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效人際溝通技巧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做好與新生家長溝通的必要性
高校新生班主任,面對的對象是之前從未離開父母親友、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他們在思想上、心理上、生理上正處于從半成熟向成熟的過渡階段。同時,經過近二十年的學習和生活經歷,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待人處事能力尚有欠缺。由于新生入學不久,班主任與學生及其家長仍處于一個相互熟悉的階段,因而雙方彼此間的溝通,有利于加深了解。從家長角度,可以了解學校各方面情況;從班主任的角度,可以了解學生的家庭以及學生的過去的學習和生活以及性格等情況。通過雙方共同努力,讓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二、采用科學的溝通方式
如何有效溝通,這既是工作方式方法,也是體現一個班主任的工作能力。能否溝通,溝通的效果與程度,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溝通方式。
溝通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何溝通還需根據學校、班主任以及家長的具體實際而定。因此,在這里,作者根據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以信件的形式溝通。這個方式可以在新生入學前和入學后采用。一是新生入校前的信件溝通。也許有人會認為,學生還沒入校,有跟家長溝通的必要嗎?事實證明,不僅很有必要,而且很重要。因此,班主任可將本學院和專業的特色材料準備好,和入學通知等材料一起寄給學生。同時,在專業特色材料的設計上,如果能做到樣式新穎、外形美觀、語言表達富有情感等,就會讓學生和家長一打開入學通知,有一種親切感,感受到學校的人情關懷。二是開學一段時間后的信件溝通。可以將通過入學一段時間觀察、交流,結合其在學校的各種表現,匯報給學生家長。
(二)新生入學時,通過家長座談會的形式溝通。在新生入學的時候,由于不少新生家長會送孩子上學,因此,學校、各個學院和系部可以趁著這個時機,召開新生家長座談會或者懇談會,就家長所關注的內容進行交流。
(三)電話溝通。這是使用最正常的溝通方式。電話溝通時,要注意的方面,下文有深入的分析,在此不再贅述。
(四)微信和電子郵箱的溝通。上述溝通的方式,要根據家長的具體情況而定。
三、溝通前的準備工作
與家長的溝通工作需要做好充分準備,準備工作如下:
一是了解學生的生源地。學生來自城市還是農村、本省還是外省、東部還是西部地區、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比如,有學生來自西部地區的農村,那么可想而知,學生的家長一般不會普通話,這樣溝通起來較為困難。要做好這個工作,就必須事前與學生取得聯系,可以從學生那里獲取其成年兄弟姐妹、親朋好友的聯系方式,一般來說,成年的兄弟姐妹都會用普通話溝通交流。然后由他們轉告學生父母。二是了解學生近期基本情況和表現。只有了解學生近期在校的表現,才能與家長有話可說,才能明確溝通方向,讓溝通更具針對性。三是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如父母的職業、家庭情況、是否單親家庭或孤兒等,以便根據具體情況采用適當方式,避免誤會甚至傷害。
四、溝通內容的選擇
在與家長溝通中,溝通內容有哪些呢?一般來說,與學生學習、生活有關的內容都可以溝通。溝通前要認真思考,把準備溝通的內容列一個提綱,然后根據輕重緩急排序,溝通過程中要先主后次。這樣才能避免在溝通中無話可說,或者重點不突出。
一是班主任可就學生近段時間在校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健康狀況、文體活動表現等方面向家長簡要匯報。二是學校和班主任關于學生工作開展的情況、任課老師的簡要介紹等。三是學校有關在獎、助、貸及貧困生工作的開展工作等。四是專業介紹和未來就業。五是了解學生家庭情況、以及學生的入學前的情況等等。
五、溝通后的工作
關鍵詞:高職院校 青年班主任 溝通技巧
班主任是學生班集體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溝通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橋梁。加強學習,更新觀念,講求藝術是班主任與學生溝通的基本要求。
一、目前高職院校青年班主任與學生溝通時存在的誤區
1.自以為了解學生
高職院校的班主任以青年為主,與學生溝通時,自以為跟學生年齡相仿,常將自己的理念強行與學生的成長理念扯在一起,本意是指導學生少走彎路,卻造成與學生之間溝通的障礙。且高職學生多是“90”后,思想獨特、個性獨立,與青年班主任存在很大的差異。
2.處理問題帶有私心
