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歷史教學重難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樺川縣第三中學,黑龍江 樺川 154300)
每一個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都要面對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如何有效及時的突破教學難點,打破制約學生學習的瓶頸,排除學生學習上的障礙。如果突破難點問題處理的不得當,就會影響后續學習,甚至給學生心理帶來打擊,學生會產生自我懷疑心理,懷疑自己的能力,對學科產生畏懼感,漸漸失去對本學科的興趣,甚至是放棄學習本學科,最終的不良影響是無法預測的。
難點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為知識抽象缺乏感性認識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基礎知識薄弱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問題錯綜復雜造成的等等。在眾多原因中,知識抽象、缺乏生活經驗及感性認識是較為常見的。
物理學科是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在生活、生產、科技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物理學科當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識,而多數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及感性認識,因而在教學中造成一些難點出現。本文就此種情況產生的難點突破問題,談一下見解和突破方法。
1 結合學生的身邊實際,用生動的實例講解抽象的知識
物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但對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認知能力、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等多方面的限制,往往很難發現身邊的物理知識和物理現象。這就要求作為主導者、引導者的教師,要在平時備課、講課時要勤于觀察、勤于思考,率先用一雙發現的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深入挖掘與抽象知識相關的生活實例,并加以精巧的設計和加工,以形象、直觀、有趣的教學來突破難點。
在進行“比熱容”教學時采用了如下的設計,已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引入新課時教師設疑:把相同溫度的一壺水和半壺水燒開,那個需要的時間長?加熱相同的時間,哪壺水溫度高?把同一壺水加熱到50攝氏度和100攝氏度哪次需要的時間長?教師通過身邊的現象引入,使學生清楚相同質量的同種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時,吸收的熱量不同;吸收相同的熱量時,不同質量的同種物質,升高的溫度不同。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創設情境:同樣的光照情況下,沙子和水,溫度是否會相同呢?這樣層層遞進,從身邊的現象走進物理知識,使學生進一步清楚比熱容這一物理量的含義,很好的降低了難度,使知識有血有肉,學生很好的掌握和理解了比熱容這一較抽象的概念。
2 拓寬實驗、創設情境,化疑惑為現實突破難點
物理學中有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幾乎無法感知和觀察到的,這樣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更多的時候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的想象和機械記憶來完成的,這就對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造成一定的難度,在他們的心中總是存在一些疑惑與不解。
如在《牛頓第一定律》這節課中的想想議議問題中。‘站在地面上的人,豎直向上跳起,為什么會落回原處’,司空見慣的現象,落實到答案上也不難,但學生總會有一種疑惑和不解之感,由此而衍生出來的類似問題的難度更大,學生更是無法理解,只能機械記憶答案。為突破這一難點,設計了如下實驗。
利用課間將學生組織到操場一側的甬路上,另一側我的兩個同事同騎一輛摩托車,后排的同事手里拿著一個系有紅布條沙包,當車的運動狀態保持勻速直線狀態后,后座的的同事豎直向上拋出了沙包,并能穩穩的接住。學生一片沸騰,此實驗進行了三次。沙包清晰的運動軌跡使疑惑變成了現實,勝過教師無數遍的講解。剩下類似的問題迎刃而解。
一個小實驗解決了大疑惑,突破了一個看似簡單的難點。更讓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物理實驗可以走出課堂,走出實驗室。
3 走出教室,擴寬活動空間,愉悅學生,突破難點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重視實驗教學、設計好實驗教學、進行好實驗教學是有效突破難點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但平時的實驗教學大多是教師演示,即便是學生分組實驗,由于受時空的限制,學生很難活動得非常充分。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在一定的時機適當的組織室外活動課,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活動課的組織要求教師課前必須進行精心的準備。包括安全、活動場地、活動設計、物品準備、課前動員、評價標準、責任分工等等。
電路的連接與分析是電學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剛開始學習電學知識的難點,學生不會連接電路,不會分析電路,將嚴重影響后續的學習。為掃清學習上的障礙,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在分組實驗的基礎上組織了一次室外電路圖連接活動課。
