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化學各種物質的用途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初中化學 化學元素 化合物 教學有效性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以下簡稱《標準(2011)》)指出:“化學元素論是化學學科的核心概念。化學學科的基礎是化學元素,這是和其他自然學科最大的不同之點,也是化學啟蒙和化學前沿研究的核心內容。在化學啟蒙階段,化學元素觀是應當始終給予關注的核心概念。初中階段要求認識氫、碳、氧、氮等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常見元素,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與符號,知道元素的簡單分類。”由此可見,化學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教學在整個初中化學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上述認識,筆者在初中化學教學實踐中,注重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好奇心,不斷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了化學元素化合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景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指出:“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迪性的學習情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化學知識。”因此,筆者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中都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已有經驗,以及學校的實際條件,有針對性地選擇《標準(2011)》中建議的學習情景素材,引導學生從真實的學習情景中發現問題,展開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同時也在教學中采用化學實驗、化學問題、小故事、科學史實、新聞報道、實物、圖片、模型和影像資料等多種形式創設學習情景。例如,在有關“元素”教學中展示地殼、海水和人體中的化學元素含量表等。
二、加強實驗教學和直觀教學
《標準(2011)》指出:“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學生具備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是學習化學和進行探究活動的基礎和保證。”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學科的啟蒙教學,學生有好奇心理,但對化學知識和原理知之甚少,只知道一些生活知識和自然現象,需要通過初三年級一學年的教學走入化學知識的世界中,不斷去認識和掌握更多的化學知識和原理。因此初中化學教學的成敗對學生的影響尤為重要。筆者在元素及化合物知識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和化學實驗的直觀性、趣味性引導學生愛好化學、想學化學的心理,盡可能進行展示實物、掛圖、模型、列表歸納和列舉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事,使學生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對學生接受、理解、記憶和掌握知識有重要的作用。如教學Q2、H2、CO2、酸、堿和鹽等物質的物理性質時,先讓學生觀察物質,再指導學生分別探究,并對相類似的物質進行異同對比。這樣學生就容易接受、理解和記憶,掌握知識就比較牢固。
三、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內在聯系
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識點雖然“多而雜”,而且分散在不同的章節中,但它們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著某些規律性的聯系,教學中必須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元素及化合物知識主要包括性質、存在、用途和制備等方面,這些知識中性質是主線,從性質可以判斷物質存在的狀態,決定制取、鑒別和用途。因此教學中要緊緊抓住物質這條線,講清各種物質的性質,并且有目的、有意識的使學生理解這些知識間的有機聯系,培養學生按內在聯系考慮問題的習慣。例如教學Q2、H2、CO2等物質時,就著重講清這些物質的性質,再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這些物質該如何制取、怎樣收集,如何鑒別和具有什么用途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不斷的開闊,以后只要知道物質的性質,就可以分析得出該物質的制法、鑒別和作用。
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教學,還要充分注重各章節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抓住各物質性質等方面的相似、相反的因素,進行比較、推理、判斷和歸納,使前后知識貫通,新舊知識呼應,隨著教學的進行,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就聯成“網”,而不再是一些孤立的“點”。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比較全面地理解知識,聯系起來記住知識、記憶也更為方便,而且知識也變得系統化、條理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的思維方法。例如在教學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時,是用金屬單質鋅與稀硫酸反應制取的,同時金屬單質可用鎂、鋁和鐵代替鋅,可用稀鹽酸代替稀硫酸進行制取,那么是否還有其他代替物呢?酸是否可以用濃酸呢?這些問題由于學生所學知識的局限性,現在可不向學生解釋,只有把問題留下等學到酸的性質和金屬活動順序表后,再來向學生進行解釋,這樣學生對這些問題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四、重視歸納復習和教學
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識在初中教學材料中多而且分散,教學某個知識點時,學生是容易聽懂和接受的,但卻容易遺忘和難以記住,甚至是相互產生混淆。特別是有部分學生的學習,主要以課堂上學習為主,課后對所學知識不去歸納小結和進行記憶,這樣分散的知識點就更容易遺忘。因此,教學中必須采用必要的措施和方法,使分散的知識點集中、歸類和分流化,使學生 方便記憶掌握和產生聯想,歸納小結和總結復習是通常采用的復習方法,也是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當學完某個章節的內容后,對照章節內容涉及到的知識采用列表和圖標等形式進行歸類、對比小結,學生通過這個小結就可以了解和掌握這章節所講的知識內容;當學完幾個章節或所有章節內容后,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歸類、分塊串聯起來復習,使知識形成網絡,這樣各知識點就不再孤立和難以記憶了,而是系統化和網絡化的,學生記憶起來就更方便了,而且有目的的精選一些題型配套進行綜合訓練,學生就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識。
總之,元素化合物知識是初中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鉆研課標和教材,把握教學重點難點,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有效開展復習和習題教學,不斷提高教學反思能力,來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益。
一、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學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階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發展的,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對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徹地揭示其涵義,也不應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絕對化.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盡能做到通俗易懂,通過對實驗現象和事實的分析、比較、抽象、概括,使學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勞動中應用所學的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二、加強化學用語的教學
元素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等是用來表示物質組成及變化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結合實物和化學反應學習相應的化學方程式.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記憶,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化學用語含義的理解.教師還應注意對化學用語進行分散教學,通過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和有計劃的練習,使學生逐步掌握這些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例如,在講“化合價”時,我把化合價變成口訣:一價鉀鈉氯氫銀,二價銅汞鈣鎂鋅,二三鐵、二四碳,二四六硫齊全,氧是負二最常見,單質為零永不變.另外,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利用動畫向學生展示電子、原子、分子、離子的結構和運動,以及化合物的形成,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用語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三、重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
為了使學生學好化合物知識,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緊密聯系實際,加強直觀教學、實驗教學和現代化教學,讓學生多接觸實物、多做實驗,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促使學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制法和用途間的聯系.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由現象看本質,通過實驗歸納總結形成理論,再用理論指導實踐.例如,對酸的教學,先通過常見的鹽酸、硫酸的直觀教學,歸納出酸的概念和通性,然后利用酸的通性和概念去分析其他酸,如硝酸、磷酸的性質和用途.另外,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抓住物質的結構這條主線,突出物質的化學性質這一重點;抓住元素是由核電荷數決定的,核電荷數同時決定核外電子數-核外電子數決定核外電子排布-核外電子排布又決定元素化合價D元素化合價決定化合物的結構-化合物的結構決定化合物的化學性質.
