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yōu)質景觀空間的設計手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傳統(tǒng)園林的審美化空間理念
傳統(tǒng)園林空間是被審美化的空間,突出表現在賦予園林空間以情感,寓情于景,從而讓人在空間欣賞中能達到觸景生情。園林審美化的空間在塑造時就不可能像西方園林那樣布局嚴整、樹木造型方正,而是一切順應自然,做到參差錯落,力求與自然相融合,通過山水、建筑和樹木的穿插、組織來形成一個詩情畫意的環(huán)境氛圍,從而激發(fā)欣賞者的想象力,引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進而在精神層面上達到共鳴。
傳統(tǒng)園林空間在設計思想上深受傳統(tǒng)山水畫理論的影響,園林空間布局上注重虛實相生,講求留白的處理,達到以小見大的空間效果。傳統(tǒng)園林的山水樹木所構成的空間環(huán)境,不僅是一種可見可觸的物質環(huán)境,更是蘊藉了深邃思想的精神環(huán)境,讓人在咫尺之空間,徹悟寰宇之奧理。正是傳統(tǒng)園林的審美化了的空間,它就能提供一種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發(fā)的境域事物之外,給予游賞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喚起以往經歷的記憶聯(lián)想,產生物外情、景外意,給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
二、傳統(tǒng)園林空間的營造手法
(一)空間的體驗性
傳統(tǒng)園林空間是情感化的空間,它需要人全心地投入其中,體驗其間所蘊含的情感,才能真正領悟空間所傳遞的內涵。傳統(tǒng)空間在體驗性上采取的手法往往是給空間預設一個主題,然后借助山水樹木等組合表達出來。在主題的表述手段上,除了借助山水之外,詩、畫、楹聯(lián)、雕塑等多種文學、繪畫手法也參入其中。園林畢竟是由山水樹木、建筑所圍合的空間,它終歸是一種物境,不同于山水畫、山水詩,因而往往需要詩畫和匾額等手段來點睛,以提升園林空間的文化品格,從而增強園林的體驗性。例如,承德避暑山莊興建于康熙年間,原為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朝政的離宮別苑。山莊群山環(huán)抱,有豐富的山、水、林、泉等各種天然景觀要素,但以水取勝。建筑體、空間與自然環(huán)境非常協(xié)調,自成天然之趣。盡管如此,為了提升空間的體驗性,避暑山莊中仍有萬壑松風、梨花伴月、松鶴清樾、曲水荷香等預設主題,它們一方面起到組織園林空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引導、激發(fā)欣賞者對園林空間意境的體驗。
(二)以小見大與非線性化空間思維
傳統(tǒng)園林在空間思維上秉持的是非線性空間觀,即追求以小見大,在有限空間內創(chuàng)作出無限大空間感來。縱觀中國所有時期的園林,不論是規(guī)模有限的私家宅園,還是氣勢恢宏的皇家園囿,大都期望在有限的空間中展現出空間的無限,然此種“無限”又區(qū)別于西方空間中的“無限”。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所追求的“無限”更多體現在空間感上面,是一種空間心理感覺,也正是如此,所以它才變化多端,在空間形態(tài)上更加多樣和混沌,這也使得傳統(tǒng)園林空間顯現出流動性的空間特質。西方園林空間則與之大相徑庭,往往是線性的,它是歐幾里得幾何學中比例、對稱、透視等理性原則支配下的產物,于是西方園林空間給人一種棱角分明的秩序感,它雖然也強調變化,但是所強調的是空間的明晰性,強化園林空間的客觀尺度,在空間感覺上就必然呈現出靜態(tài)的秩序性特點。
傳統(tǒng)園林是通過以小見大的設計手法來達到空間的“無限感”的。以小見大的設計手法其實就是利用了人對空間體量的不同心理感受來實現的。先抑后揚就是很常用的手法之一,在傳統(tǒng)園林中,往往入口處、重要的景點處并不是讓你一下子看透,而且通過建筑屏蔽、植物遮擋等方式,讓你從心理感受上對空間產生狹窄感,并對主體空間產生期待感,然后經過走道等過渡空間的引導,突然見到主體空間,形成豁然開朗的感覺,歷經這樣的先抑后揚處理,前后空間感受迥異,從而實現以小見大的空間感受。