首先,將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成4個小組,每組指定組長,成員11—12人。
再次,準備了畫有開關、小燈泡、電源、代表電流方向的箭頭符號的4套大型卡片,另有足夠的代表導線的繩子,一些空白的卡片。
其次,在活動前做好動員。講清安全要求、活動目的、活動過程及評價要求等。
在操場上,活動按照計劃開展,首先按照教師預設的電路圖及要求學生分組分角色連接電路;之后是按本小組設計的電路連接;最后是按小組間設計互考的電路圖及要求進行連接。每個階段都要有小結、有評價,及時公布分數,以起到激勵作用。
這次活動由于在操場上進行,活動得空間很大,學生非常放松,參與度極高,積極性很大,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親身體驗。因此對電路的組成,原件的作用,串并聯電路的特點和連接方式,電流方向等等都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即對舊知識是一次極好的鞏固和深化,更為后續電學相關部分的學習做了良好的鋪墊。更加可喜的是學生們開始自己制作相應的卡片,時常在課余進行游戲,不知不覺間電路連接的難點問題得到了較好的突破。
4 培養學生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時刻從身邊的事物中去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積累經驗
現今的社會生活條件比較好,更多的高科技成果的應用,使得基礎物理學知識及相關現象離學生越來越遠,加之學生的課余時間較少,學業負擔較大,對身邊的事物淡漠等原因的影響。學生的生活經驗極少,觀察能力降低,動手實踐機會更少。這就要求教師要更加有效,有目的的引導和組織學生,去觀察,去發現,去提問。
布置實踐性作業能極好的達到目的。學生的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是學生深入生活、深入社會的很好時機。在這個時機,根據教情、學情的不同情況來有目的布置實踐性作業,效果好。
如:走進廚房,觀察炊具,看媽媽做飯的全過程;走進工廠,觀察機械;走進汽修廠,認識內燃機;到建筑工地,你發現什么?等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詢問,查閱資料,找出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識。學生可以采取錄像、照相、錄音、寫卡片等方式,把采集到的信息在上學后與同學分享,并進行整理分類。按主要涉及知識分類,注明清楚原理的,再學習可以解決的。要大力表揚有創意的發現和提問,特別要表揚時時有發現的同學。
這樣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學生積累了經驗,開拓了視野,又為突破難點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可謂一舉多得。
【關鍵詞】初中物理 浮力教學 難點 優化策略
一、引言
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過程中,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實施,在教學的要求上也有著相應提升,其中的浮力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加強對初中物理教學中浮力教學的理論研究,能夠讓學生充分掌握浮力知識點的學習方法和應用方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初中物理浮力教學的主要特征以及浮力教學的難點
(一)初中物理浮力教學的主要特征分析
初中物理課程中的浮力教學是重點內容,主要教學內容是浮力產生的原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而最為重要的就是對這一原理和浮沉條件的應用,從而有效解決浮力的相關問題。這一教學內容有著比較顯著的特征,即知識的綜合性比較突出,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習過力,以及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和密度與液體壓強等內容基礎上進行探究的,所以在物理知識的綜合性特征方面比較顯著[1]。
浮力教學的理論性在實際教學中也比較突出,主要就是體現在浮力產生的原因以及對浮力公式的推導等,這些都要通過抽象的物理模型進行展現。在對受力的情況進行詳細分析之后,通過力的合成然后結合數學進行推導,才能夠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以及公式。在這一過程的學習中,學生要具備良好的抽象以及概括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對浮力理論進行有效充分的理解。
(二)初中物理浮力教學的難點
在初中物理浮力教學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是比較多樣的。學生在接受正規教育前,頭腦并非是一片空白的,有的是已經對周圍的認識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所以就有些科學概念沒有達到一致,從而影響了學生對這一內容的學習[2]。思維定式的影響是比較突出的,在學習阿基米德原理前,學生比較習慣于單因子分析,對兩個因素同時決定一個物理量還沒有習慣,所以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學生就會只分析其中的一個因素,對另外一個就忽視了,造成了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
例如:對輪船從長江駛入到大海之后的浮力是否會改變的問題,很多學生會認為浮力變大,主要就是只對其中的一個因素進行了分析,而對于V排的變化沒有充分考慮。這就成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中一個比較重要的難題。
