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動畫電影發展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CG;三維動畫;3D特效;數字動畫技術
動畫這門綜合藝術自誕生以來,就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動畫”的概念經歷了無數次分離與融合,但動畫始終是融合了技術與藝術的雙重性質,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是沒有國界的世界通用語言。電影的發展史上,沒有哪一門藝術像電影一樣更依賴于科學技術,從電影誕生的那一天起,它的每次發展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從黑白電影到彩色,每一步無一例外的都打上了科技進步的烙印。影視藝術的里程碑式的分期往往是以技術為先導的。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用高科技制作的動畫類影片,逼真的表現手法和極富想象力的創意,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近年來,隨著計算機在影視領域的運用和軟件水平的不斷更新換代,數字動畫技術已完全融入了電影的制作領域,特別是運用了3D特效技術,將真人實景與動畫內容緊密結合起來,讓人難辨真假,實現了以前傳統電影領域難以實現的表現方式,極大增強了電影的藝術魅力,把電影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一、CG技術與電影
CG是英文Computer Graphic的縮寫,中文意為計算機圖形圖像。隨著計算機的與發展,CG技術創造了電影領域中的文化奇跡,許多導演在影片中都運用了CG技術塑造了一個個虛擬的角色。
1977年,美國導演喬治?盧卡斯導演了一部名叫《星球大戰》的科幻影片。片中運用CG技術創造了一個真實的虛擬世界,極大地豐富了影片的藝術觀賞性,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導演也因此名揚世界,科幻影片從此也成為電影的主流之一。當時由于沒有一家制作計算機特效的公司能為他的電影服務,因此他組建了自己的工業光魔工作室,用來制作這部電影所需要的特殊效果,從此計算機技術首次在電影中得以應用。片中運用的新技術大約有三百多項,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開創了全新科幻影片的先河。《星球大戰》的成功標志著人類已經向“真實的虛擬世界”邁出了極有建設性的一步。《星球大戰》運用CG技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導演在其后1980年和1983年分別推出了兩部續集。這幾部影片在1984年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由于當時計算機影像技術處于剛開發和較為初級的階段,三維計算機動畫也沒能很好運用到影片中,片中的怪獸由演員化妝扮演,外星人只能通過制造模型、電子控制和定格攝影來完成,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創作和影響了影片的真實程度。
二、三維動畫與電影
CG技術的運用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沖擊力,而三維動畫的運用為動畫電影揭開了新的篇章。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1991年詹姆斯?卡梅隆拍攝的《終結者2》成功塑造了首個全三維數字角色,并將真人演出的影像與3D數碼動畫完美結合,這也使得三維數字人物角色的造型更像真人,并有層次感。工業光魔影像特技制作工作室成功地為影片制作了令人難忘的特技效果,并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這也使CG技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從此,三維動畫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即CGI)越來越多的運用到各種類型的影片中,為創造完美的虛擬世界奠定了基礎。
