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三理科學習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核心素養; 化學學科觀念;元素觀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7-0061-05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8
一、教材及教情、學情分析
蘇教版化學《必修1》將“鐵、銅的獲取及應用”編排在專題3“從礦物到基礎材料”的第二單元。在學習教材內容“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編寫上來看,首先從回顧初中已學過的鐵、銅的基本性質引入,再重點探究三個知識點:(1)從氧化還原角度分析Fe2+和Fe3+的相互轉化;(2)Fe3+的檢驗方法;(3)Cu與FeCl3反應的應用――制作印刷電路板。經過多個課時學習,學生能夠建立鐵及其化合物相互轉化的知識網絡,例如鐵三角關系、鐵及其化合物的二維關系(圖1和圖2)[1]。金海宏[2]、黃朝霞[3]等老師利用思維導圖和框圖構建進行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對學生新課時的學習和復習有很大的幫助。但在高考題中涉及“鐵、銅及其化合物”知識點主要集中在兩種題型:(1)實驗選擇題(如Fe2+和Fe3+的檢驗、Fe(OH)2制備、Fe3+和Cu2+的水解問題等);(2)化工流程題(其中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書寫為必考內容),這就要求高三學生能學以致用,對已有的知識進行升華和提煉才能解決高考題中的相關問題?;瘜W元素觀是化學觀念中的核心觀念[4],筆者根據高三化學一輪復習的教學情況和內容,努力將學生的“元素觀”進行具體化地拓展(圖3和圖4),發展學生的化學學科思維,幫助學生實現化學學科觀念的建構[5-7],實現“元素及其化合物”問題的高得分率。
二、基于“元素觀”的三維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掌握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能從氧化還原反應的角度書寫相關方程式,加強實驗操作技能。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Fe2+與Fe3+的相互轉化、Fe (OH)2的制備、Fe3+與HCO3-的雙水解等問題,運用歸納、總結、類比、實驗等方法促進鐵、銅及其化合物的“價態觀”“強弱觀”“水解觀”的建立。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科價值:鐵、銅是典型的金屬元素,對鐵、銅化合物的學習也有利于其他金屬元素的學習。
(2)認識價值:在已有的元素觀(組成和價態)知識體系上對鐵、銅化合物進行更深層次的W習和討論,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水平。
(3)生活價值:鐵、銅是生活中應用較為廣泛的金屬,它們與工業生產、科學研究、百姓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是我們“最親密的金屬”之一。
三、教學過程和設計
1. 引入
【問題驅動1】將FeCl3溶液滴加到淀粉-KI試紙上為何變藍?
【問題驅動2】向FeBr2溶液中通入Cl2為何先氧化Fe2+?
【問題驅動3】 如何除去CuSO4溶液中混有少量Fe3+?
【生1】2Fe3++2I- ■ I2+2Fe2+,Fe3+將I-氧化成I2,淀粉遇碘變藍。(體現價態觀)
【生2】由2Fe2++Br2■2Fe3++2Br-可知,還原性Fe2+>Br-。(體現氧化性/還原性的強弱觀)
【生3】 利用Fe3+的水解平衡原理,Fe3++3H2O■Fe (OH)3+3H+,可以加入CuO、CuCO3、Cu(OH)2、Cu2(OH)2 CO3消耗H+,增大溶液的pH值,由于Cu(OH)2和Fe(OH)3的Ksp差異,可使得Fe3+的水解程度增大直至生成
Fe(OH)3沉淀而不使Cu2+沉淀,最終除去Fe3+。(體現Fe3+的水解觀)
【設計意圖】通過已具備的鐵、銅及其化合物“元素觀”知識來解決三個角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將知識網絡進行延伸,實現由“學”向“用”,由“是什么”向“為什么”的轉變。讓學生從每個問題中體會“具體的”元素觀(價態觀、強弱觀、水解觀),掌握思考和答題的方法。
2. 價態觀
【投影】展示多種相同價態和不同價態的鐵、銅化合物和Fe2+與Fe3+的相互轉化關系(圖5和圖6)。
【設計意圖】根據元素組成找到物質所屬類別,學習物質的通性;根據核心元素的化合價,可判斷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5],而“具體化的元素觀”-“價態觀”直觀地引導學生體會和預測已學過和未學過物質的性質,為下面的鐵、銅化合物參與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書寫做好鋪墊。
