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化學酸堿鹽的概念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初中化學課程標準(修訂稿)》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體現啟蒙性和基礎性。一方面,要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初步認識物質世界,提高學生運用化學知識、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體驗科學探究,在活動中激發學生交流討論,啟迪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是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化學或科學相銜接的基礎教育課程。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保證基礎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可選擇的課程模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兩者的課程性質我們不難看出,初中的課程特點可用“形成”二字概括,高中的課程特點可用“發展”二字概括,高中的課程應該在初中的基礎之上進行深化和發展,兩者是一脈相承的。
二、初中化學課程與高中化學課程銜接的現狀
為了確定初高中化學課程是否存在銜接不良的狀況,筆者對廣州市第二中學2012屆高二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累計發放問卷361份,有效問卷361份,共有10道問題。
對于問題“由初中進入高中,學習上能否很快適應”,有57人選A“能”,占總人數的15.79%;228人選B “不能”,占總人數的63.16%;76人選C “一般”,占總人數的21.05%。
對于問題“高中化學與初中化學相比,難度如何”,有38人選擇A“太深奧,無法與初中化學銜接”,占總人數的10.53%;有304人選擇B“難度大了,但與初中化學也很有聯系”,占總人數的84.21%;有19人選擇了C“難度差不多”,占總人數的5.26%;沒有學生認為高中化學比較簡單。
至于“你覺得初中學習化學的基礎對高中有影響嗎” 這一問題,有342人選擇了A“影響很大”,占總人數的94.74%。
從以上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高中化學課程在難度上較初中有明顯的提升,造成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之后不能很快適應化學的學習,同時初中的化學基礎對高中的化學課程學習影響很大。
三、初中化學課程與高中化學課程銜接的基礎
1.元素化合物知識
初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前期是以氣體為導入,以個體為主,中期滲入單質,單質對應化合物這一研究方式,后期的金屬和酸堿鹽部分則以分類思想貫穿。從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的內容上我們可以看出,元素化合物知識部分在高中以族為軸線,主要以典型例子的介紹為主,與初中分類思想和抓典型的思想一脈相承。
2.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
筆者對高中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做了統計,并與初中課本相關內容進行對應,見表1。
表1
表1(續)
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學習化學的基礎,初中和高中在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的主體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在初中建立的基本框架上進行了細分和深化。
從上面兩部分的比較可見,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屬于同一體系的,不存在本質沖突,銜接應該是無縫的。
四、如何運用初中實驗教學與高中化學課程銜接
既然初中和高中是同一體系的,而化學又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如果在面對同一問題的時候,初高中采用同一個實驗進行引入,然后在討論深度上加以區分,就可以縮短初中與高中之間的差距。例如物質的量,高中只有一個特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對于這個內容完全可以根據初中分子間隙的實驗設計一個綠豆實驗,讓一位學生出來數綠豆的數目,引導學生通過先分小堆,再數堆數的方式,來引入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
對于離子反應,可以從導電性入手。筆者進行初中化學“酸堿鹽性質”內容教學時,設計了如下實驗:
1.創設情境
教師:硝酸鈉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鈉,欲除去氯化鈉應選擇什么試劑?
學生:硝酸銀。
2.提出問題
(1)根據什么選擇硝酸銀?
(2)從微觀角度看是什么在反應?
(3)若恰好完全反應,從微觀角度來看反應后溶液中有什么?
3.實驗過程
(1)導電性實驗1
用HCl,NaOH,CuSO4,Ba(OH)2和酒精溶液進行導電性實驗。
現象:可見連接酒精的小燈泡不亮。
分析:酸堿鹽的水溶液中都有自由移動的離子。
解決問題(3)反應后溶液中有鈉離子、硝酸根離子和水分子。
(2)導電性實驗2
留下CuSO4和Ba(OH)2兩種溶液,將小燈泡接通CuSO4溶液,并向CuSO4溶液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觀察現象(如圖1所示)。
現象:小燈泡逐漸變暗,最后熄滅,然后重新變亮。
a b c
圖1
分析1:反應后沒有自由移動的離子,所以小燈泡變暗。當BaCl2溶液添加過量時,溶液中又有自由移動的離子,所以小燈泡重新變亮。
方程式:CuSO4+Ba(OH)2Cu(OH)2+BaSO4
分析2:反應前小燈泡亮,說明有自由移動的離子(Cu2+,SO42-,Ba2+,OH-)。反應前小燈泡熄滅,說明沒有自由移動的離子。
解決問題(2):從微觀角度是溶液中的離子在反應。
在我校2012屆初三年級4、5、7、8班4個平行班運用這種教學方式,在月測中設計了相關題目,占5分,各平行班答題情況見表2。
表2
可見該教學方式對學生理解酸堿鹽的微觀反應過程有極大的幫助,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思考酸堿鹽之間的反應實質,總結同類型反應具有相同的反應實質,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離子反應這一概念,但是為高中講解離子反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結束語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從實例中可以看出,如果利用實驗作為突破口,在初中和高中化學教學中設計有針對性的實驗,將有利于初高中化學課程的銜接。在初中教學中作適度提升,既有利于考試,也為高中化學教學做好充分準備;在高中教學中先弱化高中部分的難度提升,盡可能用初中見過的實驗引入,讓學生深刻體會初中化學課程與高中化學課程的相互關系,從而使初高中化學課程實現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 侯連峰.高一與初中化學課程教學銜接的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 侯國斌.淺談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J].中國校外教育,2012(2):32.