2001年,由彼得?杰克遜執導的影片《指環王1》隆重上映。片中的特效主要由Weta Digital工作室擔任,其中的CGI影像留給人們完美的感覺,該片中的萬人戰斗場面給觀眾巨大的震撼力。CGI與微縮模型的結合,讓人分辨不出動畫和真實場景,再一次體現了數字技術的強大實力。片中運用了一種智能化的軟件,在演繹雙方作戰時,每個數字形象都會自動尋找對手,甚至還能做到打不贏就逃跑的場面。該片也獲得了2002年度的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三、3D特效與電影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2009年由卡梅隆導演的《阿凡達》上映了,這部耗時12年制作的科幻大片掀起了電影歷史上的第四次技術革命,預示著3D特效時代的來臨,也象征著真人與動畫技術結合的再次創新,使電影更具魅力。這部耗資5億美元,迄今為止史上最昂貴的影片,很大部分投入都花在了技術上。卡梅隆團隊自主研發的3D攝影系統,將3D特效再次推上一個新的境界。Weta Digital工作室運用為《阿凡達》研發并首次運用的特效技術―“攜帶式動作擷取設備”,用CG特技制作出了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10英尺高的藍色類人生物Na’vi族人,并與真人結合,逼真的詮釋了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掠奪潘多拉星球的礦產,與當地Na’vi族人大戰的場景。該片創下了27億美元的票房神話,并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2011年8月由導演魯伯特?瓦耶特攜手Weta Digital工作室傾力打造的好萊塢又一部科幻巨制《猩球崛起》上映了。從上映至今,依然保持了如潮的好評和強勁的票房。Weta Digital工作室再次運用“攜帶式動作擷取設備”,用CG電腦動畫制作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猩猩,逼真的詮釋了一場人類與猩猩的驚天動地的大戰。
“攜帶式動作擷取設備”采用了動作捕捉技術,將演員表演時在空間所產生的數據,轉換成數據模型,以之為骨架,在上面填上2D或3D角色的“血肉”,最終合成銀幕上活靈活現的角色。通俗地講就是:真人的動態表情、肢體語言經過電腦的處理或者合成后,變成虛擬人物形象的表現和肢體語言。上述兩部影片中的Na’vi族人和猩猩的鏡頭都是通過演員的表演進行捕捉完成的。特別是扮演猩猩的演員,他的臉上貼滿了紅外線感光點,頭上還頂著一個捕捉表情用的小攝像機,為的是最大限度地讓攝像機捕捉到他臉部豐富的表情變化,令電腦制作的圖像更加逼真。
導演魯伯特?瓦耶特認為:《阿凡達》的CG技術非常成功,我想在《猩球崛起》里再運用一些令觀眾耳目一新的技術。將之前《阿凡達》主要在棚內完成外景拍攝的模式,首次放在戶外、陽光下取景,真實的人物和真實的場景與CG繪制的栩栩如生的猩猩們在一起,令觀眾難辨真假。
電影藝術是一門綜合性藝術,除了有鮮明的主題外,還要有創新和領先的制作技術。數字動畫技術在當今電影創作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前傳統電影里難以想像甚至無法實現的內容,都可以通過運用CGI等技術,讓人們的幻想變成現實,因為電影藝術其實就是想象與真實的辨證統一。
參考文獻:
[1]劉志強.三維造型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6
[2]李崴,嚴曉亞.當幻想變成現實[J].電影評價 2011(6)
論文關鍵詞:奇幻風格;民族奇幻;國際奇幻
一、奇幻的本源
