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精益思想的原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精益管理;IT競爭力;IT績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58
[中圖分類號] F2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6)21- 0118- 03
0 引 言
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在推動金融創新與發展、提升金融核心競爭力、服務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決定我國金融業發展和提供金融競爭力的關鍵之一。金融企業信息技術部門承受了越來越多來自業務需求的壓力。尤其是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面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挑戰,如何利用新技術快速高品質地提供信息技術服務已經成為信息部門必須面對的問題。筆者認為采用精益管理思想打造一支高效、有活力、高績效的創新型IT組織,實現企業IT轉型升級,滿足金融企業業務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創造力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1 精益思想的發展
“精益”最早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豐田公司發展出來的“豐田生產系統”,其核心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持續檢討改善,以最有效的流程、最少的成本、最及時的工期交付滿足客戶需求的高品質產品,進而使企業獲利并達成企業的成長目標。經過多年來的大力推動和奉行不渝,不但使豐田公司成為全球最成功的汽車制造業領導者,更因相關書籍的出版,讓更多國際企業了解精益的理念以及“精益”的效益,而紛紛設法導入,獲得顯著的成效。
“精益”思想包括精益生產、精益管理、精益設計和精益供應等一系列思想。精益管理的核心思想在于“致力消除浪費,創造價值”。而所謂“浪費”,就是以客戶的需求為中心,凡是客戶不愿付費或沒有加值的作業,對企業而言都是“浪費”;必須檢視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浪費或非加值的作業而加以改善消除。
2 運用精益思想指導提升組織IT績效
結合精益管理思想,以精益管理原則為指導,將精益管理思想運用到金融企業IT組織轉型和創新中,為組織和客戶持續交付出高價值高質量的產品,使IT變成企業的競爭性優勢,具體措施和方法有:
2.1 識別IT產品價值,加速價值流動
傳統的金融企業由于歷史積淀原因,歷史遺留系統較多,IT部門在大量超負荷的工作中維護遺留系統,但這些工作很多卻不能給客戶帶來多大價值。同時,由于遺留系統多,耦合大,IT部門積壓的待實現的特性需求非常多,IT部門已經沒有能力能夠識別每個特性的實現優先級,導致IT組織無法向組織和客戶交付最有價值的特性。
根據精益管理原則,IT組織在面對此種情況時需要準確地描述特定產品的價值,識別每種產品的價值流,使價值順暢流動而不被中斷,讓客戶價值最大化。對于待實現特性列表優先級,可以基于時分延遲成本進行定量評估。具體如下:識別出每個特性如果延遲交付給企業帶來的定量損失,即延時成本。再用延時成本除以開發和交付該特性所需的時間得到時分延遲成本。這種做法一方面充分考慮到了實現特性的業務價值,另一方面又考慮到了資源的有限性,促使業務需求提出方盡量將特性拆分成更小單元,提高時分延遲成本。通過基于價值的特性評估,IT部門能夠優先將最有價值的特付給組織或者客戶,提升企業競爭力。
2.2 采用迭代替換的方式演進系統架構
傳統金融企業由于歷史原因和其業務復雜性,企業里有成百上千個緊密耦合的系統,IT部門很難對其中某個系統進行修改的同時卻不牽扯到一大片依賴。企業IT部門在面對如此復雜架構時,其交付IT服務的質量和速度必然受到企業需求部門的詬病。
為了提升IT組織績效,提升IT交付能力,有些企業通過投入資金,啟動一個大規模的系統替換項目。但是這種項目往往耗時幾年的時間才能讓企業或者客戶看到真正的價值。根據精益的“持續改善,創造價值”的原則,IT部門可以采用一種迭代替換、持續演進的原則改善企業IT系統架構。通過漸進式的方式邁向面向服務架構,同時持續交付新功能。這種模式通過在新的應用交付新的特性,同時和現有系統保持松耦合,僅在必要的時候將現有功能從原系統剝離。按照迭代演進的方式改善系統架構,一方面避免了長期投入企業難以短期見成效的問題,另一方面采用了一種合理的方式改善系統架構,提升了組織交付能力。
2.3 利用精益工程實踐提升IT交付效率
精益管理思想和精益工程實踐相輔相成,利用精益管理思想指導團隊協作和價值流動,指導組織發現并消除協作中的浪費行為。精益工程實踐提供了一套實踐工具,包括持續集成、持續交付、部署流水線、自動部署、自動等。它使組織能夠快速地把IT價值交付給最終用戶和客戶。同時IT組織能夠第一時間獲取客戶反饋促使組織利用精益思想持續進行改善。在精益思想的指導下,利用精益工程實踐工具能夠加速IT組織交付效率,提升IT組織績效。
2.4 采用實驗性方法進行新產品開發,提升組織創新能力
傳統金融企業在啟動新IT項目或者開發新產品時,一般會有一個非常冗長的立項申請流程。在這個立項申請材料中,IT部門需要提交詳細的項目論證、產品需求,技術架構等信息。立項通過后開發部門經過詳細的前期分析、系統設計、任務估算后再進行編碼實現。這一過程往往歷時數月,IT部門在交付產品時,由于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或者對用戶需求的無法準確把握,產品投入使用后往往不如預期。
根據精益價值流動的原則,IT部門在進行新產品開發時,可以采用一種實驗性的方式進行產品開發,以小批量方式產生 “價值流”并對產品進行持續改善。通過增量實現的方式將產品構想或者產品原型轉化為可以交付的軟件,并將軟件投向用戶以獲取用戶的反饋。企業可以根據用戶的反饋驗證產品的實際效果。