另外,由于受到了相關知識的干擾,也會帶來學習上的困難,在相鄰以及相近的物理概念間的干擾方面比較突出。如之前學到液體壓強會隨著深度增加逐漸增大,所以在學習到浮力的內容候也會這樣認為。物理的概念以及規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辨證聯系,還有是在感性認識層面的不足等,這些都使得學生在具體的學習中有著諸多難點。
三、初中物理浮力教學的優化策略探究
為能夠對初中物理的浮力教學進行優化,就要能夠充分保障教學策略實施的有效性。首先在課題的引入方面要能重視。先要讓學生對浮力知識學習感興趣,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通過一些故事將有關浮力的問題引入其中,激發學生對浮力學習的濃厚興趣,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來促進學生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中,要使針對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得以體現[3]。
例如:在對有關浮力的概念進行引入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動畫課件進行展示,展示小孩玩皮球不小心將皮球掉入到樹洞中,而又無法用手夠到的情景,讓學生幫助小孩將皮球拿出來。學生就會想到用水灌入樹洞中。老師可以繼續提問:皮球為什么能夠浮起來?如果是鐵球,在灌水后會浮上來嗎?在水中下沉的物體受到浮力作用嗎?通過這樣的問題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為能讓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到體現,教師就可通過實驗的方法引導學生邊實驗邊觀察,讓學生的手腦口眼都能夠發揮其作用[4]。這樣就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浮力教學中,要能對其中的難點通過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講解,讓問題充滿趣味性,并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本文主要對浮力教學內容的特征以及難點進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具體的優化策略,希望有助于實際教學。
【參考文獻】
[1]鄭鋼.初中物理教學如何幫助學生走出“想當然”[J].教學與管理,2007(01):57-58.
[2]毛國永,謝學芳.情境?聯想?探究?體驗――浮力教學札記[J].物理教師(高中版),2006(12):20-22.
運動學部分(機械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熱學部分(影響熔點的因素,內能,比熱容,比熱容與比熱);力學部分(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彈力,彈力的作用點,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力和運動的關系,摩擦力,能量);電學部分(半導體,歐姆定律);光學部分(光線,人眼看物體的原理)及特性與屬性的區別.共19個難點知識.
關鍵詞:初中物理;難點知識;提升;基礎教育;教學水平
作者簡介:鐘西友(1962-),男,四川宜賓人,中學物理高級教師,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初中物理教育教學研究.
物理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之一,雖然初中物理也比較簡單,但其中有些知識點也比較難理解.有的老師對其中的難點知識的理解、把握也不一定很透徹,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有大一部分物理老師是由中等師范畢業,通過函授學習而改教物理的,即使有的老師是剛從本科院校出的大學生,他們對這些難點知識的理解、把握也不是很準確、很透徹,那么,他們在給學生講解過程中,也就講不透徹,學生也只能囫圇吞棗,不能達到“悟理”的效果,只能被動接受,這也是在基礎教育中物理成績較差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此筆者認為的初中物理難點知識做一下解讀,供同仁商榷,以提升基礎教育教學水平.
1運動學部分
11機械運動
在物理學中,把物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簡稱為運動.
分析:這個概念中的關鍵詞是“位置”,它包含“距離”和“方位”.“位置”的變化就是“距離”和“方位”的變化,也就是說研究對象相對于參照物的距離發生了變化,或方位發生了變化,研究對象就是運動的.如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相對于圓心,雖然它們之間的距離沒有改變,但它的方位在時時刻刻地發生改變,所以它是運動的.
12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分析:在這個概念中的關鍵詞是“沿著直線”和“速度不變”.“沿著直線”就是物體的運動方向不變;“速度不變”在這里是指速度的大小不變,因為“速度”包括兩個因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而前面已經有“沿著直線”,即運動方向不變了,所以,這里就指“速度的大小”了(注:初中物理不提“矢量”一詞).因此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運動快慢不變、方向不變.還要強調:①“快慢不變”:指物體在任何相等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如,某物體以60m/min的速度運動,它是做勻速直線運動嗎?不一定,它可能是勻速運動,也可能是變速度運動.②“方向不變”:指相對于同一參照物而言.
2熱學部分
21影響熔點的因素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P56小資料,幾種晶體的熔點,括號中標有標準大氣壓,可見晶體的熔點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學生就會問:老師,熔點受那些因素的影響呢?
