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摘要:本文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并結合已有研究,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進行了梳理,并結合相應的教育原則,據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不斷地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將在滿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時,開始關注個人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學生家長來說,特別是初中生家長來說,他們在關注自身的同時,也在關注自己孩子身上的變化。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變化沒有做好準備,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怎么越來越不聽父母的話了,諸如此類的困惑,教育界在進行思考。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漸被大家關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結合我國初中教育的特點,且根據已有研究我們得出,我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鄉差異。
對于現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參差不齊來形容。在部分有條件的學校,有經過專業培訓過的專職心理老師,通過他們開設心理健康課這樣的方式來實現的這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對于大部分學校,特別是二級城市以下的眾多學校來說,具有兼職心理健康老師的學校可謂是鳳毛麟,特別是農村初中,絕大多數學校沒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課程。
(2)心理健康教育課安排較為隨意且內容不系統。
在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級中學,利用班會課或者德育課時間進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無固定的心理健康課時間。關于初中生的適應問題、性教育、學習方法、自我接納、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課程內容涉及得較少。而初中階段,學生由于學習內容、生理心理發育、學習生活環境等因素發生較大的變化,會出現或多或少的不適,需即使進行指導和疏通。而現有課程安排并未過多考慮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對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學校而外,家庭發揮著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學生除了學校而外另外一個長時間生活學習的場所,因此,家庭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我們的實際情景當中,更多家長因為工作、自身等諸多主客觀原因,對于學生教育的關心更多體現在對學習成績的關注。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關注度遠不及對學習成績的關注,由于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而與此同時父母步入中年期,這個時期的成人要面對來自事業、生理、心理的特殊時期,因此極易產生沖突。而這個時期的沖突的處理又將影響親子關系的發展,進而影響到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發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初中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期促進其全面發展。簡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促進初中生發展為最終目的。根據對已有的研究分析,我們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則。
(1)普及性原則。現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種種限制,普及性不強。而初中生在成長過程中由于身心發展以及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更多的心理關懷。我們對于問題學生需要重點關注,但與此同時不能忽視對其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為學校學生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證。
(2)發展性原則。由于初中生所處于的成長階段,對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必須采取發展的眼光。初中是學生成長迅速的階段,這種成長不僅限于身體上的成長,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長。因此,對待學生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叛逆等行為不能簡單地以好與壞來定性,以免造成對學生的傷害。
(3)包容性原則。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其健康成長。對于有問題行為的學生,比如行為退縮、學習障礙等方面的學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理解與包容,會促進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有助于學生敞開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潤物細無聲。
(4)活動性原則。根據初中生的特點,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該增加活動課程內容。活動的設計需要緊扣主題,趣味性強且具有思考性,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去領悟成長。與此同時,活動需要遵循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期在得以較為充分的發展。
(5)指導性原則。初中階段是青少年出現成長的煩惱較為集中的時期,他們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導性建議。此外,初中階段也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塑造的一個重要時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帶有一定的指導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據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我們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課程、專題講座、個體輔導、團體輔導、科普小冊子等形式進行。
(1)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專門老師的教授,結合生理衛生知識講授情緒情感、學習策略、人際關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內容。以便學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狀況,正確地處理學習、生活中所出現的各種心理困擾。由于課程的開設,可以使得絕大部分學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專題講座。學校應定期舉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講座,講座的內容主要涉及情緒、學習、人際、性心理等。讓學生更多的選擇余地,讓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講座。讓學生在較強動機的驅使下,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開展個體心理咨詢。學校需要開設專門的心理咨詢室,讓出現心理困擾的學生能在學校里面找到一個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決相應的問題。個體心理咨詢需要有專門老師負責,該老師需具備一定的心理咨詢經驗,對于普通的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別能力。此外,建立相應的心理檔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團體輔導工作是當今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個重點,對于集中解決部分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有時間、受眾、效果等方面的優勢。同時,團輔中的各種活動可以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自我探索與思考中來,到達積極參與積極成長的目的。團體輔導工作可以是專題團體輔導,也可以是團體咨詢,同時在我們的學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團體輔導的理念。