對自己喜歡的學生,通常處理相同問題的辦法與不喜歡的學生是有區別的,因為個人的喜惡對待學生,處理問題帶有私心,不利于跟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
3.情緒談心法
班主任隊伍年輕化,導致缺乏必要的管理經驗和良好的溝通技巧,以個人喜好管理學生,與問題學生談心時,以批評、指責為主,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4.忽略了學生心理成長
學生管理中,青年班主任往往只針對問題本身求得解決辦法,急于得到處理結果,忽略學生心理成長,可能一時讓問題得到抑制或短期的解決,卻不利于解決本質問題。
二、存在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
我國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很多問題尚處于摸索階段,需要通過體制、機制不斷解決、完善。目前,高職教育中,青年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溝通存在問題的原因還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青年班主任個人素質不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是每個人的素質都可以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走在歷史的前端。青年班主任缺乏良好的溝通技巧,處理問題不冷靜,以主觀情緒為前提,跟學生談話方法不對,易發生爭執,引起學生強烈不滿,在學生心中失去了威信。
第二,青年班主任經驗不足,解決突發事件能力不夠。高職院校的青年班主任多是剛參加工作的應屆本科、碩士畢業生,即使大學時代當過學生干部,但仍缺乏學生管理工作經驗,加之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以主觀判斷為主,經驗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解決突發事件力不從心。
第三,青年班主任易受情緒影響,主觀臆斷色彩嚴重。青年班主任以“80”后為主,血氣方剛,年輕氣盛,在處理具體問題時易受情緒影響,背離自己判斷問題的正確軌道,僅憑主觀想象或是聽取片面之詞妄下結論,使問題越來越嚴重。
三、與學生友好相處的幾點建議
青年班主任如何處理學生問題,做好學生管理工作,溝通至關重要。拉近距離,友好相處,可從以下幾點做起:
1.關心體貼學生,尊重且不寵溺
心是道德的基點,了解學生的心,便找到了學生道德行為的源。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青年班主任應經常深入了解學生,隨時隨地關心學生,及時掌握學生的動態。同時,應做到尊重學生,贏得威信。高職學生以“90”后居多,他們渴望自由,相信自我,個性十足,但又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因此,除了給予生活上的關心和學習上的幫助,要尊重他們的個性成長,保持謙虛的姿態,學習他們的單純可愛和對問題的執著。但也要讓學生知道,個性成長不是我行我素,是建立在遵守規章制度范圍內的良性發展。
2.擺正位置,做到溝通沒有代溝
班主任工作中時常會用同一個要求、同一種模式塑造學生,把自己的觀點、思想強加給學生,忽略學生的感受,其結果是很多學生并沒有按照我們設置的軌道去走。現在的高職學生,95%是獨生子女,他們有豐富的物質基礎,從小到大一直享受著父母和社會的百般溺愛和呵護,一部分學生從小就養成了一種桀驁不馴、不合群的個性,他們想法天真、簡單,時常脫離實際,如果站在老師的角度僅僅采取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學生很難接受。作為班主任,在分析和研究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特點的同時,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做學生的朋友;正確看待和理性評價學生,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學生的可愛、優點和閃光點,給予鼓勵;在他們遇到問題時,給他們建議和看法。
3.確立目標,引導不能誤導
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和信任是與生俱來的,對關心自己、愿意與自己交流思想的老師,會產生仰慕和崇拜。此時,班主任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指引其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樹立遠大的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同時,應明確一點:不能一味地強行給學生灌輸自己的思想。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目標和方向,班主任須充分了解學生的相關情況,起到引路人的作用。