四、加強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并培養學生觀察和動手實踐的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而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能夠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為此,對于新課標規定的每個演示實驗,教師都應該認真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規范、實驗現象明顯、分析表述準確簡練.對部分演示實驗裝置或實驗操作,還要作適當的補充和改進,提高實驗效果.
五、開展化學課外活動
化學課外活動是化學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化學教學獨特的形式和組成部分,具有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比較靈活,開放性、實踐性、趣味性以及學生自主性較強等特點.化學課外活動,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而且可以配合課堂教學,實行因材施教,使學生擴大知識面、經受實踐鍛煉和發展智能,培養他們對化學的興趣,有利于他們發展特長和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化學課外活動,并且要善于組織和指導化學課外活動.化學課外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靈活多樣.在活動內容方面包括:聯系社會、聯系生活、結合科技發展和化學史,以及擴展聯系社會學過的課內知識.教師可以采取做化學實驗和趣味小實驗,舉行知識講座、化學競賽和專題討論,或組織學生制作教具、進行參觀訪問等.在組織課外活動時,教師應注意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許茂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施策略[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07).
怎樣才能學好初中化學這門學科,是廣大學生和教師共同關心的問題。下面談一些個人建議,供參考。
1.學習化學知識要做到“三抓”,即抓基礎、抓思路、抓規律
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如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和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在做練習題中要善于總結歸納各種題型及解題思路。化學知識之間是有內在規律的,掌握了規律就能駕馭知識,記憶知識,如化合價的一般規律,金屬元素通常顯正價,非金屬元素通常顯負價,單質元素的化合價為零,許多元素有變價,條件不同價態不同;再如,實驗室制取氧氣所需氣體發生裝置為試管,規律為只要是通過加熱一種固體藥品或兩種固體藥品用來制取氣體都要用到如同制取氧氣的裝置,抓住規律可以加以運用如給出信息題告訴實驗室制取甲烷氣用醋酸鈉和堿石灰兩種固體混合加熱,雖然我們沒有學過這部分知識,但根據固體受熱制取氣體的裝置規律可知同制取氧氣的裝置一樣。
2.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學習方法
初中化學學科的顯著特點之一是概念多,這些概念理解是否準確,是否掌握熟練對學好初中化學課程關系非常重要。是形成正確實驗技能、計算技能的依據,是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基礎。而初三學生對概念學習不重視,認為掌握概念就是死記硬背。學法不當,效果不好,這部分內容也是中考易失分的知識點之一。
(1)通過感性認識來掌握概念
化學基本概念是從大量的化學事實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如通過觀察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可以形成化合反應的概念;通過觀察酸、堿、鹽溶液的導電性,可形成電離的概念。所以脫離化學事實只單純的背誦概念不可能深刻理解化學基本概念。
(2)找出概念間的聯系和區別
化學概念之間既有本質區別又有相互聯系,學習時不要孤立地機械單一記憶,應將不同的概念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內在聯系。如元素與原子、分子與原子,不同點是化學反應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構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相同點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元素是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原子是描述物質的微觀構成。
3.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
(1)元素及化合物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相互滲透、關系密切。如由碳元素組成的金剛石、石墨物理性質的差異之大;硫酸因濃、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質上有本質差異。所以必須把物質的性質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聯系起來學習。
(2)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內在聯系緊密、規律性較強,知識系統都是從單質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質用途制備的順序進行的。物質的存在、制備、用途都取決于物質的性質,因此,學習中應緊緊抓住物質的性質。如依據氫氣的化學性質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來推導它的用途、存在。
(3)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內容多,即有共性,又有個性。因此,在學習中一定要全面分析問題。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如與金屬反應不生成氫氣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對實驗的依賴性強,大部分化學知識是通過實驗獲得的。如氧氣的化學性質通過與C、P、S、Mg、蠟燭等的演示實驗,使學生認識到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所以一定要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
4.化學實驗的學習方法
(1)要重視化學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是教師講授化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大多數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都是通過實驗獲得的,通過實驗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
(2)要認真觀察和思考教師的課堂演示實驗,因為化學實驗都是通過現象反映本質的。對教師的演示實驗要細心觀察,明確實驗目的,對實驗中看到的現象,要多問幾個為什么,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3)要自己動手,親自做實驗。實驗中要勤于思考、多問、多分析實驗發生的現象,從而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獨立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