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形態設計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形象具有可感、可觸、可視、可體會的特征。從心理學意義來講就是感覺器官在大腦中形成的對某個事物的整體感知,它受人的意識和認知過程的影響,同一事物因人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象特征。形象分為國家形象、個人形象、文學形象、電影形象、企業形象、肢體形象、色彩形象等等,根據地域、時間、文化、修養分為不同的類型。形象是可以塑造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例如奧運會中體育健兒奪金的形象至今歷歷在目,它在無形中塑造了國家的良好形象,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為之歡呼、振奮,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喚醒和激勵。視覺傳達設計的VI形象設計就是一個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的結合,企業形象通過可視的LOGO進行整體形象的規劃,對整個企業進行形象、行為、理念、文化的規范,這就是無形資產的整合,企業通過精神理念體現外在的形象,這個形象是社會通過對企業的種種行為的接觸而產生的總體印象,通過公眾進行感知,接受公眾的評判,因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形象特征。設計中形象是圖形符號,具有解碼的功能。通過色彩、外形特征、符合寓意,我們可以感知具體形象的差異,比如對于膚色的色彩形象定義,我們可以知道亞洲人為黃色,非洲人為黑色,歐洲人為白色等。我國的漢字體系就是在可感知的圖形符號中創造出來的,比如“山”“水”“日”“月”,通過人們熟知的形象創造了具有符號寓意和形象寓意的文字體系,具有典型的形象特征,便于人們記憶和流傳。
2形的概括與提煉
提煉與概括是藝術表現形式中常用的表現手法,能夠強化和加深藝術形象,常見的提煉形象有人物、動物、建筑、圖形符號(交通符號、指示符號、公眾服務符號等)。
2.1形的概括現實形態中,形是復雜的、變化的,因此在設計時需要就行改造,“形”就是指物體所呈現的外部輪廓與結構特征,改造的手段表現為省略、提煉、概括、夸張等形式。從塞尚的幾何靜物的歸納、馬蒂斯的剪紙形象,我們可以看出“形”的概括與改造過程。圖案中的花卉描繪也是對現實形態的概括,繁多的花瓣枝葉就需要良好的提煉概括的能力,中國國畫中經常使用的以點帶面就是這種手法的寫照。
2.2形的提煉提煉的目的就是為了以少勝多,透過畢加索《公牛的變形過程》,我們能夠深切感受到形的提煉,經過十個步驟的簡化提煉,我們不但沒有感受到形象因為筆墨的減少而變得單薄,相反卻造就了經典的形象特征。現代設計中我們對傳統圖形的運用就是一個提煉和概括的過程,比如標志設計中對傳統圖形的應用,傳統圖形注重完整性、對稱性、裝飾性和呼應性,現代標志設計中中國聯通的形象就是對傳統盤長紋樣的提煉,既保留了原有圖形的對稱模式,具有莊重典雅的特征,同時又強化了圖形的節奏感和律動感,通過盤長的吉祥寓意———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相輔相成,來延展聯通公司的通信事業無以窮盡,日久天長的寓意。十個空白處理與六個圓形形成了對稱與節奏感,寓意暢通、完美。
3有意識的形與無意識的形
人造形態是人類有意識的形體創造。原始人類的初期工具的使用和創造、紋樣的創造、早期兒童的隨意涂鴉屬于無意識的形的創造。有意識的形需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提煉、概括、整合才能形成,無意識的形是在人類對世界的感知處于蒙昧狀態或者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自然界中的蜂巢、燕窩,通過自然力量創造的山體、河流、溝壑都是無意識形態,但是它們都是我們創造主觀世界的重要素材和源泉。
