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景觀規劃與設計范文

景觀規劃與設計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景觀規劃與設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景觀規劃與設計

第1篇

關鍵詞: 園林設計城市景觀生態園林城市規劃設計

1城市景觀規劃的原則和基本特點

1. 1城市景觀規劃的原則

城市綠地的服務對象是市民,其最終的目的是為市民創造休娛身心的美好體驗(感受) ,規劃的最終結果以實施為手段,以體驗為目的。系統整合,城鄉一體;景觀分區,風情各具利用景觀生態學的“斑塊- 廊道- 基質”的規劃方法,將城市綠地系統化,實現整體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綠地效應。同時,將城市綠地系統和國土綠化緊密聯系,把城市當成一個大花園進行規劃、建設和管理,形成城鄉一體的優良生態環境。根據現狀自然環境條件,規劃出不同的景觀分區,各區在服從整體的前提下,形成本區個性化的自然、文化風貌。

1. 2城市景觀規劃的基本特點

園林綠地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藝術效果,豐富城市景觀的主要素材。尤其是一個城市的機場、車站、主要街道,這些地段的園林建設狀況,往往是給新到這個城市人們的第一印象,因此,說園林是城市的大門毫不為過。若以上地段園林綠地裝點豐富,綠蔭覆蓋,花草成片,且不同的道路以不同的綠化形式,由不同的樹木花草構成各異的道路景觀,處處郁郁蔥蔥,花香襲人,給人以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感受,不僅感到這個城市自然、美麗,而且覺得整個城市生機盎然,富有內涵。要想使城市景觀做到如此花園式效果,規劃中必須體現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1.2.1 豐富的園林景觀

植物造景是現代園林景觀的主要成分,利用植物的色調對比與層次排列,高低錯落,疏密相間及季相變化,創造以自然美為特征的立體空間藝術。利用文學、繪畫的藝術規律,通過植物種植設計,把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并上升為詩情畫意,創造主題,創造意境,創造融合自然美、建筑美于一體的綜合造型藝術,形成特色各異的園林景觀。創造園林景觀,不要抄襲傳統園林以建筑為主的套路,園林建筑在現代園林綠化中只能作配角。要因地制宜,因形隨勢,要保護利用古老樹木和自然景觀,以適應生活情趣的多樣化。

1. 2. 2良好的生態園林環境

城市的生態環境是城市經濟發展的物質條件。城市生態環境具有現實經濟價值,而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是靠建設園林城市來實現的。園林城市有一個龐大的植物群落,具有吞噬CO2、分泌殺菌素、吸附飄塵、減弱噪聲、涵養水源、凈化水質及改善小氣候的巨大能力,使城市形成無污染、無飄塵、無噪聲、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的園林生態環境。園林生態環境的形成,是園林城市最重要的標志。

1. 2. 3有特色的城市風貌

城市風貌決定于它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形成的風土人情。在建設園林式城市過程中,以城市的歷史為紅線,用園林藝術手法表現它的地理特征、傳統特點以及現代風采,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園林城市風貌。南方城市與北方城市,依山之城和濱海之城,文明古城和新型城市,其園林風貌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2園林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重要地位

2. 1園林設計的概念

園林設計,就是園林的籌劃策略。具體地講,園林設計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運用園林技術和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水、理石) 、種植樹木和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并建成的美的自然環境過程。

2. 2園林設計的指導思想

2. 2. 1必須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應了解群眾的愛好和需要,為他們創造潔凈、美麗的環境,引導群眾去欣賞那些美麗動人的景觀和進行高尚、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把提高廣大群眾的文化藝術素養視為己任。

2. 2. 2貫徹適用、經濟和美觀相結合的設計原則

一般情況下,園林設計首先要考慮“適用”的問題。所謂“適用”,一層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另一層意思是園林的功能適合于服務對象?!斑m用”的觀點帶有一定的永恒性。在考慮是否“適用”的前提下,其次考慮的是“經濟”問題。實際上,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減少了大量投資,也解決了部分經濟問題。經濟問題的實質,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盡量在投資少的情況下辦好事。在“適用”、“經濟”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做到“美觀”,即滿足園林布局、造景的藝術要求。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美觀要求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實質上,美、美感,本身就是一個“適用”,也就是它的觀賞價值。園林中的孤置假山、雕塑作品等起到裝飾、美化環境,創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圍,這就是一種獨特的“實用”價值。

2. 2. 3用生態學的觀點進行園林建設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為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學者,將生態環境科學引入城市科學,從宏觀上改變人類環境,體現人與自然的最大和諧。于是,景觀生態、環境美學的理論應運而生。國家公園的出現和生態系統工程的提出,即是從生態學的觀點出發,在人類生存的環境中保持良好的生態系統。園林綠化正是被看作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說現代園林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的原理為依據,達到融游賞于良好的生態環境之中的目的。

