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游牧文化的概念范文

游牧文化的概念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游牧文化的概念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游牧文化的概念

第1篇

從文化類型看,草原文化為地域文化之一種,而游牧文化則為經濟文化之一型。

從地域分布看,草原文化基本同草原地帶的分布相一致,而游牧文化則不盡然。

從文化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歷程看,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并非一直處于同步發展狀態。

從建構特征看,草原文化是一種復合型文化,而游牧文化是一種單一文化。

近兩年來,隨著草原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梳理和辨析草原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的關系,已成為該領域學術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學理問題。雖然學界至今尚未就草原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的關系展開專題討論,但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認識或分歧已有所表現,其中較為普遍的傾向是,把草原文化簡單地等同于游牧文化,從而對開展草原文化研究提出質疑。本文試就草原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從內涵、分布、起源和建構特征等幾個方面進行專題討論并重點說明二者之間的非等同性,以求教于有關專家學者。

一、研究草原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的

關系問題,首先應當明確界定什么是草原文化和什么是游牧文化。雖然作出這一界定并使之能夠得到學界較大范圍的認同并不容易,但這是我們必須要作出的嘗試。我們認為,所謂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這一特定自然生態環境中的不同族群的人們共同創造的文化。它是草原生態環境和生活在這一環境下的人們相互作用、相互選擇的結果,既具有顯著的草原生態稟賦,又蘊涵著草原人的智慧結晶,包括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趣味、、道德情操等??梢哉f,草原文化是一種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形態,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重要的文化形態之一。

所謂游牧文化,就是從事游牧生產、逐水草而居的人們,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創造的文化。它的顯著特征就在于游牧生產和游牧生活方式——游牧人的觀念、信仰、風俗、習慣以及他們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價值體系等等,無不是游牧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歷史反映和寫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產的基礎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文學、藝術、宗教、哲學、風俗、習慣等具體要素。

從上述簡略的界定中不難看出,草原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確實具有一些重要的相同或相似之處,在一定范圍和一定歷史時期內具有內在的同一性,實際上,不少學者把草原文化直接指稱為游牧文化,或者把草原文化視為草原游牧文化的略稱,都是從這個特定范圍、特定時期出發作出的界定。然而,超出這種特定的范圍和時期,再把草原文化簡單地等同于游牧文化,進而質疑草原文化概念的提出,顯然是缺失必要的邏輯基礎和科學依據的。因為一旦超出特定的范圍,草原文化與游牧文化就完全從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領域。前者從屬于區域文化類型,可列入海洋文化、大河文化、森林文化序列;后者從屬于經濟文化類型,可列入狩獵文化、采集文化、農耕文化序列。明確草原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不同類型,不只是界定概念的需要,更是從內在屬性上把握其同一性和差異性的需要。

二、從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區域分布看,二者之間也有

很多不盡相同的地方。由于草原文化是依草原生態環境生成的,因此草原文化實際就是依草地資源的分布而蔓延于世界各地的。現在我們確切知道的是,草地資源分布于世界各大洲,草原面積約占地球陸地面積的1/5以上。其中最大的一片是歐亞大草原,從我國大興安嶺東側到歐洲多瑙河下游,東西跨110個經度,綿延萬余里。這些草原由于氣候和植被條件不同,又分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及山地草甸類、沼澤類等不同類型。而生活在這些不同區域、不同類型草原上的人們所創造的草原文化雖然存在地域的區別,但都是以草原這一自然生態環境為載體的,具有內在的聯系與統一性,因而在更高層級上都屬于草原文化。

