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村生態現狀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生態文化的概念厘定
學術界普遍將傳統生態文化暫歸為三類,即:生態物質文化、生態制度文化和生態觀念文化。任永堂(1995)認為,人類文化可劃分為三種類型:(1)自然中心主義為核心的“原始文化”;(2)人類中心主義為核心的“人本文化”;(3)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為核心的“生態文化”。白光潤(2004)闡述生態文化,指其包括:自然環境影響下的物質文化——傳統工藝、作物、畜牧產品、建筑等;地域環境特色影響下的行為文化——生活習俗、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居住文化、禮儀方式等;具有鮮明環境特色的精神文化——文學藝術風格、宗教生態文化等。劉思華(2002)指出,生態文化包括生態產業、生態藝術、生態意識、生態旅游及生態運動、生態倫理和生態教育等,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態制度。
2.生態文化傳播的內涵。
生態文化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區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倫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構成的具有獨立特征的結構和功能的文化體系。傳播生態文化的目的意欲在廣大人民的心中根植生態文明理念,促進區域間物質及文化的交流,傳承具有鮮明環境特色的精神文化。由此可推斷,生態文化的傳播是在社會群體間的傳播,是大眾傳播。生態文化傳播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在傳播過程中同樣受傳播方式、受眾水平、甚至是地域差異性等各因素的制約。因此,在傳播過程中應采取多渠道、廣輻射、深交流的形式,同時還應考慮受眾的心理接受水平和文化需求等因素,全方位多角度的以生態文明為依托點,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文化,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二、新疆生態文化的傳承及特征表現
新疆是55個少數民族的共生融合地,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遠。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文明禁忌、生活習俗、舞蹈藝術、倫理道德等傳統文化、生態文化思想亦自古而傳。
1.合理并珍惜利用水資源。
由于新疆所特有的干旱氣候條件和沙漠化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綠色資源分布不均且極度稀缺的現狀。這使得新疆人民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強烈的綠洲意識。維吾爾族人民修建了用于農業灌溉的坎兒井,坎兒井不僅是維族人民生存的智慧體現,也是維吾爾族人有效利用水資源的最好實例。
2.致力于保護草原生態平衡。
在新疆,生活著眾多的傳統游牧民族,他們歷代逐水而居、游牧為生,他們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承襲了獨特的草原生態文化。牧民們以不斷遷徙和流動的生活方式來確保牧草和水源不被過度利用。其中,維吾爾族人在打獵的季節上頗為重視,倡導遵循物種生長規律有節制的獵捕飛禽走獸;哈薩克族人敬畏天物,認為大自然界的一切都神圣不可侵犯。蒙古族還創立了保護草場水源等生態資源的習慣法,是傳統生態文化思想的智慧體現。
農村生態文化傳播是指在當前歷史時期,農民創造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在空間和時間上從文化發源地向外輻射傳播,或從一個社會群體向另一群體的散布過程,包括傳統工藝、作物、畜牧產品、建筑、觀念、情感、生活態度、禮儀方式、習俗、價值標準、文學藝術風格、宗教生態文化等多種要素。新疆農村生態文化的對外傳播或在疆內區域間的傳播,可以增強民族間的團結、提升人們的行為認同感、傳承多民族文化、提升區域知名度的作用。然而,在當前物質保障匱乏,精神認識欠缺的現狀下,新疆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仍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和困擾。
1.生態文化傳播理念缺失。
任何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都以思想理念作為靈魂,制度作為保障,方法作為載體。“文化通過精神層面的吸引和感召而發揮作用,才會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和超越性。”新疆處于祖國的西北地區,知識教育水平較內地而言相對滯后,再加之農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長期處于物質追求階段,對生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缺少思想水平認識。
2.缺乏高素質傳播者。
目前大部分農村基層的領導班子普遍呈現年齡層偏大、知識結構老化、思維方式固化等現象。而農村的高素質青年人才又熱衷于向城市流動謀求發展,使得農村人才力量儲備不足。而盧因的“把關人”理論明確指出了傳播者的重要性,著重闡述了傳播者對信息內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傳者的反應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何提到農村文化,人們固有的反應就是封建思想的流傳和生產方式的落后。在農村地區,人們不會運用新媒體,并對自身的生態文化特色缺乏認知,致使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方法閉塞不靈活,傳播內容和形式的單一。
3.農村文化傳播物質保障的缺失。
由于農村的資金力量薄弱、經費缺乏,因此對文化環境建設投入相對較少。造成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與生態文化傳播相匹配的環境建設滯后,比如道路建設尚需完善,公共文化交流場所有待增加等。物質保障的缺失,致使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呈現瓶頸趨勢。
四、新疆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方式和途徑