2. 3園林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作用

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居住環境日益城市化。城市,是人們集中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城市景觀規劃設計便是改造自然,創造集中的人居環境的做法。隨著人類對居住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態環境,使城市人群更貼近自然而生活。如何才能將與自然分離的城市通過人為的手段有機地融匯到大自然中,成為城市規劃中的重大課題,而這一課題的實施,有賴于園林規劃設計的再創造。在城市中營造園林,將自然景觀融入到人造環境中,使之成為一個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間,這種自然回歸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著城市與自然彼此疏離的傾向。這樣,園林已不僅僅是提高人們休憩、娛樂、觀賞的場所,而必須同時考慮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對社會功能的滿足和實現。園林,在為人類的活動環境創造美景的同時,還必須給予城市居民以舒適、便利和健康。這一設計理念的提出,使園林規劃設計被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3將園林設計運用到景觀規劃中,創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

3. 1生態園林城市的概念和理念

現在所提出的生態園林城市,屬于“大園林”的概念,出發點是建立在保護、建設和完善城市大環境的共識之上,其歸宿是追求與自然和諧的共存環境。生態園林城市強調人與城市、自然與社會、現在與未來的相互依存和共生。生態園林城市的要求是:經濟繁榮,市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衣食住行方便;城市建筑及構筑物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合理分布,相得益彰;人與動植物相親相近,和諧共存。特征是到處綠蔭掩映,風清水凈,樓臺與山水相依,人類與花鳥為伴,充滿詩情畫意和生機活力。

生態園林的基本理念在于創造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共生的樂趣,使人們在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過程中,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3. 2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景觀生態學要求

“生態園林”強調重視園林的生態效益,利用園林改善城市生態系統時,可借鑒以下的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原則:

3. 3整體優化原則

景觀是一系列生態系統組成的,是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整體。在進行城市景觀規劃時,應把景觀作為一個整體單位來考慮和管理。

3. 3. 1多樣性原則

景觀多樣性是描述生態鑲嵌式結構拼塊的復雜性、多樣性,自然環境的差異會促成植物種類的多樣性。景觀的多樣性還包括垂直空間環境差異而形成的景觀鑲嵌的復雜程度。這種多樣性,往往通過不同生物學特性的植物配置來實現。還可通過多種風格的水景園、專類園的營造來實現。

3. 3.2景觀個性原則

每個景觀都具有與其他景觀不同的個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觀具有不同的結構和功能,這是地域分異客觀規律的要求。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不同的周邊環境,選用適宜的動態景觀,將會呈現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景觀。

3. 3. 3遺留地保護原則

保護自然遺留地內有價值的景觀植物,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或具有特點的植物,應當充分加以利用和保護。

3. 3. 4綜合性原則

景觀是自然與文化生活系統的載體,景觀生態規劃需要運用多學科知識,綜合多種因素,滿足人類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水生植物景觀不僅要具有觀賞和美化環境的功能,其豐富的種類和用途可作為科學普及、增長知識的活教材。

3. 4建設園林城市的措施與對策

3. 4. 1加強都市公園規劃與建設

生態保護首先是整治環境污染。另一方面,應加強綠地建設,綠色植物及其群落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光合作用、蒸騰等生理、生化過程改善小氣候,達到冬暖夏涼;增加空氣濕度,制造氧氣,吸收有害氣體,滯塵,防御風沙,減低噪聲,防治水土流失,涵養水源,從而維護城市生態平衡。都市公園是綠地建設最多、綠色植物及其群落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加強都市公園規劃與建設,是城市景觀規劃的主要措施。

3. 4. 2控制用地性質,增加綠地面積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城市綠地的發展提出總體目標和要求,并對城市的各類綠地進行規劃布局,從而控制城市綠地的建設和發展。堅持綠地系統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同步實施,是加速發展城市園林綠化的關鍵。

3. 4. 3合理進行植物配置,提高綠地中的綠量

在城市不同性質的用地中進行植物配置,應根據用地性質、建筑物的功能和營造景觀的要求以及各地的氣候變化特點,合理選擇綠地的整體設計風格及樹種,力求做到適地適樹,科學合理地配置植物,使豐富的植物群落組成多樣的園林空間和園林景觀,達到既綠化美化又改善環境質量的目標。

第2篇

最近幾十年,集約化經營方式已經導致了傳統農業景觀中生物棲地多樣性的降低和自然景觀的破碎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方式的變化使得農業景觀的美學和生態效益遭受嚴重損害[1].針對各種日趨嚴重的農業和土地退化問題,農業、環境、地理等領域的專家重新考慮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的結構調整.農業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側重從市場效益和農業技術角度出發,依靠農業科技成果,發展各種新型農業模式.環境和地理等領域學者的反應主要是規劃設計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型農業模式,如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精細農業等.任何農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均可表現為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組合,即農業景觀空間結構.事實上,具體農業模式的規劃和設計往往均可視為土地/景觀規劃問題.然而,不論其意義有多重要,這些規劃和設計,實際上多具區域實用和偶然性,帶有普遍意義的新景觀空間配置結構還難以形成.以景觀生態學為理論基礎,通過規范的方法和途徑進行各類農業景觀規劃勢在必行.