如果說草原文化是緊隨草地資源分布的話,那么游牧文化的分布就不盡其然。據ThomasJ·Barfield的《游牧選擇》一書介紹,現今世界上存在著五個主要游牧地帶:1、橫貫非洲大陸的撒哈拉沙漠以南至非洲大裂谷一線的東非熱帶草原。2、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3、地中海沿岸經安納托利亞高原、伊朗高原到中亞山區一線。4、從黑海延伸至蒙古的歐亞大陸草原。5、高原及其鄰近山區高原。還有一些學者對游牧文化的分布作出另外的歸類和劃分,這里我們不再詳細引述。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學者對游牧文化分布的劃分不管有多么不同,但有一點卻非常一致,即他們都沒有把游牧文化的區域分布同草原地帶的分布完全等同起來,有的甚至認為只有歐亞大陸草原地帶才是游牧文化的真正分布區域。

從上述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不盡相同的分布情況來看,作為地域文化的草原文化和作為經濟文化的游牧文化,具有很多質的差異性。作為地域文化的草原文化,主要是以自然地理條件為依據的,作為經濟文化的游牧文化則主要是以生產方式為依據的。三、從草原文化與游牧文化的起源和形成期看,二者之間也具有明顯的非同步性。

關于草原文化的起源問題,包括草原文化興起的區域、起源的時間、最早的主要生產門類和經濟文化形態等等,似乎至今還未得到專門的研究,更談不到有確切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作為預設(也只能作為預設)提出的基本看法是,草原文化同其他古老的地域文化如兩河流域文化、古埃及文化、黃河文化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以中國北方地區為例,從距今大約70萬年前開始這里就有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到舊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階段,這里相繼出現以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等為代表的早期草原文化繁榮景象,被學者確認為中華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關于游牧文化起源問題則早已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并已有相當集中的討論,我們可以將之概括為四種有代表性的意見,即:“狩獵說”、“農耕(畜牧)說”、“氣候說”、“人口說”。后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盡管視角更加新穎,但主要的進展也只表現于提出“混合經濟說”和不同來源說,由于對游牧文化起源緣由的不同認識,導致學界對其起源時間的認識出現重大差異。對于這一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游牧文化起源可追溯到較早時期,例如狩獵或早期畜牧階段。雖然我們不能把早期畜牧業視作游牧,但起源階段的游牧又很難同畜牧作涇渭分明的劃分。這一時期大致在公元前9000年至7000年間,而其形成期應在青銅器時代中晚期,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間。

四、根據上述游牧文化

起源問題的討論情況,我們試采用一種“相互印證”的方法,具體討論草原文化與游牧文化在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聯系與區別。為此,我們將草原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分為如下三個歷史階段,并加以簡要說明與闡釋。

一是前游牧文化時期。這是草原文化的起源和形成期,時間大致在從遠古到游牧文化形成期。這一時期草原文化的基本特點是多種文化,即采集、漁獵、畜牧、農耕等相繼出現并處于交互作用狀態。由于草原各地類型、氣候及族群不同,這些經濟文化類型在各地出現、持續及處于主導地位的狀況也千差萬別。但總的看,在這一時期的草原文化中,采集、狩獵文化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一直處于主導地位。

二是游牧文化時期。這是草原文化的興盛期,時間大致從游牧文化形成期到其衰退期。這一時期草原文化的基本特點是,游牧文化處于主導地位,在很多草原文化分布區域,特別是在歐亞草原地區,草原文化同游牧文化完全交融在一起。因此研究這一時期的草原文化完全可以與研究游牧文化等同起來。

三是后游牧文化時期。這是草原文化的轉型期,時間是大致從游牧文化衰退期開始的。這一時期

草原文化的基本特點是,游牧文化長期占主導地位的局面開始被打破,農業、工業作為新興文化的因子,其影響不斷擴大,地位不斷提升,草原文化再度迎來了多種經濟文化并存的格局。 通過上述草原文化與游牧文化歷史分期的對比分析,我們得出的基本結論是,在不同歷史時期,草原文化同游牧文化的關聯狀態并不完全一致,即:在前游牧文化時期,草原文化主要是以狩獵、畜牧、農耕文化形態存在的,如果說這一時期的草原文化同游牧文化有什么關系的話,只不過是為游牧文化的孕育、產生創造條件而已;后游牧文化時期,草原文化更多的是同新的文明形態結合在一起,游牧文化在草原文化中已處于“隱而不彰”狀態;只是在游牧文化時期,草原文化同游牧文化才大致處于重合狀態。因此,我們不能不分時期、不顧歷史條件簡單地將草原文化指稱為游牧文化。

