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人環境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人口膨脹加劇資源消耗速度近幾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仍保持較快增長的趨勢。2013年常住人口達到2114.8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802.7萬人,分別比2012年增加45.5萬人和28.9萬人,增速分別為2.2%和3.7%。外來人口的增加已經成為北京人口膨脹的主要原因。人口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給首都帶來能耗、資源、交通等方面的巨大壓力。從能耗看,2013年北京每天消耗2.6億度電、2707.7萬立方米天然氣、3.1萬噸成品油和1000萬立方米水,與2009年相比,分別增加0.6億度電、707.7萬立方米天然氣、0.8萬噸成品油;從排放看,2013年北京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84萬噸、排放污水425.5萬立方米,與2009年相比,分別增長0.04萬噸生活垃圾、51.5萬立方米污水。從出行情況看,2013年,每天僅公共交通客運量就達2204.9萬人次,與2009年相比,每天增加400萬人次。初步測算,常住人口每增加1人,平均會帶來大約2.6次的出行。目前,北京常住人口規模的快速膨脹,特別是中心城區人口過度聚集的狀況仍在延續,而新城疏解中心城區人口的作用并不明顯。
(二)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加重城市承載力北京作為資源輸入型的特大城市,自然資源匱乏,98%的能源靠外地調入。近年來,雖然在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是,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嚴重等城市頑疾仍然大量存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1.垃圾處理出現缺口。2013年,全市生活垃圾清運量671.7萬噸,比2012年增長3.6%。全市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24座,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2.1萬噸。根據2011年北京市環保支出項目調查結果:全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已填容量占設計容量的58.5%;生活垃圾焚燒場實際處理能力為1955噸/日,超過設計處理能力1835噸/日。市環保局公告指出,未來兩三年內,北神樹等7座垃圾填埋場均將填滿封場,而目前新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壓力巨大,全市或將出現近萬噸處理能力的缺口。2.水資源短缺與浪費矛盾加劇。一方面,北京屬于資源性嚴重缺水城市,目前又處于歷史上最大枯水期。北京的供水結構,已由2000年前的以降水和外來水等新水為主,轉變為目前的以地下水為主。水資源的嚴重短缺,不僅對經濟產業發展的硬約束不斷增強,而且也造成地下水超采日趨嚴重。2013年末北京平原地區的地下水平均埋深24.5米,比1980年末下降18.1米,儲量相應減少92.5億立方米。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的同時,地下水環境污染也隨之加劇。由于缺乏河道稀釋用水,全市特別是中心城區的河道水體污染問題十分嚴重,水環境質量十分堪憂。另一方面,生活用水浪費明顯。2014年5月份,北京開始實施階梯水價。在此之前,居民用水一直實行統一價格,對價格不敏感。同時,節水技術創新和節水設施開發不足,節水政策法規不夠完善,節水宣傳力度不夠,導致生活領域用水浪費明顯。3.環境污染情況嚴重。2013年,全市PM2.5為89.5微克/立方米,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距離世界衛生組織要求的PM2.5年均濃度安全值(10微克/立方米)差距更大。2013年,北京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不足全年一半,五級和六級重污染天數累計占比高達15.9%。能源結構低端是造成大氣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北京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比重仍然偏高,清潔能源比重偏低,對大氣環境質量產生直接影響。2012年,煤炭在北京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15.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8個百分點,比OECD國家高12.1個百分點;而從國外的情況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首都煤炭使用率極低或基本沒有煤炭消費。
二、緩解首都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的對策建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城鎮化正處于質量與速度并重發展的新階段,加強城市化管理和人口服務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問題。北京作為一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限、人口高度聚集膨脹、日益被“城市病”困擾的特大城市,必須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準確把握首都市情和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穩妥推進人口規模調控。