[3] 饒斌遒.初高中化學銜接問題探討[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 2010(8):170.
【關鍵詞】初中化學;酸堿鹽教學;物質分類;分類觀
酸、堿、鹽多種物質,多種反應,多條性質,學生根本沒有明確物質構成及性質變化本質,在此基礎上強化訓練,增加數量增加難度。反而使得規律性知識更為繁雜。已有研究例如“微粒觀指導突破酸堿鹽教學難點”,“對酸堿鹽反應的歸納”、“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的酸堿鹽教學策略初探”等,對于酸堿鹽部分教學難點已經有所突破,未能體驗分類觀的發展與作用,本文試圖解決教學課時緊張與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矛盾,試圖理順知識教學與學生發展空間之間關系,既要掌握酸堿鹽部分核心概念,又要宏觀把握初中化學酸堿鹽部分的反應關系,還要從微粒存在分類標準明確酸堿鹽部分物質轉化的本質。
1.分類觀指導下的酸堿鹽教學
分類是一種一般科學方法,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領域。通過分類,學習者可以更好地認識同類物質的本質?;瘜W學科的研究對象是物質及其變化,分類標準是分類的核心,理解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對物質及其發生的變化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分類;同類物質具有相似的性質,可以發生相似的化學變化,是學習者必須要掌握的科學方法。
學生對物質分類的認識,從混合物純凈物的是否為單一物質的分類標準,到單質化合物的純凈物中是否一種元素,繼而有機物無機物的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碳元素,最終到依據元素組成對酸堿鹽的分類,經歷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發展過程。由于元素組成的復雜程度增加,元素組成的分類標準在酸堿鹽部分所起作用明顯減弱,酸堿鹽部分的化學反應幾乎都與溶液相關,因而元素在溶液中的微粒存在形式,對酸堿鹽性質影響非常大,近于決定作用。
對酸堿鹽的分類,宏觀元素組成是初步的,表象的;性質用途的分類標準是事實性的,顯性的;微觀微粒存在或構成,是深入的,本質的。學生只有明確了酸堿鹽溶液中微粒的種類,存在狀態,相互作用,才能理解酸堿鹽之間、以及單質氧化物和酸堿鹽之間反應,掌握物之間相互轉化的實質。結構相同性質相似,結構不同性質不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突破學生學習難點。
2.酸堿鹽部分單元教學設計
通過課前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在初中化學學習酸、堿的概念之前,90%學生對酸的認識僅限于一種味道,并不認為是一類物質,酸與酸味之間沒有建立聯系。10%的同學知道鹽酸、硫酸和醋酸。而對堿的認識只有5%的同學提到面堿即純堿。其他的同學對堿基本上沒有概念,可以說他們所知道的堿,跟堿的概念沒有關系。95%的同學認為鹽就是食鹽,只有5%的同學認為碳酸鈣、氯化鈣和硫酸鈉是鹽??梢姀囊环N物質擴充到一類物質,是學生們的首要問題。
學生能夠按照元素組成的分類標準,將化學物質分為連續的宏觀形態的物質,如各種元素的單質、化合物、氧化物、其他等,依據微粒構成將化學物質分為不連續的微觀形態的物質,如分子構成的物質、原子構成的物質、離子構成的物質。因此,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分類觀研究物質的思想和方法。
在酸和堿的學習中,多角度認識酸堿,建立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使學生體會到共同的結構特點與相似的化學性質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學會歸納從幾種物質的性質,推知一類物質的性質,又能從一類物質的性質,推知某種物質的性質,形成從零散經驗到通性框架的認識角度,同時認識到對于物質進行分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鹽的學習中,學生運用分類觀,鞏固和應用研究一類化合物的方法,研究鹽類物質,由特殊物質到一般規律再到具體物質的學習,體會對于復雜的、規律不明顯的鹽類物質進行二級分類研究的必要性,利用分類研究物質性質變化。
酸堿鹽單元教學課時分配如下:
3.酸堿鹽單元教學設計的教學價值
學生從生活中感知酸味、澀味,從指示劑的變色體驗酸堿性質,從元素組成上區分酸堿鹽,從溶液中微粒判定物質的性質變化。多角度認識物質,是分類標準的落實點。
在分類觀指導下,突破物質性質核心概念,建立并應用“成分――分類――結構――性質――用途”的研究模型,更加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是思維能力的提升點。
探究性實驗是指學生結合原有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探索新的知識,依據已有知識,預測未知物性質,并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最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實驗探究能力的創新點。
化學學科基本觀念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低層次到高層次,不斷深化提升的過程。單元教學設計發展了微粒觀、元素觀、分類觀等,是初中化學觀念發展點。
常見的酸堿鹽的學習,通過典型代表物探究、推廣分類研究的新視角,通過物以類聚,結構決定性質,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基本方式,促進學生對物質及其性質的認知發展,為學生研究物質性質提供了思路和科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宋心琦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2(必修).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姚梅華.考試周刊,2012.34:146-147