五、從上述草原文化與游牧文化在內涵、分布、起源、發展歷程中的比較分析,我們還看到這二者之間在建構特征上也有明顯不同。

首先,草原文化是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統一。作為地域文化,草原文化首先是指孕育、成長于某一草原地域的文化,包括原生文化、次生文化和共生文化在內。這里,草原既是一個自然地理、歷史地理概念,又是重要的文化地理概念,蘊涵著特有的普遍意義。草原文化作為地域文化,相對于兩河流域文化、黃河流域文化這些大的地域文化而言,重要區別之一在于它是一種多民族文化,是由部落聯盟、民族族群共同創造開發的文化,而不是單一的或單一民族主導的民族文化,因而使草原文化在各個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民族形態和族群文化樣式。而游牧文化,作為一種經濟類文化主要是產業經濟與民族的統一,雖然游牧生產也離不開草原區域,但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作為經濟文化的游牧文化同作為地域文化的草原文化還是有重大區別的。

第2篇

而所謂的游牧文化,就是從事游牧生產、逐水草而居的人們,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創造的文化。它的顯著特征就在于游牧生產和游牧生活方式――游牧人的觀念、信仰、風俗、習慣以及他們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價值體系等等,無不都是游牧生產方式和游牧生活方式的歷史反映和寫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產的基礎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與游牧生活相適應的文學、藝術、宗教、哲學、風俗、習慣等構成游牧文化的具體要素。

草原文化與游牧文化在建構特征上有明顯不同。

首先,草原文化是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統一。作為地域文化,草原文化首先是指孕育、成長于某一草原地域的文化,包括原生文化、次生文化和共生文化在內。這就是說,從遠古至今,生發在特定草原這一地理范圍內的文化,都分屬于我們指稱的范圍內。需要指出的是,生發在這里的文化,雖然形態各異,但都是以草原為共同載體的,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起內在的聯系與統一性,形成為統一的草原文化。這里,草原既是一個自然地理、歷史地理概念,又是重要的文化地理概念,蘊涵著特有的普遍意義。

草原文化作為地域文化,相對于兩河流域文化、黃河流域文化這些大的地域文化而言,重要區別之一在于它是一種多民族文化,是由部落聯盟、民族族群共同創造開發的文化,而不是單一的或單一民族主導的民族文化。由于這些民族在文化上擁有各自的特性,又作為草原文化的民族主體相繼躍活于不同歷史時期,因而使草原文化在各個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民族形態和族群文化樣式。比如中國北方的草原文化,在秦漢時期主要表現為匈奴民族文化形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表現為鮮卑族文化形態;隋唐時期,主要表現為突厥族文化形態;宋、遼、金時代,主要表現為契丹、女真、黨項族文化形態;元代前后,主要表現為蒙古族文化形態。由于蒙古族在世界歷史上影響深遠,實際上成為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主要傳承者,是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而游牧文化,作為一種經濟類文化主要是產業經濟與民族的統一,雖然游牧生產也離不開草原區域,但作為經濟文化的游牧文化同作為地域文化的草原文化還是有重大區別的。

其次,草原文化是游牧文化與多種文化的統一。草原文化是以草原自然生態為基礎產生的,而在草原自然生態環境中,從古至今相繼產生采集、狩獵、游牧、農耕、工業等多種文化形態。這些文化形態在不同歷史時期從不同角度為草原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活力,使草原文化一開始就成為以多種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多種文化的集合,即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及其他文化的統一。例如,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早在史前時期,繼原始采集、原始狩獵業之后,就已出現原始農業,并成為中華文化的濫觴之一。只是后來由于氣候的變化,游牧生產開始勃興。但即使在游牧生產完全占居主導地位之后,農耕生產也沒有退出歷史舞臺。以早期游牧民族――匈奴為例,農業生產仍是他們重要的生產方式之一。而游牧文化作為一種經濟文化,雖然我們不能將之絕對純粹化――事實上那種純而又純的絕對游牧生產并不符合歷史狀況――但我們仍然不能將一種經濟文化同其他經濟文化統一起來,實際上這種統一只能在地域文化中得以實現。

