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四年級英語上冊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天河區龍洞小學 陳林清
09學年我參加了由我們學校徐冬霞老師申報的《以說促寫,培養學生基于職業話題描寫人物的能力》的小課題。從開題到現在的結題階段,我們都在不斷的修改和優化自己的教學。而且通過一次次的備課、試教、反思、再試教、再反思,我的教學也得到很大的進步。下面我就對我兩次基于該課題進行的教學實踐進行對比與反思。
一、09學年上學期第一次教學實踐
這次的教學內容是四年級上冊Module3 Unit7 Work With Language。這個單元的話題是Occupations。在上這節課前我對學生做了以下分析:
1、學生在前兩個課時已經學習并掌握了部分職業類單詞的拼寫分類及單復數變化,在這個課時只需把新學的職業類單詞歸到相應的類別即可。
2、通過對歌曲和課文的學習,學生對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和I want to be a … when I grow up.兩個句型的理解和朗讀都掌握得比較好,在本課時可以通過一些游戲來加以鞏固。
3、學生對于單詞尾音“-s”的發音常常會漏掉,在教授名詞所有格時要特別注意他們的發音,加以糾正。
4、學生對人稱代詞的使用還沒掌握好,需要不斷的強調和鞏固。
5、四年級的學生可以讓他們開始嘗試寫簡單的句子。
根據這些分析,我在課題組老師的幫助下寫了這一份教學設計(詳見Unit7 Work With Language 的教學設計)。教學效果較好。
二、09學年下學期第二次教學實踐
這次教學實踐剛好與白板比賽時間吻合,因此我在教學上使用了一些白板的功能來吸引學生和突破重難點。這次的教學內容是四年級下冊Module2 Unit5 Work With Language。在設計教案前,我依舊先對我的學生進行分析:
1、學生在四年級上學期已經學習并掌握了大量的活動類單詞,在Module1就開始接觸現在分詞并學習了它的三種變化規律,在這個課時則要嘗試運用這些知識正確說出和書寫完整的句子。
2、學生對于Sb. is doing sth.. 這種句型還不是很熟練,常常會漏掉be動詞或者忘記加ing。因此要讓他們通過大量的聽說讀來加強記憶,并能形成一定的語感。
3、四年級的學生可以讓他們開始嘗試寫簡單的句子。
根據這些分析,我在課題組老師的幫助下寫了這一份教學設計(詳見Unit5 Work With Language 的教學設計)。教學效果較好。
三、兩次教學實踐的分析與比較
我們這個小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三個:
1、描寫人的詞匯和有關句型的課堂教學研究;
2、學生口頭流利表達關于人的描寫的能力研究;
3、在學生口頭流利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描寫人的能力。
經過一個學年的研究與實踐,我的學生在口頭表達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大部分學生能根據老師的引導與提示仿寫出一些簡單的句子。部分優秀的學生還能根據一個話題寫出5到8個句子(詳見學生作品)。
兩次教學實踐對比起來,第二次的效果相對要比第一次好。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學生的詞匯量有所增加;
2、學生對英語學習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策略;
3、學生從四年級上學期開始,在老師的引導下,一直有抄寫句子或仿寫的練習;
4、老師重視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
5、老師對學生的能力了解得比較到位,注意到分層教學;
1.研究背景
教師的在崗研修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主渠道之一。廣州市荔灣區積極倡導并推動基于常態課的區域一體化研修生態的發展,認為常態化的參與式、體驗式研訓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核心路徑。在“讓教育研訓守常出新”思想的指導下,以陳俊芳為核心的“基于常態課研訓一體化區域教研模式的實踐研究”團隊,通過“合作教學設計一教學及同伴觀課一反思及評估修正一修訂后再教及觀課一再反思及成果分享”的“二元五次”常態課例研究,使研究基于實踐,使實踐指向研究,用研究的目光去關注每一節常態課,把每一節常態課上成常態研究課,通過學習共同體對課堂的“二元五次”常態課研究,讓一線教師在專家和研訓人員的專業引領下,在同伴互助、成果共享中,實現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螺旋式上升。通過深入有效的常態化實踐研究,所建構的獨具特色的“二元五次”常態課研訓新生態,為學校和教師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研訓路徑。
“二元五次”常態課研訓,以教學技能、科研能力為突破口,以常態課堂為點,以學科組/年級組為線,以校本研修為面,構建現代教師專業成長的模式,形成了常態化課堂研修與教師培養機制,打造了區域研訓文化新生態,從而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與個性化發展。在此模式的引導下,英語科教師不斷地從課堂中將看似常規的行為“問題化”,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教師不斷成長的過程。通過課堂實踐活動,實現教師專業有效成長和學生英語有效學習的雙贏效果。
2.課前會議“洗腦子”
