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創新思維培養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創新思維;實驗創新;自制教具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8)4(S)-0027-2
物理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基礎和手段,是使教學直觀化和形象化的重要措施。在教學中要充分實現實驗的教學功能,就必須根據教學實際來進行創新。實驗不僅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為學生創設創新氛圍,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提高科學素質的有效途徑。在物理教學中,我們就要充分發揮學生思維的主體性,改革實驗教學,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1 通過改進演示手段,演示方法或演示技巧進行實驗創新
當前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只重視簡單的操作練習的現狀。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從器材、方法到表格設計都是按照規定好的步驟和方法所進行的,教師很少去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學生也就根本不能領會實驗的原理和思想。這樣的做法很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比如,在演示力的合成實驗中,很多老師的做法都是在一個方木板上固定三個滑輪,如圖1所示:在P點固定一條橡皮筋,橡皮筋的另一端固定兩條細繩,分別通過B、C兩滑輪懸掛三個和四個鉤碼,畫出拉力方向。然后只用一根細繩通過A滑輪懸掛五個鉤碼。這樣就證明了力的合成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我認為這種做法,效果不太好,可信度較低,思維有局限性。可將這些缺點列舉出來,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改進的方法。我在做這個實驗時,在黑板上邊緣相隔一定距離的地方釘了兩顆鐵釘A、B,直接將兩條橡皮筋分別懸掛在鐵釘上。然后叫兩組學生(每組兩人)在教師的引導下各做一次實驗,如圖2、3所示。F1和F2是兩把彈簧稱拉動皮筋時的讀數大小和方向,F′是一把彈簧稱將橡皮筋同樣拉到O點時的讀數大小和方向,引導學生利用力的圖示作出F1和F2的合力F,最后比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由此得出結論:力的合成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
2 利用自制教具創新實驗器材
自制教具在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自制教具本身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科技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想象能力,活躍思維,讓學生真正體味到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基本方法,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平拋運動是學生接觸曲線運動的第一個實例,平拋運動的豎直分運動是可以通過實驗來證明的,但水平分運動的情況課本上是通過頻閃照片分析而得,在課堂上是無法演示的,因此我做了如下圖4所示的平拋運動演示儀應用于課堂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演示器材結構如圖4:右端上、中、下是三根完全相同的斜槽軌道,它們由兩塊豎直鐵片固定。斜槽軌道底端水平,這是為了使小球離開軌道后做平拋運動。在斜槽軌道右端相同位置固定三個電磁繼電器,三個電磁繼電器的接線端用并聯的方式連接在兩根接線柱上。底端也是用兩塊鐵片固定在水平軌道上,并在鐵片上標出刻度,刻度的零刻線在斜槽軌道末端,其目的是為了能直接讀出小球做平拋運動的水平位移。而水平軌道左端向上彎曲,則是為了防止小球在運動中運動得太遠。
在平拋運動的授課過程中,豎直分運動是由兩顆小球在同一高處分別做平拋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來演示。實驗時讓兩個小球同時開紿下落,由于它們同時落地,可知平拋運動豎直分運動為自由落體運動。但水平方向的運動如何通過實驗來完成呢?
首先將兩根電線通過一個開關接在電源上,閉合開關,將兩顆小球放在中、下兩斜槽軌道上,讓電磁繼電器吸住。然后斷開開關,兩小球同時下落,并在水平軌道上相撞。由于兩小球通過斜槽軌道末端時速度大小是相同的,只是上面一顆小球做平拋運動,下面一顆小球離開斜槽軌道末端后做勻速直線運動。兩小球相撞就說明它們水平方向上的運動是相同的,即證明小球平拋運動的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這是不是一種巧合呢?我又做了一次,只是這一次我是將另一個小球分別放在上、下兩個斜槽軌道上,也就是改變了兩小球間的高度差,兩小球最后還是相撞了。因此充分說明了平拋物體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另外,由于水平鐵片和豎直鐵片上都有刻度,由刻度可知上、中兩斜槽軌道的高度差為H1:H2=1:4。引導學生思考:只用一顆小球能否證明平拋運動的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呢?答案是可以的。其做法是先將小球置于中斜槽軌道,讓小球運動,由水平鐵片上的刻度直接讀出小球的水平分位移S1。然后再將小球置于上斜槽軌道,讓小球運動,由水平鐵片上的刻度直接讀出小球的水平分位移S2。因高度差H1:H2=1:4,故可知它們在空中運動的時間之比T1: T2=1: 2,因此,只要讀出S1:S2的值就可知道,如果比值等于1:2,則也可證明平拋運動的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3 打破常規,多角度思考,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物理定理、定律都是通過實驗得來的。在目前中學物理教學中仍舊存在著注入式教學模式,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學習的結果,而忽視學習的過程。學生缺少自主學習的思維空間,就很難談得上創新思維的培養。要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重視設計,去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打破常規,多角度思考,以相應的創新思維熏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要不斷激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實驗、歸納、類比等手段提出種種假設或猜想,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假設或猜想的方法解決問題。如伽俐略的理想實驗;牛頓推導萬有引力定律時的“月――地檢驗”實驗等。他們都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打破常規,通過邏輯推理而得出的結論。
如,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我們的目的是通過已知加速度去驗證機械能是否守恒。那么,我們能否反過來思考:在不計一切阻力的情況下,能否由機械能守恒定律得出當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呢?
