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教師教育筆記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文言文教學模式多樣,但目前比較流行的有兩種:一種是基于“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串講模式;一種是基于“讀研練三部曲”的探究模式。兩種模式均有其合理性,但都又有各自的不足。下面,筆者就以《岳陽樓記》為例,在比較串講模式與探究模式的基礎上,揚長避短,進行一次優化整合的嘗試。
一、串講模式重言輕文,忽視了學生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
“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串講模式是應試教育的產物,長期以來,初中的文言文考試著重于學生對字詞句理解的考查,且句子翻譯要求直譯。串講模式很好地迎合了這種需求,被廣泛采用。教師逐字逐句串講,并適當地介紹一些語法知識;學生課上記翻譯,課后背筆記,成了文言文教學的全部。
初中學生剛開始接觸文言文時,大部分學生對于如何學習文言文一無所知,串講模式操作性強,學生遵循“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方法,很容易從字面上把握文章。尤其是在講解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知識點時,作用尤為明顯。例如,講解“屬予作文以記之”中的“作文”一詞時,強調“作”和“文”是兩個詞,要字字落實,學生很容易就把古漢語中的“作文”指寫文章與現代漢語中“作文”指習作嚴格區分開來,而且印象深刻,即使經歷很長一段時間,也不易混淆。
但正如錢夢龍老師所言: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語的堆砌。教文言文,當然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但理解詞句的著眼點在于更準確、深入地把握文意;反過來說,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詞句。文言文的學習必然要經歷一個“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斷反復、逐步深入的理解過程。經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歷經歲月的洗禮,流傳至今,除了語言的凝練美和音韻美,還在于它傳承著一種崇高的思想情感,而這種思想情感又會反過來豐富語言內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即“文以載道,道以傳文”。如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句,美在對仗工整的語言,更美在蘊含于字里行間的范仲淹的憂國憂民的情懷,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使整句話讀起來慷慨激昂,朗朗上口。串講模式把文言文看成了文言詞語的堆砌,忽略了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對理解詞句的反哺作用,忽略了文章誦讀對理解詞語的促進作用。
串講模式最好上也最平淡,如果長期使用,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
二、探究模式重導輕讀,忽視了學生誦讀語感的培養。
探究模式是課程改革的產物,立足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它強調教師為學生編寫課前、課中、課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導提綱,即學案。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改變以教師教為中心的串講模式,而建立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其基本步驟為: 讀(課前提供資料)――研(比較閱讀、合作探究、質疑問難)――練(檢測反饋、彌補缺漏)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模式中的“讀”有助于學生多側面地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更易于學生找到文章的情感切入點,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內驅力。探究模式的“研”強調在教師和學案的引導下思考探究,強調對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質疑問難,要求用啟發式的語言,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出答案,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實現個性化發展。探究模式的“練”指教師通過檢測反饋和激勵性評價,引導學生彌補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三個步驟,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建構了一個良好的情境,而且教師雖然“退居二線”,但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蘇軾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詞組合與現代漢語的差異性,決定了反復誦讀是培養語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徑。從心理學角度講,誦讀是學生個體通過大腦感知、視覺傳入、聲帶發音、聽覺監聽、大腦辨別等不斷循回往返的過程。學生對文字材料誦讀越熟,體會就越深,意義就越明白,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語氣、節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過富有情感的誦讀表現出來的。經過反復誦讀、反復揣摩、思考、比較,從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領略語言之美,正是培養語感的過程。探究模式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卻把讀文言文理解為揣摩、鑒賞,忽略了對文章的誦讀,自然對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層。
三、整合串講探究模式,優化誦讀環節,切實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
串講模式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字詞句表層意思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而探究模式的優勢則在于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但兩者都忽視了誦讀這一環節。前者把誦讀的目的定位于讀通文章;后者忽視了誦讀與深層理解課文的相輔相承的作用。因此,筆者試著把串講和探究模式進行整合,立足于誦讀,將兩者優化為導讀探究模式。
