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婦產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材料
護理人員基本數據來源于醫院歷年人事統計報表。護理人員發表的論文數據來源于兩方面:一是應用CHKD《中文生物醫學》數據庫輸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進行檢索,將2006-2013年在國內公開發表的論文作為統計對象;二是醫院科研辦公室統計的2006-2013年登記發表的論文數和期刊影響因子數。兩方面的數據匯總后,篩除非醫學專業期刊(含增刊),選擇第一作者為護理人員的論文作為統計對象。
二)方法
以自然年為節點,將人員的基本信息與、影響因子、職稱、學歷等應用excel表進行分類統計。
二、結果
一)學歷
截至2013年底,護理人員中具有大學學歷的人員占護理人員總數的44.34%,比2006年增加10.7倍。
二)職稱比例
2006年工資制度改革及2008年實行崗位等級設置后,護理人員高級職稱的數量有了一定變化,2013年護理人員高級職稱占全院專業技術人員高級職稱總數已接近6%,高級職稱的人數較2006年增加了近1倍。
三)用工結構
2006年起,醫院使用派遣制護士逐年增加。2006-2013年派遣制護士人數及其占在編護理人員的比例依次為24人、5.4%,34人、7.7%,39人、8.8%,41人、9.5%,84人、20.0%,118人、27.1%,189人、51.2%,217人、55.4%。
四)情況
2006-2013年護理人員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的數量呈上升趨勢。
三、討論
婦產科學論文1700字(一):婦產科學臨床實習教學中CP結合TBL教學的應用探討論文
婦產科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臨床學科知識,也是醫學院校中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內容,此科學內容存在比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在傳統教學中,通常使用常規臨床帶教教學形式,雖然也起到了一定成果,不過無法令人真正滿意,并且此種常規帶教形式存在很多問題,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帶教師生之間互動不到位等。現在醫學院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形式轉變為主動形式,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引領的互動教學模式。現在將TBL和CP結合教學法使用在婦產科教學中,針對患者疾病類型進行檢查、診斷治療以及護理
等,使得患者得以早日康復,基于此,我院嘗試在婦產科臨床實習帶教中使用CP結合TBL教學,并選取近年來我院實習的90例學生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開展相關臨床研究,現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8年8月-2019年7月我院實習的90例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方案分成對照組(n=45),與觀察組(n=45)。所有研究對象都是專業許而生,其中觀察組男性15例,女性30例,年齡19-24歲,平均(18.24±0.45)歲。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20-23歲,平均(21.24±0.04)歲。學生來自的大專和本科學院,對兩組學生的基線資料以及文化程度等各方面進行對比,沒有統計學差異,可比較(p>0.05)。
1.2方法
對照組學生采用常規傳統臨床帶教方式,專業教師針對婦產科理論知識講解后,引導學生進行查房實習工作,主要過程是,專業教師針對婦產科內容進行講述,然后分配學生和患者進行溝通,掌握病史后進行婦產科檢查工作,為孕婦書寫病例、產程等。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依據實習具體情況提出問題,教師進行解決,最后以試卷測試形式針對學生實習情況進行檢測。觀察組采用CP結合TBL教學形式,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小組劃分,結合實際情況以每組3-5人不同成績進行混搭【1】。第二,做好實習準備,教師為學生提供CP文本,簡單接受后提出簡單問題,實習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其中,對病情掌握后以自學形式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第三,注重理論和實踐結合,基于教師引導下,做好治療干預工作,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觀察分娩過程,判斷宮縮等。第四,個人發言時間,小組學生逐個提問進行解決。第五,總結點撥提升效果,依據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判斷,做好重點講解工作,做好知識拓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2】。
1.3觀察指標
課程接受,組織學生進行考試,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方向,以百分制形式進行,理論為60分,而實踐則為40分,以調查問卷形式,收集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實踐能力等,針對結果進行對比。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對實習學生進行成績考核,做好統計分析工作,成績差異性對比可以采用t值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
2結果
實習結束后對學生的理論和實踐進行考核,針對考核結果進行對比,觀察組最終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學生學習興趣優于對照組,理論實踐能力高于對照組,系團結協作能力也高于對對照組,并且獨立查閱資料能力和創新意識也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3討論
