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臨床科研研究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中醫兒科學; 中醫教育學; 研究生; 臨床能力
中國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教育制度后,1981年正式招收攻讀中醫藥碩士研究生至今已近30年。中醫研究生教育也從以加強中醫基礎理論學習和中醫基本功練習,培養師資為主;到強調現代科研及科學技術的學習;再逐步到重視臨床和綜合研究能力培養的過程[1]。進入21世紀,中醫面臨著繼承、發展、創新的挑戰,而中醫研究生的培養和出路也正在受著各方面的考驗,尤其是中醫兒科研究生。
兒科與其他諸科有許多不同之處,首先為“啞科”,小兒不能言語,不能表述自己的病情;其次,因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發病容易,傳變迅速,稍有不慎,即有生命之虞,故兒科實屬高風險學科。而在當前經濟社會的背景下,兒科醫生在各級醫院中都存在著風險高、付出多、收入相對偏低的現狀,無法與大科室相比,中醫兒科隊伍呈縮小態勢;因此也影響了中醫兒科研究生的生源。
目前,中醫兒科研究生來源大致可分為:(1)中醫本科生直接考研;(2)從其他學科轉來(如本科是針灸、推拿專業考研到兒科);(3)從臨床考入(多數是其他專業)。因此中醫兒科研究生普遍存在著專業思想不鞏固、專業基礎不扎實、缺少臨床經驗等先天不足的狀況。要使中醫兒科得到很好地繼承、發展和創新,做好兒科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是關鍵。中醫兒科高層次的人才,應該就在這些人員中產生。筆者認為中醫兒科研究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培養。
1 加強思想素質教育,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觀
祖國醫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醫兒科學是祖國醫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數千年來它隨著中醫學的發生、發展、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小兒雖然有“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發病容易,傳變迅速”的特點,也有“生機蓬勃,發育迅速”“臟氣清靈,易趨康復”的優勢。在當前獨生子女為多的社會背景下,兒科工作者肩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因此兒科醫生應更有愛心、仁心、責任心、奉獻之心。兒科研究生應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觀,不為名利而動,培養“大醫精誠”的思想境界,才能潛心學術,專于臨床[2]。
2 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精神,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學會與兒童和家長溝通的技巧
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取得患兒和家長信任的基礎,也是和患兒及家長溝通的基礎,因此應培養學生尊重患兒及家長,認真、耐心地聆聽他們的訴說,關心患兒的生活,樹立以患兒為中心,急患兒所急,全心全意為患兒服務的思想意識。學生在診療中培養與患兒及家長的溝通能力,是走入臨床的第一關。所謂溝通能力和技巧:一是要取得家長和患兒的信任,要有親和力、親近感,消除患兒害怕、恐懼、陌生的心理。這就要培養學生敢于溝通的能力,要加強自身心理素質的訓練,尤其是平素性格內斂的學生,則更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二是要有適當的溝通技巧,要加強醫學心理學的學習,了解患兒及家長的心理狀態及要求;要有耐心,循循引導,以進行有效的溝通,盡量獲取完整、真實的患兒信息,這是臨床診斷的關鍵之處。同時要多讓學生參與疾病的宣教活動,以提高與患兒、家長的溝通能力。
3 加強基礎知識的培養,融通中西醫學
