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小學生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于學習環境的概念先后有許多學者對其進行論述。筆者比較傾向于楊開城教授對學習環境進行的解釋,楊開城教授的解釋更符合目前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要求,對我們的意義重大。他認為學習環境是幫助學習者建構知識中的各種資源(不僅僅是信息資源)的組合。所以學習環境不僅包括物質資源也包含軟件資源。比如信息資源、認知工具、人類教師等物理資源和任務情境等軟件資源。[2]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在當前的社會,伴隨著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地運用在學習過程中。它與學生的信息素養形成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它們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由于目前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大多是建構在計算機多媒體以及信息技術的條件下應用的,因而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要起促進作用一定離不開學生的信息素養。只有學生的信息素養達到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要求,適應了建構主義學習環境,那么在學習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對學生的學習要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也離不開學生的信息素養,它對于學生的信息素養是有一定要求的。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被建構主義學習環境襯托,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尤其將電腦、網絡、衛星電視和通信網絡環境以及各種形式的媒體融合并用,給學生創造的超越實體的、虛擬的學習環境更加幫助了學生們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而個人的能力提升也是充分地體現在個人如何通過主動學習達到要求的學習目標。使用各種電子學習軟件和學習平臺,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過程的互動性,逐步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學習,并最終提高學習效率。但在線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資源和學習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一個新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以確保網絡學習的順利進行。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的是學生的學,認為知識是由學習者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借助各種資源工具以及他人的幫助主動建構起來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是一種在追求學習目標與問題解決的活動中,使用多種認知工具及學習資源,學習者一起工作并且相互支持的學習環境。[3]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背景下,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范圍包括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全面因素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影響,并在此過程中的各種元素,如學習工具之間的關系、人際關系、學習策略等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所以說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對學生的信息素養要求比傳統教學環境更為注重。首先,學生一定要適應基于網絡化的學習,基于各種網絡平臺以及網絡資源的學習。其次,學生要學會利用各種情境學習,真實的、虛擬的、網絡的等等。要學會自己創設一些情境來促進自己的學習,以便于解決學習上的各種問題。最后,學生要學會利用網絡環境來和其他人溝通、協作、交流,學會與他人協作學習,反思自己知識的欠缺,使自己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學生的信息素養在信息時代依靠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更方便制定有效的創新與信息素養的學習型人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的教育必須遵循信息化社會的腳步,以適應未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與其他知識是基本的要求,它是培養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中,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討論合作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構建知識的任職工具。包括搜集評價各種信息,對有用的信息進行加工,以及有效地利用這些有用的信息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上的問題的一種能力。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不論是對學習者還是教學者,都有重大意義,它是一種與傳統教學完全不同的理論,改革了我們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教育中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來促進我們對于中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二、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培養中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內容