4.掌握方法,教育不是教訓
個性使然,學生總會因為各種原因犯錯誤,還可能因此違反校紀校規。青年班主任教育學生時應先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所犯錯誤的動機和原因,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幫助學生走向正確的道路,而不是直接指著鼻子訓罵學生,不但起不到教育引導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讓學生走向人生發展相反的方向。
四、應該關注學生的幾個方面
1.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價值取向影響一個人思想的高度和發展的深度,青年班主任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關注學生思想的發展。
2.職業生涯規劃
很多人進入大學后無所事事,大學畢業后發現自己一無所獲。因此,對剛進入校園的高職學生來說,青年班主任理應關注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問題,一方面,通過專家講座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培訓;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自學,在日常管理中指導學生擬寫職業生涯計劃書,并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斷督促學生按照計劃一步步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3.學習目標與理想定位
可以說,大部分高職學生不知道學習為何,沒有明確目標,沒有學習動力,對未來很迷茫。青年班主任在管理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通過開展小組幫扶,舉辦理想定位的主題班會或活動等方式,幫助學生樹立理想。
4.心理健康與戀愛觀
高職學生年齡一般在15~25歲之間,生理成熟普遍較早,但心智不一定真正成熟。進入大學后,談戀愛成為“必修課”之一。青年班主任在管理中應關注學生因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發生的障礙性心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青年班主任應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樹立自尊、自愛意識;樹立以學習為主,提高綜合能力是關鍵的意識。
5.擇業觀
對畢業班的學生給予就業方面的指導,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內容。當今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困境,班主任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對“先就業再擇業”,“如何擇好第一份業”的問題,給學生一些建議和過來人的看法,避免他們走彎路。
總而言之,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以及與學生接觸中,要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和完善自我,要掌握管理藝術,掌握溝通技巧和談話藝術,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溝通無障礙,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嶺南文化 粵大學生 溝通認知能力
粵籍大學生①與北方學生有根本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他們從外表到內心都表現著獨特的文化價值觀與認知行為方式。某些人喜歡讀書,還用古體詩即興創作,某些人不喜歡讀書,但他們共有的特點是有很強的做事與創造能力,在課余活動、競賽性項目、獨創新表達方面的成就斐然,讓教師對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和自然的表演能力感到震驚。探究粵大學生社會認知行為方式與北方學生差異的原因,發現是嶺南文化的精神特質造就了粵大學生的社會認知行為獨特性特征。