總之,教學中要充分實現實驗的教學功能,就必須根據教學實際進行創新。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變得尤為重要。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和提高創新能力,它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具體而生動的講解,還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促進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因此實驗教學在整個物理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思維的主體性,改革實驗教學,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貴州省盤縣大山鎮中學553507)
【摘要】要想提高學生的總體素質,情感教育與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實施情感教育與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以從學生特點、教學方法、學習興趣等方面出發,語文是各個學科的基礎,它是培養情感教育和創新思維的搖籃,“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開拓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新能力,掌握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教學的質量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 情感教育;創新思維;初中語文教學;創新引導
教育與創新在人類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是每一個人的必經之路,情感教育是教學的根本,教育不能沒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語文老師往往重視了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重視了過程和方法的指導,往往會把學生的情感和陶冶情操忽視。在教育的基礎上,老師也應該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讓更多的學生能有自己的一種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從而找到一種與眾不同、獨特的學習方法,下面談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與創新思維應抓住幾個重要的環節。
1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創造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能夠在更好的學習環境下學習, 課堂的氣氛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效果,語文教師必須樹立學生主體觀,要熱愛每一位學生,并相信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更好的開拓。教師每天應該用真誠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動的話語來面對每一位學生,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學習的欲望,鼓勵學生勇于發表不同的見解,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教學過程中需要積極的情感來保證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和任務的完成,因此,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形成這樣一種情感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沒有信心,沒有信心就不可能學好,它是創新的潛在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一些新課的導入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找答案、問問題等方法,激起學生的思維能力,誘導他們認真仔細地思考。
2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創新思維是思維智力品質之一,是一個多種因素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過程,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充分讓學生有自己的思維發展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的開發。教師應指導學生開動腦筋,幫助學生獨立思考,通過一些啟發教導,使學生能夠自己獨立創造探索解決問題。
(1)在課堂上,也要培養學生一種讀的情感,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朗讀是入情的最好方式,每個學校一般都會有晨讀,早晨的記憶力是一天里最好的時段,所以晨讀是事半功倍的。晨讀是一個增長知識、探索知識奧秘的大好時光,讓學生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晨讀,并且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語文課要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培養語感,讓學生選擇自己讀的方式,這樣往往可以更好的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2)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講講,給學生一個展現自我的空間,教師應盡量讓一些學生嘗試自己獨立思維講解的能力,讓學生到舞臺上講給大家聽聽,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共同學習,使他們在實踐中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充分相信學生,給他們更多講解的機會,真正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氣氛活躍起來,這才充分體現學生為主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真正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激發學習的興趣。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多媒體課件的應用,更好的促進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提高,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獲得了最大信息量,有效的優化了課堂結構,加大教學容量,使學生獲取知識的效率提高,而且可以因為視頻、音樂以及圖片的介入使枯燥的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對語文課堂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強烈的求知欲。
3實施情感教學培育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的培養與情感教育密不可分。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正是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成為真正具有“高素質、創造力”的人。
情感教育是愉快教育的前提,是創設生動、活潑、和諧的教育氛圍,激發學生的情緒,喚起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以最佳的精神狀態自覺地參加各種教育活動,從而得到全面、主動、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使語文教學在親切、愉悅中進行,當教學具有這種氛圍時,學生的思維就進入了一個十分活躍的狀態。當學生在課堂上真正自由而充分地發揮時,創新意識,迎新思維才有可能發生。
4結論
情感教育和創新思維可以開發學生的內在潛質,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教學離不開情感教育和自己創新的能力,讓學生在情感和思維的活動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將情感教育和創新思維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心理健康,才能促進學生的和諧全面發展。教師只有走進學生的內心,和學生融入到一起,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給他們激勵,讓他們相信,自己也能成才,這樣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他們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初中階段是學生情感教育和思維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的階段,對各方面的知識接觸的累加,對什么事情都會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教師應運用情感教育與創新思維的方法,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思想,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積極向上的精神,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容賓.新課本新問題需要新思維新方法—當前初中語文教學問題之我見[J].