(一)多層面做好人口壓力的疏解1.創新人口發展調控體制,統籌人口服務管理。加強人口發展和調控綜合決策體系建設。成立由國家有關部委、駐京部隊和市政府有關部門組成的首都人口發展協調機構,負責統籌人口的綜合管理與服務,督促檢查人口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形成更為健全的首都人口工作體系。建立科學的人口規模調控指標體系和人口調控責任制。目前北京市委市政府已將調控人口規模的目標納入市委市政府對區縣黨委、政府的績效考核內容,還需加快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公共資源配置的人口評估機制。建立北京市與中央部委、軍隊進京落戶工作協商機制,研究制定統一的進京落戶標準和審批辦法。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居住證制度,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2.調整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人口分布壓力。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切實按照城市戰略定位,加快產業布局優化。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繼續深化落實、調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對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要求的產業進行疏解調整,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產業進行合理引導。促進北京各功能區之間以及北京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提升整個首都經濟圈的產業競爭力,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問題,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多手段治理環境問題1.增強公眾環保參與意識??刂芇M2.5,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相關部門應抓住時機,采用多種形式適時宣傳。例如通過各種媒體制作形式多樣的電視節目、宣傳片、公益廣告、漫畫等;讓公眾參與到治理大氣污染的行動中,如不燃放煙花爆竹、不隨意街邊燒紙、減少餐飲油煙、出行時盡量拼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2.做好收集運輸過程中的垃圾分類。建議相關部門做好餐廚垃圾的分類工作,特別是要做好收集運輸過程中的垃圾分類,確保垃圾進入生活垃圾處理廠時已經處于分類狀態,建立從源頭分類、儲運到終端處理較為完善的垃圾分類管理體系。同時,還應注重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建議相關部門出臺政策,鼓勵居民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在此基礎上優先采用綜合處理、垃圾焚燒和餐廚垃圾資源化技術,降低垃圾填埋處理量。3.引導研發向節能環保項目傾斜。一方面加大政府引導,增強企業對科技節能環保項目投入的積極性,特別是把部分科技力量投在節能減排上,從前期減少污染發生;另一方面加強周邊地區聯動,對服務對象在周邊地區、享受不了北京優惠政策的節能環保企業給予關注和支持。
毛烏素沙地早在第四紀時期就存在于中國北方[7],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脆弱生態區和自然地理區域的過渡帶,受人類活動影響較為深刻,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半干旱、干旱沙區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中的許多典型問題,是農牧交錯區現代土地沙漠化發展和治理恢復比較典型的地區之一[8]。因此,國內外學者紛紛將此地作為典型研究區,從不同尺度開展了生態環境變化與人為活動關系的研究。近年來與毛烏素沙地生態環境相關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通過區域自然指標并結合政策與統計數據,來探索一定時間內毛烏素地區的生態環境變化及其原因,以及通過遙感手段結合人文經濟數據來研究該地區的地表變化過程,從而進一步研究各種變化的原因和驅動力。人為活動對該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基本集中于毛烏素的土地沙漠化、土地利用及覆被變化、植被演變3個方面;雖然各種環境效應評價方法在該地區的研究與應用也在逐步開展,但是目前仍缺乏對由于決策制定、生產生活對沙漠化影響的定量研究,需要用有效科學的環境監測方法對其進行系統的探索[9]。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整理與歸類系統總結,分析現代毛烏素重要人為活動的環境效應研究進展及存在的問題,明確人為活動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研究的重點。
2土地沙漠化
關于毛烏素沙漠化的原因有兩種說法,即人為因素說和自然因素說。在同一氣候條件下,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占據主導時就是本區沙漠化加速發展時期,是典型的負環境效應,而現代積極的人為活動(如退耕還林/草等政策的實施)對沙漠化的逆轉也有促進作用,是正環境效應。對于毛烏素沙地的沙漠化問題,眾多學者通過自己的研究工作給出了不同的見解[10-12],但很少有研究從土地利用政策和能源利用入手來深入分析[13]。許多研究通過對氣候數據、遙感數據與統計資料的分析發現,現代毛烏素沙地退化加速,其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的巨大壓力及各種破壞性的人為活動[14-17]。人類不合理的耕作和放牧等活動破壞地表植被,對流沙面積的增加和草地、濕地面積的減少等非地帶域環境變化的作用明顯,而對受自然因素控制的地帶性顯域環境變化的影響并不顯著(如流沙分布南界變化)[18]。