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學生心理教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筆者近日就初中生“逆反”心理問題對初二年級186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將近20%的學生存在著較嚴重的“逆反”心理,這種不健康的心理現象不僅直接影響著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嚴重影響著青少年自身心理健康的發展,甚至給家庭、學校、社會都將帶來負面影響。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根據調查資料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者采取簡單粗暴的態度和強制要求的手段以致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提出的要求過嚴過急,并經常采取嚴厲訓斥、惡語批評、隨意留校、強制檢討等傷害學生自尊和人格的手段,由此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反抗對立情緒,拒絕接受教師的說教,不愿執行教師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對抗。
2、教育者要求過于頻繁,又不嚴格執行。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提出的要求過于頻繁,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卻不嚴格要求。這種言行不一的做法,降低了教師的人格和威信,往往造成學生對教師產生不信任,在心理上出現厭煩甚至厭惡情緒,使他們采取反感或“無所謂”的心態來對待教師的教育和提出的要求。
3、教育者處理問題不公正造成學生反感和對立。教育實踐和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最討厭的是教師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注重調查了解,不尊重事實,主觀臆斷,盲目猜測,偏聽偏信,做出不公正不合理的結論。
4、初中生因缺乏知識經驗導致對教育者的誤解。調查表明,初中學生因受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的影響,對教師提出的嚴格要求時常會出現不理解或產生誤解,由此他們往往主觀地認為教師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或不正確,甚至認為是教師有意刁難,因而不愿意接受和執行。
5、教育者的要求不符合學生的需要和愿望。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提出的各種行為要求過高,脫離了學生現有的認知發展水平;或提出的要求與學生原有的需要和愿望相矛盾,這些都容易使他們產生不滿和厭煩情緒,并導致他們不去接受和執行。
二、教育對策。
1、傾注“師愛”,融洽師生關系。心理學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傳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認同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認同則容易入耳、入腦、入心,形成“共振”效應。反之,則會出現思維盲點,產生心理障礙,影響其效能。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認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師必須對學生傾注愛心,講求民主作風,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處處體貼關心學生,以贏得學生的熱愛和擁護。尤其對那些常犯錯誤的學生,更應從感情上親近他們,從興趣上引導他們,從學習上幫助他們,從生活上關心他們,使他們從中真切感受到教師的可親、可敬、可信,從而消除師生之間存在的隔閡和對抗心理,使學生樂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勸導,逐漸改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和不良行為。
2、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保持敬業、自律、寬容、可信的人格魅力。古人云:“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做為一名教師,首先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做好教學工作,帶頭遵守學校紀律,自覺維護社會公德,并在工作、生活及與學生的交往中表現出自己豐富的知識、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己敬業、博學、自律、寬容、誠實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學生,提高言教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在學生心目中樹立祟高威信,使學生信服并效仿,形成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的良性效應,從而有效防止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
3、教師對待學生要公平、公正,處理問題應注意調查,尊重事實、并善于激勵。調查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教師處理問題不公正、不合理是造成學生產生反感情緒和“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師在對待學生處理具體問題時,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無論是優生還是差生都應盡量做到一視同仁,不分厚薄。如若對優生偏愛姑息、對差生粗暴嚴厲,會使學生心理失衡,表現為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對立情緒,造成心理抵觸,從而出現教育效果的“零效應”,甚至是“負效應”。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去處理問題,在深入實際,調查了解,掌握真實情況的基礎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結論,并注重班級群體輿論的正確引導,從而使教師處理的問題得到學生廣泛的贊同和支持。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發展檔案
新課程標準指出:中學生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規律盡可能地充分發展并提高學生的心理潛能,進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展。由于中學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年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學生學習的一個基石,
從而更好地促進其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和自身的和諧全面發展是一項勢在必行的使命。因此,本文立足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本,結合中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闡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健康教育的措施以及在整個教育和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中的重要性。