[2]岳小林淺論初中語文教學如何進行審美教育[J].
[3]張桂霞.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J].
[4]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 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
思維定勢是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只考慮一種思路,一條道走到黑,鉆牛角尖,它是妨礙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最大障礙。為克服思維定勢,我們首先應提倡讓學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決同類型的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怎么培養?下面我們看個教學案例:
某教師在教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的最后一句:“春風吹又生”時,他在黑板上畫出了小草剛發芽的樣子。一位小學生提出意見,認為老師沒有畫出“春風”,老師請同學們一起來思考:如何畫出春風?那位小學生自己上臺把小草全改成了向右微微彎曲的樣子。這位聰明的小學生打破了一般人認為繪畫要畫事物本身的思維定勢,通過改變小草的形狀,從側面畫出了“春風”。這個簡單的教學案例這就是創造性思維開出的花朵,美麗、動人。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問題,學生才能活躍思維,學得靈活。
教學過程中求異思維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求異,即堅持答案結論的多維性。學科教學中,尋求“標準答案”、“正確結果”似乎是一種定勢了的思想模式和僵化了的操作程序,這樣的教學活動,完全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扼殺。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問題,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人云亦云。
教學中,逆向思考依舊不能忽視。逆向思考即拋開總是所提供的條件和習慣的思路導向,進行反向思維的一種方法。在解決一些特殊問題時,這種逆推的方法往往會收到異乎尋常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可從課文結尾處往前逆推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設計板書時理出貫穿課文的因果鏈條,讓學生明白逆推過程。如《看月食》一課,教學月亮復圓的一部分,就可以讓學生自學,借助板書從“紅銅色的圓影子”開始往前遂層逆推。《驚弓之鳥》一課要求學生復述課文,可讓學生變序復述,逆向前推,在逆向復述中訓練學生思維的獨創性、靈敏度、流暢性和快速組織語言的能力。而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要爭于進行評價,而是讓它處于一種自然發展狀態,這對于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會使新的想法等緊接著出現,原來的想法本身等也會變得更加深入,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完整。在教學中,教師不要輕易對學生所回答的問題或提出的建議做出否定的評價,更不要輕率給予批評,要允許學生有思考時間,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判斷和評價。
思維的新穎、獨特不是單靠異想天開所能得到的,應該是深刻地認識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的結果。規律反映的是事物的普遍性,每個事物反映規律的具體方式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新穎、獨特性正是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根據它的具體條件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的結果。沒有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就不可能有新穎性和獨特性,也就不可能有創新。因此,要想孕育學生的聚合思維,就要讓學生拓寬知識面,認識客觀事物,深入理解所學知識,理解事物的本質屬性。在語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參考書,收集好的詞、句、段,開展語文課外活動,上網查詢資料等多種方法拓寬知識面,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中不斷深化理解知識,把自己的知識系統加工、完善、縱向加深。這樣,學生才能通過對已有信息分析比較,從多種答案中找出一個最佳答案,作出最佳選擇。如果學生自己的已有信息都不夠,分析、比較、選擇就無從談起了,更無法著手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
例如《五彩池》一課,可放手讓學生自學,想象五彩池還有什么顏色和什么形狀。學生們紛紛發揮想象力,說出了各種顏色和形狀。這樣創新教育就算成功了,可以停止了嗎?不,筆者認為,這個環節還可能進行下去――接著,讓學生在句子的開頭或結尾加上一句:“五彩池多么神奇呀!”或“五彩池真是神奇無比!”使句子變成“總――分”或“分――總”結構。這樣,讓學生在發散思維以后,又歸結到“神奇”這個課文的中心詞上來,在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之后,又引導學生聚合思S,并在訓練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深入理解了課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鼓勵學生放手學習后,引導學生回歸課文中心,做到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統一,才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質。我們要鼓勵學生在分析比較中增強探索性的思考力。比較分析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也是學生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通過對事物內部本質屬性的比較,思維在各事物多角度的本質上游弋,就能增強識別能力,達到“從這一點想開去”,從而產生思維的悟性或靈感。在教學過程中,時時注意運用比較分析法,經過長期訓練,就能形成學生思維的廣泛聯系、多方比較、深入探索的良好習慣和能力,特別是通過質疑后進一步比較,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引導學生邁向創造性思維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