在中醫本科教育中,兒科學雖屬必修課,但多數學生對小科知識并不重視,況且中醫兒科研究生中還有從其他專業轉來的人員,故往往進入中醫兒科研究生學習的學生,中醫兒科學基礎并不扎實,現代醫學的基礎則更薄弱。因此在臨床帶教中則更應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做為研究生不僅要有中醫學科扎實的基礎,而且要把本學科的現代醫學基礎做為必修課。只有牢固掌握中、西醫學基礎,融通中西,才能體會中醫的優勢,尋找到本學科的突破點,更進一步學好中醫;并且在兒科臨床碰到危重癥時,才能處事不慌,臨危不驚,穩妥處之。
4 培養熟練的臨床診療、操作技能和臨床思辨能力
兒科臨床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別是:小兒語言溝通困難,只能通過家長的講述及醫生的四診合參,得以診斷、治療。而在當前經濟發展迅速,物質條件豐富,以獨生子女為多的社會現狀下,家長對兒童溺愛有加,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欲望,使兒童的疾病趨于復雜,故對兒科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培養學生膽大、心細及嫻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檢查扁桃體,許多患兒都不能配合,而醫生快、準、熟練的操作尤為重要,要在患兒張開嘴的一瞬間,迅速將壓舌板送到舌根部下壓,充分暴露咽喉部后迅速抽出,才能不致漏診。臨床所見一些扁桃體化膿漏診,多數均是檢查不到位所致,因此要給學生多練的機會。目前在知情告知的狀況下,首先應取得家長的配合和理解;其次,中醫的望、聞、問、切在兒科更顯重要,要培養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的能力。如兒科的望診尤為重要,面色的紅、白、黃色,面部有否青筋暴露,在何位置;舌苔厚薄、白、黃、膩、滑;腹瀉、尿頻患兒的前后陰的狀況等均與疾病的診斷治療直接相關;要仔細觀察,從中尋找臨床診斷依據,疾病原因以指導臨床診療。而臨床思辨能力則是中醫兒科學研究生重點培養之處,中醫兒科診病,要通過四診合參,辨證施治以達到準確用藥,藥到病除的效果。如咳嗽痰多,苔白膩,本應是二陳湯證,但大便卻是干結的;又如感冒高熱,扁桃腺化膿,卻又大便溏瀉;這些都需要對臨床所得去偽存真,透過現象看本質,以求得出最合理的治療方案。老師在臨證中,如不能在當時作以解釋,也應在診后向學生講明,并指導學生對這些疾病進行臨床病例分析,以提高學生的臨床辨證能力,及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能力,使中醫兒科研究生一踏上工作崗位就能勝任臨床工作,做到與臨床的無縫接軌。
5 培養中醫兒科研究生的臨床科研能力,創新能力
既有臨床工作能力,又有臨床科研能力,掌握學科前沿知識,使學生到了臨床不僅能夠勝任臨床工作,而且具有學科帶頭人的培養潛質,經過若干年能在本學科載露頭角,帶領學科前進,這是中醫兒科研究生培養的目標。因此,在研究生學習階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科研能力。一是要培養學習了解學科動態、前沿信息的技巧,通過定時檢索,參加各類學術活動等以提高他們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和習慣;二是培養學生從臨床實踐和學習中發現本學科的新問題、突破點,激發科研思維靈感,尋找新的科研課題;三是在現有的科研工作中鼓勵獨立完成科研工作,在科研實踐中鍛煉提高,最終形成自己新的科研設想和進一步研究的新思路,使之成為高層次的中醫兒科臨床科研型人才。
6 加強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
作為研究生均已有專科方向,兒科疾病診療不僅需要有本學科的知識,尚應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如“哮喘”一病,往往不僅僅是單純的哮喘,哮喘患兒常同時兼有過敏性鼻炎、變應性皮炎等相關疾病,如果各專科都只治療本專科的疾病,就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此,不僅要掌握哮喘的治療,而且要了解過敏性鼻炎、變應性皮炎等疾病的病因、病機、治療原則,從整體考慮治療方案,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中醫兒科學的研究生,不僅要通曉自己所學專科知識和學科的前沿信息,還應了解相關學科的動態、基本治療,才能才能從多學科、多途徑尋找到學科的交叉點及突破口[3]。
總之,應把培養既有臨床工作能力,又有科研能力,掌握學科前沿知識,具有學科帶頭人潛質的人才,作為中醫兒科研究生培養目標,使中醫兒科學繼承、發展、創新、后繼有人。
參考文獻
