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解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本教材以運動系統為主要內容,著重講述骨骼、關節、肌肉三大器官,包括骨的結構、成分、性能及其生長;關節結構、功能及影響因素;舞蹈主要運用關節及在訓練中如何保護;下肢肌肉、軀干肌肉的位置、功能及如何訓練等等。本教材對肌肉工作原理、工作方法進行分析,并有舞蹈動作分析舉例;探討舞蹈演員的體能訓練,包括影響運動素質的因素及發展素質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對兒童少年與女子舞蹈訓練特點等均作了闡述。作為教材,同時兼顧人體解剖學的基礎內容,簡述人體九大系統的組成、功能以及與舞蹈的關系。
序言
第一章 人體結構概述
第一節 人體組成概述
一、元素
二、化合物
第二節 細胞與細胞間質
一、細胞
二、細胞間質
第三節 組織
一、上皮組織
二、結締組織
三、肌組織
四、神經組織
第四節 器官與系統
一、器官
二、系統
第二章 運動系統——骨與骨連結
第一節 骨骼概述
一、全身骨分布
二、骨的形態
三、骨的構造及功能、
四、骨的化學成分及物理性質
五、骨的發生與生長
六、影響骨生長的因素
七、骨齡
第二節 骨連結
一、骨連結分類
二、關節 的結構
三、關節 的運動
四、影響關節 活動幅度與穩固性的因素
第三節 下肢
一、下肢骨
二、下肢骨連結
第四節 軀干骨與軀干骨連結
一、軀干骨
二、軀干骨連結
第五節 上肢骨與上肢骨連結
一、上肢骨
二、上肢骨連結
第三章 運動系統——骨骼肌
第一節 骨骼肌概述
一、肌肉的大體結構
二、肌肉的輔助結構
三、肌肉工作的術語
四、肌肉的物理特性
第二節 下肢肌
一、髖關節 運動肌群
二、膝關節 運動肌群
三、踝關節 運動肌群
第三節 軀干肌
一、脊柱運動肌群
二、胸廓運動肌群
……
第四章 肌肉工作和舞蹈動作分析舉例
第五章 舞蹈演員體能訓練
第六章 其他系統簡介
第七章 兒童少年與女子舞蹈訓練
參考書目
該文只要采用實驗法、文獻資料發和問卷調查法來獲取文章撰寫的相關數據。根據選題的要求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為文章的撰寫提供理論支持。在實驗前根據文章的研究需要制定相關調查問卷,檢驗后發放。根據實驗要求,把2012級和2013級學生進行編組,已授完課的2012級學生成績為對照班,在授課的2013級學生成績為實驗班。2012級學生的授課主要采取了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而在實驗班2013級學生運動解剖學部分章節教學中采取自主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課堂大體分為三部分,即為開始20分鐘教師對本次課程的重難點、主要內容進行講解,并提出自學的要求;而后留給學生50分鐘的自主學習時間,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參閱教材、圖譜、標本、模型等教學用具進行自主學習分組談論,教師進行跟蹤指導解答;最后教師利用20分鐘的時間進行總結輔導。在期末的考核過程中,2012級和2013級學生的考核內容及難度均無顯著差異。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研究結果實驗前后2012級和2013級學生成績統計學分析見表1。
2.2成績分析討論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基礎知識考核主要由平時的測試和習題組成,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核過程中對照班成績16.42士1.86,實驗班成績18.24士1.88,實驗前后成績提升明顯(P<0.01),差異非常顯著。說明采用自主學習為主的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能夠發揮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給予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而后教師進行總結。同學們在討論過程中各抒己見,同時也容易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常造型思維。他們自行創造問題情境,自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正達到了啟發式教學的目的。使得運動解剖學原本死板的知識變成了活靈活現、生機盎然的生命科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應用能力測試只要由體育動作的解剖學分析組成,主要考核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過去的教學都是教師講解完理論知識后,帶領學生逐步對動作分析的步驟進行講解,學生學起來相對簡單。