分析:熔點的高低是晶w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不同的晶體物質的熔點不同;同一種晶體物質的熔點還和外界的氣壓(壓力)大小及含雜質的多少有關.氣壓越高晶體的熔點也越高;含雜質越多,晶體的熔點越低(如在結冰公路上撒鹽是為了降低冰的熔點).因此影響熔點的因素有:①熔點與物質的種類有關;②熔點與大氣壓有關;③熔點與內含雜質多少有關.
22內能
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分析:(1)決定內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體的溫度:溫度是影響內能的主要因素.溫度升高時,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降低時,物體的內能減少.
②物體的質量:質量決定分子數目.內能就是由微觀勢能和微觀動能所決定的,即質量和溫度都影響物體內能.一般說來,在溫度相同、物態相同的情況下,質量大的物體內能高.但是在溫度不確定時,質量大的物體內能就未必高了.
③物體的體積:體積決定了分子勢能(相互作用力不同).分子平均勢能與物體的體積有關.分子間距離改變時,分子平均勢能也隨之改變(類似于彈簧);宏觀上物體體積改變(分子間距離改變),則物體的勢能通常改變.在其他量不變時,體積越大內能越大,因為分子動能不變,分子之間的間隙大,分子勢能大,所以內能就大.
改變體積可以改變內能的時候是因為體積增大對外做功釋放能量,從而引起內能變化.但有的時候體積變化內能也不一定變化,例如在絕熱的情況下讓氣體在真空中膨脹,其內能不會改變.
④物體的種類:物質的種類不同,其分子間的結構不同,即密度不同.因此,分子運動及分子間的作用力也就不同,所以內能不同.
⑤物體的狀態:物體的狀態不同,其分子運動及分子間的作用力也就不同,所以它們的內能就不同.如質量為1kg、溫度為0℃的水比質量為1kg、溫度為0℃的冰的內能大;質量為1kg、溫度為100℃水蒸氣的內能比質量為1kg、溫度為100℃水的內能大.
(2)內能的特點
①整體性:從內能的定義可知,是整個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具有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不是“少數分子”,更不是“單個分子”. “少數分子”或“單個分子”是談不上內能的,所以內能具有整體性.
②普遍性:因為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內能,對內能只能說有,不能說無,這就是它的普遍性.
③難測性:由于內能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而且有的因素無法用宏觀的方法進行測量,所以不能準確知道一個物體內能的具體值.
23比熱容
一定質量的某種物質,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與它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乘積之比.
分析:①比熱容反映了物質吸熱或放熱的本領大小,這是比熱容的物理意義.
②比熱是物質的一種熱學特性,不同物質的比熱容一般不同.強調:“不是不同,而是一般不同.”如冰和煤油雖然物質不同,但它們的比熱容是相同的.同種物質在狀態一定時,其比熱容是相同的.
③比熱容也是物質的一種熱惰性[1].比熱容越大的物質越不容易傳遞熱量,因此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熱的惰性,也就是說,比熱容大小是溫度變化快慢的難易程度的一種體現.如:c鐵
④比熱容描述單位質量的物質容納熱量本領的物理量.可以簡單理解為“熱容量(熱的容量)”、“熱的容器”.比如,c鐵=046×103 J/(kg?℃),c鋁=088×103 J/(kg?℃),質量都為1kg的鐵和鋁,溫度都升高1℃,鋁就可容納088×103 J的熱量,而鐵只能容納046×103 J的熱量,鋁的 “熱容量”幾乎是鐵的 “熱容量”的二倍.
⑤比熱容的大小只跟物體的種類、狀態有關.而與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溫度、位置以及吸收(或放出)熱的多少無關.
24比熱容與比熱
分析:比熱容和比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物理概念.
比熱容的大小是一定質量的某種物體吸收的熱量與質量和升高溫度的乘積之比.在國際單位制中,比熱容的單位是焦耳/(千克?攝氏度)[J/(kg?℃)];物質的比熱定義是一定質量的物質升高一定的溫度所需吸收的熱量與相等質量的水升高相同的溫度所需吸收熱量之比.比熱就如同動摩擦因數一樣,不過是一個無量綱的因數(系數)而已.比熱容才是描述單位質量的物質容納熱量本領的物理量.