[1] 陸蓮舫. 中醫研究生教育的發展[J].中醫教育,1997,16(3):78.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53
目前我國很多大型公立醫院及大學附屬醫院除了完成臨床醫療和護理任務外,往往還承擔著國家級、省市級等諸多科研課題。課題組成員中除了有研究醫師、檢驗師、藥劑師,往往還有護理人員的參與。隨著臨床研究在倫理、科學、效率等方面要求的日益提高,需要有專職的人員從整體上進行協調。臨床研究協調員(clinical research coordinator,CRC)在國外作為臨床試驗中的一員和一項專門的職業已有30多年歷史[1],最早出現在美國,目前在歐美、日本等國沒有CRC就不能進行臨床試驗研究。歐美CRC的專業背景以護士出身居多,通常有4~5年護理經驗轉職成為CRC,約占60%,其次是藥劑師15%~20%[2],因此通常CRC又稱研究護士,它的工作范圍除不能直接對病人臨床診斷與治療外,涉及到臨床試驗研究的各個方面[3],常受聘于臨床科室、課題組或主要研究者[4]。筆者根據近幾年從事研究護士的工作經驗,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將正在參與的河北省科技廳2012年度科研計劃課題——從“大氣失運”論治高脂血癥臨床研究中的作用及體會作如下報道。
1臨床研究開始前的準備工作
1.1熟悉科研課題研究方案研究護士在著手一個新的臨床試驗前,要認真學習研究方案[5]。對課題研究方案的學習是研究護士進行所有研究協調工作與管理的基石。從“大氣失運”論治高脂血癥,大氣失運為高脂血癥發病之源,痰瘀內生是高脂血癥發生發展的重要病理因素,高脂血癥基本病機乃大氣失運為本、痰瘀內阻為標。止麻消痰活血湯方中黃芪為君,益氣助運,遍運氣血;半夏、膽南星化濁祛痰,川芎、丹參活血通脈,為臣藥;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地龍、雞血藤、陳皮、烏梢蛇、全蟲共為佐藥,理氣化瘀、活絡通脈;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諸藥配伍,相得益彰,共奏益氣助運,化濁通脈之功。研究護士在開始臨床研究前詳細了解研究方案目的及理論依據,有利于從整體上理解該研究方案,便于在方案實施過程中與病人或家屬的溝通,有效的溝通,有助于提高病人或家屬的依從性,減少研究病例的脫落率。病人入組標準及治療方法也是研究護士應熟練掌握的內容之一。研究護士只有熟練掌握病人入組的標準,才能協助科研醫師篩選入組符合標準的病人;治療方法是該項科研的核心內容,研究護士掌握治療方法是對分組病人正確服藥的保障,對照1組給予血脂康膠囊(0.3 g/粒)2粒/次,2次/日口服。對照2組給予辛伐他汀20 mg,1次/日口服;治療組給予止麻消痰活血湯中藥日一劑,分2次溫服。掌握不同的治療方法,研究護士可以嚴格按照課題要求督促入組的住院及門診病人按時服用相應的藥物,提高臨床研究工作的準確性。
1.2協助醫師獲得病人的知情同意[6]在以病人為研究/試驗對象的科研領域,研究者必須獲得研究對象/參與者的知情同意。知情同意書是每位受試者表示自愿參加某一試驗的文件證明。向受試者及家屬解釋如何參加試驗及知情同意內容,常是研究護士的責任[7]。研究護士應向符合科研入組標準的病人詳細介紹科研目的、過程,可能得到的受益和風險、可供選用的其他治療方法以及病人權利和義務等;應特別向病人說明的是:病人可以拒絕參加本項科研,這不會影響他與醫師的關系,不會影響對他的醫療或其他方面的利益等;病人在充分理解這些信息后,自愿做出是否參與科研,以及在科研過程中是否退出的決定,病人簽字后由研究護士留檔保存。
1.3制定飲食指導內容,統一合理控制飲食不同食物可能對藥效產生影響,排空速率也不同,因此,受試者的飲食需根據試驗要求制定[8]。對血脂異常者而言控制飲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治療措施;對于血脂升高明顯者,在服用調整血脂藥物的同時,應以飲食治療為基礎,否則藥物的療效也將因不合理的飲食而降低,因此,對于入組的高血脂病人進行飲食的飲食指導是非常必要的。如根據高脂血癥的類型選擇適當飲食對于僅有血膽固醇增高而甘油三酯正常者,飲食中要限制膽固醇,應忌吃或少吃含膽固醇的食物,如動物大腦、脊髓、內臟、蛋黃、蚌、田螺、鮑魚、墨魚、魚子等,可適當食用膽固醇含量較少的瘦豬肉、牛肉、鴨肉、雞肉、魚、牛奶等,以補充營養;僅有血甘油三酯增高而血膽固醇不高者,飲食的注意事項有所不同,如糖類盡量少吃或不吃,戒酒等。制定統一的飲食指導,并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是研究護士管理入組病人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是得到客觀科研數據的前提。