2原理與方法

2.1景觀生態學原理

景觀尺度上的生態學研究已有較長的歷史.但只是近期這種研究才被應用于實踐領域且正在形成一個密切相關的理論體系.對景觀生態學一般原理,已有作者從不同角度進行過總結.美國學者Forman和Go-dron[2]主要立足于生態學角度提出景觀生態學的7條基本原理,Risser等[8]提出主要針對尺度的5條基本原則,中國學者肖篤寧(1993)根據相關學科理論,提出景觀生態學的7大理論基礎.這些對景觀生態學基礎理論及體系的創立,無疑都有明顯的開拓意義,但作為體現學科本質和特色的基本原理,它們還有必要進一步抽象和完善.基本原理是學科本質特征的反映,是其最為重要的理論問題.景觀生態學起源于地理學與生態學觀點的相互綜合,它的基本特點表現為由地理學、生態學為主的多學科交叉.由此,作者認為景觀生態原理至少應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綜合整體論、水平異質性———空間結構及垂直異質性———相互關聯.具體劃分為:整體性原理、時空尺度與等級層次原理、鑲嵌穩定性與生態控制原理等3項,并可視之為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體系(圖1).

2.2農業景觀的生態規劃與設計

對景觀生態學而言,任何形式的農業活動都必然落實在具體的地域空間上,構成各類農業景觀.這種空間特征,是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方法于農業景觀規劃和設計實踐中的基本前提.同時,農業景觀規劃和設計的最終成果也必然表現為空間格局合理的具體農業景觀.特定區域農業景觀的規劃和設計,既包括具體農業景觀單元的研究,也包括確定這些單元區位的區域農業景觀功能區劃研究.農業景觀的規劃和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是個景觀生態學原理的實際應用問題[4],顯然,可以直接運用近幾年迅速發展的景觀生態規劃和設計的一系列原理和方法.狹義農業景觀,即農田景觀是草地、耕地、林地、樹籬及道路等的鑲嵌體,表現為有機物種生存于其中的各類碎化棲地的空間網格[9].農業景觀的規劃設計實踐中,處理很多具體問題時都需要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和理論.譬如,田塊斑的大小和形狀、防護林網眼規模、水系廊道的寬度和連接度、自然干擾的頻度和分布、異質景觀單元的特征等等.事實上,它們通常對農業景觀的生物生產和各種過程起著決定性的影響[7].從景觀生態學角度看,除去常規農業第一性生產功能外,農業景觀還具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即宏觀環境背景功能,這也是目前農業景觀倍受關注的原因之一.實踐中,景觀規劃的主要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為是適應地方物種個體生態需求而對斑和廊的設計.目前對這種復雜而困難的任務的反應,首先是假設現存的景觀生態原理是合理的,科學的農業景觀規劃和設計就是對這些原理的具體運用過程,即“黑箱方法”的運用.另外一個做法是強調景觀單元及其組合結構與特定的物種制約關系,認為不可能將景觀設計得適宜所有的棲居者,但必須明確核心物種以使設計能夠滿足一些已知的需求.這些物種數量雖少,但卻具有突出的生態重要性.目前,相類學科的發展水平使這種特殊物種設計法具有比較廣泛的應用范圍.

它與“黑箱假設法”有可能成為較通用的研究方法.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是景觀生態學結合實踐的應用方向,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空間途徑[6].景觀規劃設計與以往單目標的規劃設計有本質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它將景觀作為“資源”并從“整體”上看待,并將人類需求與景觀的自然特性與過程相聯系,主要關注宏觀尺度上的資源配置.農業景觀的規劃設計不僅關注景觀的“土地利用”、“土地肥力”以及人類的短期需求,更強調景觀供人類觀賞的美學價值和景觀作為復雜生命組織整體的生態價值及其帶給人類的長期效益.同時,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景觀不僅要以現在的格局,而且要以新的格局為各種生命形式提供持續的生息條件.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中心任務就是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整體區域生態系統.景觀規劃設計與區域持續農業在根本目標上完全一致,其多目標性兼顧持續農業的生態持續性、經濟持續性(如強調資源配置)與社會持續性(如關注未來).農業同其它產業不同之處在于農業生產極大程度依賴土地的自然屬性,而景觀規劃設計充分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如將人類需求與景觀的自然特性與過程相聯系).而且,規劃設計本質上是對資源進行空間配置,所以可將景觀規劃設計作為區域持續農業景觀實現的空間途徑[10].相同于其它內容的景觀生態規劃,農業景觀的規劃設計是運用景觀生態原理,結合考慮地域或地段的綜合生態特點及具體的目標要求,構建一個空間結構和諧、生態穩定、社會經濟效益理想的區域農業景觀系統.保障做到這一點,本項研究在整個工作過程中自始至終貫徹如下幾項原則:適宜面積原則;類型多樣性原則;景觀單元關聯原則;空間結構協調原則.

