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音樂基礎理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這些意見聽上去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以為有些問題還需探討清楚。對于曲式分析好像是老生常談,其實不然,它是一個沒有人去面對或者說敢于面對的問題。似乎談到曲式分析就落伍了,這有點像不用現代作曲技法作曲就落伍了一樣的心態。我今天的發言就是想回歸理性,用科學的認知態度就曲式分析在基礎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談幾點意見。
一、曲式分析究竟是什么。
記得在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音樂分析學學術研討會上大家探討的話題之一就是關于曲式分析、作品分析和音樂分析的稱謂。盡管大家對稱謂的形成、變化以及所涵蓋內容做過相當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但我還是覺得這個稱謂沒那么大的區別。在我們中國音樂學院碩博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科目上十多年前就改為“音樂作品分析”了,多了兩個字也覺得很習慣,考試內容和要求也沒有什么區別。關鍵就是如何認識曲式分析,或者說曲式學的內涵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并沒有形成一致的認識。目前對曲式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是:音樂基礎于旋律、節奏、節拍、調式、調性等十余種基本要素,這些基本要素有機地組合構成音樂的材料和陳述形式,曲式則是這些音樂材料和陳述形式的綜合。當然我是認同這一觀點的,也就是說,曲式分析是對作品一切技術的綜合分析。另一種觀點是把曲式孤立起來認識,或者說把曲式降級,與旋律、節奏、節拍等同為基本要素。那么問題就出現了,曲式真的如同一些人所說的就是“砍大塊兒”了。但設想,如果沒有音樂的基本要素做為分析對象,沒有音樂材料的有機組織、陳述結構的邏輯發展作為依托,這個“大塊兒”將如何砍出來呢?自然會出現“生搬硬套”的現象,失去了曲式分析應有的意義。因此,充分認識曲式分析乃是作品的綜合分析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二、目前曲式分析基礎理論研究的現狀
我們在對曲式分析基礎理論的研究其實并沒有成熟和完善。在多年的碩、博考試中,對一部作品的爭論和探討是經常有的。曾見過北京的一些院所,對考題給出的所謂的標準答案就不準確。當然這并不奇怪,因為很多作品本身不能簡單地用一個答案來解釋,但我們的標準答案只有一個,那么考試過后考生們常常會不知所以。大家可以觀察一下,目前在國內市場上作品分析方面的教科書最多,內容上可謂花樣翻新。這種“多”或許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作品分析比較容易,分析會使人“想當然”,誰都敢下定義,當然也敢寫書;二是作品分析比較難,音樂作品千變萬化,很難用統一的理論去解釋它,自然大家就會以各自的不同的理解去論述它。
實事求是地說,我們的基礎教學和理論研究普遍還很薄弱。我可以給大家讀幾段教科書上的論述,是關于樂段和一部曲式的。這些論述都是來自國內著名的且比較暢銷的國產教科書:
第一種論述說:“樂段是最小的曲式單位。”大家注意這里是將“樂段”稱謂作為曲式范疇來運用的,沒有“一部曲式”的概念;
第二種論述:“由樂段構成的曲式為一部(段)曲式……”這里有了一部曲式的概念,并可以理解為樂段和一部曲式是一回事;
第三種論述:“一部曲式和樂段在名稱上可以相互通用,但有差別。樂段既可涵蓋一部曲式,又能包含曲式單位外的其他結構部分,即附屬結構部分。”這種論述意思是說,樂段不僅和一部曲式名稱通用,而且樂段范疇很廣,似乎引子、連接、尾聲都可叫樂段;
第四種論述:認為“在一部曲式內部包含多種陳述結構形式,樂段是一部曲式內部陳述結構中的類型之一。”這種觀點與上述完全相悖,首先,一部曲式涵蓋樂段,其次,將樂段作為陳述結構的層級進行論述。
各位同行,大家不覺得暈嗎?這就是我們目前市場上的教科書,我們的學生、音樂愛好者們是不可能看懂的。這里我只是舉了一個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常見的“段”“部”“并列”等表述會有完全不同的釋義,而且每本書都會發明很多專用名詞,這就更加麻煩。我認為,我們從事音樂分析理論的專家、學者應該并有責任扭轉這個局面,這是確保基礎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因此說我們對曲式學的研究還在路上,并沒有走到盡頭。
三、曲式分析是基礎教學中的重要分析方法