3力學部分
31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分析:運動狀態的改變就是速度的改變,而速度是包含兩個因素:速度的大小、速度的方向.所以只要速度的大小或速度的方向兩個因素之一發生改變,那么它的速度就發生了改變,它的運動狀態也就發生了改變.如勻速轉彎的汽車,其中“勻速”是指速度的大小不變,而“轉彎”則是指速度的方向在改變.所以“勻速轉彎的汽車”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
32彈力
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做彈力
分析:(1)彈力產生條件:從彈力的定義可知彈力產生的條有兩個:⑴要接觸;⑵要有擠壓(即要有彈性形變).兩個條件要同時滿足,缺一不可.例如在圖1甲中,挨著墻立在墻邊的磚與墻之間并沒有力的作用,因為它們雖然接觸了,但它們之間沒有擠壓;在圖1乙中,用一根輕彈簧把兩個球連接起來,放在水平面上,當它們穩定后,球與彈簧之間沒有力的作用,因為它們雖然接觸了,但彈簧的長短沒有發生變化.
(2)彈力的三要素:
①彈力的大小:與物體形變量有關,形變量越大,彈力越大(胡克定律:f=-kx).彈簧(橡皮筋)中彈力大小遵循胡克定律,F=kx;非彈簧中的彈力一般根據平衡條件[或牛頓運動定律列方程(高中)]解答.
②彈力的方向:彈力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例如,壓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觸面,繩子中拉力方向沿繩子方向.
③彈力的作用點:作用在迫使這個物體形變的那個物體上.
33彈力的作用點
分析:彈力的作用點在迫使這個物體形變的那個物體上.有以下幾種情況:(1)如果物體間是面與面接觸:作用點在接觸面上,并垂直于接觸面(如,一個粉筆盒放在講桌上,如圖2所示);(2)如果物體間是點與面接觸:作用點在切點,并垂直于切面(如,一個鐵球放在課桌上,如圖3所示);(3)如果是點與點接觸:作用點在切點,并垂直于切面(如,放在籃球筐里的籃球,如圖4所示).
34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直線運動狀態.
分析:(1)“一切物體”:指所有物體(固、液、氣;大到天體,小到微粒).
(2)“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指物體所處的條件.這是一種理想狀態,實際上等效于物體受到的合力為零的狀態.
(3)“總”:指總是這樣,沒有例外.
(4)“或”:指兩種狀態必居其一,不能同時存在.即由初始狀態決定,也就是說物體原來是運動的,就保持運動狀態;物體原來是靜止的,就保持靜止狀態.
(5)“保持”:指物體不受力時,一直靜止不動或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
35慣性
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分析:理解慣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狀態下都具有慣性.物體無論受力與否,運動與否,運動狀態改變與否,地理位置、溫度及物態變化與否都具有慣性.
(2)慣性有大小,可以用質量來量度,而與物體運動速度無關.也就是說,物體的質量越大,它的慣性就越大;物體的質量越小,它的慣性就越小.
(3)慣性又叫惰性,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難易程度,所以慣性又叫惰性.慣性大的物體,它的運動狀態難改變,慣性小的物體,它的運動狀態易改變.
(4)慣性不是力.不能說“慣性力”或“物體受到慣力的作用”.
(4)口溜:物體有慣性,慣性物屬性;大小看質量,不論動與靜.
36力和運動的關系
分析:在講“力和運動的關系”時,這個力是指物體受到的合力,力和運動到底有什么關系?如果合力為零,那么物體就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如果合力不為零,那么物體就做變速運動;從而得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力和運動的關系
F合=0,靜止狀態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F合≠0,加速運動狀態,F與v的方向一致減速運動狀態,F與v的方向相反
37摩擦力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將要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
分析:(1)產生條件:從摩擦力的定義可以看出其產生條件有四個:①要相互接觸;②要有擠壓(即要發生形變,或有壓力);③要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④接觸面要粗糙(光滑表面無摩擦力)而且四個條件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2)方向:跟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跟物體相對于接觸體的運動方向相反),不是跟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3)作用: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不是阻礙物體的運動而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
對摩擦力的概念的認識中的關鍵詞: “相對”二字,少了“相對”二字的說法就是錯的.