3案例與結果

3.1研究區地理背景

涿鹿盆地位于河北省涿鹿縣北部,為新生代斷陷盆地.其西北部為中低山地,南部為低山丘陵,從北向東南以洋河為界,大體上呈三角形(其中西南部向南延伸較多),境內有中低山、丘陵、盆地、河漫灘、階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基本屬于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較少,降水少而集中于夏季、大風多而集中于冬春.水資源比較豐富,自西向東橫穿盆地南部的桑干河是其主要水系.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以灌淤土和水稻土為主.植被類型多樣,以玉米、春小麥、水稻等作物以及葡萄、蘋果、梨等林果為主,天然植被僅分布在盆地的西北中低山地、南部低山丘陵.本區面積44158hm21),人口21.58萬人,土地利用類型以耕地、園地及居民點工礦用地為主.經濟以農業為主,糧食、蔬菜種植,干鮮果生產為其主要發展方向.本區近京津及張家口,具有較好的市場區位條件.農田建設水平高,水利設施完善,灌溉面積占耕地87.3%.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灌溉、耕翻、運輸、脫粒及加工大部分實現了機械操作.農業技術推廣較快,地膜、大棚等栽培及品種引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總體而言,本區經濟技術文化較為發達,農業生產水平較高,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具有發展農業的先天優勢.可以認為,本區為典型的農業景觀,其未來利用應以農業為主.

3.2研究區的總體規劃目標

盡管本區背景景觀具有明顯的農牧過渡特征,但在目標景觀尺度上,仍屬典型的農業景觀,景觀生態過程以農業土地利用為主.景觀生態主導過程是確定景觀利用方向的主要依據.本區目標景觀生態過程以農業土地利用為主,自然退化過程(包括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及鹽漬化)及城市化過程次之.這一特性決定本區景觀利用應以農業生產為中心,兼顧生態環境保護與其它產業發展.綜上所述,本區景觀利用應以農業生產為主,環境保護為輔.在保持農業資源、環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最大化農業產量、質量、效益是本區景觀利用的基本目標.此外,在保證基本農田和農業產量的前提下,也應大力發展其它產業.具體來說,糧食、蔬菜與水果生產既要保證本區消費需求,又要完成糧食上繳任務以及提供較多的水果、蔬菜境外出口;環保要將治理與開發相結合,不僅不能使退化過程損害農業,還要以開發養治理,以治理保生產;在保證農業生產的前提下,推進城市化進程.

3.3區域農業景觀的功能分區

研究區主要景觀類型有:針葉林地、山地灌叢草坡、緩坡耕地、梯田耕地、果園、各級道路、居民點及人工水面等.其空間結構表現為以涿鹿盆地中心居民點(涿鹿縣城鎮)分別為中心的環帶狀格局.受制于地形和人文區位因素,從中心向外依次為:居民點———川平原———臺耕地、梯田耕地、緩坡耕地———果園———次生林和灌叢草坡等景觀類型,這也構成整個研究區農業景觀的空間結構.顯然,這種結構既有對自然景觀生態合理利用的基礎,又具一定的景觀美學價值.三大功能區自盆地邊緣向盆地內部呈環帶狀過渡,以內層的農業耕作景觀為主.生態環境保護景觀的水土流失過程在不采取措施的情況下,將同中部經濟園林景觀的水土流失一道對自身構成威脅,而經濟園林景觀的水土流失在不采取措施的情況下,又將會對農業耕作景觀產生影響.就嚙齒類動物的活動來說也有從天然景觀向農田入侵的傾向.從環境保護、生產效益并重到農業生產的景觀功能分區,目的在于適應這種景觀過程的空間分配,抑制各功能區之間的上述關聯.尤其是中部景觀既行生產功能,又具環境保護功能,還對水土流失、有害物種入侵起到緩沖作用,保護了內層景觀.

3.3.1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區

(1)位置、范圍:分布在最灌渠以外(即七一大渠、桑南一干渠控制范圍以南,劈山大渠控制范圍以西、北)與區界之間,控制面積19223hm2.(2)功能:主要執行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大力發展水土保持林,努力提高植被覆蓋率,是本區開發利用的方向.在立地條件較好處,以植樹造林為主,較差處則先要封坡種草,為將來造林做準備.(3)依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坡度較陡,不適于農業開發.景觀過程以水土流失、植被覆蓋減少(人為樵采、放牧等干擾所致)等退化過程為主,必須將生態環境保護置于首要地位.同時,灌溉水無法到達,天然降水少且難以攔蓄利用,沒有生產保證.