3.1有意識的形什么是有意識的形?筆者的理解就是人類為了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所創造的具有一定規范和法則的形體。比如建筑(拉菲爾鐵塔、古羅馬角斗場)、繪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洛神賦圖)、工業產品(汽車、飛機)、民間藝術品(掛虎、五毒背心)、各種器物(玉壺春瓶、蟠龍瓶、斗彩碗)等都屬于這一范疇,這些都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承載著歷史與文化。有意識的形是為了特定的需求而創作的,在平面構成中我們所創作的具有重復、近似、漸變的形體都是有意識的形,它們是為了特定的藝術需求而創造的構成形式,因此具有一定的審美和使用價值,為今后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2無意識的形什么是無意識的形?確切地說就是在沒有確定的方向和適用范圍,沒有明確的形象特征的情況下,偶發產生的形體。比如滴水留下的痕跡,手撕報紙的形體,車轍重疊的痕跡,冰雪融化的印記,落葉的重疊等都是無意識的形體,但是如果我們加以有意識的利用,就會成為創作的必要素材。無意識可以產生意外、驚喜,同時也帶給人們以想象和自由。
3.3有意與無意創造的多彩世界人類的創作是處于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行為當中的,國畫的水墨與西方水彩畫都充分利用了水與顏料的調和和分離特性,在有意與無意間創造了新的形體。油畫通過材料的組合與畫筆有意與無意的拖、擦、點、繪形成了色彩的紛呈表現。人類的建筑是有意識的創造,但是廢墟的形成又是在自然界的作用下無意識的一種表現,同樣表現了人類社會的精彩與智慧。兒童繪畫的自我陶醉與創造就是這兩種意識形態的結合,兒童的世界是成人無法理解和感知的,但是從畫面的形體中我們可以獲得愉悅。我們行走在大自然中,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創造;平靜的湖面被我們激起的漣漪也是無意識的審美狀態;雪地的腳印還是一種無心的過失與美麗。平面構成中我們所進行的肌理設計就是針對這種有意識與無意識的思想進行畫面的再構成與創作,通過肌理、形體、材料的重復、交錯、對比、疊加創作出多彩的世界。
4形態
形態在《辭海》中被解釋為形狀和神態。形態分為現實形態、非現實形態、理想形態(概念形態)、物質形態(客觀形態)、非物質形態(主觀形態)等。形態是物體呈現的基本狀態,形態是可以轉化的,比如冰和水,木材和紙張,合成產品都屬于對原有形態的轉換,埃舍爾、達利、畢加索都改變了物體的原有形態,使畫面更具有表現力,形態的轉換也是對現實的一種自主的改變,具有創造精神,因此能夠帶來新的視覺效果和沖擊力。
4.1現實形態現實形態又可分為自然形態和人工形態兩大類。針對現實形態的加工和再創作可以提煉出新的形象、產品,因此對現實形態的再創作是一種基本的能力。從平面到立體,從二維到三維,形態就是在轉換中不斷創新。油畫、國畫、版畫都是將現實的三維形態轉變成二維的形態,以剪紙為例,民間的剪紙藝術,創造了從立體到平面的形態轉換,對現實形態加以吸取、提煉、概括、變形,民間剪紙因其材料低廉、工藝簡便,所以深受大眾的喜愛,具有廣泛的地域性和民俗性。民間剪紙的形象來源來自于自然、人文、歷史、民俗,具有不同的形象特征和豐富的內涵,其形態也在不斷演變,由單一的單色剪紙,逐漸轉化為多層次的套色剪紙,甚至在近代出現了立體的浮雕剪紙形式。這種從形象到制作工藝形態的轉變恰恰反映了藝術創作中集娛樂、欣賞、民俗、寓意于一體的創作形式。從創作形式上來看,它也是一種形態的演變,所以現實形態的空間形式是多元的集合體。如今民間剪紙形式的多樣化和表現形式已經融入到生產、生活及信仰等各種民俗,剪紙形態變化多樣,除了我們熟悉的窗花與門箋,還有過節的燈花、婚喪嫁娶的各種剪紙樣式、服飾花樣以及民宅居室剪紙貼飾等等,當下逐漸轉變到招貼、包裝、服裝設計當中,這就是現實形態的轉變與組合。
在2014年倫敦中央圣馬丁學院碩士畢業生作品中,強烈地表現出了纖維材料的組織結構肌理與質地:利用針氈技術,大色塊二維色彩構成語言,三維構成形態的肌理表現與拼接,抽象、利落的設計效果十分新奇,極具表現力。可以說,基于構成形態的服裝材料設計創新在服裝設計領域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它能夠更加完美地體現設計師的創新理念,讓服裝材料更充分服務于服裝設計。