采用實驗性方式進行新產品開發,一方面提升了IT組織交付IT服務的速度,另一方面提高了IT組織的創新效益,提高了企業競爭力。
3 結 語
在追求速度、追求快速響應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傳統金融企業通過變革提升IT組織績效,提升IT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精益思想起源于制造業但不止于傳統行業。利用精益管理思想實施IT管理變更必然會面對很多挑戰和不確定性。設定目標并采用迭代、漸進式方式的進行變革將有利于減少變革的阻力。同時,在企業更大范圍內實施精益變革將更有利于提升企業IT競爭力,如果僅限于在IT部門實施精益管理思想,IT組織績效很快就會遇到天花板。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 精益思想;研發管理;軟件研發能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61
[中圖分類號] F270.7;TP311.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01- 0107- 02
0 引 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國家互聯網+戰略的提出,傳統企業紛紛提出要擁抱互聯網,要向互聯網企業轉型。傳統企業掀起一個信息化、互聯網化的熱潮。在一些信息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內部一般會設立自己的軟件研發團隊來承擔企業內外部應用系統的開發工作。但在當前移動互聯時代,傳統的研發模式在創新能力、交付速度等方面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企業對IT服務的需求,企業迫切需要改變其軟件研發管理模式,提升軟件研發能力以應對內外部激烈的市場競爭。筆者認為利用精益思想轉變研發管理,提升企業軟件研發能力,提升軟件交付速度和軟件質量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1 精益思想的發展
精益生產源于日本豐田管理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20世紀90年代,MIT的James Womack、Daniel Jones和Daniel Roos研究考察了豐田生產系統,提出“精益(Lean)”這個術語。它的核心思想是消除浪費,持續改善。它融合了單件生產方式及大規模生產方式各自的優點,并同時避免了前者高成本的不足及后者低柔性的缺點。豐田公司憑借著這種獨特的管理方式取得驕人的業績。2007年,豐田的產量已超過通用,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制造商,在全球170多個國家的年汽車銷售量超過937萬輛。精益生產是一種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的管理理念,并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學習和借鑒。1996年,James P. Womack和Daniel T. Jones在《改變世界的機器》的基礎上,發表了《精益思想》一書,該書把精益生產進行理論化,并系統地描述了精益的原則和方法,形成了精益的思想體系。
2 精益思想在提升軟件研發能力方面的應用
精益思想已被廣泛的應用于生產制造管理,但應用于轉變研發管理,提升軟件研發能力的實踐尚屬不多見。軟件研發能力主要體現在三要素:人、技術、流程。精益原則和精益思想在提升企業研發能力主要體現在將這三方面整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協調發展的系統,具體表現在:
2.1 利用精益思想提升軟件研發人員創新能力
軟件研發能力的核心在于發揮研發人員的創造力,將每個員工的能力發揮到極限。傳統企業管理是基于科學管理創始人泰勒所提出的原則,管理者對工作進行分析,將其分解為更小的較獨立的任務。這些任務由專門的工人來進行,工人不需要理解任何東西,只需要盡可能高效地完成他們的具體任務。這種工業時代的管理方式在知識經濟時代已經漸漸不適用。精益管理主張發揮人的作用,主張利用“使命式指揮”替代命令與控制。“使命式指揮”指的是通過調動員工積極性,使員工目標和企業目標之間建立一致性以實現員工的自主性。
2.2 利用精益思想提升軟件研發技術能力
精益的核心思想是消除浪費。在精益生產中,精益理論指出不能在生產線的最后工序才檢測產品的質量,在過程中的每一個工序應該能夠進行錯誤驗證和自檢。映射到軟件開發工程中,精益思想指導的精益工程實踐提供了一套實踐工具,包括持續集成、持續交付、部署流水線、自動部署、自動等。利用精益工程實踐將大幅提升軟件研發技術能力,提升開發過程中各環節的反饋效率,聚焦預防,消除浪費,提升軟件交付質量和交付速度。
2.3 利用精益思想提升軟件研發流程管理能力
傳統軟件研發管理為了保證研發過程的可管理、可重復、可回溯,一般會有一套嚴格的配置管理、過程管理、研發測試流程、生產流程等。利用精益思想一方面可以通過價值流的角度去分析軟件研發過程中的活動和流程,對價值流中存在的等待進行消除,對沒有帶來價值并且是不必要的活動進行摒棄,消滅其帶來的浪費;另一方面利用精益工程方法可以將研發過程中手動的流程自動化,實現價值的快速流動,提升企業軟件價值的交付速度和質量。
3 結 語
精益思想的產生主要是用來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通過吸收精益思想的精髓,結合企業自身的管理文化,將其思想應用到企業軟件研發管理過程中提升人、技術、流程的整合效率,必能提升軟件研發效率,為企業內外部客戶交付高質量、高價值的軟件,使企業在移動互聯網浪潮時取得有利先機。
主要參考文獻
[1][美]James Womack,Daniel Jones,Daniel Roos. 精益思想[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齊二石,張洪亮. 企業精益文化建設[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29(12):133-136.