再次,草原文化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統一。草原文化有悠久的文化底蘊和古老的文化傳統。在幾千年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草原文化雖歷經多次更替、演變,但其內在脈絡始終沒有中斷,成為人類文化最具古老傳統的地域文化之一,對世界文化的歷史進程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草原文化在保持和發揚固有的古老文化傳統的過程中,積極吸納現代文化的一切有益因素,從內涵到外在形式不斷增強其現代性,與時代同步發展,使草原文化成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統一的整體。在草原文化各個領域,從生產方式到生活方式,從物質文化形態到精神文化形態,從思維方式到認知體系,從生活習慣到制度規范,傳統和現代的東西無不在碰撞、沖突、相互吸納的過程中形成新的統一。而游牧文化自近、現代以來,隨著生產方式的逐步改變和多樣化,其典型的逐水草而遷徙的生活方式已開始向定居、半定居及都市化方式轉變和過渡,游牧、定居、半定居和都市化生活并存已成定局。在這種情況下,游牧文化受到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其基礎和核心,即游牧生產和游牧生活方式的歷史已趨于終結。因此,我們很難認為,游牧文化同草原文化那樣,是一種古老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統一。

第3篇

【關鍵詞】草原;文化;研究

一、關于草原文化的地位與作用問題

草原文化的定位,是開展草原文化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只有正確揭示草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才能深刻認識和把握開展草原文化研究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源之一。關于中華文化的起源問題,學術界已有很長一段時間的研究,并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深化的過程。起初,學術界大多堅持“一元說”,即認為中華文化起源于黃河流域,然后漸次向四周特別是向南北擴散,這就是影響深遠的黃河文化說。隨著研究的深入,特別是隨著大量新的考古發現,人們逐步認識到黃河文化并不是中華文化的唯一源頭,在廣袤的中華大地,還有一些地方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由此,中華文化多元一體說開始興起并逐步成為學界的共識。在這種多元一體說中,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是最被看重的兩大源頭,而其他文化很難與這兩大文化相提并論。這就是目前中華文化起源問題研究領域的大致狀況。而今,我們研究草原文化,要提出和確立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除我們已知的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之外,中華文化還有一個重要源頭,即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草原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不僅表現在它是中華文化的主源之一,而且表現在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加以說明。從地域文化的角度講,中華文化大致上是由三大地域文化組成的,即黃河流域文化、長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區文化。其中,草原文化區域分布最廣,歷史上包括整個蒙古高原。從文化類型上講,中華文化由三大類型文化組成,即北部的游牧文化、中部的農耕文化、南部的游耕文化,或者說北部的游牧文化、中部的粟作文化、南部的稻作文化。其中,北部的游牧文化獨具特色,也是草原文化的主導文化。而中、南部的兩大類型文化,說到底都是農耕文化。因此,草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組成中的地位顯而易見。如果中華文化之中只有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或者只有農耕文化和游耕文化,而沒有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那將是很不完整的,也不符合中華文化建構歷史。

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長盛不衰,其歷史脈絡從未中斷,這在各文明古國中是絕無僅有的。造就這種獨特而偉大的文化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多元一體的內在建構。因為,只有“多元”而沒有“一體”,就會出現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狀況,而只有“一體”沒有“多元”,就會缺失生機與活力。辯證法則和歷史邏輯就這樣統一于中華文化生命機體之中,使之永葆青春和活力。在這“多元一體”的內在建構中,草原文化以游牧民族特有的豪邁剛健的氣質和品格,不斷為中華文化的發展興旺增添生機與活力,一次又一次地實現新的變革與發展。

