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社會經濟發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2009年是貫徹落實“粵東會議”精神、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第二之年。要加快發展步伐,關鍵在于揚長避短,挖掘潛力,發揮優勢,發展特色經濟。首先,要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我鎮的農業產業結構。要利用全面建設生態示范縣的機會,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效益型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其次,要繼續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再次,要堅決搞好社會管理工作,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空間。特制定出幾項工作計劃如下:
一、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
我鎮將成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加強對農業的領導。要適應形勢發展,大力引進農業優良品種工作力度,逐步淘汰原有的產量低、質量次的品種;要適應入世新形勢,善于打破常規,打破自給自足、滿足現狀的思想,樹立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意識,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資源,引導農民發展種植經濟效益高的作物,鞏固和發展原有的青欖基地。落實上級有關“扶貧到戶”政策,鼓勵農民有計劃、成規模地發展種養業,幫助農民掛靠龍頭企業,拓寬農產品銷路,以市場為導向,以銷促產,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
二、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加快工業發展
首先要繼續加強管理,充分發揮水電企業的作用。鎮要把攔河閘電站這個項目當做今年的頭等大事來抓,幫助協調和處理好各種關系,確保電站正式運轉。其次,要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要在鞏固同成工藝公司、春燕玻璃廠的基礎上,擴大其輻射帶動力,并創造條件,以良好的環境,優質的服務,文明安定的治安,以誠招商,以商招商,加強與外面的溝通和聯系,加大宣傳的力度和廣度,提高引資水平,促進工業經濟的發展。
三、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搞好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要不斷完善鎮區域的建設,抓緊完善各村基礎設施建設,早日實現村村通公路。其次,水利方面,要盡快動工改造水渠,完善水溝、保證農田的灌溉用水。第三,要不斷美化村容村貌,建設社會注意新農村。
四、要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
一是要認真抓好殯葬改革工作,要多想辦法、采取強硬措施,采取宣傳教育與打擊震懾相結合的辦法,加強殯改執法巡查,加強綜合治理,確保遺體火化“一刀切”,堅決制止二度土葬和封建迷信活動的發生,把殯葬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二是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宣傳教育與打擊刑事犯罪兩手聯動,共保穩定,繼續深入開展以打擊利用“”賭博活動的專項行動,保持對“”賭博活動的高壓態勢,為經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三是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把計生工作做好,鞏固和發展幾年來計生工作的成果。四是要認清發展形勢,全力做好社保工作,發動群眾自覺參加社保,確保群眾老有所養。五是警鐘長鳴,落實責任,堅持不懈抓好安全生產和森林防火工作。六是積極妥善化解基層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七是繼續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徹底解決群眾“病不起、看病難”的問題。
上述四點為2009年工作計劃,各領導一定會嚴格按照計劃帶領群眾共發展、同致富。為我省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經驗;中國
Abstract:Theenvironment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oftherelationshipbetweenveryclose.Ontheonehand,economicandsocialenvironmentisanimportantconstraintontheotherhand,thesocio-economicdevelopmentontheenvironmentandimprovethedemandisalsoofgreatsignificance.Alongwiththeprocessofhumandevelopment,environmentaldegradationissuesarereceivingincreasingattention.Forboththecurrent,suchastheUnitedStatesandotherdevelopedcountries,stillarisingstarsuchasJapan,SouthKorea,ChinaTaiwan,aswellassomedevelopingcountries,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willhaveexperiencedtheenvironmentalproblems.Havehadtheexperienceandlessons.ThisisChina''''smodernizationprocessisaveryimportantreferencevalue.
