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美術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0-0150-01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的實施,帶來了中小學美術教師教學觀念的巨大變化,美術課堂教學呈現出一派蓬勃生機。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首先要求美術教師要不斷學習、研究和實踐,不斷創新和完善美術課堂教學,追求課堂上學生最大化受益。人常說,好的開頭,就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課也是如此。針對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導入方式,我想談些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一堂高效的美術課,離不開切題巧妙又新穎的導入環節。精彩的課堂導入總能立刻抓住學生的心,吸引住他們的注意力,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出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探究興趣,而為整堂課的高效教學打開良好的局面。我對課堂教學實踐的各環節都做過一些探究,教學效果很不錯。
關于課堂教學導入環節的方法和藝術,國內已有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最常見的導入方式有復習導入法與直接導入法,這兩種方式比較直接、簡潔、平靜,卻因為缺乏激情,很難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強烈催生作用。有一些文章還介紹了“教具法”、“巧妙懸疑導入法”、“游戲導入法”、“模擬情境導入法”、“聯想導入法”等,導入設計的方法很多,都值得我們借鑒。
教無定法。只要教師遵循義務教育美術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理念,重視教學活動的實效,拿出一顆愛心,充分尊重中學生的審美需求、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突出學習的愉悅性,并能結合教學的實際條件,開動腦筋、靈活地創造和應變,就能找到新穎高效的導入方法。
在美術課堂教學導入環節上,我始終將教學具體的內容、技能目標訓練和學生學習需求有機結合在一起,優化設計出適合教師教、學生學的導入方案。
一、湘教版《橋》第一課時導入方案實例
上課了,我在黑板上畫出一條代表寧波到嘉興的地圖曲線,中間標明了杭州灣。邊畫邊介紹:“寧波到杭州約153公里,杭州到嘉興距離大約93公里,寧波到嘉興距離全程大約246公里。”接著設問:“同學們,看了地圖,你能想到的寧波到嘉興有幾種辦法?”同學們搶著回答:坐飛機、坐客車、坐火車、坐輪船、還有說游泳、步行的。我又提出問題:能否建造一座橋梁,有必要嗎,有可能嗎,怎么建?然后放手讓同學們按小組合作的形式將問題逐一展開討論,再全班交流并匯總出討論結果。
這種導入,是讓同學們扮更換身份作橋梁工程師,通過討論感受橋梁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消除了人和橋的距離感,再介紹杭州灣跨海大橋特點的(全長僅36公里)。通過這樣的活動鋪墊,讓學生感受我國橋梁的輝煌歷史和在它在世界橋梁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鼓舞自信心,然后再讓他們參考教材資料采用石拱橋、獨木橋、斜拉橋、懸索橋等多種模式試著設計出杭州灣跨海大橋方案,從而引出了橋模的手工設計制作。
二、湘教版《我的故事》――技能挑戰性導入方案
導入環節:教畫不同方向的卡通人物頭像。我快步走上講臺,快速的在黑板上畫出10個大小形狀不同的不規則圓。同學們被我的突然的舉動弄懵了,都在看我想干什么。“你們會畫這些圓形嗎,太簡單了,是吧?”稍作停頓,我又說:“老師能將它們變成不同方向的不同神情的人物頭像,三分鐘就能讓你們學會,相信嗎,想學嗎?”我的言語充滿了挑戰性,同學們的注意力完全被我控制了,好奇地靜靜地看著我表演,“不可能!吹牛!”也有些同學充滿的表情看我怎么收這個場。“十、九、八、……三、二、一”隨著同學們的倒數,我提前兩秒完成了任務,全班同學爆出了掌聲。接下來,明確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嘗試著添畫人物不同動作,創作出自己的卡通故事。這就把后面的學習時間、空間都還給了學生。
圖示1
圖示2
利用這種導入形式去完成教學任務,我都要在課前做充分的訓練準備。比如教授國畫《梅竹精神》一課,導入時,我向學生挑戰五分鐘完成一幅墨竹圖。國畫課《蒼松翠柏》第二課時導入環節,我和學生展開競賽:我利用粉筆在黑板上6分鐘完成100棵以上樹木的一幅山水畫。實際我只是利用大約4分鐘時間完成了畫面近處的一棵大樹,其他樹木則畫為遠處的樹林或叢樹。這樣做的好處:作畫步驟清楚,示范具體,畫面主體突出,遠近虛實層次分明。學生的任務是15分鐘在宣紙上完成一棵自己喜歡的樹。
這樣的“似乎難為卻為之甚好”的導入和技能示范融為一體,在有限時間內快速突破了教學難點,既調動學生激情又同時激發出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好,任務完成有保障,很受學生歡迎。
三、《畫故事》――教學難點突破導入法
關鍵詞:感受;觀察;體現;面具文化;案例
青少年時期,正是學生思想從認識走向形成的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確立的階段,引導學生感受、觀察、體驗面具臉譜文化,在案例背景指導下,通過理論指導、教學方式、面具文化,結合教材分析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學實踐達到自己預想的效果,通過專家的評課和自己的案例反思總結出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改正。
一、案例背景
在案例的背景下,《角色的游戲》這節課將改變傳統的技法學習,從理論指導到教學方式以及面具文化進行調整,讓學生感受、觀察、體驗面具臉譜文化。
理論指導:新的美術課程標準強調美術學習應當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美術教學要創設一定的文化情景,增加文化含量,使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培養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文化涵養及人文精神。新的課程標準主要是要打破傳統的訓練,增加更多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文化內涵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課的設置,改變了以往課程中只側重于面具的制作技術,而忽視對美術文化的學習,引導學生關注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面具的由來、演變和不斷變化的過程,了解不同國家、地域、民族對面具的理解以及出于這種理解的不同的情感、態度和審美習慣。本課與中國傳統瑰寶臉譜緊密聯系起來。了解臉譜的造型特點、臉譜表現三國時人物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常用手法,通過體驗臉譜的色彩和造型,進一步認識、理解臉譜深刻的中國文化內涵。