我們這次大會的主題是圍繞方法和教學展開的。曲式分析或曲式學就是一種分析方法,作為西方音樂史上重要的理論體系之一其學術價值不可低估。曲式分析對有調性音樂而言無疑是最適合不過的分析方法,我們沒有必要拿音集集合的理論去分析貝多芬和肖邦的作品。首先要從歷史和文化層面對待這個問題,在基礎教學中要結合音樂風格史將曲式分析技術準確地傳授給學生。應該意識到,西方共性寫作時期,涌現了浩瀚的音樂精品和眾多世界級作曲大師,然而作曲家們共同使用的就是那么幾個曲式原則(再現、并列、循環、奏鳴),他們是如何創作出千變萬化的音樂作品,個性化的藝術表現又是如何形成的,這是教學中應該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內容,也是曲式分析的難點所在。通過分析讓同學們從中學習和體會到西方經典作品中其藝術價值究竟是什么。
對于作曲學生來說曲式分析是最好的結構感形成的基礎。古典音樂結構中起承轉合、起開合、呼應等原則以及音樂材料的發展手法、對比統一關系、黃金分割比例、段的形成等等,這些與美學原則密切相關的音樂發展手段,對于初學作曲的學生來說都是最寶貴的經驗。完美的音樂形式是作品成功的保障,是作曲學生首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四、曲式分析對現代音樂分析的借鑒意義
研究和運用現代多元的音樂分析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任何分析方法都是有針對性的,應該從音樂史和音樂創作流派、個性的發展角度去研究。不同的分析方法之間常常是有關聯的,比如實踐已經證明的申克分析理論與傳統分析理論的各種聯系。我在研究斯特拉文斯基晚期序列音樂中也考慮用什么分析方法研究,最后發現斯氏的主要重心都放在了序列的各種技法的運用上,使用各種辦法來擺脫勛伯格十二音序列技法的束縛。比如勛伯格要求序列必須由12個半音構成,斯氏除了使用12個半音創作外,更多嘗試使用4音、5音、7音、11音、13音、16音;勛伯格要求序列不能有重復音,而斯氏的序列有大量的重復音出現,《七重奏》中的16個音序列不重復音只有8個;勛伯格要求回避調性,走出傳統,斯氏卻用輪回法突出中心音來加強調性感,并大量運用與傳統體裁和技法的結合來保持自己的音樂個性等等。那么我的研究重點就必須放在序列技術的運用上,傳統曲式原則在他的作品中有保留也有突破,但結構分析并不是難點。反而傳統曲式的綜合分析方法和思路完全可以被借鑒和應用。
五、基礎理論研究對研究生培養的意義
寫好分析文章首先要具備理論功底。我們現在有些研究生論文中對傳統音樂分析功力薄弱,經常看到曲式和體裁概念不清(甚至有論文出現幻想曲式、進行曲式的表述)、調式與調性概念不清,甚至調性、和聲分析錯誤等等,這樣的理論基礎對現代音樂分析無疑也是蒼白的。理論家的工作是要總結和梳理作曲家有藝術價值的音樂表現手法和美學體驗,如果在你的理論研究中讓作曲家感到講到了點子上并使作曲家本人從中得到提升這是最理想的境界。
怎樣才能寫出有學術價值的音樂分析論文?我以為,首先就是對作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這是首要的案頭工作,這是真正的第一手資料。當然,做好這個案頭工作不容易,是對一個人理論功底的考驗。我經常對同學們說閱讀和分析譜子是個基本功,這個基本功的培養最好的途徑就是大量的曲式分析。
在這里也順便說一下對音樂分析論文寫作的一點看法。這次音樂分析大會學生論文比賽我先后看了四十余篇,很多論文從選題到研究內容非常好,對讀者來說是一次學習。不過在一些學位論文的寫作中,我一直覺得還要提倡“實”,避免玄而空。有些文章初看很“炫”,但仔細讀來就覺得空洞,內容深入不夠。音樂分析的文章習慣用圖表,圖表本意是幫助更好的理解所表達的文字或樂譜內容,而不應搞得很玄奧,把理應“看圖識字”變成“看圖猜謎”。想想我們搞理論的人讀起來都很費勁,還指望更多的人喜歡讀我們的文章嗎?有些文章被文字的數量所困擾,可以用5千字說明白的問題,一定要寫到1萬字,文字繞來繞去不直接,可讀性差。如果有很多該刪掉的話在文章里,那么這個文章讀起來可想而知。字多不一定是好文章,言簡意賅,能給自己和讀者節省更多的時間也有助于低碳環保,何樂而不為啊。
關鍵詞: 音樂專業 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
中國的高等教育從上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在辦學規模上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各高校也越來越強調教學質量和內涵建設。教育部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教育愈加重視,其中尤為重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音樂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領域,該專業的實踐教學是實現其教育培養目標的關鍵教學環節,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關系到教學中心的發展方向,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教學改革的時候,針對專業自身的教學特點,強化實踐教學,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一、實踐教學體系概述