【問題驅動1】下列離子的檢驗方法合理的是(D)
A.向某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呈紅色,說明不含Fe2+
B.向某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說明原溶液中一定含Fe2+
C.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紅褐色沉淀,說明溶液中一定不含Fe2+
D.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白色沉淀,又觀察到顏色逐漸變為紅褐色,說明該溶液中含有Fe2+,可能含有Mg2+。
【問題驅動2】請同學們分析氫氧化亞鐵的制備原理(圖7)。
【問題驅動3】請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反應方程式。
1. 向Fe(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的反應。
2. FeCl3溶液吸收H2S氣體,得到S單質的反應。
3. K2FeO4是一種新型的凈水劑,利用FeCl3與KClO在強堿條件下可制取K2FeO4。凈水時,K2FeO4與水反應生成紅褐色沉淀和O2(兩個反應)。
4. 銅與稀硫酸不反應,加入H2O2后溶液很快變成藍色。
5. Cu2O在稀硫酸中不穩定,有Cu單質生成,溶液成藍色。
6. 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和NaCl溶液,加熱生成CuCl沉淀。
【 設計意圖】此處設計了三個問題:(1)Fe2+和Fe3+的檢驗;(2)氫氧化亞鐵的制備;(3)含有不同價態鐵、銅化合物的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問題1是對所學知識的回顧,目的是做到“溫故而知新”。問題2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通過思考“如何防止氫氧化亞鐵被空庋躉而保持長時間的白色沉淀狀態”的問題,并貫穿復分解反應(氫氧化亞鐵的制備)氧化還原反應(氫氧化亞鐵的不穩定性)電解池(電化學)知識,將問題層層遞進來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問題3目的是理解和感受高考題中有關化工流程問題“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而離子反應方程式又是反應的本質,通過書寫練習引導學生利用“價態觀”來解決問題,將“元素觀”的認知進行具體化和擴大化。
3. 強弱觀
【師】Fe3+和Cu2+都具有氧化性,如何比較二者的氧化性強弱呢?
【生】利用FeCl3溶液腐蝕Cu電路板的原理比較:2Fe3++Cu■2Fe2++Cu2+,在同一氧化還原反應里,氧化劑的氧化性大于氧化產物,即Fe3+>Cu2+。
【問題驅動1】請大家利用這一結論思考一下這一問題。
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鐵粉,充分反應后仍有固體存在,則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C)
A. 加入KSCN溶液一定不變紅色
B. 溶液中一定含Fe2+
C. 溶液中一定含Cu2+
D. 剩余固體中一定含銅
【生】剩余固體是Cu或Fe和Cu,因為先發生Fe + 2Fe3+■3Fe2+,后發生Fe + Cu2+■Fe2+ + Cu,Fe3+一定沒有剩余,有鐵必有銅,故選C。
【問題驅動2】在FeCl3、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Fe3+、Cu2+和Fe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3∶2∶1,現加入適量鐵粉,使溶液中三種離子的物質的量之比變化為1∶2∶4,則參加反應的鐵粉與原溶液中Fe3+的物質的量之比為(C)
A.2∶1 B.1∶2 C.1∶3 D.1∶4
【生】因氧化性:Fe3+>Cu2+>Fe2+,從離子比的變化可以看出Fe3+有剩余,則Cu2+、Fe2+沒有參加反應,根據反應的定量關系可以判斷C是正確的。
【設計意圖】為了加強學生的“強弱觀”,此處設置了如下的“問題鏈”――根據氧化還原反應的組成: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利用氧化還原反應規律比較不同價態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強弱(Fe3+>Cu2+)問題1從定性的角度進行運用問題2從定量的角度分析理解不同的價態鐵微粒間的相互轉化。
4. 水解觀
【實驗探究1】對于Fe2+、Fe3+、Cu2+在水溶液中存在水解情況,所以我們除了要掌握它們的“價態觀”、“強弱觀”,還要考慮它們的“水解觀”。如泡沫滅火器原理是AlCl3與NaHCO3溶液的雙水解反應迅速生成Al(OH)3和CO2,那么FeCl3與NaHCO3溶液混合有什么現象呢?
