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茶館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參展商吳宜璇向參加品嚐會的臺辦、臺協人員介紹茶文化交流情況 。
2、東莞市臺灣事務局副局長陳錫輝致辭。
3、東莞臺協會會長葉春榮指出,相比於日本茶道注重形式化,中國的茶文化更生活化,更博大精深。
4、石碣京華酒店老闆、東莞茶文化協會會長蔡金華。
5、鐵映十八式紫砂。
6、前排左起:游匡正局長、甘兆勝前主任、葉春榮會長、徐沆副會長、蔡金華會長。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茶已成為人們交流的載體。
傳承文化品味人生
2009年,首屆莞臺兩地高端茶文化品鑒會晚在廣東東莞市舉行。此次莞臺兩地高端茶文化品鑒會由市臺辦、市臺協和東莞茶文化促進會共同主辦。品鑒會促進了莞臺兩地茶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為莞臺兩地茶界交流與溝通搭建平臺。而來自東莞、臺灣兩地的二十餘家茶商也相聚一堂,交流茶藝,推廣兩地的茶品牌。
東莞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葉春榮表示,臺灣茶文化雖然一直延續發展,但是畢竟只局限在臺灣島內,隨著大陸茶文化恢復和發展,兩岸合作起來,一定可以將中國茶文化推向世界。
葉春榮指出,相比於日本茶道注重形式化,中國的茶文化更生活化,更博大精深,但是由於大陸茶文化發展經歷了斷層,而臺灣的茶文化雖然一直延續發展,卻只能局限在島內,所以中國茶文化在世界影響力遠比不上日本茶道。隨著這些年大陸對茶文化重視和恢復,如果兩岸能夠合作起來,一定能夠推動中國茶文化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在中國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國粹之一,也是受到兩岸共同認同傳統文化之一。近些年隨著經濟發展,茶文化在東莞掀起熱潮,借由此次品鑒會的舉辦,希望能夠讓兩岸人民的心貼的更近。
東莞市臺灣事務局副局長陳錫輝在活動開幕致詞時表示,目前,兩岸茶文化交流有著濃鬱氛圍,希望借助這次茶文化品鑒會引導茶消費,更新飲食理念,展示中國的茶文化,促進莞臺兩地茶文化更緊密的交流。
參加此次品鑒活動的臺灣茶商也表示,在臺灣,人少地薄,雖然茶文化在臺灣十分盛行,但是,市場還是有限。而大陸地大物博,東莞又是臺商的聚集地之一,所以,他們十分看好東莞的茶葉市場,希望兩岸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動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葉春榮表示,東莞是大陸臺商聚集最多城市,這些年臺商在東莞發展,也帶來了臺灣的茶文化,東莞本身也有自己早茶文化,可以說東莞是兩岸茶文化交流最早、最多的城市。兩岸如果能夠結合起來,10幾億人口只要1成來喝茶的話,這個市場不得了。又恢復了文化,又開闢了市場,多贏,何樂而不為呢?
茶成兩岸交流載體
品鑒會上,兩地茶商帶來了多種精品茶葉,很多茶商更是泡上一壺好茶,與茶文化愛好者談茶論道,交流兩岸茶文化。
已在大陸從事茶文化推廣的古香園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宜璿表示,從兩岸實現叁通之后,兩岸相互溝通的越來越頻繁。但是,真正能沒有任何利益而共用的只有文化。而因為兩岸交流阻斷了60年,所以,很多文化交流也會有一些沖突,而茶文化卻是最普及的,也是最平和的文化。因為各行各業都離不開茶,平民百姓上至官員都很自然能夠談在一起,他是沒有分階級。而且,這樣的交流可以摒除很多雜念。而政府部門也為兩岸愛茶的人士塑造了一個平臺,營造了一種氛圍,讓兩岸人民走得更近。通過茶,兩岸人民更容易貼近彼此的心,也更容易接觸到彼此的生活,這樣生活里也有了更多的包容跟理解。 此次活動主辦方之一,東莞茶文化促進會會長蔡金華表示,這個品鑒會為大家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茶是很普及的東西,沒有階層之分,以茶會友時,大家的心靈都是很干凈的。
而這次品鑒會,也讓參加活動的臺灣茶商發現了臺灣的茶跟大陸的茶還是有區別的。大陸以綠茶為主,臺灣的茶以高山茶為主,更講究烘焙技巧。這樣的茶會,可以讓大家的交流更貼切一些,也會對茶商推廣茶文化,茶葉的營銷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很希望這樣的茶會能得到各地政府的推廣。
1.通過觀察能較準確、完整地知道一棵樹的主要特點。
2.能夠用簡單的測量工具對樹的某些部分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據,并做簡單記錄。
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對樹的觀察結果。
4.用實際行動愛護樹木,呵護它的成長。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前對每個觀察小組的觀察對象做一個大致分工。
2.學生準備:科學記錄本、蠟筆或油畫棒、白紙。
3.小組活動材料:軟尺、小尺子、放大鏡等。
教學過程
1.導入。
(1)談話:我們已經觀察了校園里的動植物,讓我們來做個游戲: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最熟悉的一棵樹,試著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棵樹。然后,請幾個同學來說說,猜猜他說的是什么樹。
(2)學生思考,展開游戲。
(3)提出問題:怎樣進一步觀察這棵樹?