二、解構與重構的構成形態表達
解構主義實質是對于結構主義的破壞和分解,具有很大的個人性和隨意性,是對正統的現代主義、國際主義原則和標準的否定與批評,具有很強的“反形式”“反美學”的特點。同現代主義相同,早期的解構主義一直在文學、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等領域存在,直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解構主義對設計領域造成了強大的沖擊,進而影響到了服裝設計領域。在服裝設計中,解構設計的手法帶有明顯的“破壞性”,破壞了傳統的審美標準,將設計的意義擴大到多元的范圍。法國著名設計師讓保羅•戈提埃(JeanPaulGaultier)是早期因解構主義的設計手法而轟動世界時尚舞臺的著名設計師,亞歷山大•麥克奎因(AlexanderMcqueen)后來居上,他們都從全新的角度以哲學家般的思想來創立新原則,顛覆傳統審美標準,在解構的設計語匯中尋找藝術的支點。他們的設計思想與風格至今仍然對服裝設計師們產生深遠的影響。還是以中央圣馬丁研究生畢業設計作品為例,在2014年的作品中,散亂、突變、動態感、殘缺等解構設計的表現語言很明確地強調與突出了服裝設計的表現力與創意。從某一方面來看,構成形態的表意性已經超越了服裝的實用功能。在作品4中,設計者從全新的角度來闡釋服裝的設計觀念,顛覆傳統審美標準,創立新原則,強調各元素的綜合,把質素不同的面料重合在一起,通過荒誕組合、隨意結構堆砌,呈現出不確定、破碎的設計語匯特征,把構成形態的觀念帶入設計語匯中;在作品5中,服裝的結構被重新分割,服裝結構的傳統樣式和細節被完全進行改造,拋棄比例、形式美法則等基本要素,沒有優劣判斷標準,整個作品在構成形態上有著極大的可再創造空間;在作品6中,傳統服裝的面料搭配方式被徹底改變,用破壞的方法解構了面料的完整性,同時不受限制地重構了服裝的新面貌,這是一個拆解、重組的構成手法,其設計意義也在于不斷流變的設計過程。當下,解構主義的設計手法逐步形成了一股影響世界的強大設計潮流,解構主義并不是設計思想上追求隨心所欲、漫無目的,而是具有重視內在結構因素和總體性考慮的特征。它打破了正統的設計原則與規矩,重構新的結構形態,以新的構成形態理念占據未來的設計空間。
三、構成形態的符號轉譯
服裝設計是一種綜合的語言符號系統,具有“表征”和“被表征”、“能指”與“所指”的關系。對于服裝設計而言,在語言符號系統方面可以概括地分為三種符號類型:圖像符號、指示符號、象征符號。圖像符號服裝設計的表層意義,是“所指”的東西,是服裝材料與結構的外在表現;指示符號是“能指”的東西,是服裝設計師想要表達的設計思想與設計理念;象征符號是服裝設計構成語境的引申意義,是在一定的生活方式背景的觀照下,經過設計與思考而呈現出的深層意蘊和象征意義。在構成設計活動中,設計者通常在動態的設計過程中產生豐富的“聯想”,這種聯想通常來自于設計者自身過去的審美經驗和情感。當設計活動開始時,在相關因素刺激下,引起對過去情感經驗的反應。服裝設計作品的構成形態正是這種審美經驗中的視覺與知覺作用聯系起來的一種視覺語言,去除生活中具體的形象,并以抽象的幾何構成形態作為其主要的表現形式,強化了服裝構成形態語言的抽象性符號化特質。“聯想”是設計思維活動的關鍵,構成與服裝設計的動因,服裝設計構成形態中,通過“聯想”進行設計符號的轉譯,最終會使服裝設計產品具有深刻的人文意義。
四、結語
(1)研究的目的。
中國的展示設計呼喚原創。那么,什么是原創性設計,如何才能做到原創?原創是與眾不同的創造,它需要靈感,而“靈感”是一個非常難以捉摸的東西。要想使靈感主動進入我們的思想,進入我們的作品,就需要尋求一種新的設計方式。研究抽象形態可以防止設計師的靈感“干枯”,可以使設計作品得到更多的靈感。研究抽象形態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可以把展示空間帶到藝術的殿堂,從而更有資格成為藝術作品的展示平臺。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抽象形態的應用是一名設計師應具備的能力。抽象形態研究已成為現代展示設計創作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通過對博物館、專賣店、展覽場館等展示設計空間進行系統研究,歸納出抽象形態的運用頻率和方式,以論證抽象形態運用的合理性,促進我國展示設計的完善和發展,并對其它設計領域起到借鑒作用。