婦產科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內容,此科學是結合了內外和兒科學科知識內容,需要學生具備深厚理論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還要具備熟練臨床操作能力,以及和其他醫師合作能力,同時還要具備良好溝通能力。TBL教學結合CP教學形式和常規傳統教學模式對比,可以顯著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使得學生更加自主學習,同時可以提升學生合作能力和溝通意識,進而使得學生綜合素養得以提升【4】。TBL和CP教學形式在婦產科臨床帶教中使用,以小組形式進行教學,在整個過程中,會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進而使得學生綜合素養得以提升。研究結果顯示,TBL結合CP教形式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各方面能力,促進實習學生發展。
婦產科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淺談留學生婦產科學教學心得論文
摘要:留學生教育現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一所高校開放程度的標準之一。但由于留學生在語言、文化及學習經歷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留學生在課堂的學習和知識的理解上面臨不同的困難。為了提高留學生婦產科學的教學質量,該文闡述了在婦產科學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心得與體會。
關鍵詞:婦產科學留學生教學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9)10(c)-0246-02
當今留學生高等教育現已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其教學工作已成為國內各高校一項新的任務和挑戰。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一所高校的國際化程度,是高校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方面,也更是體現當代中國正不斷由生產經濟和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重大轉變。婦產科學作為臨床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學科旨在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病理變化及生育調控,是集專業性、技術性以及操作性為一體的學科,所以課堂上教師應培養學生正確的臨床思維方法,充分發掘留學生的潛能,并令其逐步掌握各種常見婦產科疾病的診療方法。在多年留學生婦產科學教學過程中,筆者有以下幾方面心得體會。
1留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
筆者學校臨床醫學5年制臨床本科專業留學生,生源主要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東南亞國家。這些學生有一定的英語口語基礎,大部分學生英語口語相對流利,但部分學生英語口語帶有較濃重的地方口音,并且漢語水平程度也參差不齊,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語言交流是教師面臨的問題之一。并且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其國家的文化、信仰及教育背景也不同,所以對專業課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困難[1]。留學生課堂學習習慣與中國學生課堂學習習慣也有較大區別,留學生課堂學習氣氛較為活躍,學生主動性強,與教師之間互動良好。但同時,課堂紀律相對比較難把控,因為上課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打斷老師的講課隨時提問,所以課堂上教師需積極引導學生,爭取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有所收獲。
2教學方法的實施
2.1理論課教學
因為考慮留學生未來畢業后雖然可能回國工作,但在中國留學實習階段,面臨的患者大多為中國患者,所以盡量讓學生適應中國的醫療環境,在課堂上采取中英雙語式教學。課堂首先先用傳統多媒體課件展示全英文理論課程內容,但摒棄傳統課件中冗長、繁瑣的文字描述,課件中采用形象的圖片、多彩的動畫以及部分原版英語聲音影像,形象生動地為學生展示該堂課的教學目的,通過生動的講解帶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課堂采用啟發式及點撥式教學,在理論知識講授完畢后,以“角色扮演”和“情景虛設”的方式對所學疾病總結,通過案例讓留學生融入角色,并參與到情境模擬中,使其更切身感受到課堂的精髓所在,教師同時予以指導,培養留學生的臨床思維,使學生熟悉和掌握相關知識點。教師事先選擇一中國名學生,其作為“患者”經過課前簡單的培訓,以便于課堂上能輕松應對留學生的發問,并且盡量向標準化病人(SP)靠攏。然后,讓學生分別對其進行病史采集、口訴體格檢查項目及應實施的輔助檢查名稱。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臨床實習環境,要求學生需用中文依次詢問病史,無法用中文準確表達者,教師在旁邊進行解釋說明,并鼓勵課堂上其他同學用中文進行補充提問。若學生提出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項目有誤,教師在其旁詢問選擇該項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的目的,進行解釋說明錯誤所在,并回放課件中的相關知識點讓學生深刻意識到錯誤的原因;若學生提出檢查項目正確,教師應積極地對其進行下一步的引導,并以多媒體的方式展示該“患者”的檢查結果,引導其針對性地探索該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及同時回答出鑒別診斷名稱。在這一模式中,有的學生可能因性格原因不愿意參與其中,或者對此表現得漠不關心,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應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并且授課教師在補充和解答問題過程中對于重點中英文詞匯做反復提醒、強調,進而加深學生對該堂課程的印象。
