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近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全天候”管護
珠穆朗瑪峰北側位于我國境內,地形和氣候條件復雜,生物多樣性極強,野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判別全球生態的本底地區、氣候變化的科研場、全球物種的避難所。”采訪中,生態專家告訴記者,從這個意義說,“珠峰生態安全和環境清潔,意義不限于我國。”
為保護珠峰自然生態,我國于1988年成立珠峰自然保護區,面積3萬平方公里,是全球最高、落差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極高山生態系統。1994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多年來緊緊圍繞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生物多樣性,扎實推進相關工作。
多年來,作為“珠峰衛士”,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珠峰管理局)不斷采取措施加強珠峰生態環境保護,其中重點就是管護能力建設。珠峰管理局副局長普窮向記者介紹說,自成立以來每年投入管護能力建設資金百萬元,用于保護區規劃編制、科研監測和保護站點建設等工作。并高度重視培訓工作,累計培訓當地群眾1300多人次,努力實現轄區全員參與保護。先后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投資1400萬元完成了1萬公頃的濕地封育和恢復。
著眼于野生動植物保護,珠峰管理局還不斷創新保護區管護手段。在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棲息地安裝了10個視頻監控器,并進行24小時監護保護,有效防止亂捕濫獵等違法犯罪行為,同時為實時掌握野生動物種群及數量動態變化規律提供了科學依據。
此外,這個管理局還扎實推進保護區專業管護隊伍建設工作,目前已培養和發展自然保護區專業管護隊員44人,6處管護站點建設工作正在開展中。非公益林管護人員達47名。很多當地老百姓加入了這一管護隊伍,成為保護和建設珠峰重要的民間力量。
“珠峰地區一直實施異常嚴格的環保措施,修建一條農村小路均要嚴格審批。”普窮說,為進一步規范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根據國家和地方相關法律規章,管理局組織起草了《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并提請相關部門頒布實施。
在珠峰管理局之外,還形成了多部門參與珠峰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格局。定日縣政府常年負責縣城至珠峰大本營路段的垃圾清理工作,記者數次前往珠峰大本營均可見到路上幾乎沒有垃圾。珠峰大本營以上尤其是海拔6500米以上的垃圾清理基本由登山部門組織人員在珠峰攀登期間進行清理,減輕人留垃圾對珠峰的破壞。
珠峰地區普通群眾參與珠峰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也比較高。在珠峰大本營,當地群眾經營“帳篷旅館”為游客服務,生產中較為重視保護珠峰環境。開旅館的群眾告訴記者,因為珠峰是神山,他們都會把垃圾分類收集,然后每天騎車將垃圾帶下山去處理。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經過多年保護,珠峰生態持續向好,生態環保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據專家評估,保護區較好地保護了境內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珍稀瀕危物種的繁殖地、棲息地,候鳥遷移的重要湖泊、濕地以及具有重要科研及旅游價值的自然景觀、地質遺跡和生物古跡。
據工作人員介紹,從珠峰地區珍稀野生動物中的旗艦物種雪豹來看,近年來在珠峰地區常常拍攝到,當地農牧民也常有反映稱看見過雪豹,甚至還有雪豹闖入村莊附近。此外,珠峰地區特有的物種――塔爾羊的種群數量近年來也不斷呈上升趨勢,這都表明珠峰生態有所改善。
普窮說,珠峰地區的植物恢復也有明顯成效。如北坡灌木林長勢喜人,灌木林地和濕地面積都有大幅增加,“從黑頸鶴的例子可看出,珠峰地區近年來生態的持續改善。”近年來,由于濕地面積不斷增加,黑頸鶴甚至成群地出現在海拔4500多米的定日縣崗嘎鎮,而以前這一帶因為海拔過高、氣候干燥并非黑頸鶴的棲息地。
據統計,截至目前,珠峰保護區內高等植物達2550種,比建區初期增加新紀錄202種;獸類81種、兩棲動物9種、爬行動物20種;鳥類342種,占全區已知鳥類八成還多。珠峰保護區管理局還公開出版了《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等科考專著。
在管護能力提升后,珠峰管理局近年來還與北京林業大學等機構合作,累計投入500萬元資金專項用于雪豹的保護與種群數量和分布調查,并開展喜馬拉雅中段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種群數量及分布狀況調查,這標志著珠峰野生動物保護從本底資源調查向專題研究邁步。
接受記者采訪中,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珠穆朗瑪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副站長王忠彥說,長期監測表明珠峰地區生態環境整體趨好,除冰川消融問題較突出外,空氣、水體等指標與往年變化不大,監測還表明珠峰保護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這與高原生態環境趨好一致。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等科研機構此前的《珠峰地區氣候環境變化評估》表明,珠峰地區大氣環境堪比南北極。專家表示,珠峰地區無顯著的工業活動,當地居民多以農牧業為生,且能源消耗極低。故此,珠峰地區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很少。