徐南鐵[1](1999)指出,嶺南文化具有開放性、兼容性、平民性和重商性。他對嶺南文化特征的描述,是整個社會文化中人的群體性表現。針對嶺南文化對青少年心理特點的影響,楊桂芬[2](2007)指出,在“兼容并蓄、開放靈活、重商務實、創新求變”的嶺南文化背景下,廣東青少年呈現“接納包容與欠缺沉潛、敢闖敢拼與獨善其身、追求實效與功利主義、善于變通與自由散漫”等心理特點。筆者研究粵大學生社會認知:對自我的認知、溝通意識、對他人的認知和溝通技能技巧四個方面,采用調查法分析粵大學生在人際溝通方面受嶺南文化影響有哪些表現。
一、人際溝通能力的概念
從管理學角度,溝通能力屬于領導力的范疇。溝通能力是軟技能,包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激勵他人的能力、說服能力、號召力及團隊精神等[3]。從人的社會屬性方面看,有研究者認為:“溝通能力是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人職業素養的綜合體現。在職業活動中,除了不同的專業能力外,決定解決實際問題的主要方面就是溝通能力,包括自我溝通能力及與人溝通能力。”[4]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人際溝通認知能力包括對自我認知能力、溝通意識(溝通主體性)、對他者的認知能力和溝通技巧四個層面的內容。筆者對人際溝通能力的理解偏重于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第一,承認溝通能力在天賦上有一定的個體性差異;第二,肯定人際溝通的能力是在一定文化和社會環境下能夠得到培養與提高的;第三,人際溝通能力的表達有賴于主體性的覺醒和個體的自我提高發展訓練和思維訓練;第四,人際溝通能力不僅僅是依靠口才與技巧,更重要的是人生價值觀、人品的綜合性體現;第五,人際溝通能力的表現是在一定的社會倫理和價值共識基礎上進行的。
二、國內大學生溝通能力調查研究分析
研究嶺南文化對粵大學生社會溝通能力的影響,就要了解其他區域文化下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現狀。筆者搜集文獻發現,關于大學生溝通能力的研究更多集中在醫學類學生和護理專業這樣特殊的專業學生群體,作為職業素養的一種重要能力著力培養。對大學生基本能力的人際溝通能力研究不少,筆者選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分析其他區域文化中大學生溝通能力特征(如表1)。
表1:關于大學生溝通能力調查的相關研究案例比較分析表
從以上五個區域的已有研究案例看,研究者無論是從定性研究還是調查研究都得出溝通能力有待提高的整體性結論,并針對問題提出培養溝通能力的建議與對策。研究的共性結論:第一,人際溝通能力與學生心理相關,自信心不足、溝通焦慮、自我中心等是重要的因素,即溝通能力高低與自我認識和自我定位有關;第二,人際溝通能力的影響因素是多元化,有天賦因素(語言天賦)和外部因素(如出生地、家庭經濟情況)影響溝通能力。研究的差異性:研究維度和研究的分析框架不同,對學生溝通能力要素的重點關注度不同。
筆者的研究側重溝通認知能力,對自我溝通能力認知、溝通意識、對他者的認知和溝通技巧四個問題的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粵大學生中的部分群體進行調查,了解他們的特點及其在區域文化影響下的溝通認知能力。
三、嶺南文化對粵大學生溝通認知能力影響的調查研究
(一)調查基本情況描述。
調查目的:第一,以院校個案為目標了解粵大學生在人際溝通方面受嶺南文化的影響表現;第二,從人際關系認知角度了解粵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溝通意識、對他人的意識和溝通技巧等方面的認識。調查時間:2013年12月,調查對象與人數:廣東某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學生400人。問卷回收380,有效問卷374份。輔以部分學生和教師的訪談。
(二)調查結果數據分析。
調查顯示(表2),自我溝通能力認知方面的四個問題:第一,學習生活中遭遇溝通困難,53%的學生選擇與自己情況相符;第二,與他人溝通順利完成任務,74.6%的學生選擇與自己情況相符;第三,在對個人溝通能力強弱的認識上,44.8%的學生選擇與自己情況相符;第四,在不滿意自己溝通現狀,覺得能做的更好的問題上,74.5%的學生選擇與自己情況相符。在輔訪談中,參訪的教師認為粵大學生在小組學習和創新項目中有較好的表現,他們認為針對具體活動中的溝通問題,學生會更真實表達實際情況。而對籠統的溝通能力問題方面,某些學生的認識相對比較模糊。從調查數據看,粵大學生群體中對自己溝通能力的認識中,大多數人并不存在認知偏差;過半數學生確實遭遇過溝通困難,但是在具體問題解決中超過七成的學生能夠與他人溝通順利完成任務;在對自我溝通現狀的認識中,超過七成的學生認為自己溝通能力有發展空間。這與很多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認識一致。