關鍵詞:卷煙工業企業;精益管理;標準
一、前言
目前煙草行業正全面推行精益管理,并將精益作為破解行業“三大課題”的重要抓手。為提高煙草企業精益管理的推行效果,國家煙草專賣局于2015年了“精益十佳標兵單位評審辦法”,為卷煙企業精益管理提供了一套評價標準。但是在精益管理的系統推行方面,在國家和行業層面尚未建立一套指導性標準。對于精益管理的這些要求在卷煙制造企業如何落地,如何深入貫徹到企業運行的具體環節中,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因此,有必要開展此項基礎性研究。
二、建立精益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雖然各企業都在貫徹精益管理,但是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成效也大相徑庭。有的企業開展了一些精益管理培訓、開展了一些改善課題、運用了一些工具方法,有的企業將日常各項工作都簡單冠以“精益”標題。雖然大家在精益管理方面開展了系列有益嘗試,但卻鮮有體系化運行的先例。反觀其他管理,目前管理體系模式推行較為成熟的質量管理體系,是因為它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嚴謹的ISO9001管理標準,為不同組織和行業開展質量管理提供了統一的思路模型。精益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方法,要真正在企業落地生根,還需借助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作為引領。目前中國質量協會正著手制定《組織精益管理準則》社團標準,然而具體落實到卷煙工業企業還需進行轉化和吸收。本文立足卷煙工業企業特點破題研究,建立一套精益管理體系標準,為卷煙工業企業系統實施精益管理提供思路和框架。
三、精益管理標準的構建
結合卷煙工業企業特點,通過對精益思想的研究,深入企業具體業務工作,系統構建卷煙工業企業全面貫徹精益思想的方法標準。
1.明確原則,為體系構建奠定思想指引
精益思想的核心在于五大原則,即:價值、價值流、流動、拉動、盡善盡美。如何將這些原則落實到卷煙工業企業具體業務實踐中,真正做到以顧客為導向的精益管理,是本課題重點關注的對象。企業的各項業務工作和過程策劃,都應圍繞顧客的需求和價值作為主線,對各項業務工作的價值進行重新定義,賦予新的使命和職責。建立體系需要明確幾個原則。一是整合原則,要求建立精益管理體系應與原有的管理基礎和管理體系相融合,形成統一的管理運行機制,創造管理合力。二是整體最優原則,要求以全價值鏈高度審視問題,確保整體最優,而非局部最優。三是追求實效原則,要求各項工作切實以消除浪費創造價值為理念,從增值角度進行考慮。
2.搭建框架,為體系的建立梳理思路
根據體系化運行的需要,參考國內外成熟管理體系模式,構建精益管理體系可包括驅動要素、精益思維、過程運行、持續改進、績效提升等五大模塊。其中驅動要素是基礎,充分識別精益管理在企業推行的各項基礎要求,這是企業成功推行精益管理的前提;精益思維是引領,需要將精益的思維方式,結合企業管理模式實際進行梳理,形成精益化的思維模式,為精益管理的順利推行奠定思想保證;持續改進是動力,充分貫徹精益思維模式,不斷實施改善和創新;過程運行是主體,結合各企業工作流程和過程,明確精益改進的方向和目標;績效提升是目標,企業推行精益管理的最終目的還在于績效水平的提升。
3.明確要求,為體系的構建填充血肉