另外,傳統(tǒng)園林空間對虛空空間的利用也是以小見大實現的重要手法。園林中建筑門窗、梁枋以及各種虛空的界面都可以成為拓展園林空間大小的重要手段。例如,利用T窗的規(guī)整造型作為園林風景的取景框,可以實現框景的目的,結合人的游走和欣賞,從而讓園林景觀被門窗分隔成一個個畫面,在視覺審美上豐富和擴充了園林空間的內涵。同樣地,利用園林空間虛空地方將園外之景色引入到園內,形成借景的藝術效果,讓園內外景色融為一體,在視覺體量上用園外之景填補園內的虛空,在空間感受上實現了擴大園林空間的目的。這些框景、借景等手法,其實利用的就是空間之間的相互滲透,通過分隔中有透景、透景中有層次的手法,在原本景色的基礎上增加了前景或中景,增加了原來景色的景深,從而讓人感覺園林空間距離更加深邃,空間更大。
(三)流動的空間序列
傳統(tǒng)園林空間是流動的,不是靜觀的對象,這就是所謂步隨景移的體現。傳統(tǒng)園林的空間多是閉合而內向,空間之間卻并非靜止,而且以一個流動的序列將空間演變?yōu)闀r空一體的園林環(huán)境。將這些閉合的園林空間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手法就如同古人所言的“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發(fā),前后呼應”,方形成一個完整的園林空間。園林空間序列的設計手法,就是精心安排游歷路線,如同作詩文那樣,路線的空間被安排為起承轉合那樣有節(jié)奏,空間感受上要有開始、過渡、和結尾,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序列,從而讓人產生別有意趣的空間體驗。當然,園林空間序列的安排畢竟不同于寫詩、做文章,還要考慮到具體的空間圍合,如景墻的高矮、寬窄、漏透等,植被的遮擋和開敞等,地面鋪貼的尺度大小等,但無論如何有一點就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始終保持空間流動,園林時空一體為空間序列處理的最高原則。
(四)園林的聲景空間
傳統(tǒng)園林空間是全息的,它是可觀、可游、可居、可留的場所,而不僅僅只是視覺觀賞的對象,因此人的眼耳口鼻五官所及都是園林空間的范疇,其中聲景就是最為典型的空間。聲景在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同山水、植物、建筑一樣,是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園林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并滲透于物化的園林景觀之中,可謂“聲情并茂”,與古典園林的環(huán)境渾然一體,構成了自然與人文和諧交融的絕妙交響曲。
傳統(tǒng)園林中聲景空間主要由風雨、水等自然環(huán)境構成,同時花鳥蟬鳴的動物之聲也是聲景營造的重要資源。這些不同聲景能使人對同一空間產生不同的審美情緒,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從而引發(fā)人們的審美遐思。對山水、植物和建筑圍合的物化園林環(huán)境來說,聲景更像是虛擬化的園林空間,它是對虛化園林空間的心理拓展和補充,也成為園林空間的有益延伸。
三、傳統(tǒng)園林空間的營造手法的現代應用
關鍵詞:景觀空間;邊緣區(qū)域;交通事故
作為一名景觀設計師,就筆者職業(yè)范圍內利用我的職業(yè)能力應當為減少甚至是杜絕交通事故盡點微薄的力量,景觀空間尤其是與道路相鄰的邊緣區(qū)域極容易發(fā)生交通事故。在很多的時候人們在給景觀空間進行設計時只是想到很多的可用的設計元素,并且把這些不同的設計元素進行堆砌與應用,以求得景觀空間魅力指數的提升,比如使用很多的植被、雕塑、小品,整個一個琳瑯滿目的景象,咋一看很是熱鬧,然而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很多空間有時因為設計沒有很好地組織交通帶來了血的教訓。
平時在街頭巷尾總看到這樣的警示牌“事故源于麻痹”,的確是這樣,在很多人流量不是很大的鄉(xiāng)村道路或是城市的郊區(qū),由于駕駛的慣性或是人們對道路路況的疏忽往往車速較快,一旦有行人出現將措手不及,甚至引發(fā)交通事故。