二、關于草原文化的內涵與特質問題

草原文化的內涵和特質問題,是目前學術界普遍關注和積極討論的熱門話題,也是在草原文化研究領域短期內很難形成共識的焦點。比如,有論者說草原文化是生命文化、生態文化,也有論者說草原文化是英雄文化、和諧文化等等;而對其特質的概括,更是多種多樣,比如開放性、包容性、進取性、務實性、征服性、開拓性等等。這些不同的認識和提法,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問題是,草原文化作為統一的認知對象,即使再復雜,即使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性,也應當具有基本的、穩定的、同一的內在屬性和特質,目前的研究任務,就是要在分析歸納的基礎上,盡可能客觀準確地揭示出這種內涵和特質。

草原文化的基本特質可以概括為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崇尚自然。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生產方式為基礎的文化形態,而游牧生產是最具生態特征的生產方式。以這種生產方式為生計的人們,不僅將人當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將自然當作敬奉的對象,以一種敬畏和愛慕的心情崇尚自然、護衛自然。草原文化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當作一種重要行為準則和價值尺度,一以貫之,使之能夠在知、行統一上得到升華,成為草原民族最寶貴的文化結晶。

二是踐行自由。向往自由,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目標。但對于許多民族來說,由于受社會物質條件的限制和社會政治制度的束縛以及民族性格差異的影響,自由僅僅是人們向往的對象和追求的目標而已;而對于游牧民族來說,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為他們提供了相對寬闊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環境,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性格的形成過程中,自由的因子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深深熔鑄于其民族性格之中,體現在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

三是英雄崇拜。民族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懂得崇尚英雄的民族,才是英雄的民族。崇敬英雄,倡導英雄精神,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和價值取向。這一點,在草原民族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在草原民族中,人們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精神,把效法英雄當作人生的最高價值追求。

三、關于草原文化的建構問題

草原文化是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統一。作為地域文化,草原文化是指形成在我國北方草原這一特定歷史地理范圍內的文化。從古至今,不同民族、不同時期所形成的文化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是以草原這一地理環境為共同的載體,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起內在的聯系與統一性,形成統一的草原文化。這里,草原既是一個歷史地理概念又是重要的文化地理概念,蘊涵著特有的普遍象征意義。作為民族文化,草原文化是生活在這一地區的部落聯盟、民族族群共同創造的,他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創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態,諸如匈奴文化形態、鮮卑文化形態、契丹文化形態等,但由于這些民族相互間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族際承繼關系,因而草原文化從本質講是一脈相承的,是同質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和發展。

草原文化是游牧文化與多種文化的統一。草原文化是以草原自然生態為基礎產生的,而在草原自然生態環境中,從古至今相繼產生采集、狩獵、農耕、游牧、工業等多種文化形態。這些文化形態在不同歷史時期從不同角度為草原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活力,使草原文化一開始就成為以多種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多種文化集合,即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及其他文化的統一。其中,建立在游牧生產方式上的游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導文化,是草原文化區別于其他區域文化的主要標志之一。

精品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影视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瑟 | 春色丁香|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 一区二区免费看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 中文字幕免费高清视频 | 六月激情| 最新电影在线免费完整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 | 精品400部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 丁香六月婷婷激情 | 全黄性性激高免费视频 | 四虎最新网址 | 欧美性色黄在线视 | 成人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三级一区二区 | 禁网站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激情在线 | 狠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五月 |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 成人久久精品 | 约会大作战第一季无删减下载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九色视频网址 | 激情丁香开心久久综合 | 亚洲国产青草 | 亚洲另在线日韩综合色 | 最全粤语电影电视剧的app | 亚洲精品免费日日日夜夜夜夜 | 丁香花在线视频 | 成人羞羞视频网站 | 久久综合五月天婷婷伊人 |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00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看 | 亚洲一区不卡 | 国产a一级毛片午夜剧场14 | 免费高清欧美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色图天堂 | 亚洲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