導讀探究模式結構圖如下:
所謂“感”是指通過誦讀,讀清字音,讀準句讀,讀出節奏,對文章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表面的感知。如初讀《岳陽樓記》,筆者要求學生三讀課文。一讀:讀清字音、不求甚解;二讀:讀準句讀,觀其大略;三讀:讀出節奏,初通其意。三讀過后,學生大都讀出了對范仲淹的初步印象:心胸開闊,憂國憂民。而對文章整體的初步把握又讓學生領悟到誦讀文章時應飽含對范仲淹的贊美與欽佩之情。
所謂“導”是指在學生讀通文章的基礎上,由教師根據學情智慧地引導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字詞句。如在教授“朝暉夕陰”一句時,筆者通過提問“為什么洞庭湖總是早上十分晴朗,傍晚卻是陰天”,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此處的互文用法。而在對“朝暉夕陰”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從“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中,讀出天氣變幻莫測,景物千變萬化的感受來。
所謂“研”是指在理解文章的字表意思后,學生結合寫作背景等相關資料,通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解決一些綱舉目張的問題,最后再由教師提出一些學生沒有注意但必須理解的問題,并由學生探究解決。這樣,既能激發學生自主質疑的積極性,讓學生的主體性在生成中得到發揮,又能完成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完成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正確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在質疑和解疑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理解的深入必然提高學生的誦讀效果。如在誦讀“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時,采用什么語氣是值得好好揣摩的。學生往往開始會讀出范仲淹“假托古人,自寫懷抱”的感受來,但隨著學生研讀寫作背景的深入,學生逐漸讀出了范仲淹向志同道合的滕子京傾訴的感受。
導讀探究模式強調反復誦讀,把誦讀作為學習文言文的基石,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和教師引導,兼顧了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很好地彌補了串講模式和探究模式的不足。
一、基礎家政教育解讀
1. 家政學。家政學(home economics)是以家庭生活為中心,以自然、社會、人文等多個學科為基礎的,從人與物兩個方面進行實證和實踐研究,以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為人類的幸福做出積極貢獻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科學。[1]
2. 基礎家政教育。基礎家政教育(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in basic stage),即基礎教育學段的家政教育,本文中是指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實施的家政教育,主要教授學生初級食品加工、烹飪、家庭理財、服飾選購與保管、家庭保健、家庭禮儀等現實生活所必須的實用知識和技能,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中外基礎家政教育的比較分析
1. 基礎家政教育目標任務的比較。以日本為例,中、小學各教育階段家政課的實施都有統一、規范的目標設定。1989年《學習指導要領》規定中學階段家政課的教育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生活所必須的技術,認識家庭生活與科學技能的密切關系,培養創造能力和勇于實踐的態度。反觀我國,由于當下家政教育在基礎教育領域并沒有以獨立形態存在,相應的教育目標也是不明確的。教育部2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到:“新時代的培養目標要體現時代的要求。使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里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6]這也可看做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家政教育的總目標。
2. 基礎家政教育課程設置和教育內容的比較。日本中學從八年級開始專門的家政教育,教育內容由縫紉和食物營養兩部分構成。[5]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學習家政知識的難度也表現出明顯的層次性,逐漸由簡單向復雜螺旋式上升發展,同樣的縫紉和食品營養,到了高年級,主要從理論和實踐方面設計課程內容,老師不會詳細的講解,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覺分工,獨立完成。
目前,我國(大陸地區)的基礎家政教育內容主要分散的存在于中小學的自然、社會、勞動技術等綜合課程中,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可以說,家政教育對于大多數中國大陸家長和教師來說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面對現在學校中學科教學任務繁重、升學指標的擠壓,與家政教育相關的綜合課程在實際的教學中極有可能落空。相比較而言,我國基礎教育學段家政教育的內容簡單,實踐性和操作性不強,課程不成系統。
3. 基礎家政教育教學形式和指導思想的比較。日本的《學習指導要領》規定:家政課的總教學時間安排實驗和實習課5:10。這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情感為基調的教學形式深受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等教育思想的影響,提倡從“做中學”、自主探究實踐,把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結合起來,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自身潛能的發揮和自我完善。
我國中小學家政相關課程長期不受重視,加之必要的場地、設備等硬件設施缺乏,絕大多數的課堂授課采取傳遞――接受式的模式,為保證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主導教學,學生被動吸收,以間接知識的傳遞為主,嚴重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雖然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但是這種機械性的灌輸脫離了生活實際,阻礙了青少年創造性和自主性的發揮,極易造成“高分低能”,違背了教育著眼于人的長遠發展的初衷。