(5)科普小冊子的編制。學校可以編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冊子發放給學生,里面應包括情緒調節、人際交往、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內容,便于學生及時自我調節。也是心理問題預防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措施。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本文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并結合已有研究,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進行了梳理,并結合相應的教育原則,據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不斷地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將在滿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時,開始關注個人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學生家長來說,特別是初中生家長來說,他們在關注自身的同時,也在關注自己孩子身上的變化。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變化沒有做好準備,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怎么越來越不聽父母的話了,諸如此類的困惑,教育界在進行思考。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漸被大家關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結合我國初中教育的特點,且根據已有研究我們得出,我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鄉差異。
對于現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參差不齊來形容。在部分有條件的學校,有經過專業培訓過的專職心理老師,通過他們開設心理健康課這樣的方式來實現的這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對于大部分學校,特別是二級城市以下的眾多學校來說,具有兼職心理健康老師的學校可謂是鳳毛麟,特別是農村初中,絕大多數學校沒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課程。
(2)心理健康教育課安排較為隨意且內容不系統。
在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級中學,利用班會課或者德育課時間進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無固定的心理健康課時間。關于初中生的適應問題、性教育、學習方法、自我接納、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課程內容涉及得較少。而初中階段,學生由于學習內容、生理心理發育、學習生活環境等因素發生較大的變化,會出現或多或少的不適,需即使進行指導和疏通。而現有課程安排并未過多考慮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對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學校而外,家庭發揮著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學生除了學校而外另外一個長時間生活學習的場所,因此,家庭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我們的實際情景當中,更多家長因為工作、自身等諸多主客觀原因,對于學生教育的關心更多體現在對學習成績的關注。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關注度遠不及對學習成績的關注,由于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而與此同時父母步入中年期,這個時期的成人要面對來自事業、生理、心理的特殊時期,因此極易產生沖突。而這個時期的沖突的處理又將影響親子關系的發展,進而影響到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發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初中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期促進其全面發展。簡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促進初中生發展為最終目的。根據對已有的研究分析,我們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則。
(1)普及性原則。現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種種限制,普及性不強。而初中生在成長過程中由于身心發展以及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更多的心理關懷。我們對于問題學生需要重點關注,但與此同時不能忽視對其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為學校學生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證。
(2)發展性原則。由于初中生所處于的成長階段,對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必須采取發展的眼光。初中是學生成長迅速的階段,這種成長不僅限于身體上的成長,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長。因此,對待學生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叛逆等行為不能簡單地以好與壞來定性,以免造成對學生的傷害。
(3)包容性原則。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其健康成長。對于有問題行為的學生,比如行為退縮、學習障礙等方面的學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理解與包容,會促進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有助于學生敞開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潤物細無聲。
(4)活動性原則。根據初中生的特點,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該增加活動課程內容。活動的設計需要緊扣主題,趣味性強且具有思考性,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去領悟成長。與此同時,活動需要遵循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期在得以較為充分的發展。
(5)指導性原則。初中階段是青少年出現成長的煩惱較為集中的時期,他們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導性建議。此外,初中階段也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塑造的一個重要時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帶有一定的指導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據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我們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課程、專題講座、個體輔導、團體輔導、科普小冊子等形式進行。