(2)研究的意義。
目前,國內還沒有對抽象形態的具體設計原則、具體運用方式及如何進行創新性設計等進行詳細的探討和論述。就實踐而言,大多展臺、展館、博物館等設計特色不明顯,很多只是跟隨室內裝修的風格或者借鑒國外的創意。但隨著展覽業的發展,人們思想認識、審美能力的提高和國內優秀設計范例的引入和借鑒,展示設計也逐步走到人們的視野中,為人們所重視。任何抽象形態都可以分為點、線、面、體基本要素。研究這些要素的內在含義、性質特征及造型的相互關系,運用新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法將其有規律地組織、重構,對于提高展示設計藝術水平、展示效果和總體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展示空間設計時,有許多設計師不能找到合適的創意源,這時運用仿生學的原理,賦予展臺、展廳一個形象的外觀造型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抽象形態中的仿生形態可使人與展示空間更加親近并蘊含著生命的活力。設計師根據人類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利用生物形態中包含的豐富造型設計語言進行人性化設計,可以為展示空間尋找更好的表達方式,使得人與空間的對話更加輕松。在展示設計中,抽象形態設計思維是對基本空間劃分和形態展現能力的訓練,但是我們必須正確認識抽象形態設計的實質是對自然物的再創造過程,而不是簡單的模仿、塑造。注重“神似”而非“形似”。無論人類社會發展到什么時候,抽象設計思維都可以幫助設計師充分發揮想象力,抽象形態的表達能夠為展示設計帶來生機與活力。
2抽象形態的概述
抽象是從眾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的特征,而舍棄其非本質的特征。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征就是抽取事物的本質特征,舍棄非本質的特征。抽象形態特指無法表明確定的形象和形態,雖然可以引起我們某種感受,在生活經驗中卻找不到明確的對象,即抽象形態。抽象形態的表現有三種類型:一是半抽象或半具象:常常有客觀的形態基本暗示,但通過對其進行拆解、重組、添加、變形等,使新形象介于具象與抽象之間。二是具象的抽象:從現實世界的物質形態中抽取出來的抽象形態,依據感受,對觸覺、聽覺、味覺等進行視覺化的意象呈現,創造出仿佛內含有機生物的抽象形態。三是絕對的抽象:抽取一切感覺印象后所剩下的純粹形態。該抽象在雕塑和部分展示作品中運用較多。在現代展示設計作品中,不會局限于上述一種類型,往往會把幾種類型相結合。對現有事物進行各種抽象處理,從而打造一個全新的空間形態。抽象形態的創作手法較多,具體有通過點、線、面、塊的分析重新組合創作;有通過仿生設計法,提取大自然生物中的輪廓、色彩、結構等方面,進行有效地設計。下文有專門的介紹,在此就不做過多的解釋。
3抽象形態在現代展示設計中使用方法的研究
抽象形態在現代展示設計中的使用方法有很多,通常通過平面構成、立體構成來實現造型上的抽象形態運用。仿生設計作為比較常用的設計手法,能夠使具象的事物通過輪廓、色彩、肌理等表現,達到預期的抽象形態設計的目的。下面具體分析這幾種設計方法的應用:
(1)平面構成設計手法。
