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化學綜述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作者:李鳳玲 索江華 連艷鮮 單位: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
通過一個學習情境的學習,引出酶的知識,由酶延伸到維生素及專業知識。等學生熟練掌握三大有機物質的代謝過程后,再進行啟發式教學,讓學生找出三大代謝的交叉點,并進行總結,把生物機體復雜的物質結構以及生物氧化主要方式很清晰地擺在學生面前,這樣就把代謝部分的難點解決掉。實驗操作部分以完成工作任務為行動導向和學習目標,依據生物制品的提取、分離、純化、檢測及儲藏設計了五個教學情境。這五個教學情境分別包括了多項單項基本技能,本課程的實踐教學首先圍繞單項基本技術及其集成的知識、設計技能訓練學習性工作任務,讓學生完成真實、簡單的單項工作任務,例如蛋白質沉淀方法、電泳法、層析法等。在學生構建起生物化學基礎技術的知識和經驗體系后,根據工作崗位真實工作任務設計技術鏈應用項目,讓學生運用單項技術構成的技術鏈完成較為復雜的真實工作任務,如γ-球蛋白制備、SOD酶的制備等。
為學生掌握生物制品分離純化、生物制品檢測等生物技術關鍵技能打下堅實的基礎。以任務為驅動改革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法是指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成就的教學活動。任務型教學法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對提出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通過感知、體驗、實踐等方式進行自主探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相互協作完成一系列的任務,并通過任務的完成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以綜合能力提高為標準評價學習效果學習效果評價的合理性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評價方法的選擇要引導學生朝著會學習、善思維、能創新的方向發展,由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任務型教學法的學習過程具有特殊性,所以對學生的學習成果不能用試卷作為評價學習效果的唯一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方法、情感、意志品質等也應作為任務完成情況的重要評價內容。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采取的評價方法是:“期末(30%)+實訓(30%)+平時(10%)+自我評價(10%)+學生互評(20%)”五層次評價體系。
期末成績考核學生對生物化學基本知識的掌握、應用分析及語言組織能力;實訓成績考核學生實驗態度、實驗技能、實驗習慣、實驗設計等,由企業與教師共同完成;平時成績考核學習態度、考勤作業、課堂表現等;自我評價課程結束自己對課程學習進行總結、反思;學生互評課程結束以科研小組、學習小組為單位評價成員在實踐中的技能水平、團隊意識、協作精神等。3結語教學體系改革是個系統工程,需要職能部門、學校及相關行業的共同參與,教學所需儀器設備配套、齊全,才能保證教學內容符合工作過程需要,教學方法適合學生個性發展,教學效果達到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目的。教學體系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時空性,應根據專業、行業發展及時調整和補充。課程設計的實施,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高才能為師、身正才能為范,教師不僅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要以行立教、以德立身。
在談及文學藝術發展時,我們首先來對“文學藝術”和“進化論”兩個概念進行簡單的介紹:文學藝術是借助語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意識形態,屬于社會意識形態。它既包括語言藝術,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等,也包括表演藝術,如音樂、舞蹈,還包括造型藝術,如繪畫、雕塑,當然還有綜合藝術,如電影、曲藝、戲曲、戲劇等等。關于進化,《辭海》對其的解釋是:“進化,亦稱‘演化’,舊稱‘天演’。生物逐漸演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種類由少到多的發展過程……”《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為:“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變化。”而從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開始,“進步”和“演化”兩個詞逐漸合并,最終人們習慣將其稱為“進化”。由此認為文學藝術的發展總趨勢是進化的,實質就是肯定文學藝術的發展在整個漫長的人類文學藝術史中是不斷演化和進步的。
關于文學藝術的發展總趨勢是進化還是退化抑或是非進步的問題一直是文藝學界討論的熱點,當然,各種觀點都有其理論依據和現實例證,從我們所處的時代出發,從我們現在感悟到的身邊的文學藝術的變化發展出發,筆者認為文學藝術發展的總趨勢呈現進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學藝術發展有著自身的規律性