課前會議伴隨的是集體備課。隨著我區常態課研訓的實施,廣大英語教師對備課也有了新的認識,備課不只是簡單的寫教案,而是對教學過程的整體規劃和預設。備課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備好課,才能上好課。教師們早已不是將備課狹義地理解為寫教案,也不簡單地認為寫完了教案就是備好了課。教案只是備課呈現的形式;備課是一個過程,它是由鉆研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教學計劃、書寫教案、教后反思等多個環節組成的一個系統過程。“二元五次”常態課研訓模式注重首輪的集體備課。從各校備課關注點來看,以聚焦新教材研究為多,比如廣雅小學英語課選取的課題是教科版新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Module 4 My class Unit 8 I like English best;西關實驗小學英語課選取的是新教材三年級下冊Unit 7 May I have some grapes?……
英語新教材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所涉及的話題重在引導學生運用語言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因此,課前會議我們大多就教師在新教材教學中的困惑反思或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題式的研討。把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有探討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行歸類、分析、綜合,再上升為主題,并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研究。研討的問題不要求面面俱到,不是要解決課堂教學實踐中遇到的所有問題,而是要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以某個典型問題為突破口,確定要研究的主題。
課前會議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吸取的過程,優點是集體交流、集體討論,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在合作交流中相互促進相互提高。這種備課方式可以發揮集體的力量,體現集體的智慧。英語科的主題都脫離不了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比如西關實驗小學研究的主題是中年級單詞呈現與操練策略的研耕主題;樂賢坊小學選取的主題為如何將文本進行重組和整合,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耀華小學英語科組把“英語情景創設”作為常態課的研究主題;西關外國語學校小學部英語科是用Phonics進行二、三年級的單詞教學研究;廣雅小學提出疑惑問題:本課是教科版新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Module 4 Myclass Unit 8 I like English best的新授課,執教老師思考和困惑的問題是本課的新授詞匯多、難上口,如何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呢?如何把握新授課文本的拓展度呢?教學策略中采用何種呈現方式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英語的實際呢?這樣的集體備課,梳理了課堂中帶給教師們的困惑,把問題歸類上升為課題,在課題的引領下開展課堂研究,備課的針對性更強,進一步凸顯了教學目標,教師個人根據集體備課的目標再進行自己個性化的備課,即備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能夠較好地實現同課異構的理念。
3.課堂展示“探路子”
在英語教學中,課堂展示環節乃重中之重,如何提高英語課堂展示的有效性變得尤為重要。教學思路清晰,英語課就會呈現清晰,學生的思維也會漸漸活躍。教師在“二元五次”常態課研究行動中不僅是授課者,還是展示者,舉手投足都是同伴教師的觀摩對象,好的教學行為不僅能給學生帶來很好的教學效果,還會給臺下的觀課教師帶來深刻的印象。
比如:廣雅小學彭麗莎老師在四年級上冊Module 4 My class Unit 8 I like English best的熱身與準備環節中,用一首自編的chant《Favourite》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興趣,并巧妙復習了“My favourite…和I like to…”的句型表達。此環節的設計比較恰當,學習氣氛濃厚,并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樂賢坊小學潘志云老師在五年級上冊Module 5 Zoo animals最后的發展環節中,讓學生看一段關于動物與環境的錄像,讓孩子們了解動物的生存狀況,知道保護動物和環境的重要性。這樣,不僅提升了教學內容,還對學生進行了品德教育。
4.課中觀察“切口子”
課堂觀察既是評價課堂教學成效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師自我發展的主要方式之一。觀課的目的不同,內容與方法也就不同。研修中的觀課是教師發展型的觀課,其目的在于發現課堂教學中值得肯定和發揚的、有指導意義的教學理念的表現形式和操作方式,使被評價者和參與評價者了解有關的課堂教學理念的表現形式和具體的課堂教學技能,以便探討如何開展更加有效的教學。學生學習包括準備、傾聽、自主、互動和達成五個視角,教師教學包括環節、呈現、對話、指導和機智五個視角;課程性質包括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和資源五個視角,課堂文化包括思考、民主、創新、關愛和特質五個視角。