堅持用科學的發展觀和創新與擴散理論為指導,實事求是,統籌規劃,借鑒經驗,突出重點,加快新疆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實現區域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1.以生態旅游為依托帶動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
新疆廣袤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十分豐富且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文化資源。以高山、森林、荒漠、草地和湖泊為主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遍布全疆。其中,終年積雪的冰峰雪山就多達百座,且大都有著較為完整的自然景觀垂直帶,從樹種繁多的峽谷森林帶到良好的高山牧場,無不體現大自然的鬼斧神奇。南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準格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龍城的雅丹地貌、烏爾禾的“魔鬼城”也無一不使人興嘆贊絕。除此之外,新疆的人文生態旅游資源也同樣豐厚深邃,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是古文化遺產的星布。在一定時期內新疆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樞紐,遺存了數以百計的古城、古墓葬群、石窟、佛塔等極具西域特色的人文景觀。它們所組成的文化長廊,成為新疆最著名的旅游品牌;另一方面是民族風情絢麗多姿。新疆是我國著名的多民族聚居地區,這里有47個民族,民俗風情各異,這些民族的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交融,但又各自保持了風情濃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的交融發展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如享譽中外的“十二木卡姆”、麥西來甫、古爾邦節、賽馬、達瓦孜等,構成了最生動、活潑、具有強烈吸引力的旅游資源。據統計,近年來新疆生態旅游占全疆旅游總比例的80%以上。而在現今生活中,鄉村生態旅游多以體驗式旅游為主,這就給農村生態文化的人際間傳播創造了環境條件。人們不僅可以在旅游過程中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還可以了解感受新疆農村人民受生態環境影響而形成的飲食結構。例如新疆人民從傳統時期就形成的主食拌食瓜果的飲食習慣,及受氣候特點影響而形成的特有的烤馕、烤包子的烤食飲食習慣等。以生態旅游為依托帶動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將是未來新疆農村生態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
2.利用新媒體推助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
傳統的傳播方式,一般是針對具體的受眾,進行相關文化產品的發行推廣,具有相對局限性,傳播的影響力也相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新媒體是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基礎之上延伸出來的各種媒體形式。新媒體利用通訊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數字技術等高新技術,使人們更可以獲得聲音、動畫、圖像、影像相結合的立體文化體驗。推進新疆農村生態文化建設,應利用新媒體平臺,打破地域限制,建立以宣傳新疆農村生態文化為主的網站,整合相關資源,為受眾提供一個能夠在線交流的平臺,實現線上互動傳播。還可以借鑒敦煌莫高鎮的先進經驗,建立專門的網站預約系統,對農村生態旅游景點進行門票預約,以期在大數據時代下通過預約系統分析傳播效果和受眾人數,同時還能夠在預約網站上以介紹新疆農村生態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專題性影片,達到有廣度和深度的橫向和縱向傳播,形成傳播的長效機制。
3.加快農村生態產品的開發與推廣
1農村生態文明文化生態建設現狀
文化生態研究源于生物系統與人的關系。在國外,關于文化生態研究起步比較早,并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理論。但是,關于文化生存抵抗的研究卻比較少,對農村文化生存抵抗的研究也還剛剛開始。特別是高等農業教育與農村文化生存抵抗的關系,可以說還無人問津,在國內也亦如此。因此,曹靜、黃正泉[3]率先在國內對農村文化生存抵抗進行研究,并發表《論農村文化生存抵抗與高等教育》一文。從理論層面上來說,通過對“農村文化生存抵抗”概念的改造與理論提升,將豐富教育文化生態學概念的內涵;研究高等農業教育與文化生存抵抗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將豐富教育文化生態學的研究內容;從高等農業教育改革的視角,研究農村文化生存抵抗和農村生態優化的規律、原則、途徑,將生態智慧貫徹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中,拓寬文化生態學研究視域,進一步加深教育文化生態學的研究深度。從實踐層面上來說,從優化促進農村文化生存抵抗,優化農村文化生態的角度,重新確定高等農業院校辦學的方向、目標,一方面可為高等農業教育專業的調整、課程設置的改革提供理論指導,另一方面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理論指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將文化生存抵抗概念納入到生態位關系,并融入到對農村文化生存的現狀分析,使從農村文化生態學的研究視野不再局限于農村文化內部,將高等農業教育發展與促進農村文化生存抵抗功能首次結合起來,透過對兩者發展現狀的分析來深入探討兩者的本質聯系,將農村文化生存抵抗這一概念再細分為農村文化生存潛能、農村文化繁殖潛能、農村文化保護和抵抗潛能等,并結合高等農業教育的實際來探索社會主義農村文化生態建設的各種原則和有效途徑。北京、貴州、四川等省市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與調查顯示,農民受教育程度低、生態文明意識淡薄,基層領導干部對生態文明建設認識不足,推行力度不夠,是制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不僅使生態文明的理念難以深入人心,而且對于農村地區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難度加大,這兩個方面都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產生不利影響。