中國的語言詞匯中有“否極泰來”,“周而復始”,“生老病死”等等這樣一些闡釋事物發展規律的詞語,實則蘊含著萬事萬物的發展不可避免地依附于一定的自然規律這樣的道理,文學藝術也是一種事物、一種現象,不論文學藝術是為寫實人生而服務,為娛樂大眾而服務還是作為為政治服務的工具……文學藝術終究逃脫不了其由社會中的人創造的這樣一個基礎,既然由人創造,那么他的發展總趨勢就必然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人類社會的發生、發展、消亡勢必影響到文學藝術的發展,如果依據安東尼·孔帕尼翁的說法,他認為藝術不可避免地依附于一種發展模式,即黑格爾哲學或達爾文進化論的模式。黑格爾哲學強調的是事物發生、發展、滅亡這樣的一個模式,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強調了生物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演化過程,實際是一種不斷進化。
二、文學藝術的發展在今天的地位和表現
1、文學藝術樣式的創新
文學藝術發展到今天,距離古代的文學樣式,雖然不能說是有所增加,比如《文心雕龍》中提到的論述文體各篇中,在篇名中提到的文體共有三十三類,如騷、詩、樂府、賦、頌、贊、祝、盟、銘、箋、誄、碑、論、說等等,但是,文學藝術的樣式卻一直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出現創新和繁榮,除卻大家熟知的古代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當今的文學樣式由于受到科技時代網絡的沖擊和影響,受到“全球化”這把雙刃劍的影響,網絡文學大行其道,博客、微博、各種網站論壇為現代人提供了盡情展示文學藝術特長的舞臺,一句話就能引起大家的討論或者產生廣泛共鳴的微博,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廣泛影響著中國的文學藝術工作者和普通大眾,特定的字數限制,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于一體的新形式,涵蓋眾多的內容多半屬于文學藝術的范疇。再以中國為例,從19世紀晚清出現的報告文學[1](文學與新聞的綜合體)到20世紀出現的革命文學[2](積極進取精神、批判現實主義與革命事業的直接關聯)等等這些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文學樣式,都是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學藝術的基礎之上的創新,不管其生存的時間長短,總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這些文學樣式都取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間,為特定的時代服務過,甚至短時間內文學藝術對社會、對人生所產生的影響總有其相對積極的一面。此外,電影藝術的發展當稱文學藝術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從古代沒有電影到早前的簡單的黑白電影放映機再到如今的3d(4d)立體影院[3]的紛紛建立,電影無疑是文學藝術樣式的一種新鮮樣式,結合了科技和人類無限的創意,電影也是將紙質或者人類腦海中的文學藝術搬上熒屏與大眾分享的一種很好的表現文學藝術的樣式。
2、文學藝術傳播途徑和方式的擴展
古代文學藝術的傳播由于受到交通、科技、階級觀念等的局限,傳播途徑和方式比較單一,口口相授或者口口相傳、書面記錄是主要傳播途徑和方式,而今天我們來看被歸為文學藝術范疇的一切內容的傳播途徑和方式明顯已經大大擴展,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的相繼出現,街頭彩印、屏幕廣告、雜志等等都為文學藝術開啟了幾乎可以說是聲勢浩大地涌向社會的大門,這就為后來的文學藝術受眾的越來越廣泛化提供了中間橋梁,也為文學藝術更加寬松和自由的發展環境提供了條件。
3、文學藝術受眾的廣泛化
古代文學藝術完全不像今天這般,縱觀世界亦是如此,文學藝術是貴族、宮廷等階級的人所能享受的待遇,因此文學藝術自古似乎就被與“高雅”“博學”等等詞匯聯系在一起。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隨著世界全球化的趨勢蔓延,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變得更為便捷也更為普通和廣泛,人與人、地區與地區、國與國之間開始尋求知識的無國界化,地球村概念的推廣更是加大了人類彼此了解的欲望,文化、文學藝術隨之大量充斥人們的生活之中,電影、電視、網絡等等多媒體技術使得文學藝術在世界的很大范圍內擁有越來越龐大的消費者和創造者,文學藝術不再是一部分人獨有的專權,它走出了“小家碧玉”的束縛,顯然開始全方位地接受世界“觀眾”的淘洗和品評。換言之,這種科技的進步帶來的文學藝術的普及顯而易見,比如媒體行業的發展,使得電視節目蒸蒸日上,前幾年流行的“百家講壇”電視節目就是一個讓文學藝術走進尋常百姓、走向通俗易懂、走向全民受教育的很好的例證。筆者自始至終認為,雖然媒體的發展背后,更多的利益沖擊和虛假作業必不可少,也許“百家講壇”的某些章節的理論水平和價值也有待商榷,但是,從文學藝術走進廣大人民群眾方面來講,它還是有很大的積極意義的。
轉貼于
4、文化教育的發展對文學藝術的推廣