黃銀洲等[19]認為,人為活動不但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而且是導致沙漠化過程與氣候過程不同步的主要原因。雖然如今沙漠化程度有所緩和,但這也只是基于植物耕作本身的控制[20-21]。有研究則認為,自然因素是主導因素,而人為活動只起到了加速的作用[22]。毛烏素沙漠化是在特定的自然條件下過度的人為活動導致的“古沙翻新”的結果,如果未來溫室效應繼續致使全球變暖,毛烏素沙地便不會南侵,有向北退縮的可能[23]。毛烏素地區生態脆弱是沙漠化加劇的內因,人為活動是沙漠化的主要驅動因素,而其中人口增長是人為活動強度的內驅力[24]。也有學者通過遙感數據發現,近30年毛烏素沙地的部分區域沙漠化進程在時空上出現了逆轉,主要是積極的人為活動作用的結果[25]。對于人為活動與毛烏素沙漠化是如何關聯的問題,馬玉芳[26]展開了細致入微的研究,從某種具體的人為活動行為入手,綜合考慮農戶經濟行為面對的資源稟賦、政策環境、市場因素等,探析該地區農戶土地開墾、畜牧業生產和薪柴利用等行為及相關因素與沙漠化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對毛烏素沙漠化的研究結果大部分都表明該地區生態環境在逐步惡化,但在局部地區或部分時間段有逆轉現象存在。探究該地區沙漠化因素發現,歷史上從農耕文明出現以來主要是人為因素主導,而在此之前主要是自然因素起主導作用。無論是哪種因素,現在還未能清晰地區分它們各自對毛烏素地區環境變化的貢獻程度,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尤其是重要人為活動對沙漠化正逆過程的影響缺乏明確的對應分析。
3土地利用/覆被變化
土地利用/覆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和自然因素都很活躍的“熱點區”和“脆弱區”[27]。在毛烏素沙地這樣的生態脆弱區開展相關研究,有利于人們認識其形成演變機制、揭示各種自然和人文因素對土地利用可持續性的影響。現代隨著空間科技的發展,對毛烏素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的研究多數都是利用遙感的手段,對不同時間段土地利用/覆蓋數據加以對比,結合其他數據和指標(如地形、水文、氣候等自然指標,交通、居民點、人口、經濟發展與政治制度、居民調查數據等)來分析并揭示人為活動與氣候變化在土地利用/覆被變化中所起到的影響作用以及更為復雜的驅動機制[28-30]。如今眾多研究都是圍繞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驅動機制而展開的,而各種人為活動作為重要的驅動因子備受科學家們關注。蒙吉軍等[31]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對毛烏素土地利用變化的因素進行多尺度研究,認為不同尺度下的土地利用變化的自然與人為影響因素各有差別,尤其是社會政策等經濟因素會影響到區域宏觀的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國內近些年不少研究是圍繞重大的環境建設工程和政府相關政策實施對土地利用/覆被情況變化的影響而開展的。從景觀角度入手研究人為活動對毛烏素沙地土地利用的影響發現,人為活動強度的大小與景觀的破碎化程度有最直接的關系[32]。隨著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實施,積極的人為活動會使毛烏素一些區域林地面積增加、水體面積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積減少等,產生一定的正環境效應;而與此同時,未利用土地和建設用地的持續增長又會造成當地土地退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劇等負環境效應,該地區的景觀格局變化以1995年為轉折點,至2010年人為活動在空間上的影響作用更為明顯[33]。如果以城鎮為核心來研究人類活動對土地利用格局的影響,會發現人為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當地的土地利用格局,但在此過程中也會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雖然氣候因素是驅動土地利用/覆被的重要自然因素,但政策制度的導向、人口壓力及社會經濟活動會直接影響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時空分異,驅動了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變化[35]。在土地覆被的預測研究方面,有學者對毛烏素沙地植被覆蓋的動態變化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并運用馬爾科夫模型預測研究區未來21年的植被轉化情況,綜合了自然和人為因素分析,認為毛烏素沙地總體氣候變化有利于植被生長,但其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將會直接產生負環境效應,導致植被退化等環境惡化問題[36]。國內諸多關于毛烏素沙地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監測及其解釋。近些年也有不少研究工作開始進行土地利用變化在區域尺度上的環境響應與驅動力研究,并從多尺度開始研究各個因子的綜合作用及其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對其變化狀況的預測與評價研究。
4植被演變