說到奇幻風格的“奇”,或可解釋為“傳奇”。那么,奇幻風格的小說就是“在幻想世界中發生的傳奇故事”。奇幻的本源,可上溯到古代神話和傳說。實際上,大部分奇幻風格的小說都脫不開古代神話的影子。黑暗之神降下災禍,英雄挺身而出,解救世界,這種情節在奇幻風格小說中最為常見。在奇幻風格小說中,人物經常要面對魔法、巫術,甚至與神力對抗;同時,又往往面臨著戰爭與和平、欲望與真情的痛苦選擇。人物自身,多數懂得超凡的法術、戰技,或是擁有罕見的神器法物;有些奇幻風格小說的主角根本不是人類,而是吸血鬼、半龍半人、精靈族等等。奇幻風格小說的這些設定,在令人物光華四射的同時,也把人物帶到激烈的矛盾糾纏中,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悲劇中。可以說,奇幻風格小說中的主角,幾乎都有著古典浪漫主義英雄氣質。其實那些古代傳說、史詩,實際上已是奇幻小說的雛形了。
二、奇幻風格的分類特點
說到奇幻風格,大致可分為西式和日式兩類。西式奇幻根源最深,從《魔戒之王》上溯到亞瑟王與圓桌武士,再到希臘、北歐古代神話,處處都有西方文化的烙印。這種文化體系與中國差異甚大,許多地方幾乎無法溝通。由于文化背景所造成的觀念隔閡,中國讀者接受起來稍嫌費力。但是,說到對英雄的敬佩,對英雄主義的追求、贊賞,全世界都是共通的。西式奇幻,通常分為“主流奇幻類”(Hign Fantasy)和“劍與魔法類”(Sword & Sorcery)兩種,前者比較注重文學性(如《魔戒之王》),后者則多偏重于冒險、戰斗,更象是“動作片”。日式奇幻,實際上是西式奇幻和日本文化結合的產物,而日本文化中又有中國文化的血脈。因此,比起西式奇幻,日式奇幻更容易贏得中國讀者的親近。再加上精彩動漫的輔助推廣,日式奇幻很容易就在中國闖開了一條路。日式奇幻,絕大部分是日本武士道精神、西式奇幻故事、中國謀略智慧的結合。文化根基較弱,但娛樂性強,人物塑造往往非常炫目。一些恐怖小說,以現代生活為背景,加入吸血鬼、狼人、鬼魂等元素,勉強可歸入奇幻類,或歸入奇幻小說與恐怖小說交界的邊緣幻想類。所謂“歷史架空”小說,通常是虛構出一個世界,或是一段歷史,然后以此為基礎創作傳奇故事,其中魔法、巫術、神怪內容并不多,基本采用歷史小說的手法來寫,人物能力也通常不超過正常人的極限。這類小說算是奇幻風格小說與歷史小說的交叉類別。
三、奇幻風格在將來的發展與預測
(一)奇幻風格在將來流行發展的五個理由
1、從內容品質上講,文學小說的最動人之處就是它的豐富的想像力,而奇幻小說可以說是表達人類想像力最豐富的形式,甚至可謂是想像力的極至。
2、從門類品種上講,目前國內引進出版的奇幻小說,幾乎都是西方經典的奇幻小說作品,全球銷量均超過數百萬冊,也上過《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
3、從文化傳統上講,中國并不缺少奇幻文學的傳統,中國人同樣不缺少想像力,《山海經》中就有半人半獸的描寫,許多的神話傳奇比如“天仙配”也是充滿了奇幻小說的魅力,只不過有時似乎斷了這個線索或傳統。
4、從時代背景上講,奇幻文學的最本質的東西或者說靈魂的東西是超越現實世界的想像力,這與人類追求自由、渴望自由的天性是相一致的。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了追求自由個性的時代,人們在解決了溫飽的基本需求以后,對于精神產品的需求表現了多樣性的選擇。
5、從渠道上講,奇幻小說在全世界走紅,最大的功臣當是網絡的作用,眾多的網絡游戲愛好者所熱愛的網絡游戲的背景,許多來自魅力無窮的奇幻小說,如我們所知道的《冰風谷》,就已經被游戲廠商改編成了網絡游戲在流傳。
(二)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對奇幻動畫電影的影響
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未來電腦動畫將向更逼真、更細膩的方向前進,必將對卡通及動畫影片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沖擊。
電腦動畫可以細分成兩類,一種是利用傳統手工來描繪圖像,但著色、剪緝以及特殊效果等后續工作借助電腦來完成;另一類則是指完全利用電腦制造出3D立體影像效果。不過,目前所出現的動畫影片,多數都是將這兩種手法交叉運用,以求呈現出最佳效果。