平面構成設計手法主要是研究點、線、面等視覺語言元素,在二維平面內按照一定的美學原理進行合理的分解、組合、重構、變化,創造出新的形態、理想的組合方式,以及新的視覺形象。在展示設計中,設計師可根據展示活動的理念、展示的重點、題材的需要來選擇適當的構成要素,以增強其表現力。在展示空間中,以位置為主要特征的都可以看成是點,點的運用可以體現展品與展品、展品與道具、裝飾物與背景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點的運用是豐富多樣的,各種不同的視覺效果可以通過單點、雙點、多點、點群等的靈活運用來實現。在展示設計中,線的表現力很強,利用線的粗細、疏密可以表現出層次感、立體感;利用線的各種連接方式可以起到隔斷和裝飾的作用。線還可以用在整個外觀造型中,由抽象線條交織形成的虛空間形態能給場館增添強烈的神秘感。在展示設計中,面的運用方式有很多種,有的運用在道具上,有的運用在頂部,還有的則運用在墻體上。點、線、面在展示設計中的使用非常的頻繁,已經成為現代展示設計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他們之間的關系和應用,使得設計師在今后的運用中能夠更加合理和得心應手。
(2)立體構成設計手法。
立體構成也稱空間構成,是研究立體造型各元素常用的設計手法。它以視覺為基礎,以力學為依據,將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構成原則,組合成的美好形體。展示設計的結構形式和立體構成中的形體組合構成是相同的。那些立體構成中的組合原理、規律和方法都可以在展示設計中被運用。三維空間的立體形態不僅包括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實體形態,還包含著看不見的、卻能感受到的空虛形態,是具有上下、左右、前后三個維度的形態。設計人員可以借助立體形態的實際效應(如大小、輕重、方向、重心、虛實等)來完成形態的心理效應(如情感、理念、美感等),使觀眾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例如,2012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扎哈展現場,扎哈•哈迪德及合伙人事務以這次展覽的主題——“共同背景”(CommonGround)進行展覽構思,貫穿事務所設計哲學,融合設計靈感來源,全方面地呈現事務所的設計動態。通過裝置展覽,事務所特別希望探索的是輕質殼體與可拉伸結構之間的關系。在本次雙年展上,事務所首次將這種復雜的殼體和可拉伸的結構結合在一起。Arumshell(尸臭魔芋殼體)是一個用褶皺金屬做成的裝置,用一個我們立體構成中常用的曲折、拉升練習中的案例,通過抽象處理展示在空間中,并和周邊的環境形成呼應。點、線、面、體等構成要素的運用并非各自孤立,而是相互并用的。綜合性地運用點、線、面、體四種要素進行展示設計,可以創造出生動的形態與強烈的對比效果,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3)仿生設計法。
仿生設計法在抽象形態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較多優秀著名的抽象形態設計,使用的都是仿生設計法。仿生設計法是通過對大自然的了解與分析,總結與抽離出來的形態設計方法,這種設計方法可以使人更加親近大自然。其手法有模仿形態的外形特征;模仿形態的結構特征——骨架、內在結構——建筑中的曲梁結構,顯示出從動物骨骼與生命內在結構中借用的形態組架;抽象形態的運動規律——關節點、運動線。仿生表現法是比較高級的方法,也是抽象形態中難度比較高的設計方法。對形態運動狀態的觀察與模仿是一種對形態時間上的變化的把握,我們要抓住每個運動點留下的痕跡串聯起來所形成的運動線,把我們肉眼所看不見的。例如,光、波、聲音、時間等不可見的“行走”,用可見的形態結構抽象地傳達出來。現代展示活動是公眾參與的活動。現代展示設計就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運用藝術設計手段,通過對空間與平面的藝術創作,使其產生獨特的時空環境。不僅演繹展示的主題,而且使觀眾能參與其中,達到完美溝通的目的,為展品創造最佳的“演示”時空環境。根據時展的需要,現代展示設計要求選用形態新穎、手法獨特、效果突顯主題、展示產品、提升品牌的設計手法,來吸引消費者和參觀者。這就需要設計師們發揮創造力,運用各種設計手法,從生活、自然中尋找靈感,而仿生設計手法一直是設計師們的“寵兒”。它可以把原生態、親切感等心里感觸與設計融為一體,開拓設計者的思路,讓大自然的點點滴滴滲入設計中。研究抽象形態的應用,不可忽視的部分就是仿生元素的應用、仿生設計法的運作。它可以使抽象形態更加符合人們的需求與審美。