1 景觀空間邊緣區(qū)域的類型
1.1 交通綠島
交通綠島是指控制車流行駛路線和保護行人安全而布設在道路交叉口的島嶼狀構造物。交通島綠地一般分為中心島綠地、導向島綠地和立體交叉綠地三類。其主要功能是誘導交通、美化市容,通過綠化、輔助交通等設施顯示道路的空間界限,起到分界線的作用。交通島周邊的植物配置宜增強導向作用,在行車視距范圍應采用通透式配置,中心島綠地應保持各路口的行車視線通透,布置成裝飾綠地,立體交叉綠島應種植草坪等地被植物,草坪上點綴叢植、孤植樹和花灌木,以形成疏朗開闊的綠化效果,涉及到橋時橋下設計耐陰植被,墻面進行垂直綠化。
1.2 分車綠化帶
道路分車帶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稱為隔離綠化帶。道路分車帶在城市中分布廣泛,位置顯要,作用獨特。既能組織分隔交通,又具安全功能;既有美化城市作用,又可軟化街道建筑硬環(huán)境,消除行人、司機視覺疲勞;還具有環(huán)保作用,成為道路滯塵、減弱噪音、吸收有害氣體的第一道防線。在城市中心道路中以方便行人和公交車輛通行為目的,綠化帶的設計要滿通安全為前提,然后再考慮美化的作用,要求形式多樣,色彩豐富,有一定的高度變化。除了常見的與道路平行的綠化帶,還可以設計曲線式、折線式或寬窄不一的自由式綠化帶限制車速。綠化帶的寬度和道路的寬度比例要合適,在一段較長的道路上可以根據不同地段的特點設計交替使用不同的設計形式。
1.3 臨街小游園
臨街小游園也叫游憩小綠地,是供人們休息、鍛煉、交流、夏日納涼以及進行小型文化娛樂的場所,是城市公共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組織交通,吸引游人通過時經常采用角穿的方式使穿行者從綠地的一側通過,保證游人活動的完整性。從交通安全角度去考慮設計,那么在小游園靠近道路附近的設計不宜復雜,無論是植物配置還是設施的使用以簡潔的幾何圖形為主。從美學理論上看,明確的幾何圖形要素之間具有嚴格的制約關系,最能引起人的美感;同時對于整體效果、遠距離及運動過程中的觀賞效果的形成也十分有利,具有較強的時代感。
2 目前道路邊緣地帶設計現狀
道路交通事業(yè)發(fā)展極為迅速,其規(guī)劃、設計和管理經驗不足,再加上駕駛員和車輛的適應性較低,給道路尤其是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帶來隱患,一旦發(fā)生公路自然災害和交通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人員傷亡是無法估量的,因此道路交通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道路線形是由平、縱面上的直線、緩和曲線及圓形曲線組成,即所謂三維空間曲線。進行路線空間選型時,應考慮道路線形的順暢、連續(xù)和可預知性。公路設計者將曲線引入公路路線造型,最初是從地形和工程上的要求來考慮的,例如考慮土石方量、路線長度和造價等,而很少從安全、美學、舒適等因素來考慮。近年來,人們才意識到用美學原理設計和鋪設路線的重要性。如直線與曲線的組合,可以克服單調、呆板引起的疲勞和注意力的不集中,給司機和游客提供引人入勝的景物,從而能使司機保持警覺和興奮,精神高度集中,避免因超速行駛、疲勞駕駛導致交通安全事故。為此,設計者一定要注意開拓路外景觀,盡量利用路前、路旁有趣而多樣的景致,并有計劃地提供一些視軸、視點和誘導視線的景物。
3 從減少交通事故角度考慮景觀空間邊緣區(qū)域的設計
3.1 交通導向系統(tǒng)與警示系統(tǒng)輔助景觀設計
生活中很多的交通事故是人們沒按照交通的規(guī)則行駛,比如駕駛人員之間或駕駛員與行人之間在紅燈的起始或結束的時候爭分奪秒,在這短短的幾秒內產生了交集。特別是很多右向行駛的車輛不受紅綠燈的控制,導致右向行駛的車輛與在路口等候的行人發(fā)生碰撞。其實我們可以在道路交通的交匯區(qū)域讓紅綠燈的停留時間合理化,設計合理的行人等候區(qū)域,讓車道和人行道有一合理的緩沖空間。
對一些道路較直,人流量又不是很大的道路,在有臨近居民區(qū)或是有行人穿越的地帶要提前設計警示牌與監(jiān)控體系,提醒司機前方可能有行人通過,對一些人流量較大的交匯區(qū)域,可以根據地形適當設計人行天橋。對居民區(qū),學校入口位置合理安排路障,以便減速行駛,達到行人和車輛有序行駛。
3.2 道路功能明顯,車道與人行道劃分清楚,分車綠化帶設計合理