Keywords:environment;socio-economic;developmentexperience;China
引言
環境是1定歷史條件下,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類生活、作用于人類自身存在和發展過程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體系統。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創造了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特別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
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和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是逐步被認識的。環境問題也是逐步被認識、重視和解決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們開始辯論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進而轉向對于環境的關注。197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提出了“生態發展”的概念;1980年UNEP召開了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關系的討論會,指出這4者之間是緊密聯系、互相制和互相促進的,新的發展戰略就要處理好這4者之間的關系。1982年2月,《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明確提出了“持續發展”的概念以及實現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1982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理事會特別會議提出了新“環境”概念。1992年6月《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發表。到目前環境問題仍然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關乎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幸福和未來。
1、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問題
1.1.環境問題
人和自然環境是1個復雜的對立統1整體。1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1部自然環境發展史。自然環境創造了人,人又改變自然環境。人以其社會活動影響和改造自然環境。人類不斷地與外界環境進行、能量、信息交換,以維持其生命過程。在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中,人類社會活動是1個引起生態系統變化強有力的因素。當人類的活動與外界環境相協調時,人類的活動就可以促進人類和環境的共同優化,反之,人類的活動與外界環境不能協調時,將導致外界環境的惡化,而環境的惡化反過來影響人類的社會經濟發展。在近代大工業建立之前,環境對于人類作為1種自然界無償提供的公共產品存在著,環境問題只是在大工業發展到相當程度之后才為人們認識。
1.2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問題的普遍性
從大多數國家現代化過程或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或多或少都出現了環境問題。
19世紀80年代,美國第1次意識到自然界賦予的公共環境產品已相對稀缺。在城市中,飲用水也不能免費任意使用。1895年左右,工業廢物的排放問題被提到了議會。伴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開始出現并引起人們的關注。
日本、韓國也有類似的經歷。在“開發的10年”的60年代,韓國的經濟出現了騰飛。被稱為“漢江奇跡”。但同時,以“漢江污染”為代表,韓國的環境、生態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日本于戰后50年代中期,經過經濟恢復之后,進入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長時期。1955~1973年平均增長9.8%。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偏重重化工業,這1時期的產業技術整體上具有“重、厚、長、大”和高資源能源投入的特征。巨大規模經濟加上巨大的能源資源消耗,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60年代后半期,日本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公害大國。
戰后臺灣經濟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忽視了環境保護,在經濟取得了1定的發展后,被稱為“富裕中的貧困地區”。
同樣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近年經濟也有了較快的增長,但同樣出現了環境惡化等問題。
從這些國家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伴隨著經濟的增長都出現了環境問題。無論是美國這樣的先發展的國家,還是日本、韓國這樣的后起之秀以及我國的臺灣地區。而1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在目前的初步發展中也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這不能不令我們警醒1.3出現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
1.3.1.由于認識不足。
由于人類缺乏對環境、資源、經濟發展等之間的關系的正確把握,認為資源環境的無限供給性,所以往往單純從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安排活動,這樣不可避免會打破人與外界環境的均衡,導致環境問題。特別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當然后起的工業國家也在1定程度上忽視了環境問題。
1.3.2.從人類的效用偏好分析
我們可以把1切可以給人們帶來效用的物品分為環境和非環境兩類。由于人類存在邊際效用遞減,所以當環境物品非常豐富時,人們對其的邊際效用接近于0,而對其它非環境物品的邊際效用很大,所以人們往往選擇犧牲環境來生產其它的物品,直到兩者相等。而在這種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犧牲環境超過1定的限度,就會引起環境問題。這在所有的國家都得到了體現。