一、更新觀念,建立合理與有效的心理課程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常常被一些學校或者老教師所忽視,他們認為心理健康這門課程對學生的學習特別是對其學習效果并不能產生顯著的影響,學生無法從這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得到真正的知識,更有甚者還認為這是浪費時間的一門課程。所以,即使學校有意開設這門課程也常常被占用,用來讓學生進行主要科目的學習。其實不然,中學生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不同于小學生的明顯變化,如果教師一味地教授知識而不注重學生內心的想法,就無法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更無法求得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是勢在必行的,是一門學校和教師都應該重視的科目,它就是學生進步的一塊基石,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啟發,讓學生正視自己、正視學習和人生。其次,對于這門課的教授,很多學校大多采取以班主任講授為主,或者以班會的形式來展開。班主任固然是最了解本班的學生,但是由于其自身對心理學的認識和研究還不夠專業,所以這樣的心理教育往往流于表面化,學生往往無法真正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基于此,對于這門課程的教授,學校需要配備專門的心理學教師,通過其自身的專業性和合理化的安排和講授,對學生的教育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于學生,對學生心理有全面性和差異性認識
初中學生大部分處于13歲至16歲這個年齡段,這是人生的一個橋梁,是學生從兒童時期到青少年時期的過渡時期,同時也是青少年時期向青年時期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不論是學生的生理還是心理都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學生在這個時期極易走向極端,走向心理危機,因此教師在這個時期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立足每一位學生,對每一位學生進行深入的觀察和關懷以及教育。所以,這一時期的教學方式已經不是大處的教育,教師要深入每一個學生,為其排憂解難。例如,在“青春期的生理發展特點”這一章節,教師首先要排除學生的緊張和害羞心理,讓學生認識到這個時期是每一個人所必須要經歷的時期,因此不要恐慌和害怕,更不可焦慮,要以平常心對待。特別是對于班級里害羞的學生,教師更要走近他們,幫助每一個學生解開心結,讓其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
三、深入學生,為其排憂解難
初中生在這個時期,自身的生理、心理甚至是心智都在發生極大的轉變。因此,教師在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深入學生,真正走進學生的心中,才能達到為學生排憂解難這一目的。初中學生在這個時期生理上有極大的變化,心理又處于叛逆期,對很多事情很容易急躁、焦慮,再加上自身學習的壓力又特別大,因此,教師在平日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正確引導,當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進行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把握與異往的分寸”這一章節,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處理好異性之間的關系,既不可過分親昵也不可過于疏離。有些男生女生之間過于接近,這樣極易激發曖昧之情,教師要深入學生內部,及時分離,讓其認識到早戀的不良后果。同時,這個時期學生的自尊心很強,教師一定要合理引導,最好是私下解決。但是還有個別學生過于和異性疏離,不敢和異性說話和交流,教師也要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讓其以平常心對待男女關系,最終讓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四、立足學生,學校與家庭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從小的生活環境,對孩子的身體、心理發展都有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僅僅通過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學校和家庭協調發展、配合努力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每個人的家庭背景都是不同的,這樣也造就了每一個人的性格、特質等都有差異。可是,有些家庭對孩子教育方式不正確,或者家長過于忙碌,對學生不管不問等,這些學生常常處于邊緣化,缺乏關愛,心理很容易出現危機。所以,針對這些情況,學校或者教師要定期舉行專題性的心理講座。這樣的講座不僅要求學生參加,也邀請家長同步學習,家長和學生一起進行心理學習,讓家長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度過心理危機期。例如,可以開展這樣的講座:“家長和孩子如何更好地溝通”“青春期生理衛生及心理特點”“怎樣治療青春期厭食癥”“如何處理男女同學關系”等等。心理教師通過講座給每一位學生和家長普及知識。同時也可以邀請做得比較好的家長講解經驗和教訓,家長之間相互交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達成一致,共同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五、關注發展,建立學生心理發展檔案
學生的心理處于不斷的起伏變化之中,教師無法時刻都在學生的身邊,也無法隨時都能感受到學生的變化。所以,比較可行與有效的辦法就是建立學生心理發展的檔案袋或成長記錄袋。這樣可以記錄學生的發展變化,對學生的心理變化發展道路有一個很好的了解,以這些方面為基點,可以進一步尋求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最優方法。同時,教師可以設立“我心里的小秘密”環節,通過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寫出來,尋求教師的幫助。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建立在學生中的信任度,對學生的秘密絕對保密,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這樣才能真正地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得到健康的發展。
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對中學生來說是一門必修課,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與自身全面發展的基石。特別是這個時期,學生面對自身生理的變化、自身心理的叛逆和學習的壓力,身心肯定要受到一定的波動和變化,這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是最好的一劑良藥,它能夠打開學生的心結,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學校和教師一定要以這一方面為契機,針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學校自身課程設置、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與家庭教學相結合等發面為出發點,謀求學生身心真正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獻新.以育人為己任,開拓心田凈土[J].班主任,2009(12).
