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黑格爾自然哲學的利弊得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自然概念辨析
黑格爾認為世界無非是一辯證發展的理念,它的發展經歷了正、反、合即邏輯、自然和精神三個環節。按照《哲學全書》的說法,邏輯是“自在自為”的理念,自然是“異在或外在化的”理念,精神則是“由它的異在而返回到它自身”的理念。①黑格爾的《自然哲學》,研究的就是在這種外在化形式中的理念。“外在化”也稱“異化”,它構成自然的最為本質的特征。自然哲學的任務也在于揭示這種本質特征。按照黑格爾的論述,自然界作為精神的“外在化”或“自我異化”應該有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是它與精神的相互外在,第二個是它自身規定的相互外在,第三個就是它具有能夠在發展中克服這兩種外在性,回歸為精神的內在性、主觀性的趨勢。
一般說來,研究黑格爾自然哲學更為注重第一個方面。這個方面是說,理念的本真狀態是精神性的東西,而自然卻處處表現為時空存在物,所以理念化身為自然的時候,實際上是現身成自己的否定狀態。這也就是黑格爾所說的,“自然界是自我異化的精神?!雹谶@里應該注意的是,自然界盡管是“異化狀態”,但理念并不在這種狀態中喪失自己,而是自己現身為這種狀態。理念并不是作為另外一種東西躲藏在自然物的后面。這就引出了第二個方面的內容,黑格爾的原話是:“既然理念現在是作為它自身的否定東西而存在的,或者說,它對自身是外在的,那么自然就并非僅僅相對于這種理念(和這種理念的主觀存在,即精神)才是外在的,相反的,外在性就構成自然的規定,在這種規定中自然才作為自然而存在?!雹墼谧匀恢?,各種規定盡管都是理念的規定,但是它們卻表現為“互不相干”、“互相孤立”的外觀,自然界就表現為這些規定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通常被叫作必然關系。所以黑格爾說自然由此呈現為由“必然性”和“偶然性”所構成的世界。由于自然的本性是精神,而精神又是區別于必然性的自由體,所以在自然中就出現了它的顯現作為必然性(和偶然性)與其本性作為自由性的矛盾。自然界的本性是自由的理念,但它卻以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本性所驅使,自然會逐步擺脫外在必然性,從而升華為自由的精神。黑格爾把這種升華也叫作精神從物質外殼中解放自己。關于第三個方面,黑格爾表述為:“自然界自在地是一個活生生的整體?!?有機體或生命)在自然中,“概念按照發展的使命,進行合乎目標的發展,或者如果人們愿意的話,也可以說是進行合乎目的的發展”。④這樣,黑格爾就引進了合目的性的概念以與機械論相對立。按照黑格爾理解,單純用機械論是無法解釋自然的。自然發展的某一階段盡管依賴于前一階段,但并非自然地從前一階段產生出來的。換句話說,它產生的根據不完全在于前一階段。“相反地,它是在內在的、構成自然根據的理念里產生出來的。形態的變化只屬于概念本身,因為唯有概念的變化才是發展?!雹莺夏康男浴l展、有機體(活生生的整體)這三個概念在黑格爾那里是聯系在一起的,都用來表述自然。
我們知道,亞里士多德在解釋自然時堅持內在目的論的觀點,康德在其《判斷力批判》中也認為“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是將自然看成發展著的有機體的基本原理,謝林也認為“自然是無意識的精神”,包含著內在的合目的性。黑格爾吸收了這些看法,在他看來,自由的精神恰恰是自然中的內在目的,自然正是貫穿了這種目的性,才顯現出一種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成為有機統一體或生命。在這個意義上說,自然既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既是機械因果系統又是合乎目的的系統。自然發展的頂點就是揚棄自身的外在性回歸為自由的精神?!熬袷亲匀坏恼胬砗徒K極目的,是理念的真正實現?!雹蘧C合上述,“自我異化”、“必然與自由”、“機械性和目的性”是理解黑格爾自然概念的三組基本范疇,據此黑格爾對自然的理解可以概括為:自然是自我異化(物化)著的精神;自然是以必然性(和偶然性)表現的自由;自然是以因果作用表現出來的合目的之物(有機體)。