2.討論觀察計劃。
(1)討論:我們還可以觀察樹的那些內容?用什么方法觀察?需要什么觀察工具?怎樣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2)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去思考,提出的內容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列舉的三個方面。適時評價,鼓勵學生中有創意的想法。)
(3)實施完成觀察計劃,并按教材上的提示進行自我評價。
3.觀察一棵樹。(室外活動)
(1)劃分觀察區域,領取觀察工具。
(2)提出觀察要求和注意事項:
①觀察時一定要做好記錄;
②要盡量與組員合作觀察;
③注意安全;
④不傷害樹木。
(3)小組活動。教師要關注各個小組的進展情況,發現學生在觀察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和支持。
(4)活動情況交流。交流以小組代表發言的方式進行。
4.給樹做張“身份證”。
(1)小組研討:“身份證”上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制作“身份證”?
(2)小組活動:設計個性化的“身份證”。
(3)展示、評價各組的作品。
5.認養一棵樹。
關鍵詞 冠心病 心安膠囊 臨床觀察
資料與方法
2004年5月~2007年6月心臟內科住院患者1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80例。其中治療組男48例,女32例;年齡43~77歲,平均57.5歲;病程1.5~25年,平均12.4年。對照組男46例,女34例;年齡46~80歲,平均58.4歲;病程1.2~23年,平均11.8年。兩組經統計學處理,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依據WHO冠心病診斷標準入選。對照組按照冠心病內科常規治療,根據病情常規應用硝酸甘油或魯南欣康、倍他樂克、腸溶阿司匹林、恬爾心、低分子肝素、辛伐他汀、合心爽、卡托普利等擴冠、擴管、抗凝、調脂等治療。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口服心安膠囊(三九企業集團惠州陽光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Z19983122)240mg,3次/日,共8周。
觀察項目:觀察心絞痛治療前后發作的次數、程度、持續時間;心電圖的改變及血流動力學的變化情況。
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心絞痛癥狀基本消失;心電圖ST-T恢復正常,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恢復正常。②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程度及持續時間明顯減少;心電圖ST段回升0.05mV以上,倒置T波變淺達1/4以上;血液流變學全血黏度、血漿比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纖維蛋白等各項指標大部分恢復正常。③無效:心絞痛癥狀同治療前,心電圖與治療前同,血液流變學變化不大。
統計分析:所有臨床數據均經過SPSS10.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P
結 果
心絞痛的改善情況,見表1。
心電圖變化比較:治療組的心電圖改善總有效率為68.12%,較顯著的高于對照組47.83%,P
血流變學變化:兩組治療前后全血黏度及血小板粘附率差異有顯著性,P
治療前后血脂的變化:兩組治療前后治療組各項指標差異有顯著性,P
討 論
心安膠囊是根據國內外對山楂屬植物治療心血管病進行研究的成果,應用現代科學方法提取其有效成分研制而成。每粒膠囊含有效成分山楂葉總黃酮80mg。具有擴張冠脈血管、改善心肌供血、降低血脂等作用。在我們臨床觀察中總有效率為88.75%,能使心電圖缺血情況改善、可以降低血脂、減輕血液黏度,各項比較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是防治冠心病心絞痛的有效臨床用藥。
參考文獻
1 國際心臟病學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中華心血管疾病雜志,1981,9(1):75.
2 陳湛.冠心病的治療應隨認識深化而改進.中華內科雜志,1994,33(8):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