了碳排放和技術進步的格蘭杰因果關系,許廣月(2010)分析了我國出口貿易與碳排放的時間序列關系。國內關于碳排放和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文獻都是以確定性格蘭杰因果關系為研究的命題,本文研究我國碳排放和總產出之間的隨經濟轉型而變動的動態格蘭杰因果關系。
2碳排放與總產出的Granger檢驗分析
2.1模型的建立為驗證我國碳排放1985~2014年時間區間的前期碳排放與總產出的Granger因果關系較強而后期較弱的基本命題,我們建立統一的GrangerTest模型如下。其中GDPt表示我國第t期國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總產出(即以產出法核算的GDP),EMIt表示我國第t期國內的碳排放總量(將各種能源的消耗量按各自的碳排放轉換系數換算為統一單位標準煤,然后求和得到各年份的碳排放總量,即按照能源標準計量單位計算的能源消費標準量,而非按照能源物質形態屬性計量單位計算的能源消費實物量),α、β、λ和δ為回歸方程中解釋變量的估計系數。假定ε1t、ε2t(WhiteNoises)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當αi(i=1,2,…,s)(其中s為滯后階數),在整體上顯著不為零時,那么我們判定碳排放總量是GDP的Granger原因;當λi(i=1,2,…,s)(s為滯后階數)在選定的顯著水平下不為零時,那么我們判定GDP是碳排放總量的Granger原因。
2.2數據處理本文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86~2015),采用了1985~2014年年末的各類能源消費總量(萬噸標準煤)以及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我們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公布的各類能源的碳排放量轉換系數(其中煤炭的碳排放量轉換系數為0.75;石油為0.58;天然氣為0.44),將各種能源的消耗量轉換為碳排放量,然后計算得到歷年的碳排放總量。由于GrangerTest的前提是假定兩個變量(即模型(1)和(2)中的GDP和EMI)都不存在單位根,因此在進行因果檢驗之前我們先進行GDP和EMI的ADF檢驗分析,其計算結果如下:由表1可知GDPt在1%的水平下不平穩;EMIt在10%的水平下不平穩;△EMIt在10%的水平下平穩;△GDPt在5%的水平下是平穩的。由此我們對原始模型(1)和(2)進行差分后再進行Granger分析:
2.3GrangeTest分析我們在Eviews6.0軟件中使用GroupStatistics中的GrangerCausalityTest分別進行1985~1997年和1998~2014年碳排放與總產出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分析,得到滯后期分別為1~4期的GrangerTest判定結論,計算結果如下:如表2所示,在不同的滯后期選擇條件下,1985~1997年碳排放與總產出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論為:在1%的顯著水平拒絕△EMI不是△GDP的原因,即從統計學上我們認為1985~1997年總體而言碳排放總量的增長是總產出增長的Granger原因,但前期Granger因果關系較強。表2的統計結果還表明:當滯后期為1期時,在1%的顯著水平拒絕△GDP不是△EMI的原因;當滯后期為2~4期時,在10%的顯著水平拒絕△GDP不是△EMI的原因,即1985~1997年總體而言總產出增長是碳排放總量增長的Granger原因,但前期Granger因果關系較強,后期Granger因果關系較弱。由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國開始改革低附加值生產模式和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因而高能耗高產出的模式開始發生改變。如表3所示,在不同的滯后期選擇條件下,1998-2014年碳排放與總產出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論為:當滯后期為2或3期時,在1%顯著水平不拒絕△EMI不是△GDP的原因;當滯后期為4期時,在10%的顯著水平不拒絕△EMI不是△GDP的原因;當滯后期為1期時,在1%的顯著水平不拒絕△GDP不是△EMI的原因;當滯后期為2~4期時,在10%的顯著水平不拒絕△GDP不是△EMI的原因,即1998~2014年期間總產出增長與碳排放總量的增長之間不存在統計學上顯著的互為Granger因果關系。
3結語
能源消耗中生產能源消耗與總產出直接相關,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高能耗行業投入的減少,創新和技術高附加值行業的發展,能源消耗不能很好反映總產出增長的原因。根據本文第2部分的Granger檢驗分析結果我們得出如下基本結論:1985~1997年碳排放總量的增長與總產出增長存在統計學上顯著的互為Granger因果關系;而1998~2014年期間總產出增長與碳排放總量的增長不存在顯著的互為Granger因果關系。
作者:張本飛 單位:樂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