我們開展的“二元五次”常態課例研修活動有兩次觀課,不同的教師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對課堂下了不同的切口,目的是深入了解課堂本質——實施新課標理論倡導下的課堂教學策略以及帶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各位教師根據自己選擇的觀察表進行記錄,有數據的記錄,也有學習狀態的描述。學生在進行閱讀、填寫個人和小組學習單時,觀察者在旁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做調查表環節時,觀察者進入學生中間,觀察他們提取信息并完成問題紙的情況。
5.課后會議“金點子”
“二元五次”課例研究涵括兩次課后反思,既有觀課者的課后評價也有執教者的自身修正,因此課后會議將兩者聚焦在一起,讓大家針對各自觀課的視角提出意見,期待改進的“金點子”。教學反思的意義在于科學地“揚棄”。教學與反思相結合、教學與研究相結合,觀課教師及執教老師及時記下課中的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思考以后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做到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通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不僅提高了備課的質量,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真正提高教學質量。以下是針對樂賢坊小學潘志云老師的教課內容五年級上冊Module 5 Zoo animals所舉行的第一次課后會議部分記錄:
[第一次課后會議]
時間:2012年11月2日
會議參加人員:黎國泉老師、曹靜儀老師、吳建華老師、楊薇老師、潘志云老師、陸燕珊老師、關毓明老師、蔡淑雯老師。
記錄過程:
(1)任課教師課后反思
潘:本節課預設的是一節文本重構的課,于是我想先從理解什么是文本重構入手。我特意多次咨詢了市教研員趙淑紅老師,她說文本重構其實就是將本單元的知識點進行橫向結合,將與之有關的內容整合改編成教學內容。所以我結合所要教授的內容,在本課中把動物的重量、飲食習慣、居住地等整理結合成教學內容。請各位老師發表一下你們的感想以及提出寶貴意見。
(2)任課教師和觀察者的交流(限于篇幅,只列出其中一小部分)
黎:從剛才的課堂中可以看出潘老師在短時間內花了不少心思在本節課中,下面我就其中的教學環節提出我的建議:首先,課堂是由一個游戲展開的,這一構思我覺得相當好。然后,將動物自然地過渡到動物園的規則上,講到了世界不同的各大洲會有不同的動物,這一步我建議你不妨讓學生先講講什么地方有什么動物,再呈現整個世界地圖,當然要注意控制時間。這樣做既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也能帶出多樣化的答案。然后下一步,你給每一大組提供一份某一個洲的動物介紹的閱讀材料,讓學生閱讀,閱后有四個問題檢測學生,建議你注意問題和回答的單復數都要相同。
閱讀中有一個環節是其他組向一大組提問題,這是相當好的一種做法,能夠讓每位學生都帶著問題閱讀,但是如果不僅僅是命令組長回答,而是大家都能搶答效果可能會更好,氣氛也會更熱烈。接著下一個環節你出示了一張非洲野生動物園的照片,要求孩子們說說并寫寫相關的規則,這一環節中最好提示或要求孩子們能想想與課文不同的規則,比如這是野生的,因此和在動物園看動物的要求是不同的。還有另一種建議就是取消這一背景的設定,改用與孩子相關的如香江野生動物園,班中的五個小組各自寫不同的功能區,針對各自功能區的特點寫不同的規則,如猛獸區、草食動物區、表演區等。最后你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動物與環境的錄像,可以看出你是想教育孩子們愛護動物,但是錄像的意境以孩子的年齡來講,理解比較困難,在你的引導和解釋下這一段也還可以繼續使用,但是我建議你最好先讓孩子們發表一下他們的感受,而并不只是你總結和讓學生齊讀。以上是我的意見,供你參考。
曹:文本重構是本區乃至全市重點開展的研究內容,基于課本,怎樣拓展?你一定要拿捏準、定位好。從剛才那節課我感覺到你是以本單元的重點展開教學的,很充分,準備很充足,特別是不同材料的篩選,給孩子們提供了基于文本的課外資料。
楊:我覺得本課的素材是非常豐富了,但關鍵是要運用素材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曹:楊老師說得非常好。剛才我說的幾點都是你本課的優點,但是本課存在兩個一定要改的不足:第一,整節課你的素材非常充分,但是教學的過程顯示出你是主動的,學生完全是被動的,沒有師生間真正默契的交流配合。因為你沒有創設機會給學生,你只是在走過場,很多環節都是你帶過去的,哪怕是幾大洲的環節,出示了幾大洲后,你馬上就直接說出有什么動物了,都是你說了算,整節課40分鐘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你教的知識,你并沒有放手給孩子們說,那么等會兒我們從每個環節去完善它,你一定要記住老師充當的是輔導者的角色,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第二,你剛才上課的課桌擺放是圓形的小組式,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整節課應該會有很多的環節是小組合作或是小組討論完成的,但是在實際的課堂中卻并沒有小組的合作。哪怕是在Let's enjoy reading環節,每個小組的學生在打開每個信封后,也是獨自閱讀并完成填空的。在寫動物園規則的時候也都是每人一張紙各自書寫。所以你設計的活動,應該要充分展示小組合作,別讓“小組”只是座位上的小組式,而教學中沒有一點的小組合作。此外,在學生閱讀時整個課堂都是安靜的,這樣不太好,我們想想怎樣才能動靜結合?
