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六年級科學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結構。
2、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用三角形來加固框架結構的方法,嘗試設計和制作一個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結構。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動腦、動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哪種形狀的框架最穩固”
教學難點。用實驗數據作為依據支持自己對問題的解釋
三、教學準備:
教師:框架結構建筑的圖片、三角形、長方形、立方體的框架等。
學生:橡皮筋、筷子每組若干。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故事導入——認識框架結構。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圖片上的建筑你們認識嗎?
生:埃菲爾鐵塔。
師: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
生:介紹。
師:這么著名的一個建筑,造在自己家旁邊多好呀!為什么當時會遭到巴黎市民的如此反對?可是后來又為什么成為法國人的驕傲?
師:如此龐大的埃非爾鐵塔之所以能歷經了百年的風風雨雨卻依然屹立不倒。其中的奧秘在哪呢?
師:讓我們通過做框架來研究其中的科學道理吧。(板書課題:做框架)
師: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生:(齊讀)學習目標:
1、觀察圖片,了解框架結構的特點。
2、動手體驗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結構。
3、小組合作嘗試設計和制作一個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結構。
師:類似這樣結構的建筑物還有很多,我們一起來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生:不密封、空心的、中間可透風、骨架一樣的等。
師:在建筑學上把這種像骨架式的構造叫做框架結構
(二)、研究簡單的框架。
1、動手做:簡單的框架。
(1)仔細觀察,這些建筑物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狀的?
生:匯報。
師:三角形和四邊形的結構,那么是不是這些三角形和四邊形的結構讓它變得非常結實呢?同學們想不想親手做個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框架,感受它們的穩定性呢?
師:請看自學指導。
1、仔細觀看視頻,學會框架制作的基本方法,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每組制作出一個三角形框架、兩個相同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框架
2、參考科學書36頁最下面兩幅圖,用同樣大的力推框架,比較它們的穩定性,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談感受。(老師同時拿出提前做好的模型,快速演示。)
師:(板書)三角形框架:結實,穩定。四邊形框架:易變形
不穩定
2、加固四邊形框架。
師:那么,你們如何讓不穩定的長方形框架穩定呢?
生:在四邊形里加入小棒。
師:怎么加?我們把沿對角方向加入的小棒叫做斜桿。(隨手拿起一根小棒請學生上來演示。)
師:難道只有加斜桿可以加固,橫桿、豎桿不可以加固嗎?(邊說邊演示)
師:果然只有斜桿才可以加固了四邊形框架,那么斜桿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師:(圖片展示)從固定斜桿的一角去推,我們發現斜桿起到了什么作用?(推著框架的作用),從不固定斜桿的一角去推,斜桿又起到什么作用?(拉著框架的作用)所以使得四邊形框架不易變形了。從結構上來看加了斜桿就將四邊形框架變成了兩個三角形框架,而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所以,框架不易變形。
(三)、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
師:我們剛才研究的是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框架結構,在實際生活中許多框架結構都是立體的,接下來,咱們就來進行一場做框架比賽,請看比賽規則!
規則:1、組長帶組員快速商量小組合作方案。2、小組合作完成長(正)方體框架用時最短組獲勝!
評出三個獲勝小組
老師:它是穩固還是容易變形呢?我們來試一試。(師演示:在框架上放一本書,框架倒塌)
師:如果埃菲爾鐵塔也是這樣的框架結構,恐怕早就倒啦,那我們現在怎么辦呢?你們有辦法加固這個正方體框架嗎?
師:那我們現在就來進行終
極
PK承
重
比
賽,請看比賽要求和規則
師:規則:在老師“開始”的指令下完成
1、1分鐘之內小組討論加固框架法案,并將方案圖畫在紙上。
2、倒計時5分鐘內完成加固框架
3、
承受書多的組獲勝
評出一個獲勝小組
師: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各組的比賽結果。將每組的承重數據寫到黑板上。
對承重最多的頒發獎狀。(
四)、拓展尋找身邊的框架結構。
師:在我們的周圍,你發現在哪些物品、建筑采用了的框架結構?
生:空調架、高壓線塔……
師:目前像這種框架結構的建筑被廣泛應用。比如鳥巢,尤其是去年四川地震后,各地新建樓房都采用了這種框架結構。
(五)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課學習這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獲?