按照有機體的原則,黑格爾進一步將自然描寫成了一個理念在外在化或物化中逐步脫離物質外殼從而得到解放,回歸為自由精神的發展過程。黑格爾自然概念表現出來的唯心主義和目的論等思想,和傳統宇宙論特別是神學宇宙論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是其中包含的關于自然界是一發展過程的結論是合理的,也曾受到恩格斯的贊揚。恩格斯說:“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最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并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①
二、發展的方法
黑格爾視自然為發展著的有機體的看法與其把握自然的方法緊密相應,因此他在《自然哲學》的開篇首先亮明了他所特有的“考察自然的方法”。按照其《哲學全書》“第一版序言”,他的方法是“唯一的真正的與內容相一致的方法”,或者說是“發展的方法”。②運用到自然哲學上,實際上就是描述理念在異化中自身擺脫異化,脫胎換骨升華為精神的方法。這種方法也是我們所說的“辯證的方法”。其實,黑格爾通常并不經常用“辯證的”來形容他的方法,而是經常用“發展的”或“思辨的”來形容,所以我們稱其為發展的方法。為了確立他的發展的方法,黑格爾批評了當時人們考察自然的三種態度。第一種是實踐的態度,以及建立在這種態度之上的“有限目的論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自然無非是滿足人需要的外在條件,所以自然的真正目的就是人的需要。③黑格爾認為它和某種神學目的論④一樣,都具有外在性和有限性的缺點,是外在目的論。按照黑格爾,自然的發展不可能服務于人所設定的滿足自身需要的某種有限事物,而是服務于理念作為無限的和自由的精神;這種無限的和自由的精神是自然的內在本性、內在目的,而不是孤立于自然界的外在之物。通過這個批判,黑格爾實際上否定了人們對待自然的單純的實用態度和歷史上的神學目的論的觀點。第二種對待自然的態度與第一種相反,是純粹理論的態度,近代的自然科學以及為其奠定方法論基礎的近代認識論都屬于這種純粹理論的態度。它不是讓自然服務于某種特殊的實踐目的,而是要認識自然本身的普遍性質和規律。科學的認識總是從感性開始,但它并不是停留于感性,而是上升到了對自然的理論的或思維的考察。黑格爾批判了那種夸大感性經驗在科學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甚至認為感性是一切知識基礎的狹隘經驗主義,認為自然科學或物理學總是要通過建立一些普遍的概念規定而把握自然的種屬和規律,所以它是對自然的思維而不是單純的經驗意識。但是,自然科學的思維往往是知性式的思維。知性通過其抽象作用把豐富的自然歸結為一些普遍的規定,這就掩蓋了自然本身豐富多彩的特性。自然總是個別的、活生生的。黑格爾舉例說,自然不存在“一般的獅子”,只有個別的獅子。自然科學通過知性把自然歸結為“種屬”、規律等普遍規定,實際上是背離了自然,把自然“變成了一種同它自己不同的東西”。⑤所以自然科學盡管在起點上希望從自然本身出發,但其結果卻背離了真實的自然,這就產生了自相矛盾。
黑格爾進一步將這種矛盾從哲學上歸結為以主客體分離為基礎的近代認識方法。我們知道,近代的經驗主義認識論是近代科學在方法論上的支撐,甚至馬克思經典作家也將經驗主義創始人培根看成了近代實驗科學的始祖。按照這種認識論,認識者是主體,而自然則是客體,主體要如實地認識自然本身,但自然在他外面以個體的、活生生的形式存在著,這樣主體只能通過知性功能把自然劃分為一些抽象規定來認識自然,所以他認識到的僅僅是抽象的普遍規定。由于真實的自然并不等同于這些普遍規定,自然作為客體永遠不能被克服,這就造成了主客體之間的二元對立。在黑格爾看來,近代的自然科學以及為其奠定方法論基礎的認識論都沒有擺脫這種矛盾。它和傳統的外在目的論(包括神學目的論)一樣,都沒有對自然得出真理性的解釋。第三種對待自然的態度是從謝林為代表的直觀的態度。它意識到了以主客二分為基礎的近代認識論無法達到對自然的真理性認識,主張超越這種主客二分。