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臨床護理科研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護理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級護理管理、教學、科研及臨床創新人才的主要渠道。隨著護理學和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要求我國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從事某一特定職業實際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但目前,國內尚未形成統一的碩士生培養目標,部分院校在碩士研究生科研階段指導學生深入臨床護理工作中,用科學的方法探索、解決臨床護理領域的問題,但在臨床護理科研選題與實施中存在著很多問題。筆者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培養護理碩士生的核心能力作一闡述,以供交流。
一、臨床護理科研現狀
臨床護理是護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通過臨床護理研究能夠推動臨床護理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直接或間接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近年來,臨床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臨床護理研究范圍也更為廣泛。但是,由于我國目前大多數臨床護理人員的學歷結構偏低,整體科研素質不高,使我國在臨床護理領域研究多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及回顧性總結,缺乏使用Meta分析、質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對特定問題的研究,且研究欠深入,缺乏護理特色。
二、護理碩士研究生在臨床護理科研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選題忽視臨床實踐
培養護理碩士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強調在護理實踐中發現問題的能力。研究課題的選題主要來源于護理實踐,常常需要經過臨床實踐中的較長期的觀察和思考,發現問題,逐步形成新的想法,從而提煉出研究課題。目前,護理研究生課題部分來源為導師研究課題,多數為研究生結合導師的研究方向查找文獻確立的,僅有理論上的論證而缺乏一定時間的護理實踐過程。因此,科研設計進入臨床資料收集階段,則暴露出眾多的實踐問題,影響到科研的順利進行,甚至科研成果應用到臨床實踐,經不起進一步的推敲和實踐檢驗。
2.缺乏有效的臨床實踐過程
劉蘇君認為,護理實踐與護理科研的關系密不可分。護理科研是一種認識活動,它通過護理實踐獲得感性經驗,經過理性思維上升為理論,揭示護理實踐探索中未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雖然目前多數護理院校安排護理碩士研究生參加臨床實踐,但未形成一個系統的研究生臨床實踐培養方案。大多數院校由于研究生科研時間的限制,臨床實踐多安排在課題選題之后,主要依靠導師安排進入醫院依據科研實施的需要由護理人員或醫生帶教,臨床實踐與臨床科研同時進行。因此,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臨床科研的壓力下,使護理研究生在臨床實踐中疏于切實掌握臨床護理??浦R和技能,缺乏對眾多臨床實際問題的觀察和思考,缺乏與患者的有效溝通,僅為完成科研而科研。加之護理研究生導師多數從事護理教學或護理管理工作,不能直接對研究生的臨床實踐進行指導,而多數臨床護理人員學歷低、缺乏實踐和科研結合的能力,對研究生的臨床實踐培養缺乏指導性,不能針對研究生的個別需要、專業發展潛能予以系統性的培養。
3.研究生核心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來,護理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生源多數為本科應屆畢業生,缺乏實際臨床護理經驗。部分院校的護理研究生從事前瞻性研究,需要對研究對象進行現況調查或護理干預,這更加要求研究者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較強的科研能力,能夠協調多方面因素,以保障科研的順利進行,使研究對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礎上參與研究,真實地反映自身生理心理狀態,使研究能夠準確地反映出臨床現況、干預效果,更加具有科學性。
三、對策
1.建立聯合培養模式
建立聯合培養模式,由原導師擔任研究生的第一導師,根據研究生所從事課題的研究類型、方向,選擇能夠對課題實施進行指導的醫學專業導師或有較高理論水平、豐富護理經驗的臨床護理專家擔任第二導師,對研究生的課題實施過程進行臨床指導和質量監控。第一導師和第二導師組成導師組,共同指導護理研究生的臨床科研過程。
2.核心能力培養
(1)臨床實踐能力培養
臨床實踐是研究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意義在于加強研究生對護理專業本質、內涵及特征的理解,為今后從事臨床、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將臨床實踐置入研究生教育培養的重要環節,制定臨床實踐培養方案,在明確科研型、臨床型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結合研究方向,由導師組安排研究生于理論課程結束后進入醫院進行至少為期半年的臨床實踐。研究生在臨床實踐中切實掌握臨床護理理論知識和技能,與患者有效溝通,以敏銳的科學思維去發現臨床實際護理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助于患者康復和臨床護理工作改進的問題,同時嘗試運用所掌握的科研知識,新技能推動護理實踐,拓寬選題領域,與導師交流臨床實踐收獲,對預選課題方向達成共識,進一步明確研究的科學性、先進性、可行性,并對研究的預期結果能否應用到實際護理工作中,解決臨床護理問題、指導護理實踐等方面加以評價。臨床實踐的過程也培養了研究生臨床實踐能力、獨立科研思考的能力,學會從護理實踐中選擇課題。