三、國外基礎家政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當前,在全面推進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基礎教育弊端日益顯現。顯然,在基礎教育學段開設家政教育課程是促成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領域。我國小學和初中的家政教育已經中斷了半個多世紀之久,而日本的家政教育起步早,發展比較完善,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應該在傳承傳統家政教育的同時,積極汲取日本成功經驗,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學段的家政教育。
1. 按照“先立后破,先試驗后推廣”的工作方針推進基礎家政教育。受制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同時也考慮到資金人員投入的有效利用,基礎教育學段的家政教育應該先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小范圍試點,建立家政課程實驗區,實驗區分層推進,發揮示范、培訓和指導的作用,加快課程實驗區的滾動發展。畢竟,家政教育作為一門新的學科進入基礎教育課程系統,需要一個科學實驗的過程來發現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積累良好的經驗,等條件成熟時向其他地區推廣,不至于因為經驗的缺乏造成大規模的人力、物力的浪費。1988年,浙江省在中小學實行的家政教育試點推廣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
2. 加快基礎家政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更新教育觀念。目前,我國基礎教育學段的家政教育,只是停留在對一些淺層次的家庭生活問題的解決上,僅有的理論研究局限于對西方家政學理論的借鑒,基礎理論本土化薄弱,也就不能具體的指導基礎教育領域的實踐活動。家政理論的研究應該作為學科發展的首要任務,著眼于我國基礎教育學段家政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階段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建立一種本土化的研究范式。基礎教育學段的家政教育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我國人口眾多,地區經濟文化發展不均衡,實現基礎教育學段的家政教育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任重而道遠。
3. 國家和各級政府應該重視并扶持基礎家政教育的發展。縱觀國外基礎教育學段家政教育的發展,都離不開國家和各級政府通過經費、立法、管理等手段為其穩步發展提供的保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4年發表的《家庭和家庭教育的世界性調查報告》顯示,有81%的聯合國成員國家認為家政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并大力扶持家政教育的發展。[7]各地區教育主管部門應利用國家教育投入大力開發家政校本課程、研究教學方法、組織教學評估。添置家政教育硬件設備、組織專家論證并編制教材、不斷探索和完善基礎家政課程;國家制定法規,建立系統的基礎教育學段家政教育的教師職前和在職培訓,為基礎教育階段家政教育的順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后盾。
4. 為我國基礎家政教育的發展培養質量合格、數量充足的師資隊伍。基礎教育學段家政教育師資的嚴重匱乏是制約我國大規模實施家政教育的瓶頸之一,根據米爾斯的一項個案研究,一堂成功的家政教育課主要涉及十個因素,其中教師是排在首位的因素。[8]家政課的綜合性和交叉性特點使課程內容涉及生活的諸多領域,課程本事的操作性也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挑戰,它要求教師具有專業的綜合知識,并且能夠靈活運用不斷更新。短期來看,可以培訓現在中小學的活動課和社會課教師,充實他們家政課理論和實踐技能;著眼于長遠,國家應該加強高校家政系的設置,培養高質量的專業教師,同時要注意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保持師資素質的先進性。如果沒有足夠數量的高質量家政師資隊伍,勢必難以加快基礎家政教育的普及。[9]
總之,教育活動是一項等待、培育、保護(即保護學生的素質不受損害)的系統性工程,著眼于中國家政學科建設的長遠目標和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基礎教育學段的家政教育,認識家政教育于個體、于社會的重要意義。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家政教育已經中斷了半個多世紀之久,從學科教育的根基上阻礙了教育功能的發揮。一旦我們能在中小學開設家政教育課程,從學前階段到高等教育階段的家政課程格局自然會逐漸形成,這必將有利于立足于本國實踐的家政研究;基礎教育階段的家政教育也能使學生實踐、本土化研究、家政科學市場化從低級層次的狀態中擺脫出來,成為未來家政相關事業的強大支柱。我國人口眾多,社會和家庭問題相對復雜,從基礎教育層面實施家政教育顯得尤為迫切,而且中國也應該為世界家政教育的發展作出努力。基礎教育學段家政教育的發展不是一國一家的需要,而是社會的需求和時代的呼喚。
注釋
[1] 李玉.家政學概論[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1~17,24~32
[2] 于洪波.日本家政教育比較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3] 黃艷梅.家政教育――校本課程開發不可忽視的領域[J].教學與管理.2003(22)
[4] 孟玲.丹麥小學家政課開了100年[J].教師博覽.2011,(06)
[5] 吳文前.觀國外家政教育,思國內家政教育序列的完善[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8)
[6] 鄭文.美國家政教育的發展及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1999,(1)
[7] 張勇.中日家政教育比較研究[J].考試周刊.2008,(37)
[8] 徐雪芳,施燕紅.小學家政教育的實施途徑.[J]教學與管理.2004,(02)
[9] 阿力貢.我國家政教育的發展及其價值[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S1)
作者簡介:李磊(1978-),男,吉林長春人,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家政學基礎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家政學基礎教育。