對于毛烏素沙地的植被演變問題,大多是針對植被退化方面。針對溫度、降水、沙塵暴頻率、風、植被的空間結構及其變化等自然因素與植被退化之間關系,更多是在關注人為活動所導致植被退化等負環境效應[43]。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頻繁的人為活動及其不合理性對當地的植被造成影響,以至于沙地植被退化嚴重,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①人口及牲畜量的增加使原本承載力較低的土地不堪重負而導致的植被覆蓋度的退化與植被種類的退化[44]。由于過度放牧使草場的生長不抵消耗,草原面積減少;而與此同時,當地植被優勢物種的減少使一些有毒物種趁虛而入,造成了草場植物物種變化,比如說毛烏素沙地植物老瓜頭(Cynanchumkomarovii)就是由于重度放牧而入侵的有毒物種[9]。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植被也因生長環境的惡化而逐漸退化。國內學者通過1950年至20世紀90年代共35年的統計數據結合遙感數據對比分析得出,由于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等原因,該地區東部和南部極少范圍沙漠化有逆轉現象,其余大部分地區植被退化,地表景觀遭到破壞,植被覆蓋減小[21]。③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開發、商業性采伐、采礦等行為沒有得到合理的規劃和治理[45]),使得礦區部分地區植被遭到人為大規模的破壞而導致了退化。如高國雄對毛烏素地區煤礦開發引發的環境問題進行研究表明:在礦區,道路擠占、地下開采引發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滑坡、巖崩及礦渣矸石堆放占地等各種因素,都會造成礦區植被大面積退化、生態環境惡化。毛烏素沙地不合理的人為活動所導致的植被演變產生了諸多負向的環境效應,不少研究圍繞著生態恢復問題而逐漸開展。對于積極的植被演變方面的研究,除了對生態恢復方法技術的關注,有不少工作是從不同的角度著眼于環境建設改變植物生長從而產生相應的環境效應而進行相關研究的,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毛烏素沙地種植草對遏制該區域的沙漠化進程效果不佳,而種植灌木是減緩沙漠化的最佳途徑[47]。Runnstrom[48]利用毛烏素地區某時段內NDVI值,通過計算與分析得到人為干預的地區(如耕地和人工林地)其生物量都有明顯的增長;植物群落可以作為一個指標,從側面反映不同年限內、不同區域里環境恢復措施的恢復效應[49]。通過實際驗證,毛烏素沙地腹地的喬木林、灌木林以及草原群落的群落蓋度、重要值、生物量、植物多樣性在經過多年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之后,植被得到明顯恢復,植被群落正趨于穩定[50]。
5人為活動的生態環境效應評估
鑒于對中國北方生態安全的特殊性與重要性,毛烏素沙地成為中國生態恢復及評價實踐研究的重要區域之一。毛烏素沙地現代重要的人為活動主要有1955—1956年、1958—1962年及1970—1973年3次較大范圍的開荒;1978年開始實施三北防護林的生態建設工程;1983年以后又實行包地到戶;20世紀80年代后期沙地牧區限養山羊;1998年以來開始實施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由于這一系列重要人為活動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廣泛且深刻的影響,對其生態環境效應的評估研究與實踐也在隨之發展起來,但許多評估方法和體系都處在探索階段。在對毛烏素沙地現代人為活動所產生的環境效應進行評估時,國內有些研究主要是反映單項環境要素的某些指標,而專門分析土地利用環境影響指標體系的研究工作不多,其中大部分研究都是有關生態脆弱性的評估。相關研究主要有:從氣候變化、水資源變化、生物變化、氣象災害、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以及沙漠化狀況等幾個方面分析環境脆弱性變化特征,并建立評估模型對其環境脆弱性進行評估并提出治理對策與開發利用模式[51-52];借助GIS空間分析技術建立生態脆弱性評估模型對特定時段內毛烏素草地生態脆弱性進行動態評估[53];從人文調查的角度對毛烏素地區生態足跡與生態風險進行分析與評估,采用生態盈虧平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該地區的生態風險并對其進行評估[54]。有研究工作發展了構建沙漠化逆轉和發展過程中不同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作用情景下的評估方法,來評估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在沙漠化過程中的相對作用。同時根據當地居民對沙漠化的感知與適應的相關調查數據,多學科結合并使用專業分析方法討論了生態環境政策的實施效應[56]。目前的生態環境效應評估還存在許多不足,如評估指標體系的量化和尺度選擇的局限、評估方法在定量化與客觀性方面的欠缺、在價值計算與經濟可比性方面的嚴重不足,使得各種評估實踐與研究都處在初級階段。國內眾多對毛烏素沙地人為活動的環境效應研究,都是針對某一時間段內的環境事件,從不同的側重點或方法入手在不同的時空尺度下進行研究,或構建相應的模型來討論生態環境政策實施的生態效應。不同的指標體系與評估模型各有其側重點,研究工作更傾向于各種因素的綜合分析和各種指標模型的有機結合。而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環境影響評估、森林開采活動的環境效應、人為活動對流域開發的環境影響等方面,常將研究區植被的動態(常以凈初級生產庫NPP和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來表示)作為衡量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作用的指標[57-58]。對流域進行評估或通過花粉等指標來研究歷史上人為活動的環境效應,也有學者主要從人為活動(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來研究對當地漁業的影響及其他一些生態災難等問題[59-61]。對農牧交錯的沙漠地區人為活動的生態環境效應的研究相對較少。
6總結與展望
l、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開展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消除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要繼續深化改革,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同時,“要繼續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和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教育,”扼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蔓延,創建良好的經濟環境。