1.4參與制定科研觀察表格,便于資料收集與整理研究護士與科研醫師根據科研課題的要求共同制作科研觀察表,該表共分4部分:病人個人資料、一般體檢項目、高血脂常見癥狀及體征觀察、化驗檢查。每個入組病人有3張上述表格,分別是治療前、治療4周時、治療8周時。由于本科研病例觀察時間較長,時間跨度達8周之久,研究護士為了能及時、合理地安排病人,制作科研進度一覽表,該表內容包括:病人姓名、電話、組別、治療開始日期、治療4周日期、治療8周日期、電話回訪日期、家庭訪視日期等信息。
2臨床研究過程中的作用
2.1對入組病人進行管理在整個臨床試驗過程中,研究護士負責管理臨床試驗,但更重要的是管理受試者[9],如對入組病人的飲食指導、用藥指導、采血前指導。聯絡與溝通是對病人進行管理的重要方式。
2.1.1飲食健康教育根據制定的飲食原則,具體指導病人飲食,強調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適當的飲食控制是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治療措施之一,同時防止高脂飲食對研究造成的誤差。
2.1.2用藥過程的管理[10]利用家庭訪視、電話回訪、復診等機會,講解在飲食調適的基礎上,堅持按醫囑服用降脂藥物的重要性,提高病人的依從性,并客觀記錄受試者用藥前后的反應,及時通報醫師。
2.1.3采血前指導飲食對血脂的檢驗結果影響較大,應指導病人遵循飲食指導的原則,合理控制飲食。采血前晚應避免飲酒,禁食12~16 h,禁食高脂肪類飲食,晨起空腹在平靜狀態下,肘部靜脈采血。某些病人兼服用如激素類、降糖類等影響血脂結果的藥物,研究護士應在采血后詳細記錄用藥情況,以便后期恰當評估藥物對化驗結果的影響。
2.1.4聯絡與溝通對入組病人進行登記,填寫科研進度一覽表;根據科研進度一覽表合理安排病人,并提前電話通知;每1~2周訪視住院病人、門診病人,并做好記錄;接待復診病人,安排病人進行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肝腎功能、血脂、心電圖等檢查,進行一般體檢項目檢查如測量血壓、脈搏等,觀察并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協助科研醫師完成不同時段科研表格的填寫。
2.2科研數據的收集與管理研究護士具備慎獨精神是保證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科學性、準確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的基礎措施之一,所有資料必須如實記錄,絕對不能隨意更改數據,更不能編造數據[11]。病人入組后,協助科研醫師評估病人病情,將用藥前、治療4周后、治療8周后的癥狀、體征、化驗及檢查結果如實記錄。為每位入組病人建立專屬資料夾,收集科研原始的相關文件如病人簽署的知情同意書,每個病人3個科研觀察表(病人個人資料、一般體檢項目、高血脂常見癥狀及體征觀察、化驗檢查)、病人醫囑單、相關隨訪記錄等。復印化驗檢查單,并按病歷要求黏貼,放入病人專屬資料夾,以備數據資料的核對。
3協助科研醫師研究結束時的工作
所有入組病人按照研究方案完成臨床研究后,研究護士把病人資料整理歸檔,為科研醫師下一步的數據資料統計分析及論文撰寫做好充分準備。嚴格管理病人相關資料,資料柜加鎖保管,規定只有參與該項科研的相關人員才能查看。
4體會
研究護士不同于病房護士,其工作與從事醫療方面的護理有著明顯不同。臨床研究護士的工作內容涉及到臨床試驗各個環節,包括試驗的前期準備,協助實施臨床試驗,試驗完成后負責書面文件的整理及協助安排必要的監察和稽查[12]。研究護士參與臨床科研研究,可以協助研究小組有條不紊地開展研究工作,預防或減少方案的偏離,在臨床試驗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協同作用,是整個臨床試驗的重要執行者及協調者之一,工作內容關系到研究結果的科學性、真實性和可靠性[13],同時緩解了研究者的壓力,研究者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臨床判斷、診療和方案設計上,病人也將獲得更到位的服務[14]。雖然研究護士在國外已有30多年的歷史,但在國內研究護士還是一個新興的專業,其工作職責及工作規范還未統一[15]。目前,僅在一些大型臨床研究機構或醫院有少量的專職研究護士,隨著醫學科學研究或藥物臨床試驗要求日益提高,研究護士的需求會越來越突出,因此,盡早開展研究護士的系統性和規范性培訓將成為試驗研究領域的行業需要。
參考文獻
[1]韓曉靜,閻昭.研究護士在藥物臨床試驗中的職責與作用[J].天津護理,2012,6(20):185-187.
[2]馬力.CRC現狀與職責[DB/OL].[2012-12-14].wenku.baidu.com.