在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在內容與形式設計上與中小學生的知識層次和信息需求保持一致;重視以學習者為中心,按照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來組織知識內容、提供互動的學習方式;為學習者提供一個適宜的學習環境,使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積極主動地建構他們自己的信息知識和能力。[4]筆者認為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方面,要主要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特點來考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生自己主動構建知識,教師只是起輔助引導的作用。其次強調學習的真實情境性,從問題出發,使問題驅動學習,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再次強調自主探究和協作與會話的學習方式的重要性。學習在很多情況下都不是學習者孤立進行的,而是由許多學習者共同合作來解決問題的。最后強調運用技術,使學習環境提供共享信息知識和構建工具的途徑以幫助學習者通過合作對知識進行社會性的建構與共享。
關于對中小學信息素養的培養內容,國內大部分學者一般都是從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法律道德這四個方面來研究的。董玉琦教授認為中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基本內涵就是信息處理能力,他指出信息處理能力是指恰當地選擇各種信息工具,主動地利用各類信息資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信息等處理信息的基本能力。[5]由于中小學生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和不同發展階段的認知規律,所以信息素養的培養在小學和中學的各個階段有不同的目標。學習內容,安排活動,也有分歧。小學生認識事物主要是靠形象思維,通過事物的外表行為來感知認識,并且模仿。因此,小學生除了學習信息的基本知識,教師應該通過示范,讓他們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技能,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特點,是要主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筆者根據文章上面提到的觀點,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思想認為中小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內容從這幾個方面考慮,分別是意識方面、操作方面、應用方面和溝通方面的能力。
三、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中小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策略
中小學生上進心理沖動指的是中小學生上進心的驟然萌動和進步欲望的閃現振奮,是他們在受教育過程中因受教育情境感染、教育活動刺激、師長或同學言行激勵而閃現的渴望進步的思想火花和振奮情緒。中小學生上進心理沖動過程既是中小學生自我選擇規范、接納揚棄的思想碰撞過程,也是追求進步、奮發向上的思想萌動、孕育、生長的過程。中小學生上進心理沖動可分為自然沖動和自覺沖動兩大類。自然沖動即主要由情景感染、環境陶冶、情感激發等自然因素和情感因素誘發的無意識沖動,包括新奇沖動、趣樂沖動、愛好沖動、靈感沖動、美感沖動、特長沖動、共振沖動、情感沖動等。自覺沖動是一種能動的、覺悟的、有意識沖動,包括明理沖動、成才沖動、需要沖動,目標沖動、認可鼓勵沖動、仿效沖動、前途理想沖動等。根據沖動功能,又可分為有效沖動和無效沖動兩大類。有效沖動指符合中小學生實際、能夠穩定保持、對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有實際激勵價值的沖動;無效沖動是一種癡妄心理的閃現,指的是脫離個體實際,不可能且無法穩定保持,對中小學生成長進步沒有實際價值的沖動。根據沖動時效(即沖動保持的時間)還可分為瞬時沖動和持續沖動等。l中小學生上進心理沖動的幾個基本特征
①情感性。上進心理沖動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通常情況下受青少年學生當時的心情心境、興趣愛好、新奇愉悅等感情好惡、需求欲望等情緒支配。環境的綠化、美化、凈化、優化,教育者的音容笑貌,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友好幫助、信任尊重以及對學生情感的適應調諧、師生課內外活動交流的和諧融洽,都為中小學生上進心的孕育萌發營造情感氛圍,開啟思想碰撞的情感閥門。
②時境性。中小學生上進心理沖動受時間、地點、空間等環境背景條件制約。
③閃現性,即突發性。上進心理沖動易生易逝,一般是由強到弱地快速遞減消失。因此,抓好上進心理沖動的復現誘導,“留住沖動”、“延續沖動”是教育者永恒的職業課題。
④多端性。中小學生上進心理沖動具有多角度、多渠道、多范圍、多形式、多層次的誘發開端。
③遷移性。它具有心理順勢和心理慣性,自然沖動可以向自覺沖動(引導)遷移;無效沖動可以向有效沖動(引導)遷移;瞬時沖動可以向持續沖動(引導)遷移。
⑤感染性。同一層面的青少年學生群體的上進心理沖動氛圍具有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良好的學風、教風、班風,良好的家庭、社會風貌,優美的育人環境,群體的榜樣示范,都能相互感染、相互滲透而產生“你追我趕”的“共振效應”。
以上特征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包容;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認識、把握這些基本特征,對于提高教育工作者抓好中小學生上進心理沖動誘發引導的自覺性和能動性,是十分必要的。
2上進心理沖動的教育價值
①凈化作用。上進心理沖動在中小學生心錄深處能夠驅逐消極情緒和頹廢思想,抵御拜金主義。封建腐朽思想,戰勝心靈深處的利己主義、懦夫懶漢思想等不健康心理因素,從而起到自我凈化作用。
②強化作用。上進心理沖動對青少年學生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心理品質起著自我鼓勵、自我肯定、自我贊賞和自我強化作用。使他們身上具備的進步思想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得到鞏固、加強。
③催化作用。上進心理沖動可以促進中小學生不斷進行總結回顧,反省自新,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揚棄。促進中小學生不斷地深化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確定新的目標,向更加高遠的標準看齊,隨時調整、規范、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積極、主動地追求進步。