3.3.2經濟園林功能區

(1)位置、范圍:分布在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區以內,大致在惠民北灌渠、桑南三干渠以外.控制面積14149hm2.(2)功能與利用方向:主要執行經濟林生產功能,兼顧環境保護功能.堅持以葡萄、蘋果、梨等水果生產為主,適當發展大棗、核桃、杏扁等干果以及其它經濟林生產,提高園林的經營、管理水平,使本區成為以境外出口為主多種經營的高效益的水果基地,是本區的農業發展方向.堅持土地利用與改良、建設相結合.堅持溝、谷、坡綜合治理,遏止水土流失,彌補灌溉水不足.總之,這種功能設計,目的在于既遏止水土流失等不利過程,又盡量最大化經濟效益,達到生物生產與環境服務功能的統一.(3)依據:灌溉水有一定保證率,為產量的穩定提供保障;地形以山前黃土低丘、臺地或洪積扇為主,坡度較緩,適于耕種;土層深厚,土壤較肥,有助于提高生產力;景觀過程以果園經營及農田改造建設為主,盡管天然狀態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但目前大部分地區得到初步抑制.

3.3.3農業耕作功能區

(1)位置、范圍:分布在經濟園林功能區以內.控制面積10786hm2,為本區景觀的核心.(2)功能與利用方向:執行種植業生產功能.其發展方向為商品糧和主要面向京津的副食品基地,以高產、高質、高效農業為發展目標.具體實現途徑為:合理安排農、牧、副結構,以糧食和蔬菜生產為主,適當增加或加大油料、經濟作物比重;選擇、引進、推廣適于本地的高產、優質品種;充分利用景觀的空間鑲嵌與多熟種植原理,合理組合作物的空間結構,適當安排輪作順序,逐步擴大間、套、帶面積,提高復種指數;引進推廣先進耕作經營管理技術,提高集約化程度;完善防護林、灌渠網絡,做到排灌結合,旱澇保收;嚴格控制非農建設濫占耕地,在保證基本農田不減少的前提下,加強改造措施,提高土壤肥力.(3)依據:灌溉水有可靠的保證率;土地平整,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景觀過程以種植業耕作經營為主,土地改良為輔,城市化有一定發展,但不會對農業構成威脅.

3.4各功能區內部的結構規劃與設計

3.4.1經濟園林功能區結構

在經濟園林功能區內,根據現狀景觀的組合格局、景觀單元間的細微過程差異及其空間關聯、未來變化趨勢,可將本區的空間結構作如下安排:桑干河以北自成一片、桑干河以南大致以涿礬公路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可分別稱為桑北、西南、東南單元.三區的控制面積分別為30.93、66.10和4446hm2.桑北單元外接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區,內聯農業耕作功能區.其糧食、蔬菜的供給依賴耕作區,而自身的水果產品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耕作區的需要;生態環保區的水土流失對其有一定威脅,而自身土地的改造尤其是引洪淤灌又與生態環保區密切相關.考慮到本區盛行西北風,而目前防護林帶基本平行于這一風向,可沿劈山大渠新建一條防護林.這樣既能防止風沙,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割斷某些動物對果園的入侵路線,同時也因避免選擇新地址而節約土地.東南、西南單元與生態環保及耕作功能區的聯系與此類似.就兩大單元之間而言,東南單元成熟的果品栽種技術與優質品種可向西南單元就近輸出,西南單元過剩的糧食可向前者供應.考慮到兩大單元功能與地域上的接近,可沿它們的交界,即涿礬公路布局果品加工企業.這樣做既可方便區內運輸,又利于境外調運.

3.4.2農業耕作功能區結構

本區景觀過程以作物生產為主,具有較大的一致性,可視為一個整體單元.本區的結構設計就針對這一整體單元.水澆地為基,城鄉建設用地、灌溉水田以及局部園地等為斑,灌渠、樹籬、道路、河流等為廊的斑、廊、基空間鑲嵌格局是規劃區的基本結構.鑒于本區以西北大風居多,營造防護林帶應以東北-西南方向為主.目前這一方向僅有惠民北渠一條林帶,宜增加一到兩條林帶,一條大致沿單家堡-上太府-赤腳寺-尹文屯-苑莊一線,一條大致沿大姚莊-南莊-辛興堡一線.適當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水田面積),控制城鄉建設用地尤其是農村居民點用地擴張,繼續完善道路、灌渠建設(尤其是較大居民點之間的交通聯系,灌溉排水體系)以改善景觀之間的空間聯系,擴建、完善樹籬體系以充分發揮其阻擋風沙功能,是未來景觀建設的方向.

3.5典型景觀單元設計

3.5.1桑北果園單元

現狀景觀呈糧食、果園、荒地鑲嵌,糧食作物占明顯優勢.景觀過程以土地改造為主,農業耕作利用為輔.另外,水土流失也不容忽視.土壤與水分要素(土層厚薄不均,多含礫石,質地輕壤,水分不足),對耕作構成根本性限制.現狀耕作水平低,種植業生產潛力小.景觀不穩定,農業利用中存在明顯的果園取代耕作的趨勢.近期以農田改造建設為主,農業生產為輔,未來以干鮮果生產為主導方向.首先平整土地、排除礫石、引洪淤灌,以保持水土、提高肥力、改善耕作條件;在改造的基礎上,暫時實施果糧間作,逐步擴大果園比重,水分條件較好者,重點發展蘋果、梨等水果,水分條件較差者以大棗、核桃等干果為主,直至建成生產多樣、干鮮果兼營的果品基地.條件較差、不宜大面積改造土壤的地方要強調點狀改造,挖坑填土澆水,直接栽種果樹.