(1)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專門老師的教授,結合生理衛生知識講授情緒情感、學習策略、人際關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內容。以便學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狀況,正確地處理學習、生活中所出現的各種心理困擾。由于課程的開設,可以使得絕大部分學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專題講座。學校應定期舉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講座,講座的內容主要涉及情緒、學習、人際、性心理等。讓學生更多的選擇余地,讓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講座。讓學生在較強動機的驅使下,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開展個體心理咨詢。學校需要開設專門的心理咨詢室,讓出現心理困擾的學生能在學校里面找到一個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決相應的問題。個體心理咨詢需要有專門老師負責,該老師需具備一定的心理咨詢經驗,對于普通的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別能力。此外,建立相應的心理檔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團體輔導工作是當今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個重點,對于集中解決部分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有時間、受眾、效果等方面的優勢。同時,團輔中的各種活動可以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自我探索與思考中來,到達積極參與積極成長的目的。團體輔導工作可以是專題團體輔導,也可以是團體咨詢,同時在我們的學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團體輔導的理念。
(5)科普小冊子的編制。學校可以編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冊子發放給學生,里面應包括情緒調節、人際交往、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內容,便于學生及時自我調節。也是心理問題預防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措施。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現狀;策略
在對一些初中的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一些學生存在厭學情緒,生活的態度是比較消極的,膽子比較小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初中生正是因為存在的這些心理問題,導致了學習效率的低下和厭惡生活[1]。因此,初中教育應該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構建一個健康的環境。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焦慮
初中生的學習壓力是比較大的,總是擔心自己的考試分數,擔心自己的學習成績會下降。一些初中生甚至因為擔心自己的考試分數整夜失眠。時間久了,初中生的睡眠質量就會下降,學習成績也很難提高。還有一些初中生在考試之前是比較焦慮的,總是擔心考題是不是簡單,這就是很多學生的考前焦慮癥。基于初中生存在的這些學習壓力,初中生開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焦慮問題[2]。一些初中生開始對自己周圍的環境變得敏感,在平時會感覺恐慌和煩躁。
(二)自卑
自卑是很多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自卑在性格內向的學生中比較普遍。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總是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沒有任何優點。這些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是不勇敢解決問題的,而是選擇逃避困難。例如,一些學生在考試后考取的分數是比較低的,這些學生不僅不會積極反思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而是選擇逃避,認為自己學習成績是班級中最差的,自己處處不如別人。時間久了,這些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放任自己的學習。這些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是不愿意和教師和同學交流的,因為他們感覺自己是最差的,是缺乏和別人交流的勇氣的。
(三)社交恐慌
交際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能力,但是一些初中生卻是有社交恐慌問題的,主要體現為與家人、老師、同學在一起交流時感覺是不自在的,這些學生在和別人交流時,對別人的言行舉止是比較敏感的,如果別人不經意說的話是很容易中傷自己的[3]。例如,兩個學生在一起聊天,如果一個學生是有社交恐慌問題的,那么如果對方無意中說了一句諷刺的話,那么這個學生是會感覺自己的尊嚴被損壞,就會陷入深深的痛苦中。還有一些學生在與人交流時感覺是比較害羞的,不敢看對方的眼睛。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進策略
(一)運用人性化的教學策略
學生的焦慮問題是因為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產生的,所以教師應該對癥下藥,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壓力。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運用人性化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構建一個和諧、輕松、愉快的課堂。例如,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方式,讓學生之間一起探究知識的奧秘,讓學生在多媒體課件中通過觀看圖文并茂的課件,感受知識的趣味性。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的課堂,讓學生感受知識就在生活中。教師通過運用人性化的教學策略,可以減輕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這樣學生的身心可以得到放松。
(二)師生真誠溝通,讓學生增強自信
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是有愛心的,可以和學生真誠溝通。教師在面對那些自卑的學生時不應該是用鄙視的眼神,而應該是用愛滋養他們,像朋友一樣關注他們的內心最脆弱的地方,鼓勵他們戰勝困難。教師可以定期和一些自卑的學生進行深入交流,耐性傾聽學生的苦惱,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4]。例如,一些學生的學習成績是比較差的,所以感覺自己是個無用之人,生活的態度也是消極的。教師可以在了解了學生的苦惱后,幫助學生分析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這些學生就會發現,雖然自己的成績是比較差的,但是自己唱歌是好聽的。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就能認可自己,慢慢就能增強自信。
(三)開展實踐活動,改變學生的社交恐懼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實踐活動,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參加活動中慢慢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的活動,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做志愿者的過程中有很多與人交流的機會,這對學生來說是極好的鍛煉。教師還可以在假期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學生可以去一些公司做兼職,學生通過做兼職可以接觸形形的人,可以學會如何與人溝通。教師做好了這些工作,學生就可以通過鍛煉解決自己的社交恐慌問題。
21世紀,不僅需要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也是需要身心健康的人的,一個人的身心是健康的,才能在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中勇敢克服所有挫折,才能處理好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相信,在初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將會培養出社會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永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6.
[2]周靜.關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J].湖北招生考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