1.3.3發展過程中1些客觀限制
在發展初期,由于技術等的限制,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對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特別對于發展中國家。另外,由于人口等1些原因也會造成對環境資源的過度使用,造成環境問題,如印度等國家。
1.3.4國際經濟秩序的影響
1方面,由于國際分工問題,特別對于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只能利用環境資源的比較優勢,出口初級產品,并接受1些有污染的國外企業。以獲得發展。
另1方面,發達國家可以將1些污染較重的工業企業搬到發展中國家,這會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造成破壞。
1.3.5制度失靈
包括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市場機制可以被理解為配置資源的制度。由于現實的市場中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備等問題,市場不能有效的配置資源,導致1系列的環境生態問題。政府由于不恰當的行動或缺乏行動,也會導致1系列的環境生態問題。
2、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治理過程
2.1.對環境問題的認識過程和治理過程
在當時的開發年代,包括發達國家都未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環境問題為世人所關心,主要在1972年如開聯合國環境大會之后。
美國1899~1948年期間,環境污染在美國尚未成為全局性問題,加上聯邦政府的經濟實力有限,因此,在這1時期的環境保護措施不力。管制職能主要靠地方政府行使,且側重于水資源的保護。從整體來說,各個地方的政策成效很不平衡。1948~1970年時期,1948年頒布水源污染控制法,聯邦政府開始真正介入環境保護。1970~1980年時期,環境保護政策開始取得成效。1972年頒布了凈水法。由于財政經費充足,加上美國各界對污染問題高度重視,環保
手段大大強化,進1不提高了環保系統各層次措施的協調配套能力。但是,巨額環保開支成為美()國財政赤字的1個重要組成部分,嚴厲的管制措施對整個經濟也產生了1定的副作用,引起了美國朝野的極大關注。
韓國60年代開始“漢江奇跡”,那時,工廠的煙塵被稱為“繁榮的煙塵”。人們陶醉于經濟的發展之中。在經濟增長至上主義的時代,雖然也有1部分輿論強調環境意識的重要性,但占壓倒多數的立場反倒人為經濟增長才是維護環境的先決條件。只有經濟增長國家和個人才能富裕起來,只有富裕了,才能維護環境。進入70年代,由于經濟增長1邊倒政策所產生的社會問題日益暴露,國民也開始切實感受到,經濟增長和環境,大體上處于“相抵消”(trade-off)的關系,這時環境問題得到重視,政府和民間都開始行動起來,但力度還不是很大。環境保護的社會意識到了80年代末,才開始初見成果。到了90年代,環境意識在國民之中極大高漲起來。但韓國的環境保護,總的來說仍只停留在“改良主義”的水平上。
日本和臺灣也大致經歷了相似的過程。所以我們分析,這些國家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是1個“試驗和失誤”(trialanderror)。從環境無知的階段,到環境認識的模糊階段。然后是知到行的過渡階段。最后達到環境保護的官民共同行動階段。
2.2.治理和管理手段、方式
美國環境保護的具體政策措施是多層次的。就整體而言,其特點是以立法為基礎,以行政措施為主,輔之以1定的經濟手段。主要有:1、直接的行政管制2、自愿管制3、責任賠償制4、污染稅制5、津貼制等。
日本現在強調的是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首先在法律和有關政策、計劃中明確社會各部門的環境保護責任。第2,把環境考慮納入政府的政策、計劃和重在公共項目。第3,把環境保護納入企業的綜合決策。第4,日本民眾和NGO的參與及其綜合決策活動。
臺灣的對策有:1、建立自然資源保護區,保護自然環境。2、對城市與重點經濟區、工業區環境進行綜合整治。3、推行“清潔生產”。主要措施:1、建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的正常機制。2、較大幅度地增加環保投入,積極治理污染,加快環境保護建設。3、加強以立法為中心的環境保護法制建設,完善法規,強化法治。4、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環保產業,促進污染處理。
從這些國家治理和管理環境的手段、方式來看,都強調了政府的干預。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并且,各個國家由于國情的不同,在具體的行動中不盡相同,有各個國家的特色。
3、對中國現代化過程的參考意義
3.1.必須清楚認識我國的國情,如資源稟賦,人口眾多等問題。
從上面的案例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國家,其資源稟賦不同,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環境問題也不盡相同。同樣,在認識和解決環境問題的具體手段和方式上也不同,這就要求我們清楚認識我國的國情,選擇適合我們的發展道路,采用適合我們國情的環境策略,處理好我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3.2.采取適合于我國國情和地位的政策
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是大問題。我們應當結合國情和發展階段,將環境問題放在發展的進程中加以解決。綜合處理環境和發展的關系。
3.3.注意制度設計
制度設計即包括有效的利用市場機制又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在利用市場機制方面可以參考新制度學派的產權管理方式。在目前應注意發揮政府的作用。1方面,加強立法和執法。用行
政管制手段,通過國家權力強制執行,以禁止、限制或要求經濟主體的特定行為。如最低技術標準、排污限額或指標。另1方面,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手段,主要通過創造1定的刺激方式,將資源環境的成本納入各經濟主體的經濟分析和決策過程,從而間接地改變經濟主體的行為。如排污收費、污染稅、生態環境補償稅、財政補貼、排污權交易等等。
3.4.建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