謝林認為,自然和精神不是相互外在的對立關系,而是都發端于一種“原始統一性”即“絕對同一”。自然和精神都是“絕對同一”的表現,前者是無意識的表現,后者則是有意識的表現。所以“自然是有意識的精神,精神是無意識的自然”。這樣,自然和精神就因“絕對同一”的確立成為了一體。謝林盡管抓住了“絕對同一”,但卻認為絕對同一不能通過概念來確立,而只能通過“理智直觀”才能把握到。黑格爾認為這種直觀的態度將主客體、精神和自然回歸到一種原始統一性的作法,有合理因素,初步表明了自然和精神的統一性。但是,它把對這種原始統一性的直觀認識看成是認識的極致,就片面了。因為在黑格爾看來,感覺和直觀中所把握到的只能是自然精神的直接同一,實際上二者在現實中是對立統一,這種對立統一關系只能用概念思維的方法才能發現和表述清楚。所以黑格爾認為這種在直觀中的直接的統一“不過是抽象的自在存在的真理,而不是現實的真理。”①要真正把握自然,只能運用概念的方法,而不能運用單純直觀的方法。黑格爾的“發展的方法”是上述方法的批判性超越,也是對上述方法中包含的合理因素的綜合和吸收。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總結出它的三個基本特點:第一個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黑格爾認為,上述理論方法的優點是抓住了普遍性,但由于它抓住的是抽象普遍性,活生生的自然和它相互外在,所以缺乏對自然的能動規定作用。而實踐方法的優點又恰恰是它對自然的規定作用,但其缺點卻是缺乏普遍性,以至于把自然規定成了服務于某種特殊目的的東西。
只有把理論和實踐方法的優點統一起來,才能使普遍的東西既有本質性,又有規定性。把這種方法運用到對自然的理解上就會得出:理念既具有理論態度所崇尚普遍性特點,又具有實踐態度所崇尚的能動規定作用。自然的不同發展階段都是理念的這種能動作用的產物。理念正是通過這種能動的創造性變成了自然的內在目的。第二個特點是超越直觀的邏輯性。發展的方法是邏輯方法而不是直觀方法。在黑格爾看來,直觀方法是“感性的”方法。直觀是一種直接性的認識,它所達到的只能是關于自然和精神統一的某種直接體驗。這種體驗有直接性、模糊性和私人性等特點,看不到自然和精神的真實統一是矛盾的統一,只有概念思維才能發現和表述理念與自然不同環節上既對立又統一的真實情況。第三個特點是超越認識論模式的本體性。它在自然哲學中明確提及,在《精神現象學》導言中有充分論證。我們知道,近代人將把握自然的方法主要托付于認識論(黑格爾稱為意識哲學),強調人是主體,自然是外在客體,執行的是主體符合客體的真理標準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盡管可以勉強解釋人對有限事物的認識,但對于認識整個自然界卻無能為力。為什么,因為你先設定了主客二分,在二分中,真理的客觀性又賦予了外在客體,主體就無法企及這個客觀性,當然也無法達到真理。針對此黑格爾提出了一個新的真理概念,即真理是事物與其概念的符合。②關于自然的知識或真理,不需要在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框架中去尋找,而是確立自然和它的概念的辯證統一性。黑格爾認為自然的概念就是理念。所以關于自然的知識和真理所關涉的就是自然作為物的世界與其內在本性(概念)———理念的辯證統一關系。通過上述三個特點可以了解,黑格爾把握自然的“發展的方法”不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前提下的理論和實踐的方法,也不是直觀的方法,而是一種讓理念在自己的創造活動中創造對立的規定,并在這些規定中確立自身的方法,即理念自身顯現的方法。它強調的是讓理念在創造對立面的活動中自己證明自己是真理,這就像上帝正是在他創造的對立面———世界中才確立了自己的真理性一樣。對此黑格爾說:“上帝作為一種抽象物,并不是真正的上帝,相反地,只有作為設定自己的他方、設定世界的活生生的過程,他才是真正的上帝,而他的他方,就其神圣的形式來看,是上帝之子。只有在與自己的他方的統一中,在精神中,上帝才是主體?!雹俸诟駹枴鞍l展的方法”作為整個體系的方法體現在自然哲學中有其特點,它化身為理念在其外在化階段回歸自身的邏輯機制,自然由外在到內在、由抽象到具體的發展就是這機制的表現。
三、自然由外在關系到內在關系的發展機制