生:匯報。
(六)、總結。
師:同學們,現在你們知道埃菲爾鐵塔堅固的奧秘了嗎?(知道了)好,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了這么多的收獲。老師真切地希望你們長大以后也能成為像埃菲爾那樣的建筑師,設計建造出更好的建筑,為人類做出貢獻。
(七)作業:1、繼續改善你們組的框架,使它更加美觀和牢
固,有條件的并拍成小視頻。
2、準備下節課實驗材料:不同大小的塑料瓶,膠帶、沙子。
(下課)
(八)板書設計
做
框
架
【教材分析】:
《我們身邊的物質》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下《物質》單元的第一課。本課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在變化和讓物質發生變化,具有前測和鋪墊的性質。這三部分的科學概念是基本的科學概念。學生在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的物體,本課設置三個部分的教目標并不是讓孩子們通過一節課的學習馬上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而是要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質的變化和思考這些變化的異同點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總是在發生著變化。
2.有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有些物質變化后還是原來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1.用舉例、分析、綜合等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分析。
2.通過組內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能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教學難點】:體驗物質的變化
【教學準備】:
教師:易拉罐空瓶1個、水結冰圖片、火柴1盒、生銹和未生銹的鐵釘各1枚、蠟燭1根、鐵絲1根、小紙片一張、多媒體等
學生:蠟燭、火柴、紙、記錄紙、生銹和未生銹的鐵釘各一份等。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大家對實驗室可以說非常熟悉的,你能閉上眼睛說出現在教室里有哪些東西?再睜開眼看看還有哪些沒有說到的?
一.什么是物質
1.像剛才同學所例舉的桌子、椅子、人等我們能觀察到的實際存在的東西叫物質。
2.在我們教室里有沒有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存在呢?你說說看?你怎么知道它確實存在?
我聽見了同學們說話的聲音,我還聽見了同學們寫字的聲音,同學們也聽見了老師的聲音,那聲音是物質嗎?
3、深入討論:空氣、火、聲音、電、光,它們是物質嗎?為什么?能說說你這樣認為的理由嗎?
4、學生討論、交流。(強調它們也實際存在)
5、師生交流得出:物質是指直接或者間接觀察到的實際存在的東西。
6.小結:物質是指直接或間接觀察到的實際存在的東西;我們的教室是由物質構成的,我們的學校是由物質構成的,我們的地球是由物質構成的,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我們身邊的物質”(板書課題:我們身邊的物質)
二.物質在變化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物質,它們會發生變化嗎?學生舉例說明。
小結:物質在變化
(一)有些物質變化后還是原來的物質
我們也讓物質發生一些變化。
(1)、(出示壓扁的易拉罐)觀察壓扁的易拉罐的變化,發生了什么變化?這樣的變化是不是改變了物體的材料?(形狀、體積)
(2)、觀察水結冰和冰融化成水的圖片,回憶水的這種變化是否變成了其他物質?(狀態、形狀)
(3)、這兩種物質的變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相同:形狀、體積、狀態等發生變化,還是原來的物質;不同:變化的速度)
(二)有些物質變化后產生了新的物質
1.現在老師手上有兩根火柴,其中一根折斷,另一根點燃,你們說說那一種變化時和易拉罐壓扁、水結冰的變化時相似的?它只改變了形狀,沒有新的物質產生。
2、點燃你桌上的火柴,仔細觀察它發生了那些變化?火柴燃燒過以后有什么變化?和變化前一樣么?
3、仔細觀察桌上的鐵釘和生銹的鐵釘,鐵釘生銹發生了什么變化?鐵和鐵銹是同一種物質嗎?(顏色變化)
4.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較這兩種變化的相同之處:都產生了新的物質
5.思考一下,這兩種變化我們這節課上都能做嗎?
(前者能,后者不能)為什么?
6.討論得出:火柴燃燒變化比較快,而鐵釘要生銹比較慢。
7.視頻展示生活中的物質變化。
(這些物質的變化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劇烈,有的只改變了形狀和狀態,有的還產生了新的物質。)
8.討論、交流: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嗎?
三.讓物質發生變化
1.?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兩種物質:一張紙、一支蠟燭。先請同學們想一想用現有條件,你有哪些辦法讓這些物質發生變化呢?先和小組內的同學商量一下你們的計劃吧!
2、出示課件:(實驗要求:思考,用了哪些方法讓這些物質發生變化?發生了哪些變化?有沒有產生新的物質?這幾種物質的變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注意安全。)
3.讓蠟燭、紙片等其它物質發生變化。讓學生帶著問題實驗并記錄:用了哪些方法?有哪些變化?