【現象1】在試管底部生成紅褐色沉淀[Fe(OH)3],有氣體生成(CO2)。
【實驗探究2】將鎂條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有什么現象呢?
【現象2】反應劇烈,有藍綠色沉淀[Cu(OH)2]和大量氣泡生成(H2)。
【生1】根據水解原理――Fe3++3H2O■Fe(OH)3+3H+、HCO3-+H2O■H2CO3+OH-,二者的水解互相促進生成Fe (OH)3沉淀和CO2氣體,即Fe3++3HCO3-■Fe(OH)3+3CO2。
【生2】Cu2++2H2O■Cu(OH)2+2H+,Mg消耗H+反應生成H2,從而促進Cu2+生成Cu(OH)2沉淀,即Mg+Cu2++2H2O■Mg2++Cu(OH)2+H2。
【問題驅動1】已知Fe2+生成Fe(OH)2開始沉淀的pH為5.8,沉淀完全的pH為8.8,FeSO4+Na2CO3■FeCO3+Na2SO4,請回答:制備FeCO3時,選用的加料方式
C (填字母),原因是防止生成Fe(OH)2沉淀。
A.將FeSO4溶液與Na2CO3溶液同時加入到反應容器中
B.將FeSO4溶液緩慢加入到盛有Na2CO3溶液的反應容器中
C.將Na2CO3溶液緩慢加入到盛有FeSO4溶液的反應容器中
【問題拓展2】將溶液中的Cu2+、Fe2+、Fe3+沉淀為氫氧化物,需溶液的pH分別為6.4、9.6、3.7?,F有含FeClx雜質的氯化銅晶體(CuCl2?2H2O),為制取純凈的CuCl2?2H2O,首先將其制成水溶液,然后按圖示步驟進行提純。
(1)加氧化劑的目的為將Fe2+轉化為Fe3+,便于除去,本實驗最適合的氧化劑X是 C 。
A.K2Cr2O7 B.NaClO C.H2O2 D.KMnO4
(2)加入CuO調節溶液的pH來除去Fe3+,pH值范圍為 [3.7,6.4]。
(3)除去Fe3+的離子方程式為 3H2O+2Fe3++3CuO■2Fe(OH)3+3Cu2+。
(4)溶液Ⅲ能不能直接蒸發結晶得到CuCl2?2H2O晶體?不能。
若不能,應如何操作?向CuCl2溶液中通入HCl氣體后進行加熱濃縮、降溫結晶、過濾得到晶體。
【設計意圖】化學學習過程需要通過實驗獲取宏觀現象,并從微觀視角探討其本質,從而得出物質及其變化的基本規律。離子的“水解觀”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它是“微觀微?!卑l生“宏觀可觀察”反應的內在動力。通過FeCl3與NaHCO3溶液混合的現象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間“雙水解”的意義。通過鎂條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現象,能幫助學生在已有的認知(Mg將Cu置換出來)基礎上進一步理解Cu2+的“水解觀”作用。通過對問題驅動1(2013年江蘇高考化學第19題)的思考,要求學生能運用Fe2+和CO32-的水解來解決FeCO3的制湮侍狻N侍饌卣2是典型的高考化工流程題的考查,主要考查Fe2+與Fe3+的轉化、利用“水解觀”調節溶液的pH值除雜的原理和溶液中晶體獲得的方法三個知識點,這同時也是對前面知識的綜合總結和應用。
四、教學反思
筆者通過一節課的設計和“45分鐘”的教學,前后經歷了多樣的復雜心情,本著打破傳統元素化合物的復習教學為目標,致力幫助學生建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學基本觀念“元素觀”、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為宗旨。
1. “問題驅動”是“問題鏈”的“具體”呈現
問題鏈是教師在特定的環境下,為實現某一特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問題組合。隨著“問題鏈”的呈現,學生或獨立思考,或合作交流,或師生共同探討,將學生的思維一次一次推向,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中既解決了問題,又獲得了知識和方法[8]。
(1)“價態觀”中的問題鏈
Fe2+和 Fe3+的檢驗與轉化[Fe(OH)2的不穩定性] Fe(OH)2的制備(從復分解反應到電解)多樣價態的鐵、銅化合物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
(2)“強弱觀”中的問題鏈
Fe3+的氧化性為何大于Cu2+?若同時加入鐵粉或銅粉有何影響(定性分析)?由定量的反應給予我們什么啟示?
