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早戀調查報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60后:最反對男性婚前有性 90后:最反對女性婚前失貞隨著社會的進步與西方思想的影響,“女性婚前應保持性純潔”的觀念正在減弱。而對于男性的觀,則提上了調查問卷。 “男性應該保持結婚前性行為”這個觀點,有61%的被調查者表示贊同,只有9.9%的市民認為男性可以不保持有婚前性純潔,8%的人表示反對女性持有觀。
60后的人在所有調查群體中,有39%的人反對男性婚前性行為,為比例最高。但從職業角度看,從事商業、服務行業的人不贊同男性擁有婚前觀。
90后在女性觀中,40%的人覺得需要堅持,是三代人群中,投票數最多的群體。80后對男、女性婚前性純潔的支持率最低。從收入來看,以3000元分界,收入小于3000元的人群比大于3000元的人群,更贊同女性婚前應該保持性純潔。
結婚觀
80后:夫妻滿意度最低 70后:夫妻滿意度最高離婚率高、草率、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吃苦,這是社會人士對80后的總結。而在這份報告中,80后卻集體吼出了:“我們空虛,我們成天奔波,我們為結婚忙碌,我們卻沒有錢!”諸多調查中,80后夫妻滿意度最低,他們在結婚前,需要太多準備。
80后作為結婚主力,“閃婚+閃離”早已給人留下草率的印象。其實,他們結婚更累。調查報告顯示,三分之一的80后表示,要結婚,有房子是前提。
于是,才出校門沒多久,工作還未穩定的80后,開始日夜為票子、房子、車子奔波。多數80后青年都只能掙個首付,未來的日子已“賣身”給銀行還貸。“窮忙族”成為80后自我解嘲的口號。
所以,80后夫妻在“夫妻關系滿意度”調查中,只有38%的人覺得比較滿意,是滿意度最低的一個群體。72%的80后還覺得生活孤單,感覺生活痛苦、不快樂的80后則占68%,只有25%的80后覺得自己“運氣好”。
評價自己的婚姻時,70后夫妻滿意度最高,超過40%;60后則感覺生活很熱鬧、快樂。
結論:80后是最迷惘、最憤世的一代,如何引導90后一代不步80后的后塵,應是全社會都來關心的問題。 離婚觀
90后、60后:多不贊同“感覺合不來就離婚”
80后、70后:離婚觀傾向注重自身感覺
自私、網蟲、早戀、、炫富……這是網絡上眾口一詞對90后的評價。不過,“居民婚戀家庭觀研究”調查報告卻顯示:咱們誤讀90后了,他們積極向上,離婚觀保守,更贊成家庭利益比個人得失重要。
60%的90后不贊同“感覺合不來就離婚”的觀點,60后持這種觀點的人則只有5成。80后和70后的被訪者意見比較一致,離婚觀更傾向于注重自身的感覺。
90后被調查者們覺得,“家庭和諧比個人得失更重要”,占43%。90后普遍表示,“孝敬父母是每個人的基本責任”。 由于90后的人年齡最大者才22歲,并沒有步入婚姻殿堂,多數只是與異性在交往,對待一些夫妻問題上存在理想化。“當夫妻利益和父母利益發生矛盾時,愿意犧牲夫妻利益”,80后的認同度最高。
家庭觀
60后:多數不贊同“活得太苦不如不活”
70后:只有1/4的人感受到生活是在享受
60年后出生的人,最小的也已經邁入40多歲,最大的已經53歲。這部分人大多事業有成,家庭比較穩定。
“人生離不開享樂,活得太苦不如不活。”有42.4%的60后被訪者表示不贊同這樣的觀點,大部分人依然具有革命性的奮斗精神。同時有30%的人表示贊同享樂觀,說明被調查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更在意自己過得好不好,不希望自己過得太苦。
從不同的年齡段來看,在對待享樂主義的觀點上,60后有將近30%的人表示十分贊同“活得太苦不如不活”,80后和90后緊跟其后,70后享受程度則最低,只有26.5%的人感受
到生活是在享受。
31%的60后覺得在最近一段時間,感覺自己活得很有意義,家庭比較美滿,生活是振奮人心的。此調查選項滿意度較70后、80后、90后都高。
在支持享樂的同時,60后同時覺得,“孝敬父母是每個人的基本責任”。有26%的60后覺得,“如果政策允許,我就會多生一個孩子。”擁有兄弟姐妹的60后普遍表示,“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80后、90后的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很孤單。”
四個年齡層畫像
調查報告給四個年齡層分別“畫像”。
90后:對待戀愛的目的看法更廣泛,并不單單為了結婚;對與婚外情認同度最高;較其他年齡段來說更贊同女性婚前應該保持性純潔。