廣義的實踐教學體系是由實踐教學活動中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管理體系和保障體系等要素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狹義實踐教學體系是指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即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通過課程設置和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配置而建立起來的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內容體系。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各項要素
狹義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含了技能實訓實踐模塊、基礎理論實驗模塊與藝術實踐模塊三方面。
1.技能實訓實踐模塊。
由兩個層面組成:(1)聲樂演唱、器樂演奏、視唱練耳、合唱指揮、電腦音樂制作等技能類課程,此類課程明確歸屬于實踐類范疇,是技能技巧訓練、特殊語言表達和藝術情感表達的實踐環節。(2)畢業論文環節。畢業論文環節看似與音樂專業技能實訓距離很遠,但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藝術人才不僅需要出類拔萃的專業技能,更須具備相應的藝術素養,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應當具有分析和創作的能力,畢業論文很好地將技能與理論相結合,是整個實踐環節必不可少的。
2.基礎理論實驗模塊。
基礎理論課程是研究音樂構成規律及其創作法則的課程體系。一般講,除了技法實訓類(如聲樂、器樂等)和音樂史學、美學方面的課程外,音樂專業的所有集體類課程都可劃入這一范疇,如基本樂理、和聲學、曲式分析與作曲、復調等。這類課程是對音響活動及其技術載體的探索、研究和實踐,必須結合實際音樂作品進行技法規則的學習和操作,避免過于單純的“紙上談兵”,應注重實踐效果。最終目的是對藝術聲音的再現和審美體驗,從而得到“音樂藝術是聽覺和聲音的藝術”這一認識。
3.藝術實踐模塊。
可分為兩個部分:(1)課堂教學以外的舞臺實踐活動。它包括演出、創作、比賽,是音樂課教學質量與成果的體現,也可以認為是課堂教學方式與內容的變相延伸,具有驗證、總結、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多重功能,是實踐教學體系的主體內容,是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集中體現。(2)實習環節。實習教學是音樂人才成長的重要環節,它為學生提供了實踐上崗的條件,讓學生在實際工作中了解職業、體驗職業,是將校內所學的理論和技能向職業崗位實際工作能力轉化的重要環節。
三、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構建音樂實踐教學體系,在教學內容上可以打破以往按照知識、學科體系設置課程的方式,轉為采用理論結合實踐的課堂內外式設計方式。把音樂專業實踐教學分為課堂實踐教學和課外藝術實踐教學兩個方向。課堂教學上,我們在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引導理論課程實踐化的轉變,注重理論與音樂文獻、音樂聽覺、音樂思維的結合。教師講授不是專注于理論的系統性和完備性,而是點到為止,重視學生的活動,把更多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這一學習活動的主體,盡量引導學生練習,分析作品,欣賞音樂和進行課堂討論。即使是理論課,我們也要求在課堂上盡量做到學生的主動參與超過教師獨自宣講的時間。在基本樂理、和聲學、曲式分析、作曲、復調等基礎技法課程教學中,一方面要強調教師的示演作用,另一方面要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運用軟件、電子樂器、投影等現代代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