從文化教育狹義的概念來講,主要指學校教育,最早誕生的學校是宮廷學校、職官學校、寺廟學校和文士學校。古埃及的這些學校極重視道德品質的培養,要求學生尊日神、忠國君、敬長官、孝雙親,以造就文士為重要目標,即訓練繼起的統治者和他們御用的爪牙,同時教授書寫、詞令。中國奴隸制社會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從古至今,文化教育一直比較重視的書寫、辭令還有六藝,其實就是早期的文學藝術,它與現在的文學藝術相比,在內容和形式上顯然都存在較大差距,當今學校教育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對包含文學藝術的人文科學(學科)的重視,小學、中學、大學開設的眾多與文學藝術相關的學科,文理分科產生的對文學藝術類考生的優勢等等都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5、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文學藝術作為精神食糧的需求增長
現代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促進了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快節奏的生活和現代人的壓力也使得人們常常感慨精神荒原的不斷侵襲,不然,20世紀英國最偉大的詩人托馬斯·艾略特在1922年發表的《荒原》如何能夠迅速引起人們的共鳴?因為生活的空虛狀態和人類面臨的精神荒蕪已經成為潛在的威脅和殺手。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今天越來越多的人便開始認識到,文學藝術對填補人類精神荒原的重要作用,于是,哪怕閑暇時多讀一本書,周末去看一場電影或者演唱會都可能使人身心愉悅,生活充實。由此可見,文學藝術在人類未來發展的歷程中,將會越來越起到重要作用,由此產生的反作用,也會越來越促進文學藝術的向前發展。
總而言之,雖然對進化概念中低級、高級的定義還不是非常清晰,對種類多與少等等的判斷也未可知,但我們相信文學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必然經歷著曲折和坎坷,在人類不斷探索的實踐下,文學藝術的發展終將繼續朝著進化的方向踏步前行。
注釋:
[1] 報告文學:文學體裁的一種,從新聞報道和紀實散文中生成并獨立出來的一種新聞與文學結合的散文體裁,也是一種以文學手法及時反映和評論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聞文體。具有及時性、紀實性、文學性的特征。我國從晚清開始出現報告文學。
學生數量的增多和現有辦學條件形成巨大的反差,自習室、圖書資料、學生活動場所等得不到應有的改善,形成了制約校園文化發展的一大客觀問題,高校辦學層次的提高對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近幾年,高校升格的步伐不斷地加快,很多學校經過合并、整合資源,由原來的專科院校一下子升格為本科院校。學校辦學層次提高了,但是由于相應的管理體制、發展模式沒有得到改進,還是停留在專科院校發展模式的基礎上,這就給校園文化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困難。高校后勤社會化對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高校管理體制的改革,使高校后勤管理的社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而作為經費投入不足的地方高校,更需要后勤的社會化。隨著后勤社會化程度的加深,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學生往往不住在學校里,而是住在校外的學生公寓。這給學校的管理加大了難度,同時,學生住地和學校有一定的距離,也給校園文化建設的開展增加了難度,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學生明顯減少了。
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大學變大了,學生增多了,隨之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地方高校的管理模式很多是基于“區市共建,以市為主”的管理模式,因而高校在各方面的資金投入會受到限制。資金的不充裕,使學校的各種基礎設施、圖書資料、大學生活動場所無法跟上學校擴大、學生變多的步伐,進而影響到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基于精神文化視角的問題。大學精神是一所高校的精神魅力所在,而校園文化精神則是大學精神的體現之一。校園精神主要體現在優良的文化傳統、人文精神、校風學風、治學理念等方面,具有示范、導向、凝聚、激勵、熏陶等各種功能。[2]而地方高校很多都是新成立的本科院校,學校自身的歷史比較短,相對于名牌高校、教育部直屬高校,其文化底蘊比較薄弱,有的高校甚至都沒有自己的校訓,更別說是具有結合地方文化、從地域文化中提取而凝煉的大學文化精神了。(三)基于制度文化視角的問題。很多地方高校的辦學定位基本上都是服務于地方的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而由于很多地方高校的歷史比較短,制度文化不健全,學校的管理沒有完全走上正軌。在做好日常教學管理的同時,學校各種規章制度健全的過程比較漫長,形成不了具有特色的制度文化,而要把大學精神、校園文化精神很好地融入到制度文化中,就要不斷地對各種制度進行創新,從而形成地方高校獨具特色的制度文化。基于行為文化視角的問題。學生的行為舉止,不僅關系到學校的聲譽,也關系到學生自身的發展。地方高校在高校擴招的推動下,對學生的教化、指導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變得浮躁和急功近利,沒能以大學人應有的言行舉止去教化學生,引領社會思潮,而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的高校行為文化在地方高校則更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