關鍵詞 課改 銜接 對策 高效
一、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探究
(一)中考改革影響
從 1998 年開始,福州市實行達標學校初高中分設。后來中考又出臺了新規定:物理、化學科的成績按等級制劃分,達標普高錄取的主要依據是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總分。由此物理、 化學的初中教學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高中教師普遍反映高一新生的化學素質大幅度下 降。由于等級制中只要B級(百分制的70 分以上)就可以上達標普高。而同樣是B 等級,也 許70和7l、72 區別不大,但與90分的學生區別就已經很大了。因此也造成了高一新生語 數英三科總分差不多,實際上理、化學科基礎的差距已經是相當大。再者由此造成初三學生 的課余時間基本都在語數英三科上打轉,化學課程的教學基本上只能在課堂上全部完成。學生只要能考到70分以上,師生就都像解脫了一樣。本來學生的彈性是很大的,要求高就會 學好一點。要求低自然就點到為止。受到中考這根指揮棒的終極影響,使初中化學教學受到 了極大的沖擊。
(二)教材改革的影響
在課改后的新大綱要求:初中化學新課程是以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為根本宗旨。就是要以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為基本要求的 課程目標。初中化學教學主要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化學知識、基本化學實驗技能、簡單的化 學計算及化學在生活、生產及國防的某些應用,其知識層次則以要求學生“知其然”為主。而現行高一的化學必修課是面向全體高中學生進一步加深學習的化學知識和以適應社 會發展而提升能力的教學,高二、高三的化學選修課則是根據部分學生的個人特長、興趣愛 好而進行的化學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教學。也就是說,高中化學課程是在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 礎上,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的 個性發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展所必須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提高人類生活質 量方面的重要影響,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 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兩者目標的不同,自然導致了教學手段,教學走向的差 異。
(三)心理發展不同階段的影響
初高中學生處于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由此對化學的學習產生了影響。例如從概念的學 習上來說,概念的分類能力不同。初、高中生的相應能力可以分為四級水平:一級水平―― 不能正確分類,也不能說明分類的根據;二級水平――能夠正確分類,但不能確切地說清分 類的根據;三級水平――能夠正確分類,但不能從本質上說明分類的根據,僅能從事物的某 些外部特征或功用特點來說明分類的根據: 四級水平――能夠正確分類, 并能從本質上說明 分類的根據。
二、初高中銜接的對策探究
從初中到高中,無論是在化學概念、規律及研究方法等各方面的學習都存在一個飛躍。為了讓學生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筆者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的銜接:
(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身為高中的化學教師,如果不了解初中化學教材和教學要求,對高一化學教學的把握上 肯定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尤其現在的初中化學教學圍繞著中考轉,初中化學教學很少考慮到 為高中的教學做好銜接。課改后,教材的更替,要求的變更,跟原來高中化學教師心目中的 初中學生應該要掌握的內容有了很大的差別。因此就有必要了解初中化學的知識結構,特別 是教學要求達到的程度。有的知識點教材上有,但因為中考不涉及,就出現了初中不教或者 降低教學要求。
(二)損有余,補不足
高中老師在充分了解了初中化學教材和教學要求后,應該有針對性“損”有余,補不足。例如:初中早期的人教版教材還是按照前蘇聯的課程理論來編排教材。后來的科教版教 材受 STS 等教育理念的影響,變成了主要是按照生活中常見的化學常識來介紹,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由此,在高中教學中要有計劃地補足初中教學中涉及不深的知識而在高中化學中常常出 現的知識點和方法等。
(三)三人行必有我師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針對初高中銜接問題,集備組成員要群策群力,團結協作,決不能搞單打獨斗。比如經過集備組老師一起討論確定一部分初中化學知識內容需要集中一 段時間進行梳理、鞏固并加以提高,還有部分知識內容需要順著章節的教學,遇到什么問題 就順帶解決什么問題, 把需補充或提高的各知識點分散到教學內容有關聯的相應章節中去處 理。
1.在高一課程實施之前,安排6課時左右對初高中教材銜接的空白點且不宜穿插到各章分散銜接的知識做專門補充和歸納。如:對元素化合物這部分知識,需補充以下內容:①電 離的概念和常見物質電離方程式的書寫:②酸堿鹽的定義。從電離的角度認識酸堿鹽:③物 質的分類特別是酸、堿、鹽、氧化物的分類;④常見的酸、堿、鹽、氧化物。還要歸納總結以下內容并要求學生熟記:①酸、堿、鹽的通性:②常用的堿、鹽的溶解性;③用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判斷酸、堿、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生;④常見物質和離子的顏色;⑤常見物質和離 子的檢驗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