此外,目前珠峰除我國的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南側的尼泊爾也建立了兩個國家公園薩嘎達瑪國家公園和朗塔國家公園,形成南北兩側齊抓共管的局面。普窮說,目前珠峰南北兩側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都較大,珠峰生態環境得到有力保障,“圣潔珠峰”將長存于世。
珠峰生態潛在隱憂
珠峰地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與整個高原的趨勢一致。但相關生態專家告訴記者,從當前看,珠峰地區生態環境仍存在幾個方面的隱憂。
首先,珠峰冰川退縮嚴重。長期的遙感和地面監測發現: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珠峰地區冰川面積在過去40年間退縮了10%。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介紹,在歷年珠峰冰川科考中發現,珠峰東絨布冰川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冰塔林的下限上移,冰川邊緣一些高大的冰塔林已經消融崩潰;在海拔6300米以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冰裂隙,而且冰裂隙的寬度也在擴大。
不過,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蘭州大學陳發虎院士等相關專家表示,冰川消融不必過于擔心,大自然自有自我調節的功能。如目前小冰川的確不斷減少,但目前無法預估冰川會否全部消融。
[關鍵詞] 瑪曲草原 生態保護 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 F3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6-0245-01
1 瑪曲草原環境概況
1.1 自然環境概況
位于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瑪曲縣,自古以來,就以其豐富的物產而得名。而處于瑪曲縣上的瑪曲草原因位于青藏高原東部,屬于典型的高寒大陸氣候,夏季高溫少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極端惡劣氣候本該使瑪曲草原環境惡劣,但因為千百年來地少人稀導致了該地形成了大面積的完整的濕地,使得瑪曲草原成為黃河上游有力的生態保護屏障,為黃河上游水質的凈化,以及改變黃河下游泥沙淤積的情況提供有力支撐。瑪曲草原優越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無數物種,草原內物種豐富,因為濕地供給充足的水源,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和繁盛的草場。草原內擁有眾多稀缺動植物,例如雪豹、野盤羊、黑頸鶴、冬蟲夏草、紅景天、甘青烏頭等。
1.2 人文社會概況
瑪曲草原處于甘南少數名族自治區內,下屬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在這里,牧民群眾對佛教的虔誠信仰,無處不在的自然崇拜,使得藏族的傳統宗教活動也由此得以蓬勃發展。瑪曲草原也是甘南地區少數名族一個重要的聚集區,發達的游牧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牧民在草原內能獲得豐富的物質生產資料。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和地域文化的悠久使得瑪曲草原的旅游業近年來空前發達,旅游業帶動草原內人們的經濟增長,每年舉行的藏族風情的特色旅游項目,導致近年來瑪曲草原內人口急劇增加,這也是瑪曲草原近年來生態問題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瑪曲草原生態問題概況
2.1 草地鼠蟲害問題
瑪曲草原近年來急劇增加的鼠蟲害問題,對瑪曲草原的生態建設提出了一個難題。自1983年至2001的調查資料顯示,瑪曲縣遭受鼠蟲害影響的地區就上升到全縣的19.40%,瑪曲草原的蟲鼠害問題影響面積廣,遭受災害的人民群眾人數多,造成的影響危害大,并且還有逐漸滿眼的風險。因此要十分重視瑪曲草原的蟲鼠害問題,從源頭抓起,為瑪曲草原的生態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過度放牧導致近年來瑪曲草原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蟲鼠害問題只是表象之一,要認識到瑪曲草原對黃河的重要影響,從源頭開始防控蟲鼠害,減少生態破環對當地牧民帶來的經濟損失。
2.2 草場退化問題
據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瑪曲縣90%的天然草場都出現了土地沙化嚴重、牧草質量下降等一系列的草場退化現象,其中出現最多的是中度以上的草場退化,其次是重度草場退化,沙化面積逐年增加,并且沙化擴張速度也是明顯加快。這直接改變了瑪曲草原的植被結構,使得優良牧草的數量大大減少,加劇當地的荒漠化,破壞了完整全面的天然濕地,使得草場的水資源供應短缺,使得瑪曲草原的草場退化成為一個惡性循環。草場退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的增加,旅游業的發展有利有弊,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口密集也在加劇著瑪曲草原的生態環境破壞,草場退化因此使得瑪曲草原的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當地牧民陷入生態失衡的怪圈。
