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養豬調查報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養豬業 環境污染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9-0214-01
養豬業對環境污染很大,黃龍縣大部分養豬場建在村內,夏季來臨,糞污造成了村莊的空氣污濁,污水橫流,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通過調查發現導致這一情況發生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糞便及尿液、污水排放管理不足
眾所周知,豬食量大,糞便及尿液也相對較多。據現場調研發現,一個養有600頭豬的養豬場,其飼料總消耗量約1.2噸/天,產生糞便約1噸/天,豬尿約1.9噸/天、污水約7至15噸/天,可想而知每天養豬場的排放量驚人。養豬戶由于缺乏這方面認知,對豬所排的糞便、尿液及污水并沒有進行有效管理,以致造成嚴重污染,對環境、村民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二、豬場地理位置存在問題
我縣規模豬場都是由小逐步發展壯大,豬場圈舍建造是在生豬存欄增加的基礎上被動地由小變大。人常說:“豬老板,年年養著建筑隊”。豬場沒有科學的規劃、選址,造成人力、資金等方面的浪費,更沒有考慮到遠離水源、公路沿線、人口密集區等因素。
三、豬場衛生建設、資金投入不足,設施簡陋
擁有一定規模的養豬場,其所產生的糞便、尿液及污水并沒有配備設施進行相應處理。我縣豬場在環保方面投資嚴重不足,糞污處理設施幾乎沒有,有的直接將其排放到公路、水源附近,對環境水源污染嚴重。
綜上所述,養豬業環保建設應不容忽視,妥善處理養豬業與環保之間的關系成為重中之重。養豬人員應注重以下方面:
1.注重環保意識,加強環境建設
養豬人員應對豬場所產生的糞便、尿液及污水有一定的認識,不能對其所產生的污染忽視、懈怠。環保不僅可以減少空氣污染,而且可以進行資源再生利用,為后代謀福利。
2.豬場選址、設計應合理
養豬業是一個漫長的事業,而且場址一旦選擇便不會輕易遷移。養豬業投資大,所以在進行場址選擇時應考慮充分,以免造成浪費。根據《畜牧法》的要求,做到豬場選址應遠離人口密集區、水源地、學校等地方。搞好豬場的選址、豬舍、環保設施設計相配套,一次性建好,減少豬舍拆了建,建了拆。只有這樣才能讓養豬戶安心養豬,更好的發展養豬產業。
3.加大環保工藝設施投入,確保豬場糞尿污水完全處理及利用
因為養豬場所排污染物是一種可利用資源,經過處理成為化肥用于農作物,大大節約了浪費,進行有效利用。據資料介紹:現投資萬頭養豬場建設約1000萬,按10%的環保建設費用來算也有100萬。所以,在建場時,應將環保設施納入規劃,使所建造的豬場科學合理,環保工藝設施完善,做到養豬業科學規范發展,糞污達標排放,減少民間矛盾,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達到養豬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
參考文獻
[1]孟祥海.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與消解規模化養豬環境污染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0.
[2]郭曉. 規模化畜禽養殖業控制外部環境成本的補貼政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2.