現在作為道路的規(guī)劃與設計已經比較合理,尤其是一些市政景觀項目,人行道與車行道劃分明了,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有所劃分,但很多的道路仍然是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同道競爭,非機動車與行人同道,現在的交通工具的提速與道路等級的提升在不經意間就會有很多的交通事故發(fā)生,那么從設計的角度我們要讓人行道、非機動車道、機動車道這三類非常明確,同時交管部門也要用合理的方法甚至是處罰力度來約束車輛與行人的行為規(guī)范。
隨著道路的拓寬,道路的等級也隨之變高,分車綠化帶的設計是必然,但是有的道路上很長一段都沒有設計人行穿越的地帶,于是鐵質的分車柵欄被破壞,分車綠化帶被踐踏,人奔跑并橫穿在機動車道上,尤其是一些居民區(qū)或學校人口密集地帶,或是公交地鐵的換乘與等候地帶。因此從設計的角度,分車綠化帶到了人流量較大的地帶要間隔20~30m的距離設計穿越地帶,或斷開設計人行斑馬線或路障,并安排好警示牌,告誡司機有減速的必要。
3.3 注重視距三角形內景觀設計的無障礙性設計
視距三角形(sight triangle)指的是平面交叉路口處,由一條道路進入路口行駛方向的最外側的車道中線與相交道路最內側的車道中線的交點為頂點,兩條車道中線各按其規(guī)定車速停車視距的長度為兩邊,保證兩條相交道路上直行車輛都有安全的停車視距的前提是必須保證駕駛員視線不受遮擋,由兩車的停車視距和視線組成了交叉口視距空間和限界,稱視距三角形。視距三角形的邊長是根據停車等視距確定的,一般來說,路的等級越高,設計時速越大,那么需要的停車視距就越長,三角形的邊長就越長,如果兩條路的設計時速相同,視距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從設計的角度考慮要按不利情況,考慮最靠右的一條直行車道中軸線與相交路最靠中心線的直行車道中軸線的組合確定視距三角形的位置。在視距三角形內不允許有建筑物、構筑物、廣告牌以及樹木等遮擋司機視線的地面物。布置植物的高度不超過0.65~0.70m,宜選擇矮灌木、叢生花草種植。在視距三角形限界內阻礙司機視線的物體和道路設施如果存在。要求及時清除,保證不能有高度超過1.2m的障礙物。
4 結語
景觀空間邊緣地帶的設計與交通安全二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工作實踐中如何協(xié)調并處理好二者的關系,達到既滿足道路交通安全的要求,又能給使用景觀空間邊緣地帶的人提供景觀優(yōu)美舒適的行車環(huán)境,對于目前交通部開展的安保工程的實施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同時也是實現道路景觀空間邊緣地帶交通行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 交通部公路司.新理念公路設計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 羅波.公路景觀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山西建筑,2008(35)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園林;空間處理手法;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3)05-00096-03
1
前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出現了普遍趨同的現象,設計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在這種背景下,國內的許多設計師紛紛把目光投向我國傳統(tǒng)園林,并且希望通過對傳統(tǒng)造園手法的學習和實踐,發(fā)掘出中國現代景觀設計的特色。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方盒子的建筑嚴重地壓縮了城市中人們的綠地空間,但是對于生態(tài)與自然的向往一直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游園景觀成了滿足大眾與自然親近的實現途徑。江南傳統(tǒng)私家園林大多位于市井街巷,空間有限,但卻營造出了無限深遠的空間意境,同時中國傳統(tǒng)造園提倡“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設計理念,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這與當下流行的生態(tài)設計的觀念不謀而合,這些都對現代游園景觀設計具有很好的啟示意義。