(3)“水解觀”中的問題鏈
FeCl3與NaHCO3溶液的混合為何類似于AlCl3與NaHCO3溶液的混合?Mg與CuSO4溶液反應為何劇烈?制備FeCO3或Fe(OH)2時需要注意什么?如何除去溶液中的Fe2+、Fe3+?如何從溶液中獲得鐵鹽或銅鹽晶體?
2. “具體化的元素觀”是化學基本觀念的“立體”呈現
化學基本觀念主要包括元素觀、微粒觀、變化觀、實驗觀、分類觀和化學價值觀等?;瘜W基本觀念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大基本要素之一,是化學學科與化學教育有機結合的“阿基米德支點”之一[6]?!熬唧w化的元素觀”是對化學基本觀念的“具體”塑造和“立體”呈現,它是學生在學習“具體”的元素化合物時,通過“價態”、“強弱”、“水解”的角度對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深刻理解,它是一種獨特的視角。通過對鐵、銅化合物的性質有一定的認識之后,還能對它們的化合物的保存、制備、分離、提純、應用有一定的了解,乃至在生產和生活中都能體現它們的化學學科價值。
3. “化學實驗”是化學素養的“直觀”呈現
學生通過化學實驗能夠加深理解某些化學概念,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動力,能夠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和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由于課堂的時間有限,遺憾的是沒有進行學生實驗,采用的是老師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將“FeCl3與NaHCO3溶液的反應與AlCl3與NaHCO3溶液的反應”通過知識的遷移進行預測反應結果,再從實驗結果中發現問題的價值并為之尋找合理的解釋。Mg與CuSO4溶液的反應是在已有的知識體系上進行“拉伸”提高,通過實驗現象分析探討產生的可能因素并得到明確的結論??傊?,化學實驗不僅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活動,還能培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虞琦,倪娟. 基于學科觀念培養的高三一輪復習課堂教學――以“鐵及其化合物”為例[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3(8):27-29
[2] 金海宏. 思維導圖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復習中的應用研究[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11):42-44
[3] 黃朝霞. 借框圖構建之風揚思維發散之帆 [J]. 化學教與學,2016(12):51-53
[4] 梁永平. 論中學生化學元素觀的建構 [J]. 化學教育,2007(11):10-15
[5] 白建娥,何彩霞. 論促進學生“元素觀”發展的鐵及其化合物的教學[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10):1,5-6
[6] 畢華林,萬延嵐. 化學的魅力與化學教育的挑戰[J]. 化學教學,2015(5):3-7
立足概念原理,提煉思維框架
看似簡單的物質,其性質的體現、反應的方向等都依據概念理論的支撐。據初步統計,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論大大小小共有220多個,它們構建了中學化學的基礎。所以說,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論的復習在整個化學復習中起著奠基、支撐的重要作用。復習基本概念及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一輪復習的任務,但是隨著學生知識結構逐漸趨于完整,對概念理論的理解還要不斷加深,提高認知度。
高考試題有關基本概念的考查內容大致分為八個方面:物質的組成和變化;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離子共存問題;氧化還原反應;離子方程式;物質的量;阿佛加德羅常數;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等。以氧化還原原理為例,幾乎每一張化學試卷上都會涉及到,除了掌握相關概念、比較判斷、書寫配平等典型內容外,有關物質轉化、化工生產、化學實驗等方面也要精通。需要學生在解題時有較好的問題意識,能夠運用氧化還原這一對立統一的觀點,抓住電子守恒這一關鍵要素進行分析,即使是陌生的反應,也能夠有理有據地判斷到位。