[3]顧瓊華.研究護士在國內新藥臨床試驗中的現狀與進展[J].上海護理,2011,11(1):64-66.
[4]曹燁,洪明晃.中國臨床研究護士培養和管理模式探討[J].中國新藥雜志,2013,22(2):134-137.
[5]李娜.國外研究護士的工作內容和素質要求[J].天津護理,2013,21(2):139-140.
[6]李垚瑩,施宗平.研究護士在皮膚外用藥物臨床試驗中的作用[J].護理學報,2012,19(11B):52-55.
[7]丁少冰,邱惠玉,李愛軍.腫瘤專業藥物臨床試驗護理管理工作初探[J].中國實用醫藥,2011,5(21):178-179.
[8]耿燕.Ⅰ期藥物臨床試驗中研究護士在受試者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護理研究,2012,26(10):2847-2849.
[9]Poston RD,Buescher CR.The essential role of the clinical research nurse (CRN)[J].Urologic Nursing,2010(30):55-77.
[10]姜晶,林平.降脂藥物臨床試驗中的護理管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1B):62-63.
[11]楊春梅,黎艷艷.護士慎獨修養對藥物臨床試驗的意義[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5):1104-1105.
[12]郭新娥,趙玉斌,謝雁鳴,等.中藥注射劑醫院集中監測“三位一體”模式的建立[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8):2974-2978.
[13]沈彥,梁建妹,林荔.研究護士的角色轉換和工作模式探討[J].中國卒中雜志,2010,5(5):398-400.
[14]彭朋,元唯安,胡薏慧,等.藥物臨床試驗研究護士的隊伍建設[J].護理學報,2013,20(10A):27-29.
[15]江子芳,楊方英,劉麗華,等.藥物臨床試驗研究護士的培養與實踐[J].護理學報,2010,17(3A):38-40.
【關鍵詞】臨床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研究生培養;專業學位;科研能力;醫學教育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是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與臨床醫學本科生畢業后現階段采取的臨床醫師規范化培訓體系雖然是并軌進行,但培養的要求和目標不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目標是高層次的醫學人才,要求在臨床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科研能力發展,因此,如何將科研意識貫穿在整個規范化培訓過程之中,值得我們探索。
1以往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背景
我國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往往為6~12個月的脫產式課程學習,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實驗及論文的撰寫。這就導致了研究生在臨床輪轉的時間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來,臨床醫學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其臨床技能操作、臨床實踐經驗、臨床應變能力等臨床能力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為了扭轉這種“重科研、輕臨床”的培養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國家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六個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的文件。該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構建以“5+3”(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1-2]。正因為這項硬性規定使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在臨床專業型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全面啟動,這也充分保障了臨床專業型學位研究生在畢業后能夠具備較強臨床實踐能力以及掌握對本專業常見疾病的基本處理原則。通過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及考試,對于臨床專業型研究生而言,將會明顯提高個人的專科疾病診療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崗位上,成為一名“會看病、能手術”的名副其實的高級別高層次臨床醫師,同時對提升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整體實力具有積極長遠的意義[3]。
2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與本科畢業的規培生的區別
自2015年開始,新入學的所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同時成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培養模式將參照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六部門統一下發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這意味著對于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僅必須完成為期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還需要在碩士研究生的3年學制內完成科研論文的選題、資料收集、實驗、論文撰寫等工作。那么專業型醫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期間,由于所有的時間都在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他們又將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時間來完成科研論文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與研究生科研意識的培養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沖突呢?同樣的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束后,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與本科生畢業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如何在培養好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時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目標,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本科畢業后的住院醫師的培養著重于緊密結合臨床實踐,使其掌握臨床基本技能和實際的臨床工作能力。這為其將來能夠勝任日常的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4]。提高臨床實踐能力及掌握基本的臨床科研方法是臨床醫學專業型碩士的培養目標,研究生們還需要最終完成學位論文及答辯。因此,“規培”制度下的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是對醫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臨床培養的過程中,同時培養了科研能力、教學意識。研究生畢業后的視野和發展空間將明顯提升,為將來成為臨床、教學、科研全面發展的醫學高級人才打下夯實的基礎。