(2)科研能力培養
科研能力的培養是應分階段進行,以培養研究生科研意識、運用科研方法的能力和獨立開展科研的能力。第一階段,培養在研究生一年級由導師指導研究生選擇重點課程,為科研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在課余之外開展科研講座,由各位導師講授最新科研動態和科研方法,如護理研究的選題,研究工具的選擇,研究質量的評價等;要求研究生定期開展科研報告,形式自主,不同年級不同導師的研究生共同參加,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問題進行討論,學習學術論文,進行科研小講課等,這種同伴學習的開展使研究生在切磋和討論中獲得知識,共同提高科研能力,同時也為不同導師指導的研究生提供了一個廣泛交流的平臺,培養了研究生的溝通能力。第二階段,培養在研究生進入課題實施階段,要求定期組織匯報課題進展,進行中期考核,使導師全面了解課題進展情況,針對問題給予具體指導,保證課題研究按計劃進行。
總之,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要順應護理學和衛生事業的發展要求,不僅培養教學型、科研型高層次人才,而且培養能直接指導臨床護理實踐的應用型護理人才。廣大護理教育者和管理者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發展和創新,并致力于培養中國21世紀具有復合型、實用型、創新型、外向型的新一代高級護理人才,在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階段嚴格科研過程,使護理科研來源于護理實踐,將科研成果應用于護理實踐,推進護理學的發展,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劉蘇君,謝貞.護理研究與論文寫作.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6.19-21.
護理管理 教育 科研對臨床護理發展的影響
護士是構成醫療隊伍的主體,對護士的管理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醫院管理及醫療質量的高低。護士的服務對象是患者,護床護理的發展起舉足輕重的作用。縱觀我國護理歷程,護理質量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管理問題,根本的是人的素質問題。護理應從“面面俱到”向“刪繁從簡”的理觀念轉變;從“制度規范”向“制度文化”的觀念轉變,以適應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需要。我國護理管理人員大多是從臨床一線的護士中提拔而成,教育層次偏低,且大多數沒有經過管理課程的正規培訓,使其在人力資源管理、質量控制方面,存在護理管理水平滯后于護理管理需求的問題。護理管理方式、方法仍以經驗型為主,缺乏科學化管理。在新形勢下,護理管理人員應當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應不斷更新觀念,改變僵硬的工作方法,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為臨床護理工作的提供一個良好的管理環境,為臨床護士營造一個積極、主動、有更多思考和創新的工作氛圍。只有強化管理意識,加強對護理管理人員的素質培訓。知識培訓,糾正護理管理過程中的盲目性和偏差性。根據目前的護理管理現況,就護理管理者進行護理管理的政策、護理管理理論以及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方法等管理知識的培訓并進行資格考核認證,合格者才給予上崗。從而更新她們的管理知識結構,拓寬管理思維和理論視野,強化管理隊伍的職業素質和能力,以規范護理管理行為、提高護理管理質量。
護理學經歷了以疾病為中心、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三個階段的不斷發展。護理教育也從類同于醫學教學課程,發展為重視繼續教育和發展高等護理教育,強調護理是現代科學體系中一門綜合性、獨立性的應用科學。而目前的護理教育不能滿足服務的需要。護士角色的多元化,促使護理教學的改革應著眼于提高護士的全面素質,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于一體,科學地把握立德、立才、立業、立品的關系,使四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滲透,共同構筑護士素質的基本框架。護理教學的改革首先是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護理師資觀念的改變,這樣才能使護理教學邁出堅實的第一步。在明確護理專業培養目標的同時,應根據本地區醫療機構對護理人才的需求制訂相應的可操作性強的、實施性教學計劃,既要創新,又要遵循教學規律,避免培養目標與現實相距甚遠。重視培養知識應用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培養實用、外向、復合型的人才而設置課程,不斷改進教學計劃。在護理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培養護生運用現代信息資源、學習現代醫學知識與發展能力;駕御臨床護理、解決疑難問題的創造性工作能力;參與社會活動的交際能力;除此之外,自我約束能力(情緒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驅策能力和對他人情緒的識別,移情及適度反映能力)也很重要。
疾病和健康是一個動態的連續過程,護士的任務就是參與其全過程,既治愈疾病又促進健康,協助病人最大的恢復機體功能,使病人心理、社會、生物、文化及個人行為都處于安靜狀態。要達到這個目標,護理科研勢在必行,并需著眼于特殊臨床護理現象以及護理措施的不斷改進。要為病人提供全新的護理服務,創造和運用科學方法來滿足病人需要。一名優秀的臨床護士應具備科研能力??蒲姓呓巧褪峭ㄟ^臨床實踐和掌握的邊緣學科知識,設計和完成科研課題,發展和掌握護理整體知識,并以病人生命質量和病人滿意度來進行臨床科研的評估。護士,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們積極進行護理工作研究,通過研究驗證、擴展護理理論知識,發展護理新技術,指導、改進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促進護理專業發展。同時,護士還需探討隱藏在癥狀下的真正問題,以便更實際、更深入地幫助患者。