電腦動畫的出現及廣泛運用,是動畫片發展史上的一項重要革命。首先電腦動畫出現后,卡通及動畫片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過去傳統手繪動畫要拍出一秒鐘的畫面,需要由12到18張圖像連續構筑而成,非常麻煩;電腦動畫出現后,只要一張圖,就可以借助電腦的處理,將圖像作出不同角度的變幻,呈現出多元化的效果。
電腦動畫除了可以復制出多種的變化節省成本外,還有另一個顯著的優點,就是過去用過的人物、背景資料可以全部回收、再利用。如果制作單位要推出的《埃及王子2》,制作單位就是把第一集的檔案重新拿出來,加進新的想法后稍作變化,節省了許多制作成本。
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電腦動畫的領域越來越寬。除了電影中角色的表情可以更加千變萬化外,還可以將人物細畫,更見逼真和編導們的匠心獨具。因此,利用電腦動畫技術拍攝的個人風格電影會越來越多,導演有更多可想像與發揮的空間。
不過即使電腦動畫前景看好,但是傳統動畫也仍有其生存之道。動畫界人士說,傳統動畫片所擅長的藝術性、柔美、變化多端的線條是電腦動畫所欠缺的。以后的趨勢應該是兩者的互相結合,這樣才能把奇幻風格的動畫片不斷推向新的境界。
(三)民族奇幻與國際奇幻關系的預測
在網上對一些中小學進行的隨機調查中,當問及學生看過和知道的奇幻類作品有哪些時,學生們的回答是《哈里·波特》和《魔戒》,然后,有人想出還有《龍族》……學生們的回答紛雜而凌亂,但有一點卻驚人地一致:這其中沒有一部是屬于中國自己創作的奇幻作品。
這次調查顯然是不全面的,偏頗的,但這卻足夠反映我們的問題:我們國產的奇幻作品有幾部像《哈里·波特》和《魔戒》甚至《龍族》那樣影響廣泛?我們的奇幻作品到哪里去了? 轉貼于
一位叫五月的先生也在《金陵晚報》上感慨地撰文:“一本兒童讀物,首印500萬冊依然供不應求的事實,使其成為書界有史以來的一個奇跡,也使其它暢銷書在一夜之間黯然失色。當人們驚喜地發現《哈里·波特》使西方那些沉溺在電視、電腦面前的學生們重新喜歡上了看書的時候,我們不禁想追問,中國現代奇幻文學,何時能贏得如此眾多的小讀者?”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奇幻文學也走出了過去的封閉狀態,將國際交流作為存在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目前這種國際對話,還只是停留在國外優秀奇幻文學的翻譯引進層面上。對于國內奇幻文學作品,我們出版部門的包裝和宣傳顯然也做得不夠,根本就沒有過做《哈里·波特》這樣的手筆。其實國內也有很好的奇幻作品,像廣州作家班馬先生的《綠人》,講西南地區大森林發現微型智能生物人,送到廣州后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內容十分有趣,還牽扯到了環保和生態問題,既好看又有意義。
國內著名奇幻文學作家葛冰用“三多”來形容當前我國奇幻文學的創作形勢: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但他同時指出,“多多”并非“益善”,質量與數量的嚴重失衡導致龐大基數下精品寥寥,讓人耳熟能詳的作家、作品很少。
《哈里·波特》一書責編王瑞琴一針見血地說:“中國奇幻文學在想象力方面比較不盡人意。原因種種,我認為跟我們的作家下的工夫不夠有關系。如果他們也像羅琳那樣下工夫,我相信也能寫出震撼文壇的作品。因為我們有些作家并不缺少想象力和幽默感。另外,我們的出版社也應該給他們一些鼓勵和支持。人民文學出版社下一步就準備這樣做。”
在西方奇幻大舉進軍國內的現況下,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魔戒》一書在國內的推廣過程中,出版社打上了這樣一句用來招徠“生意”的口號——“被稱為西方的《西游記》”。《西游記》被作為了參照對象,這說明了我們奇幻傳統的幽深。
也許從這一點上,我們目前的奇幻創作完全應該有充足的自信重新振作。
其實,我們還有另一種自信的理由:我們的作品與國內讀者沒有文化的障礙。不管是《哈里·波特》還是《魔戒》,顯然它們遵循的還是西方的傳統,有很多神話和傳說的背景并不為一般讀者熟悉,就像我們的女媧造人,就像我們的精衛填海,就像我們的堯舜傳說,外國讀者能有幾個會較清晰地了解它們呢?
