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手術室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4個專門科室抽取護理人員30名,4個科室分別為骨科,普外科,胸外科,皮膚外科。所有參與研究的護士均為女性,年齡為20~45歲,平均年齡(26±3.4)歲,學歷方面專科20人,本科10人。主管護師5人,初級護師15人,初級護士10人。工齡為1~20年,平均為(7±1.4)年。參與調研的4組護理人員在生理及學歷,經驗等一般情況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1.2.1培訓目標
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加強專業理論知識及專業手術操作的熟練程度,是護理人員對操作更加規范,熟練及有良好的應急突發事件的能力,增加護理人員互相配合度。
1.2.2培訓方法
4組每組分配2至3個專科護士來進行指導教學,對每個護士進行詳細了解,對其所負責位置及工作情況進行調查后進行專業輔導,強化每個護理人員的對設備對儀器對器械的認知,熟練其應用與保養,并加強互相之間手術的配合,手術時進行指導,并進行專業知識講解,使護理人員對手術的輔助更加專科專業化。
1.2.3專業課的教學
①該專科的生理部位的解剖學的講解,及病例狀況下的改變。②專科的手術所需器械使用擺放及保養。③手術時護理人員之間的配合講解。④對突發事件的急救與應對,常用急救藥物的使用及不同程度下的用藥說明以及無搶救藥物時的代替手法說明。
1.2.4培訓后考核
在一年的培訓過程中由護士長與專科培訓護士組長分多次對該階段的培訓進行測試,如器械維護使用,應對措施方法,操作規范熟練度。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并經審核后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x-±s)代表。采用χ2檢驗比較計數資料,檢驗指標為0.05,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年資護理人員手術室操作考核
經過培訓調研后3年以內,3~5年,超過5年的護理人員手術操作考核評分分別為(89.1±3.9)、(93.2±3.7)、(96.3±3.1),均好于培訓前(82.4±4.2)、(87.9±3.2)、(91.1±2.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護理人員器械掌握程度、保養及應急能力考核
經過培訓調研所有年齡段護理人員經過專科培訓后其手術室器械掌握程度及保養知識(95.9±3.1)分,比培訓前(87.1±4.3)均有較大進步,前后比較差異較大,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1.1護理方法
兩組均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常規護理,具體措施包括:按照醫囑在術前對接受手術患者進行全面的常規檢查,并對患者的皮膚進行清潔使其達到手術的要求。患者入手術室前要認真核對患者的診斷資料、病歷、手術名稱和個人信息,并提前準備手術所需的物品。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應熱情接待,主動向患者介紹洗手護士和麻醉醫師,給患者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調節好室溫,并注意術中保暖。根據患者的手術需求以及麻醉方式對患者的進行調整,術中協助做好治療性操作和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并對手術過程中的各項細節以及生命體征變化進行詳細記錄。手術結束后及時清潔好患者皮膚,注意手術切口和保持引流管暢通,平安將患者送回病房。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舒適護理,主要內容是樹立科學、正確的圍術期舒適護理的理念以及開展手術前的隨訪及探問,提高患者在圍術期身心的舒適度。側重于以下三方面:一是術前舒適護理:重點做好術前訪視,加強護患溝通,了解患者術前心理狀態,對患者提出的疑問應予以認真及仔細回答,盡最大努力用心理護理的方法對患者術前存在焦慮、恐懼的心理進行安撫,使患者達到心理上舒適。二是術中舒適護理:重點是調整好手術室的室溫,一般保持在25℃,濕度保持在50%~60%,盡量減少器械的碰撞聲以免增大患者的恐懼和緊張心理,避免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煩燥等情況發生,提高手術環境的舒適度,同時,密切觀察患者反應及生命體征,動作輕柔嫻熟,指導患者作減輕不適與疼痛的深呼吸等,做好術中意外問題的應急措施,沉著穩定處理,避免慌張引起患者的心理負擔,此外,對清醒患者,護士要以親切的眼神、體貼的語音與其交流,術中杜絕談論與手術無關的話題,使患者感到醫護人員工作的認真與對自已的重視,體現“與其同在,身同真受”的存在,為患者創造一個即舒適又嚴肅的手術氛圍。三是術后舒適護理:重點做好術后生命體征觀察及回訪,手術結束后應將手術結果告訴家屬,指導患者家屬如何照料,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做好術后疼痛護理。術后第2天隨訪患者,了解術中的感受、術后基本情況等,征求手術過程中對護理服務的意見和建議,以便改進工作,提高護理質量。
1.2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指標包括心理狀況、護理滿意度及術后舒適度,心理狀況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分評價,對兩組患者術后恐懼、焦慮、抑郁、偏執、強迫癥等5種不良情緒的嚴重程度進行單獨評估。以2分為分界分值,分值高于2分說明患者存在此情緒,分值低于2分則說明不存在此項情緒。護理滿意度從環境、宣教、態度、操作及治療結果進行評價,于手術結束后第2天對兩組患者進行手術全程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分為十分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三個選項,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每組總人數×100%。舒適度采用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由專業護士對患者的主觀感受進行評價,內容包括疼痛、恐懼、睡眠障礙等,分為舒適、基本舒適和不舒適三個選項,舒適度=(舒適+基本舒適)/每組總人數×100%。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SCL-90評分比較
顯示觀察組SCL-90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術后護理滿意度及舒適度比較
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及舒適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1.1研究對象選擇在我科的護理實習生共96名,男10名,女86名,在我科實習時間為1個月。將護理實習生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8名,2組的帶教老師均為具有本科學歷、操作能力強、專業知識全面的主管護師。在實習結束出科時進行理論考試和技能考試。
1.2方法對照組和研究組根據實綱的要求,確定護理實習生手術室需要掌握的知識,制訂帶教的計劃和目標。對照組采取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由護士長帶領護理實習生熟悉環境,觀看帶教老師演示后即被分配給相應班次的帶教老師跟班學習。研究組的護理實習生進入手術室后首先也是由護士長帶領護理實習生熟悉手術室環境,由帶教老師對手術室常規技術操作如外科洗手法、穿和脫手術衣、手術器械的傳遞,先進行示范,然后指導護理實習生反復練習;再設定一個模擬闌尾切除術的訓練,由帶教老師和實習生輪流擔任各個角色進行訓練,最后再固定帶教老師一對一開展教學。
1.3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技能考試分數為(85.12±6.25)分,理論考試分數為(81.31±7.62)分;研究組技能考試分數為(92.26±8.65)分,理論考試分數為(88.28±5.39)分。2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t技能考試)=9.33,(t理論考試)=7.16,P<0.01)。
3討論
手術室在臨床科室中屬于一個相對特殊的科室,護理要求也與其他科室不同。傳統的帶教模式注重操作和流程,護理實習生只能機械地聽講和簡單地重復。雖然傳統的帶教模式重視傳授知識,但輕視護理實習生能力的培養,導致護理實習生只能被動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性。采用改進的帶教模式不但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由于護理實習生在學校關于手術室護理的理論學習較少,導致剛剛進入手術室的護理實習生非常茫然。改進的帶教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實習生的操作技能,使其在臨床上配合手術醫生手術時自信心增加,為順利完成手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技能考試成績和理論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采用改進的護理帶教模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其在有限時間內更快更好地掌握手術室各種操作技能。
4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