按照發展的方法,黑格爾通過將思辨哲學與自然科學成果結合起來,描述了自然的辯證發展的具體過程。黑格爾明言,自然哲學并不是拘泥于個別的經驗科學結論,而是認識包含于自然中的理念。基于此,自然科學及其所關涉的自然現象都被納入到了理念發展的不同邏輯環節之內來處理。這樣,自然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變成了理念在其外在化階段發展的邏輯機制。這個邏輯機制也可表述為由外在到內在、由抽象到具體的發展機制。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它是發展的方法在自然哲學中的具體化。對這種自然發展過程的內在機制的探討不僅表現在其自然哲學中,而且在其專講理念發展機制的《邏輯學》中也有精確的表達。特別是其中的“客體”一節,更是直接觸及到了自然發展的邏輯機制。鑒于此,在這里我們結合黑格爾自然哲學和邏輯學等著述,將自然哲學所描述的相關發展問題列成下表,以便更精確地把握黑格爾自然哲學的方法。上圖只是一種粗略統計,每一個項目又包含著更為細微的正反合,因篇幅關系不再在表中列舉。圖中說明,自然作為理念的發展經歷正反合三個環節,分別對應力學、物理學和有機學諸學科;所涉及的自然現象依次是大尺度或宏觀物理現象、微觀物理現象和生命現象;這三個環節的概念關系及特點分別是過渡—機械性、反思—化學性、發展—有機性,構成一個概念邏輯關系由外在到內在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包含著向下一個環節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傾向。表中最為表現自然中理念發展之邏輯機制的是第4、5、6項,而第2、3項卻容易引起誤解,鑒于此需要對它們作一些分別說明。
首先,就第2、3項來說,黑格爾是將當時的自然科學內容及其所描述的自然現象都容納到了其理念發展的正反合系統中,這里的學科概念的命名實際上用的是基于不同學科的基本屬性的一種命名法。比如,按照這種命名法,在物理學的名稱下,可以包括所有的化學學科。因為物理學對象的屬性是從機械到生命的過渡環節,只要處于這個過渡環節的都可以歸為這個命名項目之下。因此它們不是簡單的實證科學概念,而是哲學范疇,是哲學用以表達自然界發展的不同環節的范疇。如果按照現在的實證科學分類標準來衡量,會看到黑格爾所列的這些“學科”和實際存在的科學學科和部門并不完全對應。①但即使如此,其中包含的時代局限和不解之處也是不少的。比如,黑格爾把光作為自然中反思(反映)關系的“純粹自相同一性”這個環節,是“自我反映的統一性物質”,并且進一步認為“光作為個體性,就是星星;星星作為一個總體的環節就是太陽”,②這些說法中包含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因素,也表現出他將自然關系納入其思辨邏輯環節時表現出的牽強性。所以如果結合上表2、3項,黑格爾對科學和自然現象的處理,對科學研究的價值并不是很大,但其哲學價值還是有的。不僅如此,即使對于科學來說,其中也包含有一些好的思想和預測,如“力學”中對時、空、運動之統一性的概括,光的二重性思想等等,和以后的科學結論是相吻合的。這些思想也得到恩格斯以及國內專家的肯定。
其次,黑格爾的目的并不是成就某種自然科學,而是確立對自然整體的本體論式的理解,所以僅僅用是否符合科學的標準來衡量其優劣得失,就難以看到其理論所包含的合理因素。這樣,上表中第4、5、6項,實際上細化地表現了黑格爾自然哲學所具有的發展的方法及其發展機制的描述。前面提到,黑格爾認為自然是外在化形式中的理念,所謂外在化,指不同的規定具有相互外在性,而這種相互外在性的最初環節就是機械關系,從概念性質上則是過渡關系。在機械關系中,事物彼此獨立,二者聯系與否不影響兩個事物各自的性質。力學現象就屬于這種關系。機械關系中也有一個發展過程(表中未列),從形式機械性到絕對機械性的發展,逐步使關系緊密化,發展成化學性的反思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事物總是處于相互依存的對立統一之中,這就比機械關系更親密了一步?;瘜W關系發展到最后,在中和物中過渡為目的性的發展關系。不同的事物一旦被納入目的性的發展關系,就變成了一個生命體的不同環節,所以它所表示的是一種最為緊密的有機聯系。正是在生命有機體發展的最高環節,理念擺脫了外在性,回歸為精神形態。這樣,它的本性和它的表現合二為一,成為了真理。