[2]郭連梅.淺議中學生心理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0).
關鍵詞 心理健康初中物理
一、充分尊重學生 幫助學生樹立健康心理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初中物理教師就要充分尊重學生,改變以往老師一人獨立支撐教學課堂的局面,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
前人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新則中國新,少年進步則中國進步”。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決定中國未來的發展命運,而廣大教育者有責任有義務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以提高學生應對未來的能力。作為初中物理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進心理健康教育來積極適應未來的教育。
中學生處在青春期,有些學生膽子小,不敢在課堂進行提問,作為初中物理教師,要有意識的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營造學生敢于提問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敢于在課堂提問的心理素質。教師也可以提前設計好問題,在課堂上讓全班同學進行討論,這樣不但鍛煉了學生敢于參與課堂活動的能力,更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進行勵志教育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
勵志教育,是應用教育心理學、教育激勵學和教育管理學理論,激發和喚醒學生內動力,使學生從“被成長”中產生生命自覺,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最終達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按照唯物辨證法的觀點,事物發展的外因只是條件,內因才是根基,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在人的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有一種要成功的信念,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我們要在課堂上有意的適當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教師可以在介紹物理學的知識和概念時,穿插講解一些物理科學家的事跡,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經歷或者學生們都熟悉的成功者的事跡,讓學生在收獲物理知識的同時,還能收獲一種激情、一種奮進、一種熱愛生命的態度。從而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勵志教育分為三大塊內容。一是講述教師個人的奮斗經歷,通過傳遞教師個人的精神來感染學生和激勵學生;二是在課堂中穿插講述有勵志色彩的小故事來激勵學生,如:雄鷹和蝸牛的故事:“能夠登上金字塔頂端的只有兩種動物,一種是雄鷹,一種是蝸牛。雄鷹擁有矯健的翅膀,一瞬間就能飛到金字塔的頂端,而蝸牛也許需要堅持一輩子才能爬到頂端,但只要蝸牛爬到頂端,他所到達的高度和看到的世界就和雄鷹是一樣的。我們大部分人也許不是雄鷹,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蝸牛的精神,我們可以不斷地攀登自己生命的高峰,終有一天,我們可以在無限風光的險峰俯視和欣賞這個美麗的世界。”這樣的語言可以像燃料一樣輸入學生生命的發動機,使學生產生奮發向前的沖動。三是用實際行動讓學生感動,比如教師克服困難為學生講課,通過這些勵故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重視情感教學引導學生形成健康人格
初中學生處在青春期這一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階段,初中物理教師要根據這一階段的學生具有叛逆性和敏感性的特點適當應用情感教學。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為國家物理科研做出重大貢獻的決心和毅力。
成績差的學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初中物理教師要對個別成績較差的學生更要進行特別關注,讓他們在健康的學習環境中提高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幫助成績較差的學生分析原因,得出正確結論,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以提高物理成績,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健康。應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提高成績,樹立學好物理的信心和觀念。也可以對這些成績稍差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和問題。還可以在學生中間進行學習方法的交流,讓成績好的幫著成績差的學生進行補習,一方面增強了同學感情,讓成績差的學生感受到老師和同學對他的關心和溫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成績差的學生通過幫助從而提高物理成績,克服自卑情緒,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學生自我管理 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教師要分析每個學生的特點,幫助學生設定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自我管理,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1、分析每個學生心理特征
學生的性格不同決定了每個學生的心理特征不一樣。有的學生生性活潑,教師批評幾句,不會對他產生多大的負面影響;但有的學生生性膽小、內向,教師的批評,就會在這部分學生心中留下重大的陰影,因此,對這部分學生教師要進行委婉教育,多表揚其優點。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幫助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2、幫助學生設定階段目標
學生的努力目標分為遠期目標、中期目標和近期目標。近期目標指學生半學期或一學期的努力目標,中期目標起承前啟后的作用,遠期目標是指學生的理想,包括人生理想和職業理想。讓大小目標互相結合,才能使學生對學習生活充滿激情,不斷進取,在實現目標的征途中培養自己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