(1)驅動要素的確定。根據精益管理推行的需要,驅動要素可包括領導作用、戰略支持、融合管理、文化氛圍四個方面,明確企業推行精益管理的前提條件。通過領導作用的發揮,為企業長期推行精益管理提供保障;將精益管理作為企業的一項長期戰略予以堅持和傳承;通過融合的管理為精益管理落地提供平臺;通過文化氛圍的營造保持精益思想落地的土壤。(2)精益思維的塑造。明確了精益思想在企業的通用思維,包括顧客與價值、過程策劃、精益過程方法。各項工作都應充分識別顧客(相關方),通過對顧客需求的識別確定相應的價值;在價值流分析的基礎上,實施過程的評審、策劃與優化,形成精益化的過程體系;將PDCA的邏輯融入到以價值提升為主線的精益改善中,構建“識別價值—價值流分析—價值流改善—標準化—持續改進”的精益過程方法,并運用精益工具方法和理念,實施過程的運行與優化,實現價值的增值。(3)持續改進的實施。在精益思維的引領下,建立精益管理工作水平評價標準;通過對精益管理工作水平的評價,系統查找精益管理的短板和薄弱環節,針對性地實施改善。構筑企業改善創新機制,建立分層級的改善和創新活動載體,并輔以相應的評審、激勵和推廣機制,為各層次人員參與改善創新搭建平臺。(4)過程運行的要求。為實現企業管理要求的統一,本標準不規定各專項業務領域的具體要求,不代替企業原有各專項領域的管理要求,僅從精益原則和增值的角度,提供通用的改善方向要求。將精益的思維和原則要求,充分整合融入到企業各主要業務管理工作中,明確了精益思維分別在研發、營銷、生產、設備、品質、采購、物流、人力、安環等專項過程的指導性要求,促進這些主體業務過程的價值提升,并為其他領域預留了拓展接口。(5)績效提升是目標。推行精益管理的最終目標,還是在于通過該標準的實施,貫徹精益理念,不斷促進企業價值的實現,最終保障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需要結合行業要求及自身的戰略,根據過程保障和追求結果的需要,科學合理地設定指標體系,明確監控方法,用以科學地監控和管理精益管理的績效,為績效的持續提升提供依據。
四、精益管理運行和評價機制構建
為實現企業精益管理的不斷提升,企業需對精益管理工作進行定期評價和持續改善,這也是精益管理的靈魂和動力,實現企業精益管理績效的不斷提升,保障企業戰略的實現。
1.績效指標的設置
結合卷煙工業企業運行模式的特點,針對各職能領域設置相應的目標和指標進行評價。指標通常可包括:質量、財務與成本、交付、效率、安全環境、員工與社會責任、競爭力等,用以科學評價企業精益管理成效,并隨著管理模式及職能的調整進行更新完善,使之符合企業運行的實踐。
2.評價的實施
為科學評價企業精益管理水平,可借鑒《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制定企業精益管理評價標準,按照成熟度進行評價。對驅動要素、精益思維、持續改進、過程運行、績效等條款,分別設定管理權重。針對在過程條款按照方法—展開—學習—整合(A-D-L-I)的四個維度進行評價,針對結果條款按照水平—趨勢—對比—整合(Le-T-C-I)四個維度進行評價。
3.精益管理體系的總體運行模式
通過精益管理的“標準建立—檢查評價—改進提升—固化改進”的運行模式,不斷推進企業精益管理水平邁向新臺階。首先對照標準貫徹實施精益管理體系的過程要求,定期對照標準對精益管理水平進行監控與評價,對于發現的問題和短板,通過改善和創新活動等載體,不斷實現持續改善,最終確保精益管理績效的提升,從而保障企業戰略的實現。
五、結語
2013年,時任國家煙草專賣局副局長李克明指出:“要充分認識推進精益管理的目的和意義,不能把精益管理作為一時、一陣、短期的行為,而要作為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內容,扎扎實實地抓下去,在行業挖掘管理潛力、提升管理水平上取得新的進步和提升。”通過構建精益管理標準,系統貫徹精益管理五大原則,為卷煙工業企業系統化貫徹精益思想、建立精益管理體系、實施體系化的運行提供了框架指南;構建了一套精益管理水平評價標準,科學評判企業精益管理活動水平,為企業實施持續改進提供依據;構建了企業精益管理的“標準建立—檢查評價—改進提升—固化改進”的持續改進機制,讓精益真正回歸企業管理基礎,為企業戰略的實現筑牢根基。
作者:丁波 徐五九 潘莉 黃華 單位:安徽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蕪湖卷煙廠企業管理科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