化學學習的內容有些瑣碎,不容易讓學生一下子抓住典型問題帶動一類問題得以解決。但是看似零散的化學知識,實際上卻有著很多規律,化學復習重在掌握規律。在復習備考的沖刺階段,需要從已經做過的題目中歸納出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思維框架,注重培養拿到題目最初那一刻的解題意識,這對提高成績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電解質溶液部分是令許多學生頭疼不已的內容,如果我們稍加歸納,就不難發現按照“微粒種類――微粒間相互作用――作用結果”這一思維順序能夠有效的提煉出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其中微粒間相互作用往往需要根據題目中給出的信息(如PH、離子濃度大小等)進行判斷,抓住主要因素進行歸因分析,得出結論。再比如電化學的問題按照“電極材料――內外電路中帶電粒子的種類、流向――比較判斷得出產物”這一思維模式展開,就能準確理解題目信息。
實驗探究問題是高考化學試題中的一大亮點,能夠很好的體現出高中課程改革的宗旨,也是區分度較大的一類題目。許多學生做到這種題目時常常采用跳題的方式,先去做后面的題目,從心理上就有回避的意識??v觀近四年的高考試題,我們不難發現題目要么是基本實驗的組合或基本實驗與操作的組合,要么是探究性實驗的設計與評價,根植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按照“原理(假設)、試劑、裝置、操作、現象及結論、評價與改進”這樣的線路進行分析,就能很科學的整理出埋藏于出大量語言文字背后的信息,并形成嚴謹的解題架構。
回歸教材,把握重點
高考試題萬變不離其宗,其命題點是從課本知識點、能力考查點衍生而來的。例如有關化學實驗的考查,幾乎所有試題均來自課本上的實驗內容。因此,在老師指導下,弄清十幾個典型實驗原理,掌握關鍵因素和要領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將錯題點及時還原到課本上,在課本知識點相應處,用不同字符做出標記,反復研讀,都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許多同學都會聽到往屆學生的勸慰“跟上老師,提高課堂效率?!钡拇_,抓住課堂是聰明人的選擇,在老師科學的指導下的復習可以避免走彎路,提高了復習的效率。但是往往有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課下為完成作業而完成,沒有自己安排的復習進度,課上與課下是脫節的,這也是一種不會學習的表現。其實知識的鞏固和提煉往往內化在自己主動認識的過程中,在臨近高考的階段,更應該抓緊每一分每一秒對以前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進行反思訓練,做到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
不少同學都常常感嘆“越基礎的越易出錯?!币獢[脫這一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高度重視外,還要對作業、考試中出現的錯題,及時反思,及時糾正。建立錯題本是個很有效的做法。但是僅僅將錯題集中起來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還要在每一次練習或考試后,對錯題進行詳盡的分析,找出錯誤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還是非知識性的失誤。每隔一段時間還要進行一次錯題的歸納提煉,看看哪些錯題其實屬于一類問題,哪些錯題已經認識清楚,哪些是新冒出來的,這樣的做法讓自己總是輕裝前行,身心愉快,充滿自信。
立足穩固的基礎,建立答題模式
學習勝在掌握方法和規律,良好的思維模式的建立可以幫助考生迅速有效的掌握題目信息,尋求突破口。例如,電解質溶液學習中的難點之一是離子濃度關系式,要想搞清問題的本質,就可以選取典型溶液體系進行練習,如NaCO3、NaHCO3溶液,可以分別從電荷守恒、物料守恒、質子守恒、離子濃度大小等四方面練習,熟練掌握書寫角度后,聯想到題目就很容易發現題中的漏洞。
關鍵詞:高三化學FeO4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鞏固、應用化學概念和基本理論,了解FeO42-有關知識
(二)能力目標:訓練獲取、加工信息,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化學視角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品質,開發學生的多元職能。