課外藝術實踐教學也是音樂專業學生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我們要不斷完善實踐教學設施來構筑多層次的實踐平臺,為學生成才創造有利條件。首先,加大對學生藝術實踐活動的支持力度。積極組織學生舉辦學生個人獨唱、獨奏音樂會,師生專業匯報演出等實踐活動,為學生的舞臺實踐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其次,以班級為單位積極開展周末音樂會,兩周為一周期,依次安排各年級各班輪流進行。要求班級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節目的編排、場地的布置、宣傳、服裝、化妝、道具等演出內容全由學生自己安排。給每一位學生一個鍛煉機會,從而達到加強藝術實踐的目的。最后,組織和鼓勵學生參加國家級、省市級比賽及校內外各類型演出,體現我們的教學成果和鍛煉學生的舞臺實踐綜合能力,根據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給予相應的實踐學分。努力構筑一套完善的實踐教學鏈,以此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意義
1.促進理論知識的學習,強化專業技能的綜合素質。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教學環節,和理論教學相比較更具有直觀性、實踐性、創造性與綜合性,直接影響著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發展的可持續性。
2.有利于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創新。學生的培養質量體現在“知識、能力、素質”等各個方面,他們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都與實踐密不可分,必須有一個系統、完善、有計劃的實踐活動來引導他們。
3.有利于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實踐教學是大學生實現社會化、個性化的重要平臺,是大學生適應社會的關鍵。學生通過實踐、實習、競賽等各項活動提高認知社會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在實踐中磨練自己,使自己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去。
參考文獻:
[1]于涓.音樂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高教高職研究考試周刊,2008.Vol17.
[2]陸霞,劉淮保.音樂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探索.邵陽學院學報.
[3]于猛,單亦先,王紹蘭,胡偉.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5,(28).Vol5.
【關鍵詞】音樂基礎理論 數字化 平臺
現代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教學,多為單學科式的、成熟的數字化教學,有音樂史、音樂欣賞及視唱練耳等學科,還有一些如和聲、作曲等學科還處在探索及研究階段。單學科的數字化教學是各具特色的。將音樂基礎理論課程各學科的數字化教學進行整合,在其共性的基礎上發揮個性,并統一到一個教學平臺,從而實現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的平臺化管理,從而使音樂基礎理論學科教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需要解決以下三方面的問題:其一,音樂基礎理論課程單一學科教學的系統化問題;其二,音樂基礎理論課程單一學科數字化教學問題;其三,多學科數字化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教學平臺的建設問題。
一、完善音樂基礎理論課程單一學科傳統化教學是數字化教學必備的條件
傳統的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是成熟的、成體系的,那么就要完善各音樂基礎理論學科。將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教材、題庫等全部完善,并形成數字化文稿,因為這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形式及教學內容不斷地進行更新,將這些數字化文稿形成教學文件,提供到教學平臺,將會大大方便教學,減輕教師的工作量,為教師的教學進度計劃設計提供幫助。