6.課堂展示“結果子”
常態課堂是教師研究的核心陣地,也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要場所。“二元五次”常態課研訓中兩次的課堂教學研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第一次課堂是奠基石,是試驗田的播種育苗階段,其間和其后少不了精心的培育和看護。第二次是繼承和發揚,有揚有棄,好的地方保留甚至力求更好、更有效,針對性不強的地方要勇于舍棄。科組的集體備課和觀課就像篩子,對各種教學手段進行很好的篩選和甄辨。開展“二元五次”常態課例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讓教師能以點帶面更高效地走進課堂。課堂教學是校本教研活動的主陣地,教學研究必須聚焦課堂、引導老師關注課堂,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教學能力。
英語科老師們在常態課例研究模式下積極開展研討課,通過以課例為載體落實研究主題。課前認真開展集體備課,召開課前會議,根據研究主題落實課堂觀察點,明確每一位觀課教師的課堂觀察任務,選定課堂觀察工具,通過課堂觀察、填寫量化評價表等手段,對研究主題設計的問題進行逐個記錄,接著開展第一次的課后反思、評課,集體研討,找出問題癥結,提出改正策略。在第二次實施課堂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將集體研究的問題解決策略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教研組老師再通過量化評價表觀察課堂教學前后發生的變化,驗證、鞏固和深化主題教研活動取得的成果。正如西關外國語學校小學部何詠梅老師形容的那樣:“老師們通過‘看別人的課堂,反觀自己的課堂’,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能夠有效解決在教育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下面展示幾組常見的教學目標設計有偏差的案例。
[案例1] Words: big, small, long, tall, short, strong, thin, happy, old, new
Sentences: Look at the elephant. It has big ears. A rabbit has long ears and a short tail. I'm tall. You're short. You're thin. Happy new year!
[分析] 這是把“學習內容”當作“教學目標”了。“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密切有關,但二者不能畫等號。否則,就會導致“教教材”的結果,而不是“用教材教”。
[案例2]
(1)能聽、說、認讀詞匯fat; 聽、說、讀、寫tall、short,并能在真實生活中運用。
(2)能夠理解、說出句子 Look at the elephant.It has big ears.A rabbit has long ears and a short tail. I'm tall. You're short. You're thin. Happy new year!并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與交流。
(3)能夠運用本單元的核心句型、詞匯對人物、動物在真實的語境中進行描述。
(4)在小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
[分析] 照搬教參,對目標的設定缺乏理論支撐,第四條學習目標也不是“本課化”的,是所有學科所有學段的。過分關注語言目標,游離于課型之外。
[案例3]
(1)語言知識目標:復習本單元詞匯 big , small , long,tall,short,strong,thin,happy,old,new;句子Look at the elephant.It has big ears. A rabbit has long ears and a short tail. I'm tall. You're short. You're thin. Happy new year!