2.2實踐課教學
因婦產科學其本身的特殊性,在臨床實習過程中很可能涉及患者個人隱私問題,且基于目前中國醫患關系緊張,實踐課對于教師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實踐課前教師事先準備典型病例,要求學生應在課前溫習相關理論課知識,鼓勵并提倡學生收集理論課堂上有所困惑的知識點。雖然理論課上有“角色扮演”和“情景虛設”環節,但牽涉到與真實患者溝通和相處的方式方法,也是醫學生所必備的技能之一,在問診過程中能讓留學生深刻體會到醫患溝通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學生的醫患溝通技能。病例對象選擇能配合的典型病例為主,教師采用學生與患者“零距離”接觸模式,事先與患者充分溝通,在取得其同意和理解后,帶留學生走進病房。
然后采取將學生自由分組模式,一般分為4~5個學習小組為宜,每組選擇一個學生作為代表向患者詢問病史,同樣使用中文式提問,再由組內其他成員補充提問。留學生代表可對患者進行簡單查體,模擬式提問輔助檢查結果,然后由教師在旁邊給予輔助檢查結果的回答。教學實踐過程中組內同學可以隨時討論,盡可能完善病史采集。詢問結束后再進行組間的補充回答,探討在問診及查體時的疏忽遺漏之處,然后進行彌補和糾正,并對該病例的體征、初步診斷、診斷依據及鑒別診斷進行分析,提出診療方案。最后環節再由帶教老師對各組討論結果進行補充及點評,并結合具體病例解答實踐課前學生收集的有困惑和爭議的問題。因留學生相比中國學生性格更加活潑、自信,且思維活躍,這種“分組式”的病例實踐課,最大程度上采用了合作式、互助式的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學生的反響普遍良好,同時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及教師與同學之間的完美互動及配合,增加了師生及生生之間的交流。并且讓學生通過與患者的切實接觸,了解中國醫療現狀,適應中國國情,讓他們在案例學習過程中更深切地感受到“團隊式”醫療,增加團隊合作精神。
3討論
1.1一般資料
調研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9例再次實施婦科手術治療的患者,均接受過剖宮產,年齡23~47歲,平均年齡(35±4.0)歲。99例患者隨機分為甲、乙、丙三組,各33例。比較三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初次剖宮產時,實施硬膜外麻醉,取仰臥。甲組于腹部做出縱切口,乙組于腹部做出橫切口,丙組將皮膚切開,撕開皮下脂肪并剪開筋膜層,對腹直肌進行鈍性分離,縱行將腹膜剪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子宮操作方法與前兩種剖宮產手術方法相同,并對腹膜、筋膜、皮下脂肪以及皮膚進行逐層縫合。再次婦產科手術實施對癥治療。觀察統計三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感染發生情況。
1.3腹腔粘連情況評定標準
根據孫紅霞等參考標準將腹腔粘連劃分為五個等級。0級:無腹腔粘連;1級:切口于網膜之間較少粘連,容易分離且分離時無血狀;2級:切口與網膜之間多處發生粘連,且分離時有溢血發生;3級:粘連面積>3/5,較難順利進行分離,分離時出血量較大;4級:粘連面積>7/10,且粘連緊密不能進行分離。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統計數據資料采用SPSS11.5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患者粘連發生情況
甲組33例,0級2例,1級7例,2級19例,3級3例,4級2例;乙組33例,0級3例,1級7例,2級18例,3級4例,4級1例;丙組33例,0級7例,1級8例,2級17例,3級1例,4級0例,研究表明,丙組患者的總體粘連發生情況明顯優于甲、乙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甲、乙兩組粘連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三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情況
丙組患者手術時間與其他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三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當前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發展,剖宮產手術被廣泛用于臨床治療中,在婦科治療中比較常用,對于治療胎兒宮內窘迫以及其他原因而導致的難產等治療效果顯著。但隨著剖宮產在婦產科的廣泛應用,其并發癥發生情況也有所增加,腹腔粘連發生會影響產婦的身體健康的恢復,且一些學者指出剖宮產術后再次婦產科手術的危險性以及難度均會有所增加。傳統的剖宮產術是在腹部做出一個縱行切口,所需手術時間較長,且對患者造成的機械牽拉刺激大,極易導致腹腔粘連發生。新式剖宮產術實施后不利于腹膜早日愈合,所采用的鈍性分離機械刺激,切口游離錯位等情況也會導致腹腔粘連發生。臨床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實施改良新式剖宮產術,該方法可有效避免對筋膜造成的牽拉刺激,在進行縫合時,采用的可吸收縫線較寬針距進行縫合,可有效減少皮膚壞死以及炎癥反應發生。本次研究中丙組采用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實施后腹腔粘連改善情況優于其他兩組,且手術時間大大減少,與其他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三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