2農村信息化生態文明建設現狀研究
無論是在英國、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還是在南非、馬拉維、坦贊尼亞等發展中國家都出現了大量旨在考察農村居民信息需求結構的研究,并將需求的滿足程度作為衡量服務能力的重要依據。研究顯示,農村具有廣泛的信息需求,涵蓋了醫療衛生、農業技術、教育、經濟和法律等眾多領域;同時,幾乎每一個研究對象都有自身特色的信息需求。楊美英、徐春、黃友蘭研究指出,當前我國農村農業信息化在服務設施、手段、內容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仍難以滿足“三農”發展需要。王寶慶基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村級視角的調研指出,樣本村的信息服務總體水平較好,信息資源建設等評價一般。孫素芬、羅長壽從農村信息需求、信息資源建設、傳輸手段及組織體系方面,對中國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能力建設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趙靜、袁志超從“菜賤傷農”典型案例分析基層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各個環節,認為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能力低下導致“菜賤傷農”。劉世洪等采用層次分析法、專家估測法、德爾菲法等,研究創建了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數法”,并對我國農村農業信息化建設水平進行測評。胡昌平認為,以區域農業特征和用戶需求為導向,針對特定區域的網絡農業信息資源進行集成,可以形成集成化信息服務能力。徐學東,張春玲指出,提高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能力必須明確發展戰略重點、加強組織與領導、建立健全法規與標準、加快農村信息資源整合、創新投入與營運機制和加強信息意識與人才培養等。賀玢認為,農業信息化服務補貼的實施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提高農業信息化服務水平和農民的信息意識。
3城鄉生態和諧建設現狀研究
城鄉生態和諧是指城市生態系統與農村生態系統之間的平衡。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都是普遍存在的。各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基本上都經歷過城市生態環境惡化、城市對鄉村生態的毒化和城鄉生態相互毒化的過程。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惡化也正經歷著與其他工業國家一樣的歷程:城市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同時,農村生態環境也正遭受嚴重破壞,且城市生態惡化正出現向農村轉移的趨勢。農村生態惡化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城市的轉嫁,二是來自農村自身的積累。王雨辰認為,沒有生態文明,一切文明就沒有享受的前提,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基礎。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是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人類開始反思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在城鄉二元格局下,各自以自身為中心,使資源的分配利用不能統一協調,進一步加劇了資源衰竭、環境污染的進程,所以生態文明應在城鄉統籌中實現。生態文明既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目標,也是前提;統籌城鄉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農村實現生態和諧面臨著各種矛盾:環境保護重城市輕農村,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形成惡性循環,城鄉發展資源不均衡導致農村環境環境問題。
4農村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建設現狀研究
陳志尚認為,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1)環境立法不完善,沒有一部獨立的農業環境的法律、法規,農藥使用造成環境污染等領域存在立法空白的問題;2)農村生態環境執法不嚴;3)農村土地等資源產權關系不明晰;4)缺乏環境知情權與環境事務參與權;5)環境教育落后,公眾環境意識欠缺。鄒冬生,高志強認為,我國政府在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方面存在制度缺失,主要包括干部政績考評任用機制的缺失,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的缺失,監管體制的缺失,財政保障體制的缺失,科技支持保障機制的缺失和公眾參與機制的缺失等。姬振海[18]認為,長期以來,我國無論在環境立法還是在環境執法上均存在著明顯的城市中心主義。環境立法上的“城市中心主義”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村環境立法供給嚴重不足。二是農村環境法律的不適應性。環境執法中的“城市中心主義”,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環境管理設置中的城鄉差別和環境保護投資商的城鄉差別。城鄉環境二元趨勢導致城鄉環境不正義問題的出現,將進一步加深農村地區的環境惡化。
5結語
關鍵詞:生態文化傳播;新疆地區;傳播現狀;傳播途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12-0155-02