(2)語言技能目標:能讀懂故事并進行朗讀和表演;能發揮創造性,嘗試續編小故事。
(3)學習策略目標:認真傾聽,積極主動思考,猜測故事內容,鍛煉思維能力。
(4)情感態度目標:能體會閱讀的樂趣,樂于感知并積極嘗試英語在小組活動中能與其他同學積極配合合作。
[分析] 教師確實認真研讀了課標,具備了一定的目標意識,力求學以致用。但所確定的教學目標全盤羅列,多而雜亂,列出的各項目標不具體,也沒有明確的重點。第四條的“情感態度目標”直接選用了課程(學科)目標,定位過大過寬。
[案例4 ]
(1)借助圖片、錄音、動畫,通過教師提問,能看懂、聽懂并逐步理解故事,初步表演故事。
(2)借助插圖、多媒體,通過閱讀能聽說認讀fat、big等11個形容詞,Look at..., A rabbit has a short tail, I'm /You're…, I have a …句型并靈活運用。
(3)通過創設情境,小組合作表演故事、創編故事,能夠描述人物和動物的外貌特征,體會故事的趣味,發展想象思維,并形成合作意識。
(4)通過模仿錄音跟讀,能正確朗讀故事并了解句子有重音、停頓的現象。
[分析] 教學目標具體化,明確重點目標并與課型相匹配,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不僅明確教學行為的主體是學生,而且明確學生通過學習后能完成的具體任務是什么。
如何能設置出合理的英語課堂教學目標呢?“基于標準的教學”提出“目標源于課標”的核心特征,參照教育部國培專家吳江林提出的“五步法”研制行為目標的思路,筆者認為大致有以下幾點:
STEP1:從課型著手,從《課程標準》中抽離出若干“標準”,確立學科目標體系。
λ 課標中關于故事教學的相關要求
λ 確立學科目標體系
1.詞匯、句型的掌握。
2.故事的看懂、聽懂、理解、讀懂、朗讀、表演。
3.功能的理解與運用。
4.了解句子有重讀、停頓、語調等現象。
5.閱讀樂趣,閱讀技巧,與他人合作,了解文化。
[結論分析]
從表中可以看出,小學階段的故事教學中應該以引導和培養學生認讀所學詞語,樂意聽故事、講故事、演故事,逐步形成以培養語感為主要目的,而不是重點講解語言知識。這也是“課程標準技能教學參考建議”中明確指出的。因此,故事課的教學目標也應來源課標,由于四年級上冊Unit6 Fun story是低年故事的復習課,應當完成一級目標,因此,先從“課標”中抽離出關于有關故事教學的一級目標要求;而《基于標準的課程綱要和教案》中明確提到“基于課程標準”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特征,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應該成為學科教學的質量底線;因而,教師抽離出關于故事教學的二級目標,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適當補充拔高教學目標,建構適合自身的知識體系。
STEP2: 分析教材、學情,明確學習結果和教學的重難點。
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Unit6 主要功能是描述人物和動物的外貌特征,Lesson36 Fun story 位于本單元的最后一課,通過小故事復習本單元的重點詞句和會話,因此是一節故事復習課。需要復習的語言點有fat,big 等11個形容詞,Look at..., A rabbit has long ears, I'm/You're…,Happy New year!四個句型。語言功能就是描述人物和動物的外貌特征。這個小故事中包含的語言點有big,long,short3個形容詞,Look at...,I'm..., I have…3個句型。故事簡單,沒有新詞匯、新句型,生動有趣,容易理解。
學情分析:
據調查結果表明,故事是最受學生喜愛的課文之一。四年級的學生們活潑好動,善于模仿,對英語學習有好奇心,在學校學習了一年英語,掌握了一些日常交際用語及基礎詞匯,能聽懂教師的簡單課堂用語,能介紹自己的家人、朋友本單元學習了有關描述人物、動物的形容詞,能初步運用所學詞匯、句型。課上逐步形成小組合作,根據圖片簡單猜測,按意群閱讀的良好習慣。
1.能熟練掌握本單元fat,big等11個形容詞,Look at..., A rabbit has a short tail, I'm/You're..., I have a …句型。
2.能看懂、聽懂、理解故事并進行朗讀和表演。(Important Points)
3.能描述人物和動物的外貌特征。(Important Points)
4.了解句子有重讀、停頓的現象。
5.體會故事的趣味,積極思考,與他人合作,了解世界各國如何慶祝新年。
STEP3:分析教材、學情,確立行為條件。
1.通過創設情境、唱歌等方式進行復習
能聽、說、認讀本單元fat, big等11個形容詞,Look at..., A rabbit has a short tail, I'm/You're..., I have a …句型。
2.借助圖片、錄音、動畫和教師提問輔助教學
能看懂、聽懂并逐步理解故事并表演故事。
3.通過創設情境,小組合作續編故事
能夠描述人物和動物的外貌特征。
4.通過模仿錄音跟讀
能正確朗讀故事并了解句子有重音、停頓的現象。
5.創設情境、小組表演、續編故事
體會故事的趣味,發展思維,形成合作意識,了解世界各國如何慶祝新年。
STEP4: 綜合呈現五維教學目標(順序,梯度)。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總目標由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構成,體現了英語學習的工具性,也體現了人文性。但英語課程的這五維目標是不能分割的整體,不能分開續寫。因此,把上述目標綜合續寫為:
1.通過創設情境進行復習,0%的學生能熟練掌握fat,big等11個形容詞,Look at...,A rabbit has a short tail, I'm /You're…, I have a …句型。了解世界各國慶祝新年的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