4抽象形態的應用領域
抽象形態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涵蓋展示設計、繪畫、雕塑、建筑、產品造型等各個領域。它可以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可以是驚喜、驚訝、沉思、遐想等,很多時候這種感覺無法用語言來描述,需要通過抽象形態的造型來達到預想的目的。藝術評論家蘇珊.朗格曾說“一切真正的藝術都是抽象的。”展示設計是建筑樓宇、展臺造型與展覽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需要藝術對它進行影響,從而吸引參觀者的眼球。在展示空間的設計中,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簡化空間形態,用一些抽象圖形和道具來吸引參觀者。人們不僅可以快速注意展廳的外觀,還能通過道具的別致設計關注展品的魅力。這樣的抽象形態運用既節約材料,又提高了展示效果。展示設計是建筑或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設計滲透著建筑或城市的人文特征,對建筑或城市的文化與形象具有宣傳作用。另外,抽象形態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城市的藝術感,而且可以吸引人們的興趣,更好地宣傳一個企業產品,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國家的文化。
5抽象形態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任何成績的背后都蘊藏著一定的努力和汗水。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各個國家館、企業館建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效和高度的肯定,是與他們設計者、建設者的努力分不開的。在現代展示設計領域,世界博覽會是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展覽項目。在世博會運營過程中,各國優秀創意思路和優秀設計都在園區內展現著,這些經過層層選擇的形態表現非常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并在未來類似項目建設中加以利用和發揚。2010年世博會,國人可以不出國門看到世界各國的建筑。作為設計師可以學習各國出色的創意,合理的搭配。在整個園區中,國家館和企業館都非常有特色,抽象形態的運用更是如火純青。整個世博園區像是一場“各類設計作品”的盛宴,集合著建筑、展覽、產品、多媒體等各種頂尖設計,任何一位設計師跑進來都能飽餐一頓。接下來,本文對將闡述2010年世博會中抽象形態的運用。
(1)英國館設計。
英國館的設計是一個沒有屋頂的開放式公園,展區核心“種子圣殿”外部生長有六萬余根向各個方向伸展的觸須。此處觸須的設計是立體構成中的線材構成作品,由中心點向外擴散。白天,觸須會像光纖那樣傳導光線來提供內部照明,營造出現代感和震撼力兼具的空間;夜間,觸須內置的光源可照亮整個建筑,使其光彩奪目。英國館最大的亮點是由6萬根蘊含植物種子的透明亞克力桿組成的巨型“種子殿堂”——這些觸須狀的“種子”頂端都帶有一個細小的彩色光源,可以組合成多種圖案和顏色。所有的觸須會隨風輕微搖動,使展館表面形成各種可變幻的光澤和色彩。從形態上看,英國館的設計不管從外部形態還是從內部結構,都充分展示著抽象形態帶來的震撼。外部表現的是線材的巧妙運用,內部表現的是點的排列效果。運用構成的手法,完成抽象形態的展示。一個好的設計,不僅要做“第一眼”美女,還要充分考慮內部結構的合理性。這對于設計師而言,就要在充分理解造型的基礎上,與技術部設計師充分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完美的作品。
(2)奧地利館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