黨的十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五位一體總方針布局,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形成并駕齊驅之勢。而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窗口,“一帶一路”戰略核心樞紐地的新疆,更應著力于農村生態文化的建設與傳播,依靠生態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文化交匯貫融等自身優勢,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實現生態之美、文化之美、發展之美與和諧之美的有機統一。
一、文章中相關概念的厘定
1.生態文化的概念厘定
學術界普遍將傳統生態文化暫歸為三類,即:生態物質文化、生態制度文化和生態觀念文化。任永堂(1995)認為,人類文化可劃分為三種類型:(1)自然中心主義為核心的“原始文化”;(2)人類中心主義為核心的“人本文化”;(3)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為核心的“生態文化”[1]。白光潤(2004)闡述生態文化,指其包括:自然環境影響下的物質文化――傳統工藝、作物、畜牧產品、建筑等;地域環境特色影響下的行為文化――生活習俗、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居住文化、禮儀方式等;具有鮮明環境特色的精神文化――文學藝術風格、宗教生態文化等。劉思華(2002)指出,生態文化包括生態產業、生態藝術、生態意識、生態旅游及生態運動、生態倫理和生態教育等,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態制度。
2.生態文化傳播的內涵。生態文化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區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倫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構成的具有獨立特征的結構和功能的文化體系。傳播生態文化的目的意欲在廣大人民的心中根植生態文明理念,促進區域間物質及文化的交流,傳承具有鮮明環境特色的精神文化。由此可推斷,生態文化的傳播是在社會群體間的傳播,是大眾傳播。生態文化傳播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在傳播過程中同樣受傳播方式、受眾水平、甚至是地域差異性等各因素的制約。因此,在傳播過程中應采取多渠道、廣輻射、深交流的形式,同時還應考慮受眾的心理接受水平和文化需求等因素,全方位多角度的以生態文明為依托點,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文化,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二、新疆生態文化的傳承及特征表現
新疆是55個少數民族的共生融合地,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遠。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文明禁忌、生活習俗、舞蹈藝術、倫理道德等傳統文化、生態文化思想亦自古而傳。
1.合理并珍惜利用水資源。由于新疆所特有的干旱氣候條件和沙漠化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綠色資源分布不均且極度稀缺的現狀。
這使得新疆人民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強烈的綠洲意識。維吾爾族人民修建了用于農業灌溉的坎兒井,坎兒井不僅是維族人民生存的智慧體現,也是維吾爾族人有效利用水資源的最好實例。
2.致力于保護草原生態平衡。在新疆,生活著眾多的傳統游牧民族,他們歷代逐水而居、游牧為生,他們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承襲了獨特的草原生態文化。牧民們以不斷遷徙和流動的生活方式來確保牧草和水源不被過度利用。其中,維吾爾族人在打獵的季節上頗為重視,倡導遵循物種生長規律有節制的獵捕飛禽走獸;哈薩克族人敬畏天物,認為大自然界的一切都神圣不可侵犯。蒙古族還創立了保護草場水源等生態資源的習慣法,是傳統生態文化思想的智慧體現。
三、新疆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現狀及問題
農村生態文化傳播是指在當前歷史時期,農民創造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在空間和時間上從文化發源地向外輻射傳播,或從一個社會群體向另一群體的散布過程,包括傳統工藝、作物、畜牧產品、建筑、觀念、情感、生活態度、禮儀方式、習俗、價值標準、文學藝術風格、宗教生態文化等多種要素。新疆農村生態文化的對外傳播或在疆內區域間的傳播,可以增強民族間的團結、提升人們的行為認同感、傳承多民族文化、提升區域知名度的作用。然而,在當前物質保障匱乏,精神認識欠缺的現狀下,新疆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仍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和困擾。
1.生態文化傳播理念缺失。任何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都以思想理念作為靈魂,制度作為保障,方法作為載體。“文化通過精神層面的吸引和感召而發揮作用,才會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和超越性。[2]”新疆處于祖國的西北地區,知識教育水平較內地而言相對滯后,再加之農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長期處于物質追求階段,對生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缺少思想水平認識。
2.缺乏高素質傳播者。目前大部分農村基層的領導班子普遍呈現年齡層偏大、知識結構老化、思維方式固化等現象。而農村的高素質青年人才又熱衷于向城市流動謀求發展,使得農村人才力量儲備不足。而盧因的“把關人”理論明確指出了傳播者的重要性,著重闡述了傳播者對信息內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傳者的反應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何提到農村文化,人們固有的反應就是封建思想的流傳和生產方式的落后。在農村地區,人們不會運用新媒體,并對自身的生態文化特色缺乏認知,致使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方法閉塞不靈活,傳播內容和形式的單一。