而這類民族神話和傳說卻往往都充當了奇幻文學的無須太多解釋的寫作大背景。
其實,在1941年,我國便推出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制作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奇幻動畫片,都在國際電影節大放光彩,令世界矚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誕生于1959年的中國水墨動畫,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表現手法曾讓世界為之驚嘆,被奉為國寶。日本動畫鼻祖手冢治蟲,就是因為40年前中國動畫片《大鬧天宮》首次在日本上演之后,他深深被其中“手持如意金箍棒、一個斤斗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形象所折服,才放棄醫生職業而拿起畫筆的,從而誕生出轟動日本、風靡中國的日本優秀動畫片《鐵臂阿童木》。
現在,國際奇幻動畫特別是日本、美國的卡通片泛濫中國市場,我們的動畫片卻難以走出國門。日本奇幻風格的動畫電影《最游記》,題材是以中國的傳統題材《西游記》作為藍本,創作人才是中國的人才,在中國制作,還賣給中國兒童觀看,卻讓日本動漫商賺了個缽滿盆盈,可見中國并不缺乏發展原創奇幻動漫的文化資源。
論文關鍵詞:奇幻風格;民族奇幻;國際奇幻
一、奇幻的本源
說到奇幻風格的“奇”,或可解釋為“傳奇”。那么,奇幻風格的小說就是“在幻想世界中發生的傳奇故事”。奇幻的本源,可上溯到古代神話和傳說。實際上,大部分奇幻風格的小說都脫不開古代神話的影子。黑暗之神降下災禍,英雄挺身而出,解救世界,這種情節在奇幻風格小說中最為常見。在奇幻風格小說中,人物經常要面對魔法、巫術,甚至與神力對抗;同時,又往往面臨著戰爭與和平、欲望與真情的痛苦選擇。人物自身,多數懂得超凡的法術、戰技,或是擁有罕見的神器法物;有些奇幻風格小說的主角根本不是人類,而是吸血鬼、半龍半人、精靈族等等。奇幻風格小說的這些設定,在令人物光華四射的同時,也把人物帶到激烈的矛盾糾纏中,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悲劇中。可以說,奇幻風格小說中的主角,幾乎都有著古典浪漫主義英雄氣質。其實那些古代傳說、史詩,實際上已是奇幻小說的雛形了。
二、奇幻風格的分類特點
說到奇幻風格,大致可分為西式和日式兩類。西式奇幻根源最深,從《魔戒之王》上溯到亞瑟王與圓桌武士,再到希臘、北歐古代神話,處處都有西方文化的烙印。這種文化體系與中國差異甚大,許多地方幾乎無法溝通。由于文化背景所造成的觀念隔閡,中國讀者接受起來稍嫌費力。但是,說到對英雄的敬佩,對英雄主義的追求、贊賞,全世界都是共通的。西式奇幻,通常分為“主流奇幻類”(Hign Fantasy)和“劍與魔法類”(Sword & Sorcery)兩種,前者比較注重文學性(如《魔戒之王》),后者則多偏重于冒險、戰斗,更象是“動作片”。日式奇幻,實際上是西式奇幻和日本文化結合的產物,而日本文化中又有中國文化的血脈。因此,比起西式奇幻,日式奇幻更容易贏得中國讀者的親近。再加上精彩動漫的輔助推廣,日式奇幻很容易就在中國闖開了一條路。日式奇幻,絕大部分是日本武士道精神、西式奇幻故事、中國謀略智慧的結合。文化根基較弱,但娛樂性強,人物塑造往往非常炫目。一些恐怖小說,以現代生活為背景,加入吸血鬼、狼人、鬼魂等元素,勉強可歸入奇幻類,或歸入奇幻小說與恐怖小說交界的邊緣幻想類。所謂“歷史架空”小說,通常是虛構出一個世界,或是一段歷史,然后以此為基礎創作傳奇故事,其中魔法、巫術、神怪內容并不多,基本采用歷史小說的手法來寫,人物能力也通常不超過正常人的極限。這類小說算是奇幻風格小說與歷史小說的交叉類別。