(三)情感目標: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和環境的相互關系,初步樹立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應用化學概念和基本理論認識FeO42-的性質和制備
(二)難點:FeO42-的制備機理的遷移運用、氧化還原原理的綜合應用
三、教學過程
(一)新型納米材料氧缺位鐵酸鹽(MFe2Ox3
已知鐵酸鹽(MFe2O4)被H2高溫還原時,發生反應的MFe2O4與H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1,則還原產物MFe2Ox中x=___中+2價鐵與+3價鐵的量之比為_________。
[設計意圖:引出高鐵酸鹽的概念、復習“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0”的原理、確定物質化學式的方法。]
(二)FeO42-性質分析
1.寫出并配平下列反應的方程式
(1)干燥的高鐵酸鉀在198℃以下是穩定的,受熱易分解為氧化鐵、金屬氧化物和氧氣則高鐵酸鉀高溫分解:____________
(2)___FeO42-+___H2O- ―― ___Fe(OH)3+__O2+___ ___H
2.說明反應(2)能自發發生的原因____3.討論:FeO42-如何保存?_________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根據信息書寫方程式,鞏固配平氧化還原反應的方法和技巧;回顧通過焓變、熵變確定反應自發發生的方向;分析藥品保存、試劑配置的注意事項,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得出“分解和與水作用均放出氧氣,體現FeO42-強氧化性”的結論。]
(三)性質應用
1.目前人們已經研發多種飲用水的新型消毒劑.下列物質不能作為消毒劑的是()
A.明礬 B.二氧化氯 C.臭氧D.高鐵酸鉀
2.高鐵電池的總反應為3Zn(OH)2+2Fe(OH)3+4KOH
3Zn+2K2FeO4+8H2O,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放電時負極反應為:Zn-2e-+2OH-=Zn(OH)2 ___
B.充電時陽極反應為:Fe(OH)3-3e-+5OH-=FeO42-+4H2O
C.放電時每轉移3mol電子,正極有1mol K2FeO4被氧化
D.放電時正極附近溶液的堿性增強
[設計意圖:通過例題對氧化還原概念、膠體性質和應用、電極方程式的正誤判斷來落實考試說明中的相關要求]
(四)制備機理
1.近年來研究表明高鐵酸鹽在能源、環境保護等方面有著廣泛的用途。我國學者提出在濃NaOH溶液中用電化學方法來制備高鐵酸鹽[FeO42-],電解裝置如下圖。
陽極發生的電極反應為①,總電解反應方程式為②;電解一段時間后,收集到的某種氣體為3.36dm3(已換成標準狀態),獲得的高鐵酸鈉的物質的量為③,隔膜的作用是④
2.反應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生產反應,反應②為制備理想的綠色水處理劑Na2FeO4(高鐵酸鈉)的一種方法,H是一種黃色溶液。(上圖中個別生成物沒有列出。)
(1)書寫反應①的離子方程式____(2)利用化合反應制備G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3)書寫并分析反應_____________
3.高鐵酸鉀(K2FeO4)是一種新型、高效、多功能水處理劑,工業上先制得高鐵酸鈉,然后在低溫下,向高鐵酸鈉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KOH就可制得高鐵酸鉀
(1)書寫反應方程式、說明反應類型和發生原理(2)侯氏制堿法中類似反應方程式
[設計意圖:以“強氧化性物質的制備方法有哪些?”的設問為過度,類比高錳酸鉀、金屬鈉,學生可得出利用電能可生成氧化性或還原性強的物質;而依據“前強后弱”的氧化性還原性比較的依據,又可想到利用在堿性條件下的強氧化劑―NaClO也可以生成高鐵酸鹽。Na2FeO4轉化為K2FeO4的過程則又復習了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進一步培養和訓練學生綜合分析、邏輯思維能力,與考試說明中的要求相呼應]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由于采取了互動――探究的模式,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親自思考、討論、書寫、分析,他們始終處于思維的興奮狀態,覺得收獲頗豐;能用自己已知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并應用于真實生活和學習實踐中,他們體會到推理成功時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