一、合作社的資本金構成情況
合作社成立同時在*縣工商局辦理了注冊手續。注冊資金50萬元,股金分為身份股和投資股。身份股是確立社員身份的基本股,單位和個人均可購買,身份股不退還。投資股實行現金購買,投資股參加專業合作社的利潤分配。社員身份股不參加合作社的分紅,但享有專業合作社的優惠供應良種豬、各種飼料、衛生防疫等服務,社員身份每人100元,單位股1000元,投資股和社員股以籌集50萬元為限。
二、合作社組織機構情況
該社機構由社員大會選舉產生的理事會、監事會組成,最高權利機構是社員大會,社員大會通過投票表決產生理事會、監事會。
理事會為社員大會的長設執行機構,主持領導本社的日常工作,對全體社員負責。理事會有理事會5人成員組成,設理事長、副理事長各1名,理事會每屆任期3年,可連選連任。
監事會為理事會的監督機構,有社員大會選舉產生監事會組成人員3人,從監事會中選舉監事長1名。監事會每屆任期3年,可連選連任。
經營機構設置,下設財務部、市場部、采購部、銷售部、技術服務部,制定了《*縣萬方養豬專業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了供應制度、銷售制度、資金管理制度、民主理財制度、技術服務制度等。
管理是永恒的主題,該社為加強內部經營管理,聘請專業經理人1名,聘請專業會計人員1名,進一步提升了專業合作社管理層次,為合作社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合作社發展情況
該社成立時,成員86人,現已發展到280人,其中單位15個、養殖小區及養殖農民社員265戶,主要分布在*縣、濟陽縣、臨邑縣、禹城縣的部分鄉鎮及晏城鎮各村。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社,使農戶與龍頭企業成為共同體,農戶轉為社員,養者放心,銷者安心,并帶動了周邊農戶紛紛淘汰普通品種豬。到目前為止,當地良種豬占有率從20*年該社成立初期的20%提高到80%以上。合作社把一家一戶的生產組織起來,以獨立的法人組織,帶領社員有序的進入市場,提高了生豬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在調查中社員普遍反映:以前養豬市場起伏較大,賠掙不由己;現在加入了專業合作社,品種好了,信息靈了,大大提高養豬的積極性。
四、合作社經濟效益情況
通過調查,該社成立三年來,在為社員服務中,自身也獲得了較好的效益。三年來年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生豬8萬余頭,銷售飼料4萬余噸。同時,專業社每年可消化當地生產玉米2萬多噸,小麥麩皮1.5萬噸,大豆0.5萬噸,年可產生有機肥3萬噸,促進了農副產品的增殖利用。
為積極應對生豬市場價格持續波動、解決農民增收難的困境,文水縣有關農業部門創新思路、增添舉措,迎難而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繼續夯實生豬產業發展基礎。
1.調查時間:2021年3月1日
2.調查地點:山西省文水縣南安鎮***村
3.調查對象:加入養殖小區的養殖農戶
4.調查方法:以實際考察加上問卷的方式協同完成
一、主要經驗做法
面對近幾年生豬價格波動局面,一是引導農戶適時調整生產,降低飼養成本,以穩定生豬生產。二是依托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引導農戶加大投入,探索集中和相對分散兩種模式建設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目前,相對分散建設的文水縣南安鎮***村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已完成70%的圈舍擴建工程,小區總建筑面積達到4000余平方米,建成后年出欄生豬達到8000余頭。為了加快農民的基本收入和農民步入小康的步伐,以及形成統一規劃的現代化模式的新型養殖模式,文水縣政府實施了養殖小區的規劃建設:
一是加快龍頭企業發展。2021年,文水縣著力加強對龍頭企業的引進與培育,以“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場(小區)”模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進一步推動全縣生豬標準化生產發展,投資分別達200萬元的***有限公司***頭祖代育種母豬繁育基地和***農業發展公司可溯源優質商品豬基地將于今年建成投產,可新增產值500萬元,帶動發展標準化養殖場(小區)26個,同時,積極推行正大“代養”、“寄養”生產發展模式,配套先進的生產管理、恒溫控制、糞污處理等技術,全縣已發展正大模式標準化生豬養殖場24個。
二是狠抓標準化生豬適度規模養殖小區建設發展。依托2020年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項目,以集中入住式小區和分散連片小區的方式,新建南安鎮***村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每個養殖小區標準化豬舍達3000?以上,出欄均在8000頭以上,可創產值900萬元。
三是積極引導農村散養戶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改擴建。積極動員、指導廣大農村散養戶的發展標準化適度規模生豬養殖,加強養殖面源污染治理國,切實提高規模養殖效益。目前已實施改擴建800戶。
四是強化生豬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以專業合作組織形式,充分吸納農戶入社,形成利益整體,有力提高其市場參與,增強抗風險能力。今年全縣已新發展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3個,新增會員34個,同時,文水縣正策劃組建文水縣優質生豬養殖協會,整合全縣各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資源,掌握市場主動權,形成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獲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