三、奇幻風格在將來的發展與預測
(一)奇幻風格在將來流行發展的五個理由
1、從內容品質上講,文學小說的最動人之處就是它的豐富的想像力,而奇幻小說可以說是表達人類想像力最豐富的形式,甚至可謂是想像力的極至。
2、從門類品種上講,目前國內引進出版的奇幻小說,幾乎都是西方經典的奇幻小說作品,全球銷量均超過數百萬冊,也上過《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
3、從文化傳統上講,中國并不缺少奇幻文學的傳統,中國人同樣不缺少想像力,《山海經》中就有半人半獸的描寫,許多的神話傳奇比如“天仙配”也是充滿了奇幻小說的魅力,只不過有時似乎斷了這個線索或傳統。
4、從時代背景上講,奇幻文學的最本質的東西或者說靈魂的東西是超越現實世界的想像力,這與人類追求自由、渴望自由的天性是相一致的。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了追求自由個性的時代,人們在解決了溫飽的基本需求以后,對于精神產品的需求表現了多樣性的選擇。
5、從渠道上講,奇幻小說在全世界走紅,最大的功臣當是網絡的作用,眾多的網絡游戲愛好者所熱愛的網絡游戲的背景,許多來自魅力無窮的奇幻小說,如我們所知道的《冰風谷》,就已經被游戲廠商改編成了網絡游戲在流傳。
(二)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對奇幻動畫電影的影響
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未來電腦動畫將向更逼真、更細膩的方向前進,必將對卡通及動畫影片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沖擊。
電腦動畫可以細分成兩類,一種是利用傳統手工來描繪圖像,但著色、剪緝以及特殊效果等后續工作借助電腦來完成;另一類則是指完全利用電腦制造出3D立體影像效果。不過,目前所出現的動畫影片,多數都是將這兩種手法交叉運用,以求呈現出最佳效果。
電腦動畫的出現及廣泛運用,是動畫片發展史上的一項重要革命。首先電腦動畫出現后,卡通及動畫片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過去傳統手繪動畫要拍出一秒鐘的畫面,需要由12到18張圖像連續構筑而成,非常麻煩;電腦動畫出現后,只要一張圖,就可以借助電腦的處理,將圖像作出不同角度的變幻,呈現出多元化的效果。
電腦動畫除了可以復制出多種的變化節省成本外,還有另一個顯著的優點,就是過去用過的人物、背景資料可以全部回收、再利用。如果制作單位要推出的《埃及王子2》,制作單位就是把第一集的檔案重新拿出來,加進新的想法后稍作變化,節省了許多制作成本。
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電腦動畫的領域越來越寬。除了電影中角色的表情可以更加千變萬化外,還可以將人物細畫,更見逼真和編導們的匠心獨具。因此,利用電腦動畫技術拍攝的個人風格電影會越來越多,導演有更多可想像與發揮的空間。
不過即使電腦動畫前景看好,但是傳統動畫也仍有其生存之道。動畫界人士說,傳統動畫片所擅長的藝術性、柔美、變化多端的線條是電腦動畫所欠缺的。以后的趨勢應該是兩者的互相結合,這樣才能把奇幻風格的動畫片不斷推向新的境界。
(三)民族奇幻與國際奇幻關系的預測
在網上對一些中小學進行的隨機調查中,當問及學生看過和知道的奇幻類作品有哪些時,學生們的回答是《哈里·波特》和《魔戒》,然后,有人想出還有《龍族》……學生們的回答紛雜而凌亂,但有一點卻驚人地一致:這其中沒有一部是屬于中國自己創作的奇幻作品。
這次調查顯然是不全面的,偏頗的,但這卻足夠反映我們的問題:我們國產的奇幻作品有幾部像《哈里·波特》和《魔戒》甚至《龍族》那樣影響廣泛?我們的奇幻作品到哪里去了?