3.5.2東南果園單元

現狀景觀呈現糧食作物主要散布在果園北緣或零星點綴于大面積果園間的格局.景觀過程以果園經營維護為主,土地改造為補充,園地蠶食耕地過程趨于完成,水土流失初步得到遏止.桑南二干渠以外坡度較陡,灌溉水無可靠保證,干旱和水土流失對本區生產有影響.景觀相對穩定,變化不明顯.品種單一,景觀多樣性程度低.完善和深化以葡萄為特色的水果基地建設,是本區的發展方向.主要途徑:用優質水果品種全面取代種植作物;推廣、引進適于本區的優質高效益品種,逐步淘汰普通品種;適當增加新品種,重視不同品種的空間搭配,改變單一品種經營方式;平整土地,擴建灌渠,注重培肥,堅持開發式綜合治理,以利用帶動改造,徹底消除土壤侵蝕和干旱,使其成為高產穩產的優質水果基地;大力發展果品加工,提高水果經濟效益.

3.5.3西南果園單元

現狀景觀呈果糧間作鑲嵌,比例接近,水肥空間配置差異較大.景觀過程以生產經營為主,坡麓地帶有水土流失發生.水分不足、肥力不高構成較大限制.景觀相對不穩定,園地有逐步取代耕地的趨勢.利用方向應以農林生產為主.首先要合理搭配糧食作物和果樹的空間結構:在七一大渠以外無灌溉水的地方,全部栽種果樹,適當擴大干果比重;在桑南一干以外七一大渠以內灌溉水無可靠保證的地方,以果園逐步替代耕地,以蘋果、梨等水果為主;桑南一干以北水肥配合較好地方,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嚴格控制果園面積,以糧食生產為主;在特定地塊中,要注意果園與糧食之間、果園與糧食內部作物的比例、距離,相互的組合鑲嵌方式等.在發展生產的同時,積極改良土地:進一步發展水利、水保事業,修筑梯田、土石谷坊抑制土壤侵蝕,開挖擴建水利排灌渠系,洪淤改土,培育肥力.

3.5.4典型耕作單元

依據限制本區農業生產的限制要素———水分,可將本區典型農業景觀即基質設計為果糧、水旱間作的立體農業模式.在地勢較高,灌溉水不能到達的地方栽種果樹以利用其強大的根系吸取深層水分,在地勢較低有充足水分保證的地方種植水稻,在二者之間靠灌溉維持的地方種植玉米、小麥等旱作作物,以充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3.5.5鹽漬化單元

針對鹽漬化區地形高低起伏,地下水埋深深淺不一的景觀格局,可用“挖低墊高”的辦法改造土壤.即在地勢較低,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段,適當挖深土壤,向周圍較高處堆墊,將低處改造為稻田,局部積水較深、規模較大、排水不暢、難以改為稻田的洼地改造為漁塘,而周圍高地改造為水澆地.針對鹽漬化過程的關鍵環節,合理安排排水溝,使高處水澆地向低處稻田排水,低處稻田向漁塘排水.盡量利用機井,抽引本地地下水作灌溉水,實行排灌并舉,這樣做既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促進水分循環,加速土壤脫鹽過程.在高處水澆地引水灌溉(尤其是引洪淤灌),以覆蓋、排水等方式消除鹽堿,低處水稻田用灌溉水(包括高處排水)沖洗,以溶解并排除過量鹽分.新改造地可種植綠肥,或耕種、休閑交替進行,已改造地要早耕曬壟,增施有機肥,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地溫、肥力,促進土壤脫鹽.

第3篇

關鍵詞:濕地;濕地景觀;景觀規劃設計;分級規劃;擬自然化

中圖分類號:TU984.1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4-0068-02

1、前 言

在近幾年的工作中,越來越多的接觸到與“濕地”有關的項目,“濕地”儼然已經成為時下景觀設計的一種風尚,似乎只有與“濕地”一詞掛鉤,才能充分體現出設計的生態性、先進性與科學性,而對于是否具備保護和營建濕地的基礎條件,是否需要以犧牲更高的生態代價和社會成本來換取一處“人工濕地”,則鮮有異議。在這樣一個有困難要造“濕地”,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造“濕地”的時代,提出減少“人工濕地”,保護現有濕地、恢復原生濕地的觀點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但是如果因此能引起有關人員對“人工濕地”深入的關注與思考,給熱得燙手的“濕地熱”降一降溫,本文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2、濕地基本概況

我國濕地類型豐富、數量多、分布廣、區域差異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國家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1600多萬公頃,青海湖的鳥島、湖南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7處濕地已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2.1 濕地的概念