3如何在臨床輪科中培養科研意識、完成科研課題
3.1避免臨床與科研脫節,科研課題緊密聯系臨床實踐
雖然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在臨床輪科,時間長達33個月,看似沒有多余的時間脫離臨床去完成科研課題,但如果引導研究生在臨床實踐中尋找科研課題的靈感,帶著科研意識去開展臨床工作,例如發現手術技巧的改進、臨床藥效的評估、臨床疾病數據的分析、某些疾病臨床進展的機制等等,只有在臨床工作中尋找科研課題,讓科研結果能直接解決或說明臨床中的實際問題,才能真正讓臨床與科研緊密相連,并給科研課題帶來許多亮點。要徹底改變“科研就是去實驗室做實驗”的想法,就要建立“在臨床實踐中完成科研課題”的觀點。
3.2完善臨床醫學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機制
通過完善科研專項基金的設立、科室專科業務學習、積極開展專家科研講座、提供平臺交流科研成果和激勵相關科研人員等幾個方面的措施[5],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模式。專項研究基金能夠提高臨床研究生申請課題、參與科研的積極性;以科室或小組為單位,進行科研交流,組織論文閱讀,是提升專業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徑[6];國內外相關專家定期展開的科研專題講座,能拓寬研究生的視野,了解臨床科研的前沿知識,激發科研的靈感,建議把聽取科研講座納入研究生培養體系考核環節;醫院也應當積極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平臺,除了邀請專家學者來院授課,研究生也可以彼此在臺上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學術氛圍;一旦臨床專業研究生發表了高質量的論文、或者協助導師申報了相關課題。研究生管理部門將對研究生及相關人員給予足夠的獎勵,徹底去除以往某些“富臨床、貧科研”的錯誤思想,激勵研究生們臨床科研齊頭并進。
3.3加強對研究生導師的遴選
選擇一批具備較強臨床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導師,導師的素質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對研究生導師開展“雙軌培養”模式的宣傳和學習,加強指導教師的帶教能力。此外學院還可以為研究生配備一到兩位副導師,并采取導師及副導師聯合培養的機制來強化研究生的培養。傳統的高級導師是主導師,他往往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較強的科研能力,能指導和督促研究生在臨床、教學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發展。副導師可以是醫學院或醫院中從事科研的老師,主要負責傳授科研理論知識和指導科研實踐[7]。當然副導師也可以是研究生在輪科期間的帶教老師,他們不但能直接教導研究生臨床實踐技能,也能開拓研究生在跨學科及多學科等方面的科研思路。副導師還可以大膽選用具備較強科研能力的年輕博士,讓他們來帶動研究生的科研意識的提高。研究生入學后,導師應定期召開研究生組會,了解研究生的輪轉學習情況,并督查學生科研工作完成情況,從而及時發現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或不足,以此入手來培養研究生的臨床科研能力。
3.4適當調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培訓考核方案和科研課題
高校在探索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新模式時,需要建立相應的科研考核評價體系,良好的科研氛圍才能激發學生們的科研熱情[8]。合理安排和調整課程的上課時間,科研課題重在科研思維和科研意識的考核,基礎醫學研究將不再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課題的主要方向,而與臨床密切相關的治療方法評價、手術效果分析、新技術療效利弊、臨床數據的統計、跨學科間的關系等等都可以成為科研課題的亮點。讓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在規定時間內通過各種水平考試、臨床技能考核和學位論文答辯,將臨床專業碩士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將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與授予碩士學位相結合,使研究生在畢業時不僅獲得碩士學位證及畢業證,同時獲取執業醫師資格證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證。將臨床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緊密結合,讓研究生可以在臨床實踐中完成科研課題的選擇和研究,高效利用業余時間完成科研論文的撰寫,培養出具有良好科研意識的臨床醫學人才,這才是培養現代臨床醫學高級人材迫切需要的[9]。
參考文獻
[1]雷笑瑜,張勇,黃卓,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培養模式分析[J].現代醫院管理,2015,13(2):65-67.
[2]汪玲.“5+3”模式下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J].中國高校科技,2016(1):65-67.
[3]陳文娟,唐郢,李蓉.規范化培訓中臨床醫學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路徑探索[J].科教文匯,2019(21):95-97.
[4]肖志波,張淼波,滕雯,等.規范化培訓制度下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新思路[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3):103-104.
[5]顏汝平,平秦榕,梁劍偉,等.“雙軌合一”模式下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6,37(10):88-90.
[6]欒婷,李寧,王劍松,等.規范化培訓大背景下專業型研究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方法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4):29-30.
[7]莫小強,陶麗華,唐乾利,等.“雙軌合一”模式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探討[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6,30(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