④升華作用。隨著上進心理沖動的不斷萌發、凝聚、擴展、生長,必將促使中小學生不斷地向著高遠的理想境界、堅定的意志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升華,向著追求進步、嚴格要求的思想品質和精神風貌過渡,從而逐步發展成為較為穩定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中小學生上進心理沖動的誘發引導原則策略
1中小學生上進心理沖動的誘發引導原則
①鼓勵性原則。教師對學生采取肯定、贊賞、支持的做法,使學生得到鼓勵,誘發上進沖動,促其優良品質得到鞏固發揚。具體來講,一是對學生要一分為二,用肯定、鼓勵代替批評、懲罰;二是及時對學生的優點哪怕是微小的進步表示認可;三是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發現、發展、發揮自己的潛能、優勢和特長。
②針對性原則。熟悉每一個學生,了解其特長優勢、志趣需求等,及時準確地發現、誘導上進心理沖動。③漸進性原則。中小學生上進心理沖動的誘發引導是由量的積累(上進心理沖動)到質的變化(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的連續不斷的漸進過程。
④順勢性原則。把握中小學生上進心理沖動的心理慣性,“趁熱打鐵”,順勢引導,使其向著奮發向上、不斷進步的精神風貌迅速過渡,最終形成比較穩固的追求上進、敢于拼搏的優良品質。
⑤情趣性原則。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的上進熱情和參與興趣。
⑤點滴性原則。“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中小學生上進心理沖動的誘發引導必須堅持從我做起,從一件件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此外還有超前性原則、開放性原則等。
2中小學生上進心理沖動誘發引導的策略
①立志扶志,引導中小學生選準人生的參照物。志是人之本,無志不成器。無志就等于沒有靈魂。中小學生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教育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立下宏大志向,確定終身奮斗目標,是人民教師最首要的任務。一是要引導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是要引導他們選準人生的參照物;三是鼓勵支持他們堅定理想志向,為理想志向的實現而奮發努力;四是當他們困惑、迷茫、搖擺時給他們以力量,使其堅定理想信念,并轉化為上進心。
②育心交心,讓中小學生的心熱起來,勁鼓起來。育心即培育、訓練、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人的各項素質的基礎,是學生健康成長、不斷進步的動力支點。交心即交流思想,開展談心活動。交心的主要方法有:拉家常法、商討迭、尋掘潛能優勢法、推心置腹法、體諒寬慰法、心理補償法、期待鼓勵等。
③發掘潛能,讓中小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增強自信心。自信心是上進心的重要源泉。“必須培養中小學生具有情緒穩定、作風踏實。自尊自強、充滿自信、勇于獨立思考、敢于質疑求新。不怕失敗挫折。有遠大理想抱負、有創造欲望和信念等心理品質”。幫助他們發現自身的智慧潛能,排除阻礙智力開發的心理障礙與不良習慣。
④置境激情,給中小學生表現的機會,讓他們“獲勝”。創設生動、活潑、和諧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和上過熱情,給他們參與、表現和獲取成功的機會,使他們保持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狀態。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搜藏與親人的溫情照片。共同回憶昔日的美好,感受家庭的溫暖與關懷,學習央視春晚的“時間去哪了”感恩節目,孩子們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對自己關愛的照片收集起來,用文字記錄照片拍攝時間、地點,以及簡要的情節,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些一幅幅溫馨的照片,使孩子們瞬間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們逐漸明白父母為他們所付出的不僅僅是金錢,更重要的是愛。我們可以設計這樣一節課,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可進行游戲導入,引起情感的共鳴,利用大屏幕展示課前學生們準備的小時候的照片,問學生:“你們能猜出來這是班級的哪位同學嗎?”于是出示了相對應的現在學生的照片,并進行對比。說“:同學們,你們現在都長高了,變壯了,長大了,容貌發生了許多的變化,但是,長大僅僅是指身體、容貌的變化嗎?回答是否定的,那么,長大還體現在哪里呢?“”長大要學會幫助爸爸媽媽洗碗;長大就是學會體諒爸爸媽媽……”大家眾說紛紜。“同學們說得很好,長大就意味著懂事了,知道感恩了,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展示你家庭的親情照片,敘說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這樣的設計使小學生們真正地回顧家庭的溫情故事,感恩教育得到升華。
二、觀看感恩影視資料
多媒體圖文并茂,它是感恩教育教學的重要的載體,小學生們喜歡多媒體教學,喜歡看視頻節目,教師要因勢利導,牢牢抓住這個契機,選取感恩類的視頻給小學生們觀看。觀看歷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對于“割腎救母”田世國、“最美媽媽”吳菊萍等這樣的感恩的人物會記憶猶新,并對自己感恩的心有一個對比,決心向之學習。此外,還有《最美女教師張莉莉》專題片、《一個也不能少》等影片、鄒越的感恩教育激情演講等都對學生們的感恩教育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還可以讓小學生們學唱《說句心里話》、《燭光里的媽媽》等感恩教育歌曲。
三、開展感恩實踐活動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當我們把感恩教育切入實際生活之時,當孩子把感恩之心化為感恩行動之時,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初見成效了”。所以,為了讓感恩教育深扎根于小學生們的內心世界,成為一種終身的良好道德情操。感恩教育就要落實到行動中去。讓小學生們積極參與感恩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這樣以來,小學生才能“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回報社會。教育者要積極引導,教育學生將感恩意識化為行動,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樹的養料,從小事做起,將感恩之行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