《角色的游戲》一課,安排了面具的由來、發展、功能等內容,讓學生了解面具的文化、歷史,同時讓學生了解現代生活中面具的主要功能、面具的特點及面具的制作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現臉譜的功能以及臉譜給學生帶來的樂趣。
教學目標:
(1)通過對面具藝術的欣賞,培養學生豐富情感的表達方式和審美習慣,認識面具的演變、發展過程,了解面具與人類、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從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認識面具藝術,從而進一步了解面具的文化內涵。
(2)通過對京劇臉譜面具藝術的欣賞,分析臉譜面具的造型、色彩,了解面具的設計特點和造型方法,了解面具在表現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3)初步學會臉譜面具的設計與制作。選用恰當的材料,運用彩繪等技法,設計制作平面或立體的面具。在與同學合作完成作業中,鍛煉協作能力,培養互助精神。
(4)通過京劇自編自演面具表演活動,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使學生體驗臉譜面具帶給自己的樂趣,培養學生的豐富情感,感受臉譜面具獨特的藝術魅力。京劇臉譜作為一種中國獨有的藝術,已經成為世界的藝術瑰寶。
(5)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培養學生愛國思想、自我規劃、組織的能力。
三、教法分析
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部分:
1.感受做先導
2.觀察為鋪墊
3.了解面具
四、反思
這是一節教學展示課,通過認真的反思,發現了一些問題:首先京劇臉譜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和學生的表演切入點進行完美的對接是我苦思冥想的問題。在這個思考過程中,我和音樂老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溝通。我認真揣摩人物形象如何用肢體語言更加生動表現出來。其次,學生活動設計過程,也發現一旦想法變成現實時,一切應該想得更加細致,因為我們不知道會有什么情況發生。發生后如何更快、更好地解決,而不會影響我們的本意和想達到的目的。
通過各位專家老師對我的指導評價及自己對教學視頻的反思和對教學案例的研究,我覺得自己還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我會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多向各位老師、專家請教,多看一些教學上面的論文雜志等資料,大量拓展自己的知識,拓展自己的思維,多實踐、多總結,使自己得到更大的鍛煉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宋金華.面具的設計與制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何俊.中學美術體驗性教學的探究.福建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11.
[3]焦艷.京劇進課堂的實踐與體會[J].青海教育,2011(2).
[4]黃雪飛.以高中美術欣賞課為平臺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1(11).
一、對物體輪廓框架的定位要盡量準確
在明暗素描中,物體輪廓框架結構相當于人體的骨架,是整個物體的支架,能確定物體的整體效果,對初學者來說,他們更應該注重起稿時對物體輪廓框架的定位,若定位不準確,就會破壞畫面的整體效果。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盡量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初學者要多看幾遍,逐漸建立起對構圖的審美和設計意識,由于構圖是一幅畫的靈魂,因此要多畫輪廓,在畫輪廓時必須遵循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勾畫原則,再運用結構造型手段,用“穿透性”視覺體現出物體的輪廓,最終選擇一個最佳框架。這樣對物體輪廓框架的定位就比較準確。
二、盡量辨別清楚“黑、白、灰”三大面
明暗素描中黑、白、灰三面是物體不同的面,是在一定的光照條件下,接受不同的背光、正光、斜光所表現出來的,并呈現物體長、寬、高三維立體空間的特性。如果學生學畫石膏像時,將黑白灰三面相混,就會造成明暗秩序錯亂,影響石膏像的整體色調,不是潔白的,而是灰暗的。所以有時看到教師用于示范的石膏像是潔白的,而學生創作的石膏像卻顯得灰暗了許多的情況,就是因為學生對明暗素描中的“黑、白、灰”三大面的辨別沒有弄清楚,那么教師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讓學生能清楚地辨別這三大面。例如:在創作石膏像時擺放藍色襯布作為背景布,因為藍色襯布在光照下的明暗值在黑白之間呈灰調子,而石膏像在光照下又產生黑白對比,這樣將它們放在一起觀察,就能有效形成黑白灰畫面的整體對比,改變以前的灰暗感。
三、對“明暗交界線”的認識
明暗素描中,結構輪廓是骨,明暗是肉,那么明暗交界線就顯得尤為重要,明暗素描就是在平面的紙上繪畫出物體虛幻的三維結構,達到逼真效果。初學者在開始練習時,最好采用燈光下的幾何體來練習,它能幫助你認識物體在光源下的明暗變化,并結合靜物進行練習,能進一步了解光源在復雜形體的明暗變化,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光源的變化及對象表現的立體感、質感及明暗空間關系等。明暗素描的切入點是五調子中最為顯現的“明暗交界線”調子,是由光產生的,物體不同的面以不同角度接受不同光源,最后形成深淺不同的色階,而物體接受正光和背光的交接地帶就稱為明暗交界線。它既是暗部的開始,又是暗調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此部分無光,是物體結構轉折最強的地方,更是塑造物體體積的突破口。讓學生明白交界線不是簡單的線條,而是面,通過實物讓學生體會,例如:觸摸圓柱體表面,嘗試讓學生尋找圓柱體球形表面的輪廓線。通過觸摸體會,學生最終能清楚地回答,球形表面并不存在輪廓線,只有面。由于直射光線和反射光線都照射不到明暗交界線這一區域,因此它的明暗值是最深的,學生應抓住明暗交界線為描繪物體結構的重點,這樣會讓物體的邊緣線消失在整個畫面當中。
四、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