二、音樂基礎理論課程單一學科數字化教學技術解決的思路
音樂基礎理論單一學科的數字化教學問題,一直是數字化教學的熱門話題,很多專家、學者都做過這方面的探討和研究,而最有效的辦法,筆者認為要根據各音樂基礎理論學科的特點進行設計,要找出相同音樂基礎理論學科數字化教學的共性設計,如音樂史、音樂欣賞、藝術概論這些史類課程教學完全可以借鑒其他門類的數字化教學模式。由課件平臺結合聲音、圖像插入等方式解決教學技術問題。而動態音樂基礎理論學科,如和聲、作曲等,要實現數字化教學,一定要以課件平臺為依托結合相關音樂軟件來實現,這也是目前最現實有效的、比較科學的解決方法。單學科的數字化教學為平臺建設的依托、單學科數字化教學技術的解決會為其他相關學科數字化教學掃平道路,因為各學科之間存在著共性的數字化教學問題。
三、多學科數字化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教學平臺建設的思路
1.單一學科數字化教學管理為平臺做支撐
作為單一音樂理論學科,都有自己的教學文件、課件、題庫、數字化教材等文件,這些文件都需要歸檔、管理,而相對于其他音樂理論學科,這幾方面又是共性的,這樣就為數字化平臺建設提供了統籌管理的依據。各學科的科研、教學團隊等方面的管理,甚至包括學術交流、師生藝術實踐等方面都可以納入到教學平臺進行管理。另外,平臺還可以提供師資等方面的情況,做到全方位的管理。
2.數字化平臺為教師創新教學做支撐
平臺的管理是綜合的、靈活的,具有統籌性的。有了多學科的數字化教學作為支撐,必然會在增進學科教學及管理上有質的飛躍。平臺的綜合性與條理性使音樂理論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會更加全面系統化,從教材到講義,從課件到習題,會更加科學、人性化。各音樂理論學科教師之間通過平臺可以相互溝通、探討、交流,從專業到教學,可以全面涉及。這樣,教師之間必然會相互促進。這種教學相長模式同時也會激發任課理論教師的教學熱情,創造性地授課。教師的創新性教學會不斷將新內容、新知識、新思想帶進課堂,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參與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方式,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數字化平臺是音樂基礎理論學科課程多學科的平臺,也是各科任課理論教師進行學科間學習,提高自身業務的平臺。由于理論學科都帶有專業性質,任課教師一般只擔任其中一到兩門音樂基礎理論課程,平時想要學習相關音樂理論學科以提高自身專業業務能力不太容易,現在可以以平臺為中心,通過登錄平臺就可以對其他音樂基礎理論學科進行學習,這對音樂理論教師師資的培養、專業理論教師教學團隊的培養等非常有利,可見平臺的優越性、重要性,建立數字化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教學平臺,意義深遠。
3.數字化平臺為學生的創新學習做支撐
平臺化管理是交互性的、師生共同擁有的平臺,教師與學生都可以登錄平臺進行交流、學習。教師可以利用平臺將大部分討論與答疑安排在課外,延伸課堂教學的互動交流環節。
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建立組群管理,針對不同學生的組群管理因材施教、量身定做,對課程進度直觀掌控。教師還可以將管理權與學生共享,群組之間可以進行討論交流,這樣能夠共同進步,一起提高,重點的問題引起注意,不足的相互彌補。任課理論教師可以直接參與討論進行答疑解惑。另外,每組之間的討論平臺都會自動生成記錄,有的討論是帶有一定的課題性的,為學生的學結,甚至撰寫畢業論文等方面提供思路和幫助,同時也為老師今后的授課及教學科研提供依據。學生可以直接登錄平臺,對各音樂基礎理論相關學科進行學習,因為平臺提供的教學服務是全面的,從課件到視頻教學、從教材到題庫練習,應有盡有,以獲取所學課程之外的音樂理論各類教學資源,拓寬知識面,使學生所學受益達到最大化。
此外,學生還可以隨時登錄平臺和教師直接交流,解決教學中產生或遺留下來的問題,包括學生的一些大膽想法等。這種教學服務為學生的創新性學習提供了幫助,這種教學服務的優越性是直接與間接并行的,也是無法復制的。
綜上所述,數字化音樂基礎理論課程平臺建設的研究會促進音樂基礎理論學科教學的發展,從教學到管理,都會提供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數字化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教學平臺建設的研究,一定會使音樂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翻開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