應該注意的是,從機械性、化學性到目的性,從過渡、反思到發展,從無機物到生命,由于理念一以貫之,所以各環節之間不是隔絕孤立的。黑格爾吸取亞里士多德關于發展的描述,也用“潛在”和“現實”來說明這個思想。機械性是潛在的化學性,化學性又是潛在的目的性,無機物當然也是潛在的生命。所以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同時也就是一個理念作為精神的潛能不斷現實化的過程。潛能到現實這對概念表明,黑格爾所理解的自然界的發展,不是物的發展,不是像達爾文理論所描述的物種的進化,它說的是純粹理念本身的邏輯關系由外在到內在的變化。自然物發展的外貌歸因于理念的發展,沒有理念的貫通,物本身是消極僵死的。這里盡管有強烈的唯心性質,但它暗含了兩層意思卻是值得思考和重視的:第一,理念的發展是純粹邏輯的事情,與事實上怎樣不同。從邏輯上來說,從無機到有機這一邏輯上必然的東西可以描述和涵蓋一切從無機到有機的事實上的進程。第二層意思,自然展開為時間歷程中的過程,總體上還是按照邏輯上的次序展開的。在這里,邏輯上的真理決定事實上的世界的發生過程。用實證科學的語言來說,自然界的發展是有規律的。不僅如此,這種規律在每一環節上都是合目的性的。自然界的發展階段,并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自然的不同階段的不同質的進程,而是朝向其固有的方向,最終產生能夠超脫自然的精神。這是一種目的論過程,這個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其實都是這個精神展開過程中的環節。從其目的論的意義上來說,一切產生出精神的環節也就是精神本身的環節了。
四、評價黑格爾自然哲學的角度
對黑格爾自然哲學的評價是最為困難的。由于評價尺度不一,視角不同,評價也會呈現出不同或相反的狀況。比如,實證主義者認為黑格爾的自然哲學僅僅是一種不顧經驗事實的思辨遐想,而另外許多哲學家則認為黑格爾關于自然界發展的思想為一種新的世界圖景的建立提供了理論資源。前一種評價建立在一種學科的基準之上,而后一種評價則出于建立一種自然或宇宙藍圖的視角。時至今日,這種從哲學或科學的單一角度對黑格爾的評價仍然存在,以至于在對黑格爾的評價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和尖銳的對立。其實,科學也好,哲學和形而上學也好,都是歐洲智慧模式的存在形式,它們之間并不是尖銳對立的。概括地說,每一個民族的智慧表現出的理智形式可以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形而上學的層次,在這個層次上,一個民族的所有精神生活都被理解為這個智慧的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展現,知識當然也在其智慧展現的范圍之內。所以形而上學都會試圖以自己的理念統攝各種知識。第二個層次我們可以表述為一種“自然或宇宙藍圖”,這樣的藍圖基本上奠定了不同民族對于宇宙人生的理解方式和基本內容,是規范人們認識宇宙人生的藍本。這個藍圖也需要由各個不同的具體知識和技術部門補充其細節。補充細節的學科和部門在西方文化中的現代表現就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各個部門,由它們構成了智慧的第三個層次。黑格爾的自然哲學與他以前盛行的形而上學宇宙論、心靈學一樣,都屬于智慧的第一個層次。如果看這三個層次的知識標準,形而上學并不能像經驗科學那樣經常要直接面對經驗的修正,而是要經歷智慧自身的合法性的批判以及嚴格的理性邏輯的檢驗。當然,由于這三個層次存在著緊密關系,所以形而上學也要間接地受到經驗修正。而各部門科學與形而上學相比,無論其理論形式多么嚴格而精確,則更經常地受到來自經驗的考驗和修正。作為自然或宇宙藍圖的東西一方面具有形而上學的屬性,要受到來自其智慧自身的合法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受制于經驗和經驗科學,因而受到我們經驗的修正。由于人類智慧的有限性,智慧的上述各不同層次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但它們之間有著緊密聯系。這些聯系并不是單線的,而是相互的。一方面,形而上學對于構建自然或宇宙藍圖起導向作用,而自然或宇宙藍圖往往又作為學科劃分和科學問題提出的規范對科學發展起著作用。另一方面,各門科學的成果也在時時地充實和修正著自然或宇宙藍圖,并間接充實或修正著形而上學的內容。