3.農村文化傳播物質保障的缺失。由于農村的資金力量薄弱、經費缺乏,因此對文化環境建設投入相對較少。造成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與生態文化傳播相匹配的環境建設滯后,比如道路建設尚需完善,公共文化交流場所有待增加等。物質保障的缺失,致使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呈現瓶頸趨勢。
四、新疆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方式和途徑
堅持用科學的發展觀和創新與擴散理論為指導,實事求是,統籌規劃,借鑒經驗,突出重點,加快新疆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實現區域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1.以生態旅游為依托帶動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
新疆廣袤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十分豐富且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文化資源。以高山、森林、荒漠、草地和湖泊為主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遍布全疆。其中,終年積雪的冰峰雪山就多達百座,且大都有著較為完整的自然景觀垂直帶,從樹種繁多的峽谷森林帶到良好的高山牧場,無不體現大自然的鬼斧神奇。南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準格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龍城的雅丹地貌、烏爾禾的“魔鬼城”也無一不使人興嘆贊絕。除此之外,新疆的人文生態旅游資源也同樣豐厚深邃,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是古文化遺產的星布。在一定時期內新疆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樞紐,遺存了數以百計的古城、古墓葬群、石窟、佛塔等極具西域特色的人文景觀。它們所組成的文化長廊,成為新疆最著名的旅游品牌[3];另一方面是民族風情絢麗多姿。新疆是我國著名的多民族聚居地區,這里有47個民族,民俗風情各異,這些民族的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交融,但又各自保持了風情濃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的交融發展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如享譽中外的“十二木卡姆”、麥西來甫、古爾邦節、賽馬、達瓦孜等,構成了最生動、活潑、具有強烈吸引力的旅游資源[4]。據統計,近年來新疆生態旅游占全疆旅游總比例的80%以上。而在現今生活中,鄉村生態旅游多以體驗式旅游為主,這就給農村生態文化的人際間傳播創造了環境條件。人們不僅可以在旅游過程中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還可以了解感受新疆農村人民受生態環境影響而形成的飲食結構。例如新疆人民從傳統時期就形成的主食拌食瓜果的飲食習慣,及受氣候特點影響而形成的特有的烤馕、烤包子的烤食飲食習慣等。以生態旅游為依托帶動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將是未來新疆農村生態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
2.利用新媒體推助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
傳統的傳播方式,一般是針對具體的受眾,進行相關文化產品的發行推廣,具有相對局限性,傳播的影響力也相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新媒體是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基礎之上延伸出來的各種媒體形式。新媒體利用通訊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數字技術等高新技術,使人們更可以獲得聲音、動畫、圖像、影像相結合的立體文化體驗。推進新疆農村生態文化建設,應利用新媒體平臺,打破地域限制,建立以宣傳新疆農村生態文化為主的網站,整合相關資源,為受眾提供一個能夠在線交流的平臺,實現線上互動傳播。還可以借鑒敦煌莫高鎮的先進經驗,建立專門的網站預約系統,對農村生態旅游景點進行門票預約,以期在大數據時代下通過預約系統分析傳播效果和受眾人數,同時還能夠在預約網站上以介紹新疆農村生態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專題性影片,達到有廣度和深度的橫向和縱向傳播,形成傳播的長效機制。
3.加快農村生態產品的開發與推廣
新疆融居著55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其自身獨特的飲食、服飾、居住、出行等文化習俗。以維吾爾族為例,維吾爾族的女性常年喜好穿著衣裙,面料多以艾德萊斯綢和彩棉制成。這種自身具有天然色彩的棉花制成的紡織品不僅不需化學染料染色,而且在加工過程中也不會對土地、水源產生污染,洗滌后纖維色彩還能逐漸加深,是名副其實的“綠色產品”。而新疆農村的彩棉種植面積占國內種植面積的95%左右,成為國內最大的彩棉生產基地。對彩棉產品的深加工和設計研發,有助于推廣新疆農村生態物質文化的傳播,傳承與環境相適應的生活方式及理念。
生態文化是著眼于尊重自然,致力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天人和諧”的文化。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階段”,體現出我國將生態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深入到實踐。新疆農村生態文化的傳播發展,應立足于傳統民族生態文化特色,著眼于生態旅游產業的開發、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以更為全面和系統的傳播方式,助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 廖榮華.南山牧場區域生態文化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7.
[2] 喬虹.國家形象:一個和平崛起大國的新課題[N].中國婦女報,2008.
[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旅游發展規劃[R].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