2、批判性的繼承外來文化。從整體上來說,外來文化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但同時也應提高未成年人對文化的鑒別力,使未成年人有正確的立場和觀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批判性繼承外來文化。外來文化中不適合我國國情和未成年人成長的糟粕要大膽的摒棄,對其積極部分要取其精華,加以吸收。
3、加強媒體的自律。社會公眾媒體應增強社會責任感,承擔起文化塑造未成年人人格的重任。要凈化社會環境,公眾媒體就應從源頭上杜絕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字、圖片和影像出現在公眾視野,以此保證社會文化傳播的健康性。公眾媒體要宣傳積極進步的思想,遏制頹廢消極的文化,充分發揮其導向育人功能,為未成年人提供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發展的精神文化產品,為未成年人提供綠色網絡文化。
二、深化學校的改革,提高德育教學質量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學校和教師應注重對未成年人的教育。1、轉變傳統應試教育觀念。學校應進一步加大教育體制改革力度,逐步擺脫以應試教育為價值取向的辦學方針。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基本的學科知識,同時還要進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學生的德育與智育平衡發展。同時,公私立學校應逐步樹立以德樹人、以德修身的辦學方針,以真正徹底地轉變落后的教育觀念。2、重視教師的引導示范作用。教師要重視自身的引導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培養出健康人格的學生,教師就不僅要有強烈的責任感,還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完善的人格。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智慧與文明的象征,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因此教師要重視自身樹立的榜樣和模范作用。同時,教師應積極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教育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關愛,多一份體貼。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因人而異的選擇教法,使每一位學生的人格都得到健康地發展。
三、改良家庭教育方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家長要樹立正確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健康情趣,加強與孩子的合作,共同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因此,父母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實現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
1、創設溫馨安全的家庭氛圍。父母應建立良好的夫妻關系,若夫妻不和,在孩子面前,父母則應盡量保持和平的、良好的關系,培養幸福和睦的家庭氛圍;同時父母應提高自身的認識,不斷更新教育思想,擺正孩子的地位,給予孩子物質與精神雙重需求,為孩子創造溫暖、寬松、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
2、采用科學民主的教養方式。父母要重視自身的示范作用,為孩子做好榜樣,父母應意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的人格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同時父母要用科學的方法教養子女,保持和諧民主的氛圍,重視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尊重和滿足孩子的親情需求。在其成長的關鍵時期,少一些責怪,多一些關心,少一些打罵,多一些安慰,使孩子生活在一個民主、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中,促進其個性的健康發展。
四、注重良性同伴關系的引導
在未成年人與其同伴相處時,他們會相互學習、相互模仿、相互感染。父母和老師在平時生活中應及時予以關注,加強對其同伴關系的引導。
1、選擇合適群體環境。根據未成年人自身的性格特點,父母和老師積極創造適宜條件,引導未成年人形成正常的人際交往。如若孩子沒有主見,只會一味的服從,則應給其創造機會,讓他和一些比自己年齡小的孩子一起相處,以發展其堅持主見的能力;如若孩子孤僻,內向、害羞,則應鼓勵孩子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多結識朋友;如若孩子太自我,唯我獨尊,讓其和跨年齡的同伴交往,以此教會孩子相互尊重、相互寬容、謙讓等品質。孩子在和其同伴交往中,慢慢學會交往,學會尊重,學會合作、共享、寬容等良好的行為,以發展其良好的同伴關系,促進其良性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2、引導良性群體交往。父母要及時關注未成年人交友情況,給予適時引導。父母不僅要樹立鼓勵孩子積極交友的正確態度,更要關注孩子平常都和什么樣的人交往。如果孩子和一個很有教養,很有禮貌的孩子交往,他們在一起會互相學習,互相鼓勵,促進彼此共同進步,那么家長就要積極鼓勵。如果孩子和一些任性妄為、舉止輕浮等品行不端的孩子交往,父母應給予引導,及時和孩子溝通,講清其中利害關系,以促進孩子與同伴的良往。社會環境對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社會環境對未成年人人格形成的影響更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