由于黑格爾的自然哲學屬于智慧的第一個層次即形而上學層次,而它與其他層次又有復雜的聯系,所以對黑格爾的自然哲學的評價就需要立足于智慧的三個層次及其聯系之上。但比較可惜的是,從實證主義開始,現代人對黑格爾的主流評價是建立在現代知識論基礎上的。這種知識論往往忽視形而上學在構建自然和宇宙藍圖中的作用,更不用說對科學的作用了。如果說古代特別是中世紀神學理論試圖排斥科學成果的作用,試圖單獨從神學形而上學來構建和修正自然或宇宙藍圖的話,那么現代的知識理論則反其道而行之,試圖僅僅從作為智慧的第三層次的具體學科出發去建立或修正科學的宇宙藍圖,而純粹邏輯的、形而上學的探討是被排斥的。例如,在知識論建立的初期人們往往以現代物理學作為范本來統一自然,甚至來衡量一種自然或宇宙圖景的合法性。這樣,科學與形而上學就形成了嚴重脫節。如果站在這樣的單一立場上,而不是站在整全智慧的立場上評價黑格爾,那么他的自然哲學除了為過時而無用的形而上學提供了一種新的形態之外,其余的就完全沒有價值了。其實,形而上學最終的價值就是對于作為科學研究規劃基礎的自然和宇宙藍圖進行邏輯上恰當性的考察和修正。對待黑格爾的自然哲學,只有站在整全智慧的立場上,從智慧的三個層次及其關系進行全面評價,才能真正確定它的利弊得失。否則,我們很容易抓住黑格爾自然哲學中的某些與科學相悖的具體結論和預測就全盤否定他的理論的合理性。應該說,做到上面所說的全面評價無疑是一種清算,十分復雜。這里試圖在幾個有限的環節上,以上述智慧的層次及其關系為線索簡單概括一下黑格爾的自然哲學的幾個方面的積極意義:首先,就自然哲學作為形而上學來說,黑格爾試圖全面總結當時自然科學的新成果,通過范疇的變換將其納入到形而上學之中,從而實現了形而上學與科學的一次新的綜合,建立了一種新的關于自然的形而上學理論。黑格爾對自然科學成果的總結和概括,有些很準確,但也有些存在誤解,對此許多學者進行過詳細的討論和批評。但這些錯誤并不影響黑格爾的自然哲學作為一種形而上學理論較之亞里士多德和中世紀的自然或宇宙學說,更為準確地把握到了自然的辯證本性和規律,是自然哲學理論的一次重大飛躍。其次,就智慧的第二個層面說,黑格爾的自然哲學為一種新的宇宙和自然的圖景提供了合理性的和預測性的論證。恩格斯曾經充分肯定了,黑格爾將不同的自然領域看成一個發展著的整體的看法,為一種普遍聯系和發展的世界圖景的確立提供了合理性論證,而以后的進化論應該說進一步證實了這樣一個看法。再次,黑格爾在自然哲學中所運用的方法,包括對于片面的實踐態度和理論態度所具有的知性方法(我們也稱形而上學方法)的批判,對直觀方法和片面強調感性的經驗主義的批判等等,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鑒意義。即使是現在最令人詬病的黑格爾以理念發展的邏輯統攝科學的作法,盡管牽強之處很多,但過早地完全否定也是不恰當的。它畢竟在科學的不同學科和概念類型中找到了一種統攝的方法,用辯證的方法將一切學科都納入到了其發展的體系中。在這個體系中,一切對科學有效的概念和范疇都作為體系中的某個環節包容了進來,有了特殊的地位。這在事實上提供了一種修正學科概念的邏輯依據。
但承認黑格爾自然哲學的積極意義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其中所包含的不足和錯謬之處。黑格爾的自然哲學所關注的是理念化為自然時的思辨運動,所以它除了有唯心主義神學色彩之外,所描述的各個自然現象之間的思辨聯系也具有神秘性,對這種神秘性黑格爾也是直言不諱的。①黑格爾的這種思辨的神秘性表明他的思辨邏輯仍然存在模糊之處,需要改進和發展。由這種神秘性所決定,他對科學的論述盡管多有真知灼見的預測,但也多有與以后科學結論的相悖之處,這些都需要我們進行細致的更正。對黑格爾的這些錯謬之處有清醒的意識,對于全面合理地評價黑格爾是很必要的。(本文作者:祁曉杰、王天成單位: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