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也即在決策過程中對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進行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科學決策。從決策開始就要在環境、經濟、社會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這樣才能使3者協調發展,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改善。
3.5.政府和民眾1起行動。根本在于人們的效用偏好,人們真正認識和感受到環境對自己的效用的影響。
3.6.正確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關系。樹立大系統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這些國家的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環境問題中,我們應該吸取經驗教訓。那就是正確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關系。樹立大系統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發展目標上,追求單1的經濟近期高速增長逐漸轉換成追求近期與長遠相統1、經濟與資源、環境、人口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路徑上,主要依靠拼資源、上規模擴大生產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成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在發展內容上,應該注意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提高效益。
參考文獻:
王金南,《環境經濟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夏光等,《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
劉思華,《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金炯國,《經濟發展過程和環境問題:現代韓國的經驗》,《當代韓國》第4期,1994,
張俐萍,《美國的環境保護政策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外國經濟與管理》第10期,1994,
張茂法,《論臺灣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
××鄉是××目前唯一的民族鄉,地處金沙江畔,位于××縣城西北部,距縣城108公里,鄉域國土面積168平方公里,東鄰萬德鄉和發窩鄉,南接田心鄉和高橋鎮石臘它,西與環州鄉接壤,北與元謀縣姜驛鄉隔江(金沙江)相望。境內居住著漢、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種民族,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81%。境內地形地貌復雜,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勐果河、沙拉河、環州河三河南北縱貫全境,形成四山夾三河的低熱河谷地形。立體氣候明顯,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蕎地)。年平均氣溫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氣候炎熱,常年無霜,宜廣泛種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蔥、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谷、冬早蔬菜等各類多種經濟林果及熱區作物。2008年,全鄉轄8個村民委員會,60個自然村,75個村民小組,4003戶,14389人。其中,農業戶3659戶,農業人口14032人,占總人口的95.7%。現有耕地面積14845畝,其中水田5335畝,旱地9510畝,人均1.05畝。糧食總產量598萬千克,人均有糧353千克,工農業總產值517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全鄉經濟總收入為30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44元。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農業農村發展后勁不足,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緩慢,鄉級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是一個集貧困、山區、民族、宗教為一體的典型的民族貧困鄉。
二、全鄉社會經濟發展情況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幫助和全鄉各族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鄉社會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截止2009年上半年,全鄉共有農業戶3659戶,農業人口14034人。其中農村勞動力9387人,外出務工人員2402人。人口出生率6.22%,計劃生育率98.88%。全鄉總耕地面積14845畝。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61萬元,其中,集體投資完成77萬元,私人投資884萬元,已完成我鄉全年指標任務。全鄉經濟總收入1331萬元,其中第一產業570萬元,第一產業中種植業收入514萬元,畜牧業收入480萬元,林業收入34萬元,漁業收入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5元。
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推廣培訓力度逐年加強,農業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鄉黨委政府長期以來一直為之努力的奮斗目標。經過多年的努力,全鄉糧經比例明顯趨于合理,以香蕉、冬早蔬菜和果蔬為主的產業科技含量得到提升,在全鄉范圍內形成了規模經濟。目前,香蕉種植5000余畝,冬早蔬菜種植8000余畝。僅2009年大春作物種植14845畝,其中糧食作物8668畝,經濟作物6177
畝。利用熱區優勢,開發熱區資源,抓特種養殖,抓規模養殖,常抓市場檢疫。僅2009年上半年,畜牧業生產生豬出欄達8363頭,牛出欄達1104頭,羊出欄達5946只,大牲畜存欄達9475(頭、匹)。