我們體會,所謂中國的實際,主要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實際狀況。二是社會對教育的實際需求。這兩個實際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一般說來,第二個實際是建立在第一個實際的基礎之上.并與之呼應.比較教育工作者應深人了解這兩個實際,特別是了解在適應社會實際需求過程中教育運行機制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有那些經驗和教訓,從而找出某些規律性的東西。中國的實際方方面而,難以計數.但與教育實際需求關系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國是個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許多傳統至今還在影響著國家社會經濟生{舌的各個方面.其中的優秀文化傳統經過改造可以為今所用,推動教育改革和現代化的進程.因而應當弘揚:而那些消極腐朽的文化傳統阻礙教育和現代化的進程.因而應當摒棄。正確認識和對待民族文化傳統是全社會的責任,但首先和主要的是教育系統的責任。教育部門能否恰當地解決這一問題,其后果是大不相同的.第二抗世界大戰后一些國家的實踐鮮明地揭示了這一點.例如.某些第三世界國家在獲得政治獨立后,拋棄了民族文化傳統,教育全盤西化,其結果不僅教育沒有取得預期的發展,而且損害了民族經濟的發展.相反.某些亞洲國家在吸收西方國家先進的教育理論,思想和方法的同時,注意保持和發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其結果不僅教育蓮蓬勃勃,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現代化的進程。對此,我們應當深入地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它們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2.中國是個8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的發展中國家,農業狀況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這是與發達國家大不相同的.這意味著,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覆們應把很大的力量投入農村教育.培養發展農村經濟所需的大量中初級人才和勞動力。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加強對一些國情與我們相似的第三世界國家的比較研究.探討它們在這方面的成敗得失。
3.中國是個社會、經濟、政抬和科技正在迅速發展和變革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這種發展和變革不僅表現在量上.而且表現在質上,其速度令世人矚目。盡管教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上述變革不能不深深觸及教育,促使它進行全面、徹底的改革(比如教育理論.各級各類學校具體培養目標,教育管理體制、辦學模式,課程設置、教育經費的籌集和分配等方面的改革).我們一方面要研究某些有代表性的國家.看看以往它l訂的教育是如伺適應社會、經濟、政治和科技的迅速變革并為其服務的,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另一方面.應當認真關注和研究當前世界各國包括獨聯體國家是如何調整教育理論、辦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以適應社會經濟政治形勢的急速變化.總之,應當著重探討和研究教育的動態需求,而不完全是靜態需求.
4.中國是個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極不平衡的大國.各地自然地理、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相差極大.我國既有堪稱世界一流的各級各類學校,也有世界上最差勁的學校.總之,其不平衡性和多樣化的程度在世界上是不多見.有的外國朋友說中國包括了三個世界.如果僅從發展水平來說,這個話有些道理.我國各類地區大都具有特定的影響教育全局的問題.例如,貧困地區的教育經費匱乏、壤學、復式教學、女童教育和民辦教師等同題;絕太多數少數民族地區除上述問題外還有一個棘手的教學語言問題.等等.這意味著.不僅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辦學經驗能適用于中國的全國各地.而且即使在我國,也不存在適用于全國各地坑一的教育理論模式.因此,我們既需要以國家或瓴域為單位進行國家與國家之間以及中外之問的教育比較,也要以國內的地區為單位進行區域比較研究.實際上,各類地區,即使是落后地區和貧困的少數民族地區在推進教育發展方面也都有先進典型和成功的經驗.這說明,進行區域教育比較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從某種意義上這種比較可能對各地更有啟發和現實指導作用.因此,比較教育工作者不僅應大力加強中外教育的比較,而且要加強國內區域教育的比較.我們的課題便是一種嘗試.推進教育的比較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作出一系到艱苦努力和處理好一些關系.
1.比較教育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進行比較就是為了推動本國本地教育的發展.然而.既然它是一種科學,就有特定的理論體系.無疑,我們比較教育工作者應及早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這不僅是學科建設的需要,而且是指導中外和區域教育比較所急需.在完成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再的農村地區普及義務教育的比較研究’和其他課題的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理論指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開展中外和區域教育的比較必須進一步解救思想,換換腦筋.克服形式主義和守舊恩想.其他國家的東西,只要符合我國國情.能促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就應拿來加以改造,為我所用.不能一味強調中國的特殊性而排斥他國有用的東西.例如,長期以來一些人一直批評GNP的概念不科學,不肯采用,而寧愿使用另一種更加不科學的概念一一工農業總產值.與此相應.一些同志堅持認為,用教育經費開支占GNP的比例作為衡量我國教育經費開支水平是不合適的,據說它縮小了我國教育開支的實際水平.這種說法顯然是確乏事實根據的.最近某些同志亦用中國的特殊性對我們課題中采用西方國家的某些測定指標進行比較挺出了質疑.我們認為.在學術問題上持有不同意見.開展爭論是完全必要的,正常的.但是,在探討問題時不應著某些過時的觀念不放,否則,很難取得共識。毫無疑同,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因而換換腦筋要有個度,不能換成資本主義的腦筋:如果那樣,就是。全盤西化’和自我。和平謗變了.這當然是我們必須加以反對的.
3.發達國家在發展教育,推進社會經濟前進方面有許多有益的東西值得我們研究、借鑒;但從我國實際出發,研究尋些與我國國情相似的發展中國家的教育,可能更具現實意義.因而.在繼續深入探討發達國家的同時,應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第三世界國家教育的比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