2.3 草畜矛盾突出問題
近30年來,占瑪曲縣89.50%的天然草場面積急劇退化,使得瑪曲草原近年來的草畜矛盾激化,優質牧草的減少導致草原載畜量也隨之減少,游牧業是瑪曲草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瑪曲草原生態環境的惡化間接影響了當地牧民的經濟收入。瑪曲草原生態問題頻發,導致該地區內部的生態調節系統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牲畜與草場關系不協調,多年來形成的粗放型游牧業模式,對草場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嚴重阻礙。優良牧草的減少,土地再生能力的減弱,使得草原的自我生態調節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3 瑪曲草原可持續發展對策
3.1 加快推進畜牧業發展模式的轉變
要改變瑪曲草原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首先要明確認識到加強草原保護的緊迫性。面對每年依舊在上升的草場沙化現象,要從源頭上改變瑪曲草原內過度放牧的局面,使牧民認識到轉變畜牧業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按照保護優先、加強建設的可持續利用方針,更能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平衡。瑪曲縣享有生態保護補助的福利,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緩解瑪曲草場生態失衡的局面,也對轉變牧民粗放型放牧方式起著重要作用。
3.2 完善健全的監督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草場監管制度,要因地制宜的劃分草場區域,起到指導示范的先例作用,相關部門應抓緊制定相應的保護制度,推動瑪曲草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規范性建設。縣級部門應切實落實具體管理工作,進行瑪曲草原每年的載畜量的檢查核定,推行劃區輪牧、休牧和禁牧的制度,推動瑪曲草原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化建設。
3.3 建立完善的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應該按時對瑪曲草原進行生態環境的測評檢查,從源頭抓起,從身邊預防,為瑪曲草原的生態安全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管理監督體系,為瑪曲草原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制度保護。建立完善的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建立完善的瑪曲草原生態分布圖,為因地制宜,合理開發提供一個科學的保障。
4 小結
近年來,瑪曲草原的生態失衡,不僅對瑪曲縣內的自然社會環境產生了影響,更是導致了黃河水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端正治理瑪曲草原生態問題的態度,明確治理瑪曲草原生態問題的嚴峻性。本文從瑪曲縣的實際情況出發,運用科學的研究手段和數據分析,對瑪曲草原出現生態問題的原因進行了深刻探討,就預防和建立監管制度進行了條理化分析,得出了只有推動瑪曲草原內粗放型經濟模式的轉變,建立健全完善的草場監督制度,并且要建立完善的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才能從源頭上控制瑪曲草原生態失衡的問題,促進瑪曲草原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慶輝. 高寒牧區草原保護制度研究[D].甘肅農業大學,2012.
關鍵詞:生物;入侵;管理
中圖分類號: X171.1 文獻標識碼:A
1生物入侵的定義和危害
1.1定義
生物入侵的定義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由埃爾頓首先提出,他將生物入侵定義為:在一個特定區域生存的生物通過某種途徑進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并在新區域生存繁衍擴散下去,且這種狀態是持續的。生物多樣性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是否平衡的一個重要的標準,物種滅絕現象的產生、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首先當然是因為自然環境的破壞,但是除了這個第一因素之外,生物入侵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因素。這樣的入侵環境基礎是全球化的,如此造成了全球生物系統趨于等同化現象的產生。
1.2危害
受到交通運輸發展的影響,全球的交流日益加深,因為人員的往來頻繁,其他生物在人類進行交流的同時也隨之擴散到更遠的其他的區域,而近年來這種速度正不斷的加快。非正常的生物擴散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諸如生態平衡被打破,人類的健康受到了威脅,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