80后:80后較其他年齡段來說更不贊同女性婚前應該保持性純潔。80年后出生的人較其他年齡層的人來說,更感到孤獨、迷茫,不快樂。
70后:對與婚外情的態度較為保守。
60后:在對待享樂主義的觀點上比其他三個年齡層持更多的贊成意見,更反對男性的婚前性行為。
再生緣幸福婚戀網婚姻專家解讀 90后被“前輩”誤解社會上對90后的評價與報告結果截然相反,看上去好像是兩個
近日,成都第52中學公布了《“問題學生”調查報告》,通過對部分“問題學生”全面細致的調查,科學分析了導致“問題學生”的原因,其中家長啰唆取代了父母離異,成為“問題學生”產生的最主要原因。
調查對象:教師呂紅霞
問題之源 啰唆甚于離異
在成都52中的這份調查報告中,導致孩子成為“問題學生”的原因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個人四大因素。
負責此次調查的成都52中校長助理呂紅霞說,從這個調查中可以看出,父母啰唆(46.85%)、學習壓力大(40.56%)、網絡環境的影響(28.67%)、個人貪玩(43.85%)是導致學生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根據以往對‘問題學生’家庭的調查,父母離異或單親家庭是造成孩子出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出乎意料的。”
對家長啰唆感到極度反感的,不只有“問題學生”,其他絕大多數中學生也表示不滿。
呂紅霞說:“我們做這個調查的目的是希望找出一些癥結,讓我們的家長、學校、社會都來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
學生這樣說
調查對象:初中生
“啰唆不是病,噦唆起來真要命!”成都樹德中學光華校區初一學生黃瑞(化名)說,自己平時住校,但周末一回家,母親就會不停地念叨:要把心思用在學習上,不要早戀;學習上有不懂的一定要多問老師;每天早上必須喝牛奶……“媽媽很愛我,但像這樣的話至少說了幾百遍,聽得我耳朵都起了繭子。”黃瑞不滿地說。
記者在對石室中學北湖校區、樹德中學光華校區、成都七中高新校區的初中生調查發現,早戀、考試、學習、飲食、服飾等話題,是初中家長最愛“噦唆”的。一些中學生受不了家長的這種“過分關心”,發帖在網上求助——怎么才能讓家長不噦唆。在各大網站的論壇里,類似于這樣的求助帖數不勝數。
家長那樣說
調查對象:家長吳女士
對自己的啰唆,家長們意識到了嗎?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絕大多數家長對自己的噦唆毫無知覺,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愛和責任。少部分家長雖然意識到自己很噦唆,但認為“如今的孩子必須時刻敲打、時刻提醒”。
對于家長噦唆會導致孩子出現“問題”這樣的結果,大多數家長表示不能接受。“這只是孩子們簡單的理解,無非是希望家長能給他們更多的自由空間。”家長趙女士說,“誰想噦唆?”
家長們也面臨生活和工作等壓力,每天下班回到家中已非常疲憊,沒事誰又愿意多說話?!
吳女士的兒子在成都石室中學北湖校區讀初一,她是一個典型的“啰唆媽”。“兒子已經進入了青春叛逆期,又加上如今來自各方面的誘惑很多,兒子還單純,做家長的肯定操心,自然少不了對他的提醒。”吳女士把自己對兒子的噦唆總結為“強迫癥”,一見到兒子,就要反復不停地說,“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印象深刻。”
課堂內外青少年成長調查表——關于中學生的叛逆調查
1 你現在的年齡階段?
A.90后 B.95后 C.00后
2 你的性別?
A.男 B.女 C.保密
3 你是住校還是走讀?
A.住校 B.走讀 C.全托
4 你的思想很趕潮流嗎?
A.是的 B.不是 C.還可以
5 你對你的父母很反感嗎?
A.是的 B.還可以 C.不反感
6 你認為你在哪方面和他們不和?
A.性格 B.金錢 C.自由
7 你認為自己是否有叛逆心理?
A.有 B.從來沒有 C.以前有,現在沒有 D.不清楚
8 你認為什么是造成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
A.社會 B.父母與家庭 C.學校與學習 D.同學與朋友
9 你是否希望別人把自己當大人看?
A.是 B.否
10,你的叛逆表現在?
A.不理睬他們 B.什么事都和他們對著干 C.不回家
11 當你和別人意見不一樣時,你通常會怎么樣?
A.聽取別人的意見 B.與別人重新協商 C.沉默,但心里不服氣
D.認為他們故意與你作對,一定要他們聽你的
12 一個星期以來,你大概有多少次跟你父母靜下心來聊天?