38能量
一個物體能夠做功,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分析:①能量簡稱為能;②物理學中,能量和功有密切的聯系,功是能量的一種量度.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不同的物體做功的本領一般不同.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③能量定義中的關鍵詞:“能夠做功”.能夠做功≠正在做功.
4電學部分
41半導體
導電能力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叫做半導體.
分析:半導體具有哪些特殊性質?
(1)熱敏性:當環境溫度升高一些時,半導體的導電能力就顯著地增加;當環境溫度下降一些時,半導體的導電能力就顯著地下降.這種特性稱為“熱敏性”.利用半導體的電阻率[2]與溫度的關系可制成自動控制用的熱敏元件(熱敏電阻).
(2)光敏性:當有光線照射在某些半導體時,這些半導體就像導體一樣,導電能力很強;當沒有光線照射時,這些半導體就像絕緣體一樣不導電,這種特性稱為“光敏性”.利用它的光敏特性可制成自動控制用的元件,像光電池、光電管、光電二極管、光電三極管和光敏電阻等.
(3)摻雜性:半導體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性質,如果在純凈的半導體物質中適當地摻入微量雜質測其導電能力將會成百萬倍地增加.利用這一特性可制造各種不同用途的半導體器件,如半導體二極管、三極管等.
(4)壓敏性:有的半導體在受到壓力后電阻發生較大的變化.用途:制成壓敏元件,接入電路,測出電流變化,以確定壓力的變化.
(5)氣敏性:主要是半導體氣敏材料需要在一定溫度下對待測氣體有足夠的吸附,氣體分子可以充分在氣敏材料表面(及晶界)擴散,引起材料的熱電阻變化,這時測量電路就可以測量的準確. 簡單的說就是不加熱氣敏材料不夠“靈敏”,有待測氣體時材料本身電阻變化幅.
42歐姆定律
通過導體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分析:⑴在講這個定律時,一定要強調定律中的“隱含條件”.即前者是在“電阻一定時”,后者是在“電壓一定時”.
⑵公式中的I、U、R具有同一性.即①對同一段電路;②對同一時刻.不能張冠李戴.
5光學部分
51光線
表示光傳播的路徑和方向的直線(用實線表示).
分析:光線是表示光傳播的路徑和方向的直線,其實,只有大小不同的光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光線,是為了研究光的傳播特點,借用了幾何中的直線,屬于建立模型法的研究方法.
52人眼看物體的原理
分析:在講光的反射時,首先就必須知道人眼看物體的原理.
(1)必須有光進入人的眼睛,人才能看見物體;
(2)人眼看東西是按光沿直線傳播的;
(3)人眼睛確定光源的位置時應用“兩條直線相交有且只有一個交點.”
53特性與屬性的區別
分析:屬性是指事物在任何條件下具有的性質,是所有物質共有的性質.如運動是物體的屬性,因為一切物體都在運動;質量是物體的屬性,因為質量不隨形狀、溫度、狀態、位置等改變;慣性是物體的屬性,因為任何物體、在任何條件下都具有慣性.還有長度、速度、溫度等等.
特性是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具有的性質.通常條件變化時,這種性質也會發生變化.如狀態是物質的特性,因為狀態與溫度有關;熔點是晶體的特性,因為熔點與種類、壓強及參雜等有關;沸點是液體的特性,因櫸械閿胍禾灞礱嫻鈉壓有關;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因為密度與溫度、狀態、壓強等有關;比熱容是物質的特性,因為比熱容與狀態等有關;熱值是燃料的特性,氣體料的熱值與壓強有關;電阻是導體的特性,因為有溫度降低到一定溫度時,會出現超導體.音色是發聲體的特性,因為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不同.
注:
[1] 熱惰性:就是指物體的蓄熱和導熱的一個基本關系.
[2]電阻率:某種材料制成的長1米、橫截面積是1平方米的導體在常溫下(20℃時)的電阻,叫做這種材料的電阻率.電阻率與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等因素無關,是導體材料本身的電學特性.
參考文獻:
[1]主編:彭前程,副主編:杜敏.《八年級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主編:彭前程,副主編:杜敏.《八年級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主編:彭前程,副主編:杜敏.《九年級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