在新的生長環境中,新進的物種由于沒有天敵的存在,繁殖不會受到限制,于是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里將生存環境擴展到最大,進而危害和侵占了本土生物的生活空間,這種侵占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同時也是資源的。
于是,人們開始意識到,生態環境被破壞不僅僅是由于人們日常生活生產所產生的廢物超標對于壞境的破壞,因為生態環境不僅僅是由自然環境構成,生物環境同樣至關重要,生物多樣性,生物的穩定等都是重要因素,而生物入侵造成的大范圍的持久性的環境威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種令全球生物同化的生物污染增長繁殖速度之快超出了人們的預測,有的甚至會呈現爆發式的擴散。除了表面的危害之外,入侵物種和本土的物種可能會排除生殖隔離進行,這樣就會產生基因交流,但是由于不確定基因交流的后果,如此一來這種基因上的侵襲也許會造成比化學或者物質污染更大的威脅,這種不確定的威脅的隱蔽性決定了這種生態危害的長久性。
1.3對人類健康的威脅
由于物種對于環境的不適應,也許在新的環境中由于各種條件的變化,也許會造成微生物或者病毒的變異產生新的病原體,從而直接威脅人體健康。
目前我國的物種保護情況堪憂,據近年來的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目前已經發現的有害外來生物已經達到了一百六十三種,其中植物一百零七種,昆蟲三十二種,病菌二十三種。
2 森林環境
2.1良好的森林環境
良好的森林環境對于生態環境的保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土地面積需求的增加,森林隨著土地開發和木材的采伐,逐步退化。森林面積的減小帶來了諸多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生物種類的減少。各種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人類開始意識到過度的破壞森林環境對于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制約。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人們對于森林健康進行了初步的認識,從九十年代開始完善了這一思想。森林環境的改善成為了環境保護的新課題,對于森林的樹木病蟲害以及火災等預防工作也進入了系統全面化時代。
2.2保護措施相對比世界森林的普遍情況,我國的森林環境的多蟲害和火災,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一下幾個原因。
過度采伐,森林退化。過度采伐,使大量原始森林、混交林、復層林轉變成人工林純林、次生林和單層林,使森林生態系統功能下降,導致森林病蟲害頻繁發生。
森林結構單一。主要是由于很多林木區是由人工種植,林木種類結構單一,病蟲害一旦發生就很容易呈現區域化狀態,這種及其不穩定的林區容易遭到爆發性的損失。
撫育管理不及時,森林抗性降低。由于中幼林撫育成本較高,撫育材價值較低,林農沒有撫育的積極性,致使我國現有的大面積中幼林沒有能夠按照技術規程要求及時進行撫育,林內存在大量病弱木,致使一些經濟林生長不良,導致森林抗性降低,為一些病蟲害和惡性雜草的入侵創造了機會,嚴重地影響了經濟林的正常生長,致使一些森林很少甚至沒有收益。
外來生物入侵,對森林資源造成嚴重危害。
森林生境惡化,以及氣候異常,致使樹木長勢減弱,甚至死亡,導致林業有害生物侵入。
在法律上,規定森林病蟲鼠災害防治由林農承擔,這種規定及不合理:森林為社會提供了巨大的生態效益,林農為此犧牲了自己的經濟利益,林農不但得不到生態補償,反而還要承擔森林健康的保健責任,導致林農防治積極性很低,致使森林災害防治工作得不到很好的落實。
因此,要確保我國森林健康,必須采取科學的策略和措施,實現林業有害生物可持續控制。
3 林業有害生物管理
3.1重視公眾宣傳,促進全民預防
加大宣傳力度,讓公民知道外來有害生物的危害和加強外來有害生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公民參與有害生物預防與管理的自覺性,鼓勵公民發現疫情,積極向政府舉報違規行為,并積極參與撲滅疫情、防止有害生物擴散蔓延。
3.2加強森林植物檢疫,嚴密防范外來生物入侵
進一步加強森林檢疫工作,是防范外來林業有害生物入侵的關鍵途徑。因此,筆者建議,一方面要加強省以下森防機構建設,提高其經費投入,增強其技術力量,提高其技術水平和行政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國際合作,對檢疫對象的確定標準要與國際接軌,重新審定我國森林植物檢疫對象名單,根據危害大小進行風險評估,并重新排序予以公布,督促政府及早對有檢疫對象分布的地方劃定疫區,實行疫區管理,及早根除疫點。
3.3強化森防行政管理職能,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管理
進一步強化森防行政管理職能,尤其是加強縣一級森防機構能力建設,提高森防行政執法水平,加大打擊森防違規行為的力度,將森防機構目前的病蟲害防治職能及早轉變為林業有害生物管理和維護森林健康,從而全面提高我國的林業有害生物管理水平,及時監測、預報、撲滅林業有害生物害情,防止外來或本土林業有害生物疫情擴散。
目前,我們使用的還是1980年的森林病蟲害普查數據,這些年來,我國一直沒有開展系統的林業有害生物普查。為此,筆者認為,這次全國林業有害生物普查工作,還要更進一步加大力度,尤其是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延長普查時間為4~5年,提高普查質量,獲得更多的數據。這次普查之后,林業有害生物普查,應該結合森林資源清查,定期進行,及時更新林業有害生物數據,更好地為林業有害生物管理服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