A.一次都沒有 B.兩次 C.多次
13 當你感到與家長、老師、同學交流有困難的時候,你是如何處理的?
A.置之不理 B.有想過辦法解決,但是解決不了 C.盡力解決問題,相處融洽
14 你有心事的時候,會主動向父母傾訴嗎?
A.不會 B.經常 C.偶爾,視情況而定
15,面對你父母的教育,你的態度怎么樣?
A.虛心聽取,表示接受
B.不認真聽父母說什么,堅持自己的想法
C.厭惡,并表示抗議
D.不耐煩,總覺得聽不進去
16 當你知道自己有了叛逆心理的傾向時,你會采取下面哪種方法去克服?
A.找親人、老師、朋友談心,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
B.找心理老師
日前,鄭州一家幼兒園向家長承諾孩子入園后“2 歲識字,3歲閱讀,7歲讀初中,15歲上大學”,同時開出了一年十萬零一元的學費,保證培養出“神童”。還有更為驚人的是,該園創辦人認為“頭圓的孩子聰明,肯定能成神童”,所以該園只接收頭圓的孩子,否則,給再多錢也不接收。但是,天價幼兒園就真的可以打造出智力超常的“神童”嗎?頭圓的孩子就一定聰明嗎?如果真能如此的話,我想即使要20萬元也有人愿意出的,畢竟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類拔萃,超群絕倫。但事實上收費的多少和教學質量的高低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更何況根據頭形決定學生能否入園的做法根本就沒有科學依據,是一個較為荒謬的做法,因為從醫學來說,人的聰明與否與頭形是沒有直接聯系的。那這所幼兒園如此高調出場到底是為了什么呢?我想,正如該園創辦人所說:“辦這個幼兒園就是要‘賺富人的錢’”。所以什么十萬零一元的學費,什么“圓腦袋理論”,這些只不過是其精心謀劃的噱頭而已,以吸引眾人眼球,最終目的只是賺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而已。(張吟豐)
《牛郎織女》催生了小學生早戀?
在我國流傳很廣、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牛郎織女》落選新學期小學語文教材,教研員稱新課本刪去牛郎織女可能擔心催生早戀。《牛郎織女》會使孩子早戀?也太敏感了吧!現在的孩子雖有早戀傾向,但這能怪民間故事嗎?如今的網絡、影視、報刊,哪一項沒有誘發早戀的因素?我們總不能因噎廢食吧。如果牛郎織女能催生早戀,那可以推算,這個故事流傳了多少年,我們的祖輩就有多少年的早戀歷史――何其荒唐!照此理論,格林童話也不能看了,什么王子公主的,有傷風化。退一步講,就算擔心早戀有理,難道不擔心民族傳統文化的流失嗎?顧此失彼,孰輕孰重?為什么現在很多年輕人過西方的情人節而不過中國的七夕節?自家經典的不斷扔掉,外來文化的不斷入侵,弄得端午節還要來保護,真不知教材的刪改者對此作何感想。在細枝末節上吹毛求疵,專家們也太低估了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如今精得跟猴一樣的孩子會分不清神話與現實?不管怎樣說,如此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都不該打著教改的旗號而被遺忘。如果非要認定它會催生早戀,干脆把課文都改成佛經好了,不僅可以防止早戀,還能杜絕一切壞習慣!(梁恕儉)
當今男子,三十難立?
最近的《中國社會婚戀調查報告》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調查數據顯示,今年女性眼中最理想的男性結婚年齡推遲至31歲,而女性的結婚機會從25歲起逐年遞減……說實話,面對這份報告,我又喜又悲。喜的是,男性宜婚的推遲似乎符合我個人的判斷,因為社會競爭越來越烈,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許多男性在30歲之前大抵是沒有“結婚資格”的;悲的是,這個宜婚年齡是“女性眼中最理想的”,而這一點,不僅說明年輕女性對男性成熟度的不信任,而且間接地,我也從中看到了女性對男性的依賴感正在不斷強化。但在常識里,我們卻早已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即中國女性越來越傾向于尋找比她成熟很多的男性,而“大齡女青年找對象”的問題也越來越需要全社會的關懷。為什么會這樣?這份報告的內容是否已經足夠說明當今中國社會男權傾向被逐步強化的“歷史趨勢”?在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的今天,婦女是否再也無力或不愿去“撐起半邊天”了呢?總之,如今是一個財富和資本開始說話的時代,女性眼里宜婚年齡的提升折射的不僅僅是她們對男性成熟度的重視,更能折射出的,是她們在現實面前的無奈和“務實”――少些公平,少些負擔,不當“半邊天”,那又如何?(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