在溝通意識方面,某些學生表現有較強的溝通意識。65.1%的學生認為自己溝通之前會做準備工作,46.5%的學生認為自己有過說服別人實踐自己想法的經歷,62.9%的學生表示自己有過多次嘗試進行溝通的經歷。這個數據說明,在粵大學生學習生活中,某些人在解決問題中,經常使用溝通的方法;當然,有過說服別人實現自己想法的學生未超過半數;但是,超過六成以上的學生多次嘗試溝通,在遭遇溝通失敗時,并沒有選擇逃避,而是為實現自己的目標進行多次嘗試。這是粵大學生的受嶺南文化影響務實、敢于嘗試、遭遇困難不氣餒的文化影響的素質。受訪教師表示,在粵大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確實有較強的堅韌的勇氣和力量,例如學生在組織活動拉贊助等方面,表現出非凡的溝通能力、創意提案和說服力。當然,也有某些學生溝通意識相對較弱,比較膽怯,缺乏主動溝通意識。
在對他人的認識方面,對“發現他人的缺點和毛病”,48.5%的學生選擇與自己情況相符;在“以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55.8%學生選擇與自己情況相符;對“被說服做某些事情”,僅三成學生表示與自己情況相符;對“真誠向他人道歉”的問題,44%學生選擇與自己情況相符。在對他人的認識方面,粵大學生表現出一種較獨立、自我的表現,在能設身處地為對方思考方面,也有超半數人表示自己情況相符。受訪教師也表示,在獨立、自主和自立自強方面,粵大學生表現得比較有主見,關心自己的事情和自我的發展,對于勤工助學、校外兼職工作等自立自強的事情非常敏感,對其他學生的私事不關心,相對表現出比較尊重和民主的精神。在道歉方面,粵大學生如果認識到自己錯了,就會誠懇表達歉意,但也有很多意識不到的情況。
在溝通技巧方面,對“清晰表達自己觀點”,66.6%的學生選擇與自己情況相符;對能夠“傾聽別人的意見”,73.5%的學生選擇與自己情況相符;對“觀察別人的言行”,59.5%的學生選擇與自己情況相符;對“溝通目的與技巧要完美結合”問題,83.8%的學生選擇與自己觀點相符。在溝通技能技巧方面,超過八成粵大學生的認知不存在偏差,能夠傾聽別人意見的學生占七成以上,超過六成學生認為自己能清晰表達自己觀點,近六成學生觀察學習過別人言行。受訪教師表示,在溝通技巧方面,粵大學生更注重的是真誠的友誼,學生日常接觸的都是同學和朋友,在誠信的基礎上,提升溝通技能。
表2:粵大學生溝通能力的調查結果分析表
(三)調查結論。
粵大學生在自我溝通能力認知方面,對自我溝通能力認知的具有高效能感的人數偏少;但在實際溝通實踐過程中的有良好表現的人數相對較多;大多數人對溝通現狀及提升空間的認識不存在偏差。在溝通意識方面,某些學生表現出在具體溝通活動中的準備及在溝通無效的情況下能夠多次溝通嘗試,說明他們在目標明確的溝通事件中表現出較強的溝通意識;不到一半的學生有過說服別人的經歷。在對他人的認識方面,粵大學生中有很多人對他人的認識相對比較模糊,但超過五成學生能以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超過四成學生有過真誠道歉的體驗,說明在對他人的認識和理解方面還有很多學生需要提高認識。在溝通技能技巧方面,粵大學生不存在太大認知偏差,在傾聽、表達和觀察等溝通技能遞進的問題中,人數相對減少。
粵大學生的人際溝通現狀并不像很多人擔憂的狀態,大多數學生并不存在很多的人際問題,尤其是以對方立場思考問題的人,在人際關系中理解他人言行,不容易有偏激和“鉆牛角尖”的現象。還有將近兩成的學生需要在人際關系和自我認識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工作。從粵大學生的溝通能力表現中看到嶺南文化的影響力:低調務實的人生態度、誠信真誠的處事精神、平等民主和個體主體性。
四、粵高職院校對大學生溝通認知能力培養的建議
(一)培養大學生溝通認知能力的內核:價值共識。
良好的溝通建立在理解對方的意愿,并結合自我意愿,達成某種程度的價值共識。大學生溝通能力是其人生價值和生活方式的外顯,學生人際交往過程是分享學習生活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過程,有共同價值觀基礎和興趣愛好的人,很容易互相理解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無法理解對方是造成大學生溝通障礙的根本原因。因此,大學生溝通能力培養核心的內容還是整體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不僅僅是溝通技巧的培訓,更是從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對社會人生的理解出發的人際影響力培養。因此,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方面,要重視學生核心價值的培養,在課程與社會實踐環節都要強調核心價值,尤其是教師的身教言傳的人格感染力,是學生人生方向的標桿人物。核心價值觀不是口號和說教,而是教師和學生活出來的豐富生動的生活,是思想和行為的一致性,言語和行為的一致性,是文化價值在人身上內化后的外顯行為。
(二)推進大學生溝通思維的培訓與溝通實踐訓練。