一位叫五月的先生也在《金陵晚報》上感慨地撰文:“一本兒童讀物,首印500萬冊依然供不應求的事實,使其成為書界有史以來的一個奇跡,也使其它暢銷書在一夜之間黯然失色。當人們驚喜地發現《哈里·波特》使西方那些沉溺在電視、電腦面前的學生們重新喜歡上了看書的時候,我們不禁想追問,中國現代奇幻文學,何時能贏得如此眾多的小讀者?”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奇幻文學也走出了過去的封閉狀態,將國際交流作為存在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目前這種國際對話,還只是停留在國外優秀奇幻文學的翻譯引進層面上。對于國內奇幻文學作品,我們出版部門的包裝和宣傳顯然也做得不夠,根本就沒有過做《哈里·波特》這樣的手筆。其實國內也有很好的奇幻作品,像廣州作家班馬先生的《綠人》,講西南地區大森林發現微型智能生物人,送到廣州后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內容十分有趣,還牽扯到了環保和生態問題,既好看又有意義。
國內著名奇幻文學作家葛冰用“三多”來形容當前我國奇幻文學的創作形勢: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但他同時指出,“多多”并非“益善”,質量與數量的嚴重失衡導致龐大基數下精品寥寥,讓人耳熟能詳的作家、作品很少。
《哈里·波特》一書責編王瑞琴一針見血地說:“中國奇幻文學在想象力方面比較不盡人意。原因種種,我認為跟我們的作家下的工夫不夠有關系。如果他們也像羅琳那樣下工夫,我相信也能寫出震撼文壇的作品。因為我們有些作家并不缺少想象力和幽默感。另外,我們的出版社也應該給他們一些鼓勵和支持。人民文學出版社下一步就準備這樣做。”
在西方奇幻大舉進軍國內的現況下,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魔戒》一書在國內的推廣過程中,出版社打上了這樣一句用來招徠“生意”的口號——“被稱為西方的《西游記》”。《西游記》被作為了參照對象,這說明了我們奇幻傳統的幽深。
也許從這一點上,我們目前的奇幻創作完全應該有充足的自信重新振作。
其實,我們還有另一種自信的理由:我們的作品與國內讀者沒有文化的障礙。不管是《哈里·波特》還是《魔戒》,顯然它們遵循的還是西方的傳統,有很多神話和傳說的背景并不為一般讀者熟悉,就像我們的女媧造人,就像我們的精衛填海,就像我們的堯舜傳說,外國讀者能有幾個會較清晰地了解它們呢?
而這類民族神話和傳說卻往往都充當了奇幻文學的無須太多解釋的寫作大背景。
其實,在1941年,我國便推出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制作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奇幻動畫片,都在國際電影節大放光彩,令世界矚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誕生于1959年的中國水墨動畫,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表現手法曾讓世界為之驚嘆,被奉為國寶。日本動畫鼻祖手冢治蟲,就是因為40年前中國動畫片《大鬧天宮》首次在日本上演之后,他深深被其中“手持如意金箍棒、一個斤斗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形象所折服,才放棄醫生職業而拿起畫筆的,從而誕生出轟動日本、風靡中國的日本優秀動畫片《鐵臂阿童木》。
現在,國際奇幻動畫特別是日本、美國的卡通片泛濫中國市場,我們的動畫片卻難以走出國門。日本奇幻風格的動畫電影《最游記》,題材是以中國的傳統題材《西游記》作為藍本,創作人才是中國的人才,在中國制作,還賣給中國兒童觀看,卻讓日本動漫商賺了個缽滿盆盈,可見中國并不缺乏發展原創奇幻動漫的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