在開展整體化護理的今天,護士必須扮演多種角色,護士在護理的過程中要隨時轉換角色。根據不同的工作任務,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要做到恰到好處。成功的改變護理模式,必須在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和護理科研等方面進行精心的策劃和組織,不僅應有一個高水平教育計劃,更應廣泛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得到各有關部門大力支持才能得以實施。
護士是構成醫療隊伍的主體,對護士的管理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醫院管理及醫療質量的高低。護士的服務對象是患者,護床護理的發展起舉足輕重的作用??v觀我國護理歷程,護理質量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管理問題,根本的是人的素質問題。護理應從“面面俱到”向“刪繁從簡”的理觀念轉變;從“制度規范”向“制度文化”的觀念轉變,以適應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需要。我國護理管理人員大多是從臨床一線的護士中提拔而成,教育層次偏低,且大多數沒有經過管理課程的正規培訓,使其在人力資源管理、質量控制方面,存在護理管理水平滯后于護理管理需求的問題。護理管理方式、方法仍以經驗型為主,缺乏科學化管理。在新形勢下,護理管理人員應當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應不斷更新觀念,改變僵硬的工作方法,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為臨床護理工作的提供一個良好的管理環境,為臨床護士營造一個積極、主動、有更多思考和創新的工作氛圍。只有強化管理意識,加強對護理管理人員的素質培訓。知識培訓,糾正護理管理過程中的盲目性和偏差性。根據目前的護理管理現況,就護理管理者進行護理管理的政策、護理管理理論以及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方法等管理知識的培訓并進行資格考核認證,合格者才給予上崗。從而更新她們的管理知識結構,拓寬管理思維和理論視野,強化管理隊伍的職業素質和能力,以規范護理管理行為、提高護理管理質量。
護理學經歷了以疾病為中心、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三個階段的不斷發展。護理教育也從類同于醫學教學課程,發展為重視繼續教育和發展高等護理教育,強調護理是現代科學體系中一門綜合性、獨立性的應用科學。而目前的護理教育不能滿足服務的需要。護士角色的多元化,促使護理教學的改革應著眼于提高護士的全面素質,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于一體,科學地把握立德、立才、立業、立品的關系,使四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滲透,共同構筑護士素質的基本框架。護理教學的改革首先是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護理師資觀念的改變,這樣才能使護理教學邁出堅實的第一步。在明確護理專業培養目標的同時,應根據本地區醫療機構對護理人才的需求制訂相應的可操作性強的、實施性教學計劃,既要創新,又要遵循教學規律,避免培養目標與現實相距甚遠。重視培養知識應用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培養實用、外向、復合型的人才而設置課程,不斷改進教學計劃。在護理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培養護生運用現代信息資源、學習現代醫學知識與發展能力;駕御臨床護理、解決疑難問題的創造性工作能力;參與社會活動的交際能力;除此之外,自我約束能力(情緒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驅策能力和對他人情緒的識別,移情及適度反映能力)也很重要。
疾病和健康是一個動態的連續過程,護士的任務就是參與其全過程,既治愈疾病又促進健康,協助病人最大的恢復機體功能,使病人心理、社會、生物、文化及個人行為都處于安靜狀態。要達到這個目標,護理科研勢在必行,并需著眼于特殊臨床護理現象以及護理措施的不斷改進。要為病人提供全新的護理服務,創造和運用科學方法來滿足病人需要。一名優秀的臨床護士應具備科研能力??蒲姓呓巧褪峭ㄟ^臨床實踐和掌握的邊緣學科知識,設計和完成科研課題,發展和掌握護理整體知識,并以病人生命質量和病人滿意度來進行臨床科研的評估。護士,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們積極進行護理工作研究,通過研究驗證、擴展護理理論知識,發展護理新技術,指導、改進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促進護理專業發展。同時,護士還需探討隱藏在癥狀下的真正問題,以便更實際、更深入地幫助患者。
在開展整體化護理的今天,護士必須扮演多種角色,護士在護理的過程中要隨時轉換角色。根據不同的工作任務,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要做到恰到好處。成功的改變護理模式,必須在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和護理科研等方面進行精心的策劃和組織,不僅應有一個高水平教育計劃,更應廣泛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得到各有關部門大力支持才能得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