核心價值的養成是終身的過程,其過程漫長而成果顯現期也長,卻是根本性的動力源。有了核心價值還不夠,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顯示還需要溝通意識、溝通思維和溝通實踐。是解決“為對方得益處卻不被理解與回應”這樣隨處可見的問題。關愛發起者對被關愛者更是如此,溝通意向與目的得不到回應,這就需要溝通思維和溝通方法層面的改善,也可以開始溝通方面的培訓課程或短期訓練營。例如《組織溝通》、《溝通心理學》、《NLP自我再造計劃》和《溝通能力培訓全案》等課程,供學生自由選修,并將溝通能力訓練作為學生自我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學校學習生活的全過程中貫穿溝通能力的實踐練習,點滴積累,終成習慣。
(三)保護學生的“嶺南思維”,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
粵大學生有很強的“嶺南思維”方式,思維的開放性、民主化和重商性精神表現比較突出,在行為方式上更強調踏實、務實和勞動自強的特點,對工作和勞動的價值要求比較直接,較之北方學生“愛面子”、“唯有讀書高”的認知行為方式有較大差別,尤其是農村學生樸實的“嶺南思維”中還強調對傳統民俗和家庭習慣的重視,孝敬父母自立自強。保護學生的“嶺南思維”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對于行為習慣上的優點要加以贊賞、欣賞和強化,同時也鼓勵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學校可借助廣東創建文化大省的規劃,借助政府和各種民間團體的力量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興趣、做好閱讀規劃和閱讀報告等過程,體驗閱讀帶來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知識能力的提升、文化素質的提升和貴重品格的提升。反思所處時代所遭遇的群體性或個體性“富而不貴”的問題,如何養成“高貴”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同時通過閱讀拓展他們對社會更廣闊的認識視角,增強他們的想象力和精神的張力,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形成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休閑娛樂方式。
(四)對少數存在溝通認知偏差學生進行團體輔導與特別關愛。
對少數存在溝通認知偏差的學生,主要有四種表現:第一,價值觀偏差,較悲觀厭世,言語激進、脾氣暴躁,缺乏積極心態造成的人際關系溝通不良;第二,缺乏公共生活領域中的自我控制和管理常識,不遵守時間約定、在教室或宿舍公共場所制造噪音、隨意丟棄垃圾等不良習慣,被同學厭惡受到排擠和歧視而造成的人際關系不好;第三,“自以為是”缺乏自我反省和考慮他者感受,阻礙人際溝通過程造成溝通不良;第四,“宅型人生”,沉迷網絡游戲、影視、小說等世界,忽視與現實中人的溝通交流,因缺乏溝通經驗而形成的溝通不良。對這些為數不多的種種存在溝通認知偏差的學生,要重復發揮學生社團與朋輩關懷的力量,發現這些人,針對他們的問題,以團體性的活動與特別的個體咨詢進行關愛。引導學生向積極樂觀心態、自我反省與自我控制、自我改善與自我發展等有目標和行為導向的人生方向前進。
注釋:
①粵籍大學生,以粵語為日常口語的學生,也包括第一口語為客家話、閩語等本地學生。
參考文獻:
[1]徐南鐵.20世紀末嶺南文化的現狀分析[J].學術研究,1999(12):124-126.
[2]楊桂芬.嶺南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心理特點探析[J].中國科技信息,2007(8):243-244.
[3]陳雨露.跨文化溝通能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新訴求[J].中國高等教育,2012(7):4-6.
[4]童革.基于職業素養提升高職生溝通能力的路徑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3(6):178-179.
[5]王峰.培養高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3):42-45.
[6]馬湘桃.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調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9:25-30.
[7]陳桂霞,張曉華.高職院校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1(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