這些變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交流實驗結果。
結合實驗記錄,問:物質的這些變化有什么不同之處?
同一種物質用不同的方法發生的變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一種物質我們可以采用很多方法讓它變化,有的變化只是形狀、狀態、體積、位置的改變,有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
小結延伸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質在變化?
2、世界總是在不斷的變化,物質的變化形式也是多樣的,變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為地,物質的變化有兩種情況,一類是只改變了物質的形態、大小、位置等,但沒有產生新物質,另一類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課后請同學們繼續留意身邊的物質,看看它們都發生了哪些變化,下節課我們繼續研究,好嗎?
板書設計
1、我們身邊的物質
物質:我們能直接或間接觀察到的實際存在的東西
形狀、體積、狀態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2.知道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本課要知道的性質是:①不支持燃燒;②比空氣重)
3.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閱讀資料得出正確結論。
4.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實驗以及產生氣體的判斷。
難點:1.倒氣體熄滅蠟燭火焰的實驗操作;
2.對于實驗的合理推想和論證。
三、教學用具
學生準備:小蘇打、白醋、玻璃片、玻璃瓶、火柴、蠟燭。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四、相關資源
【教學實驗】觀察小蘇打、白醋及產生的氣體。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展示】展示小蘇打。
【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小蘇打,并說一說小蘇打有什么特點?并進行記錄。
【預設】小蘇打是白色粉末狀物質。
【展示】展示白醋。
【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白醋,并說一說白醋有什么特點?并進行記錄。
【預設】白醋沒有顏色,而且聞起來酸酸的。
【過渡】如果我們將小蘇打和白醋進行混合,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呢?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白醋和小蘇打的變化。
【新知講解】
知識點一: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的變化
【展示】展示工具。
【講述】做這個實驗還需要的工具有小勺、毛玻璃片和玻璃杯。
【展示】展示步驟:
1.用勺子取3勺白醋放入玻璃瓶中;
2.用勺子取1平勺小蘇打放入玻璃瓶中,立即蓋上毛玻璃片;
3.仔細觀察,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用手觸摸玻璃瓶的外壁,有什么感覺?并記錄。
【組織活動】請同學們按照步驟自己進行實驗。
【學生活動】按照步驟進行實驗。
【教師活動】教師巡回指導。
【師生交流】小蘇打和白醋反應的實驗現象是什么呢?
【總結】
【提問】燒杯中的白色液體還是白醋嗎?
【預測】可能不是了。
【提問】我們如何來驗證呢?。
【預設】往白色液體中再加入小蘇打,如果還能有氣體產生,說明是白醋,如果沒有現象,說明不是了。
【組織活動】請同學們自己動手試試。
【學生活動】往反應后產生的液體中加入小蘇打。
【總結】玻璃杯中的無色液體不是白醋了,是一種新的物質醋酸鈉。
知識點二:產生了什么氣體
【過渡】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還產生了大量的氣體,這是什么氣體?這種氣體有什么性質呢?
【講述】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驗證這種氣體有哪些性質。
【展示】展示方法。
方法一:往杯子里插入正在燃燒的細木條。
方法二:把玻璃杯中的氣體倒在蠟燭的火焰上。
【組織活動】現在請同學們按照老師所述方法進行實驗。
【學生活動】學生按照步驟進行實驗。
【提問】往杯子里插入正在燃燒的細木條和把玻璃杯中的氣體倒在蠟燭的火焰上分別有什么現象呢?
【預設】蠟燭都熄滅。
【講述】科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已經確定這種氣體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空氣的組成部分,它能使燃著的火焰熄滅。小蘇打和白醋產生了二氧化碳,蠟燭燃燒也有二氧化碳氣體產生,我們呼吸時呼出的氣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我們喝的一些飲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氣體,當打開汽水瓶蓋時,冒出的氣泡就是二氧化碳。
【展示】展示【教學實驗】觀察小蘇打、白醋及產生的氣體。
【教學實驗】觀察小蘇打、白醋及產生的氣體。
【展示】展示二氧化碳的性質。
【講述】請同學們課下觀看視頻【知識解析】二氧化碳的性質—滅火;二氧化碳的性質—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反應生成醋酸鈉和二氧化碳氣體,這一變化是化學變化;二氧化碳氣體密度比空氣大,它不助燃,能使燃著的蠟燭熄滅。
七、板書設計
4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
白醋+小蘇打
二氧化碳+醋酸鈉
密度比空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