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近五年來,全鄉共完成了17個扶貧整村推進工程,投入資金255萬元;投入573.96萬元,完成302戶的扶貧易地搬遷;投入24.26萬元,完成513戶節能灶改造。農村公路、人畜飲水、農田水利等方面的建設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克難奮進,按質按量完成“8.30”地震民房和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工作。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幫助下以及全鄉各族人民的努力下,我鄉212戶重建戶已于年前全部搬入新居。平田、所所卡兩個統建點附屬后續工程項目正在實施中;中損792戶、輕損1332戶修復加固全面完成。村委會、機關單位、民政福利設施及其它恢復建設正在加緊進行。截止目前,民房恢復重建已兌付救災資金670.7萬元,涉及農戶2331戶。共接收到的大米8噸,三色彩條布100卷,鐵絲38圈,鐵釘8箱,棉被150床,衣服300袋,夾克衫150件,毛毯280床,家庭包100包等各類物資已及時發放給受災農戶。
文化市場監管逐年規范,積極配合上級部門做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大力弘揚傣鄉民俗文化。認真舉辦好一年一度的“四月八”民族傳統節各項活動。完成2009年36個自然村622戶(座)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工作。完成2009年東坡村農家書屋建設(現存各類書籍及科普光盤1661冊(盤),總價值2萬余元)。積極引導和鼓勵東坡老年文藝隊編排《雙換親》等優秀花燈劇目報縣級文化部門。申報了全鄉55個自然村2358戶9107人的20戶以下及以上已通電自然村廣播電視“盲村”村村通工程覆蓋規劃。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得以提升,看書難、看電視難、聽廣播難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體制不斷創新,教育資源得到整合,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協調發展、和諧并進。至2008-200年,全鄉現有初級中學一所,小學校點13個。在校學生1606人,其中初中在校學生649人,毛入學率100%,輟學率2%;小學在校學生95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6%,在校生輟學率0.2%;全鄉人均受教育年限為6.8年。目前,全鄉在職在編教職工109人(其中中學39人,小學70人)。校園占地面積29237平方米(43.83畝),生均18.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11209平方米,生均6.98平方米;危房面積5289平方米(其中d級危房4234㎡)。
衛生工作積極健康發展。切實做好以白馬口二號病老疫區為主的監測管理工作,積極認真開展計劃免疫接種和母嬰保健工作,積極開展對甲型h1n1流感知識的培訓和防控工作,積極開展艾滋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加大食品衛生督查力度。近年來,我鄉沒有發生重大的傳染病疫情、孕產婦死亡病例及食物中毒事件。認真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就診減免工作。僅2009年上半年,全鄉共享受減免人12021次,累計減免補償金額138496.86元。計劃生育工作健康穩步運行。
農村綜合改革穩步推進,各項支農惠農政策進一步得到落實。加強林政資源管理,積極推動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工作,切實搞好護林防火工作。目前,全鄉森林管護面積有17954畝。
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意識明顯深化,積極深入推廣丘北經驗、落實白路試點工作經驗,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健全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抓好高危行業安全生產,完善安全生產和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機制。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包保責任制,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多年來,我鄉境內沒有發生重特大傷亡事故。綜治方面,僅今年上半年,共處理刑事案件4件,治安案件10件,排查出各類糾紛60起,調解成功55起,調處成功率92%。開展“四防”檢查8次,排除各類隱患38起。
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增強公民道德規范意識,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進一步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民主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政府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軌道。嚴格執行向鄉人大主席團報告制度,自覺接受人大的工作監督,法律監督和紀委的紀律監督,認真辦理鄉人大主席團交辦的議案和建議。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群團組織的聯系。積極推進政務公開,提高工作透明度。認真貫徹執行《公務員法》、《行政問責辦法等四項制度》和“陽光政府”建設有關規定,加強隊伍建設,改進機關工作作風。平安創建工作成效明顯,禁毒防艾工作得到廣泛宣傳,民族宗教事務管理工作和諧有序,全鄉民族團結、宗教和順。認真做好新時期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
二、鄉黨委政府下步工作思路
1、爭取實施建設一個集民族文化廣場和冬早蔬菜批發市場。
2、爭取重新規劃小學校點布局新建東坡鄉中心小學。
3、積極爭取省、州支持對宗教復雜地區進行綜合治理,使宗教復雜地區的基礎設施有較大改觀,群眾素質有較大轉變。
4、在以赤叨、水口、達臥三個村委會海拔1500米以上種植發展核桃產業。
5、以東坡、所所卡、以赤叨、東甸、白馬口五個村委會坡地、旱地為主大力發展玫瑰茄產業。
6、進一步發展壯大香蕉種植業,全力打造東坡香蕉品牌。
7、依托元謀熱區經濟作物市場,積極開發以白馬口、東甸、所所卡、莊房為主的熱區冬早蔬菜種植產業。
8、爭取實施路其干及莽草壩的4000余畝土地綜合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