濕地是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森林、海洋一起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稘竦毓s》規定:“濕地是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由地理學和生態學內涵構成的名詞為公眾熟知的主要途徑卻是商業炒作和地產宣傳。

2.2 濕地的類型

濕地包括多種類型,珊瑚礁、灘涂、紅樹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澤、水庫、池塘、水稻田等都屬于濕地。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其表面常年或經常覆蓋著水或充滿了水,是介于陸地和水體之間的過度帶。

2.3 濕地的作用

濕地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給人類提供水和食物。濕地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擁有的寶貴資源,因此濕地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地球之腎”和“鳥類的樂園”。

3、濕地景觀規劃設計

3.1 景觀規劃設計(LandscapeArchiteclure)的概念

景觀規劃設計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以協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為目標,規劃設計對象是人類生存居住的環境。

3.2 濕地景觀規劃設計概念的形成

針對濕地系統的特點,以景觀規劃設計的策略與方法,應用于濕地的保護與營建,建立穩定的區域生態系統和近自然的公共空間,即為濕地景觀規劃設計。國外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相關理論提出,至上世紀末進入實踐階段,而我國相關研究則是從本世紀初剛剛起步,目前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3.3 濕地景觀特征

濕地結構的獨特性表現在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上,這種獨特的結構使其在水分、養分的循環上形成了特有的生態過程。濕地景觀具有明顯的植被、土壤、水位和水的鹽度的梯度變化和斑塊變化,其中水位、水流、潮汐、洪枯等有規律、有頻率地變動在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和環境穩定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規劃設計理念

濕地景觀規劃設計是以濕地的自然復興、恢復濕地的土地特征為指導思想,以接納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形成新的群落生境為主要目的,在特定區域內營建人類游憩活動空間。因此,規劃應加強整個濕地水域及其周邊用地的綜合治理,保護與恢復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并促進其更新、發育,提高生物多樣性程度。

3.5 規劃設計方法

3.5.1 基礎資料的調查、分析

區域內各要素原始資料的調查獲取,如地下水位、土壤結構、生物活動情況、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周邊的綠地、林地、農田、城市、鄉村等各類生態系統原始狀況,作為下一階段制訂準確、科學的保護與恢復方案的依據。

3.5.2 景觀分級規劃

景觀分級規劃是指根據前期景觀因子的分析數據綜合疊加,按照分類體系標準。如基地條件、干擾因子等將整個濕地劃分為不同等級的區域,如核心區域、一般區域和緩沖區域,再根據分級情況,確定相應區域的保護力度和開發強度。香港濕地公園的規劃就是很好的案例。

3.5.3 擬自然化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德國進行了“重新自然化”(Naturnahe)的嘗試,如拆除被混凝土硬化了的河道,將河流恢復到接近自然的狀況,取得了成功。

為使生態修復周期縮短,通過適度的人工干預措施,模擬自然生態體系發展的外部生境,加速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進程,這種方式稱為“擬自然化”。

3.6 人工預濕地技術

3.6.1 土壤結構改造

土壤結構對濕地生態系統非常重要。不同土質條件、配比對生物生長孕育影響很大,砂土營養物含量低,植物生長困難,而且容易使水體快速滲入地下,所以不宜設在最下層。而粘土礦物有利于防止水體快速滲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莖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構筑濕地下層。濕地土壤的改良可以說是整個濕地系統能否運行良好的基礎。

3.6.2 圍堰堤坡

濕地水陸交界地帶的圍堰堤坡十分重要,如用混凝土砌筑堤岸會破壞濕地與周圍環境問的過濾和滲透,應以自然升起的濕地基質的土壤沙礫堆積,并在水陸交接的過渡地帶種植濕生植物,這樣既能加強濕地的自然調節功能,發揮濕地的滲透及過濾作用,又能為鳥類、兩棲爬行類動物提供理想的生境,同時也在視覺效果上形成自然和諧而又富有生機的景觀。

3.6.3 濕地基床

濕地基床的設計應從整體出發,與周邊水系統形成大循環,確保水資源的安全、合理與高效利用?;膊扇】蓾B透的材料,通過與地下水的相互滲透來調節濕地的水域與水深。

3.6.4 濕地植物

濕地植物種植,一方面,應盡可能地在水陸過渡地帶保持一定的自然濕地生境作為緩沖區,采取適當的生態管理措施確保其自然演替和自然恢復過程:另一方面,植物群落的物種和組成應與濕地生境的自然演替過程相符合,以便有效地促進并加速其恢復過程,必要時可采取分階段種植的模式,先營造先鋒植物群落,待生境特點與立地條件改善后再構建目標植物群落。

3.6.5 動物、昆蟲的規劃

動物也是濕地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因素,除了其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與植物界進行能量的轉化外,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和穩定外,它們還

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社會生產價值。在濕地景觀規劃恢復或重建的過程中,以人工手段影響動物、昆蟲的數量、生長發育進程,促進區域內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建立。