而在實驗班教師只是給予指導,學生自行對體育教學的各種動作進行解剖學分析,學習起來相對苦難,以至于在考核過程中出現了成績相對于對照班低的情況。這也表明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應用并不能貫穿于一門課程教學的始終,在不同的章節,要根據知識點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方法必然有其優點,但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有其長處。標本考核測試主要有骨骼、肌肉和內臟部分組成,主要考核學生對人體結構的掌握程度。在考核過程中實驗班成績31.02士2.80明顯好于對照班成績29.74士3.69,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法,教師的講解占主體部分,學生課堂自主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標本相關知識的掌握,主要在于課堂上對標本的觀察,過去的教學中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標本進行觀察,課下夠多的時間便是借鑒與彩色圖譜和影像資料進行學習,這嚴重制約學生的學習效果。而采用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師只是在課堂上給予指導,學生更多的時間是自行分組對標本進行觀察,這便增加了他們對標本的感官認識。綜合表現成績主要由平時的學習態度和作業的完成情況等組成,該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課堂氣氛活躍,踴躍回答問題,致使成績相對好于對照班。通過對比分析發現自主學習的效果要好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在神經系統,動作分析等章節,知識點相對抽象,學生自主學習的難度較大。這也無形中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十分重要。
目前我校運動解剖學教學均采用結構式教學和全過程的考核方式,通過最近幾屆學生的運動解剖學教學來看,采用結構式教學及全過程考核方式,配合以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生能能夠時刻保持學習的積極性,不定期的測試給學生以動力,學生的學習步法必須跟上教學的進度,這也無形之中促進了學生的學習。
利用測量軟件進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2實驗結果
2.1油松葉的外部形態特征油松小枝無毛,植株表面微被白粉.油松葉兩針一束,罕見三針一束.葉邊緣有細鋸齒,簇生于短枝上[3].兩針長度相等,為10cm~15cm,針葉下表面有縱向排列的氣孔.
2.2油松葉的解剖結構油松葉橫切面呈半圓形,有葉肉、薄壁組織、內皮層、木質部和韌皮部,木質部和韌皮部組成維管束(見圖1).表皮和下皮層胞壁厚,胞腔較小,細胞緊密排列,外有較厚的角質膜(見圖2).樹脂道5~8個或更多,樹脂道的上皮細胞連續排列(見圖3和圖4).僅一條主脈(單維管束)位于葉中央,由內皮層包圍著.
2.3油松莖的木質部莖的橫切面則主要觀察木質部管胞細胞的狀態.分別測量管胞細胞的直徑大小、周長、面積以及管胞細胞壁的厚度,并求出平均值.通過研究管胞細胞的狀態進而研究油松的輸導能力.油松莖的木質部中含有大量管胞,管胞是主要的輸導結構,疏導大量的水分和無機鹽.莖里的管胞與根、葉中的管胞相通,水分和無機鹽在管胞中自下而上的向枝端運輸[7].管胞分子長者原始,短者進化,管胞小者原始,大者進化,即管胞長度越短,直徑越大,這種管胞越進化.次生木質部中的管胞比初生木質部中的管胞更進化(見圖5、6、7、8).
2.4數據統計對油松初生木質部和次生木質部中的管胞的直徑、周長、橫切面積以及管胞壁厚度分別取多個進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次生木質部中的管胞平均直徑為6.099μm,平均橫切面周長為21.854μm,平均橫切面面積為33.043μm2;初生木質部中的管胞平均直徑為4.414μm,平均橫切面周長為14.205μm,平均橫切面面積為15.027μm2.
3結果與討論
3.1油松葉形態及解剖結構特征油松葉為針葉,螺旋狀著生,幼苗為扁平狀,兩針一束,著生于不發育的斷枝頂端.葉的橫切面半圓形,由葉肉、薄壁組織、內皮層、木質部和韌皮部構成.木質部和韌皮部組成維管束.葉表皮和下皮層胞壁厚,葉面有較厚的角質層.樹脂道5~8個或更多,樹脂道的上皮細胞連續排列.這些都是油松葉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