3.6.6 濕地生物凈化

目前城市中的很多濕地項目是為了處理凈化污水,當富營養化的污水流過濕地時,其中不溶性有機物通過濕地的沉淀、過濾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進而被微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機物則可通過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謝降解過程而被分解、去除,使水質得到凈化。凈化后的水不僅大大降低了對生態系統惡化的影響,同時又成為濕地水系統平衡的重要補充來源。目前城市中的一些濕地基本都是以水處理凈化設備來實現水體凈化的,存在維護成本高,穩定性差,凈化效果不理想等問題。

4、現狀與反思

4.1 濕地現狀

由于我們對濕地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上,利益即得者一味夸大其社會效益,而忽視其生態功能,以致對濕地盲目開發,加劇了濕地生態系統的惡化,濕地退化甚至消失,生物棲息地遭到破壞。例如我國60%的近海岸由于圍海造田和淺海養殖,使自然的海岸濕地不復存在,增加了赤潮、管涌、海水倒灌等生態災難的機率。

4.2 反思一盲目跟風、決策武斷

跟以往的“廣場風”、“草坪風”、“大樹進城風”過程一樣,這一輪的主角換成了“濕地”,各方為了不同的利益來共同炒熱它,往往是在缺乏基礎資料深入調查與論證的情況下,就相互攀比,拍腦袋盲目建設,挖一片水塘,種幾叢水生植物就說是“濕地”,這樣的“濕地”建再多有什么用,又有什么生態功能可言呢?

4.3 反思二溫室效應加劇

不管天然濕地,還是人工濕地都有副作用,會向大氣釋放溫室氣體――甲烷。當水和土壤結合后,會釋放出大量的甲烷氣體,尤其是當濕地里的水加深以及種植的植物越來越多后,就會出現水底缺氧,微生物會產生厭氧反應釋放硫化氫、氨氣、甲烷等有毒氣體,這類氣體將加速水生動植物的死亡,還會加劇溫室效應。

因此在規劃設計中通過技術措施、控制濕地的水量、水深,一般保持在50-60cm的深度,促進植物正常生長代謝,減少甲烷氣體的排放,在種植植物時要經過仔細挑選,從毛果苔類到小葉章類保證多元性,從而降低其不利的副作用。

4.4 反思三建設思想的兩個誤區

當前濕地建設存在兩個誤區:一是純自然修復,完全依靠濕地保護范圍內自然修復的能力,反對人為干預,濕地需要經過數十年的自然調整才能達到穩定的生態平衡,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要做到完全不受干擾是不現實的,而且完全可以通過成功的措施對濕地進行人工干預,促進其自我修復進程加快,建成和完善穩定的生態體系;二是完全人工化,通常是以傳統園林景觀設計的方式來營建濕地,弊端在于過于注重景觀的舒適度與美化、藝術品位,而忽視了濕地的生態功能,中看不中用,甚至對生態平衡造成負面影響。

4.5 反思四管理體系滯后

由于管理體制的滯后,低估了生態系統恢復的巨大投入和較長的周期,許多“人工濕地”建成后一兩年就因為資金短缺、缺乏必要的人工干預而難以為繼,濕地變臭、干涸,美好的棲居愿景成了肥皂泡,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到,保護和恢復濕地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長期工作,絕不會一蹴而就的。

5、結 語

“濕地保護與恢復”是人類對我們生活的美好家園及自身的救贖。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為了使我們的地球家園有一個美好未來,讓我們時時思索這樣一句話:“濕地是文明的血脈,濕地滋潤文明,而文明卻正在消滅濕地,我們關注的是濕地,應該思考的是文明”。

參考文獻:

[1]徐化成,景觀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2]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J]生態學雜志,2000,19(1):42-52,

[3](美)約翰西蒙茲著,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王紫雯,景觀文化與景觀生態學初探[J],建筑學報,1995,(8):34-38,

[5]張永澤,王亙,自然濕地生態恢復研究綜述,生態學報[J]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网站麻豆精品视频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 国色天香社区视频高清在线 | 欧美第一页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 真实乱视频国产免费观看 | 色婷婷激情 | 亚洲视频2 | 亚洲精品福利 | 日日操日日爽 | 五月激情丁香 | 亚洲网站一区 | 日韩欧美视频 | 性夜影院爽黄a爽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国产 | 中文字幕动漫精品专区 | 这里只有久久精品 | 亚洲第一页综合 | 亚洲资源在线观看 | 欧美日在线观看 | 五月天激情综合小说专区 | 久久91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 国内精品99 | 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九九成人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影院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 中文字幕电影资源网站大全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最新的国产成人精品2022 | 中文乱码视亚洲 | 男人天堂2020 | 一男二女无删减版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一二三四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77 | 波多野在线 | 亚洲人成电影在在线观看网色 |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图片 自拍偷拍 | 四虎网站| 亚洲精品麻豆 | 久久成人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