2 關于中國傳統(tǒng)園林
中國傳統(tǒng)園林是可思可用、可居可游、可觀可賞的綜合體,它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中國的傳統(tǒng)造園手法對世界園林,特別是東亞、東南亞以及歐洲地區(qū)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錢伯斯一七七二年出版的《東方藝術泛論》中也對中國傳統(tǒng)園林藝術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中國人設計園林的藝術是無以倫比的,歐洲人在藝術方面無法和東方燦爛的成就相提并論,只能像對太陽一樣盡量吸收它的光輝而已。’”在西方現代設計中亦不乏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影子,如美國設計師托弗爾-德萊尼以蘇州園林為藍本,在舊金山設計了一個名為文人花園的私家庭院。“記得貝聿銘先生也曾提出過要從設計的角度來研究中國古典園林的問題,也許在他看來以往的研究方法至少與設計的結合還不夠緊密。”雖然貝老提出這句話已經很多年了,現在研究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學者很多,發(fā)表的文章也很多,但是在實踐層面卻很少有杰出的作品,所以對于中國傳統(tǒng)園林還有繼續(xù)深入研究的必要,尤其是在方法論層面以及現代表達方式層面。
3 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空間處理手法
景觀設計的空間,“都是人們憑借著一定的物質材料從自然空間中圍隔出來的,但一經圍隔之后,這種空間就改變了性質——由原來的自然空間而變?yōu)槿嗽炜臻g。”。景觀設計無疑是空間的藝術,對空間的不同處理手法能夠給人帶來不同的空間感受。人們常用“步移景異”、“曲徑通幽”等詞匯未形容中國傳統(tǒng)園林,實際上就是對中國傳統(tǒng)園林空間處理手法的文學描述,對空間的處理是中國傳統(tǒng)造園手法的核心,疊山理水、花木配置等大多是為處理空間服務的。而所謂空間的處理手法就是對空間的布局、空間的形式、空間的序列、空間與空間之間的聯(lián)系等進行組織的操作方法與過程。
3.1整體空間布局
由于受東方民族以家族血緣為單位的內向型的民族性格影響,中國傳統(tǒng)園林特別是小型私家園林的整體空間布局上就表現為一種內向圍合的布局形式。這種布局形式的建筑物主要沿園的周邊布置,所有建筑物背面朝外正面朝內,從而使內部形成一個較大的中心庭院,在江南的私家園林往往把水池作為庭院的中心,在北方的皇家園林如北京頤和園中的諧趣園也選用了這種布局形式。這種布局形式有助于增強內部庭院的向心力和內聚感,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和西方園林整體空間布局形式的最主要區(qū)別之一。
3.2空間序列動線
空間序列動線是參觀者觀賞游覽的路徑,是關系到園林整體平面布局和園林中各個空間相互聯(lián)系的全局性問題。基于中國傳統(tǒng)園林多為內向囤合的布局,整體空間序列動線常被安排成閉合的回路,另外,空間序列往往借曲廊銜接,觀者可以按照空間序列的安排自然而然地游歷完整個園林,感受開始、過渡、、結尾各段的氛圍變化。古人講“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在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路徑常被安排得蜿蜒曲折,以形成曲徑通幽之感,同時在立面序列路徑的處理上,盡量增加層級的變化,拉大高程,以豐富整體的空間層次。
3.3空間的對比
在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空間處理手法中,“以空間對比的手法運用得最普遍、形式最多樣,也最富有成效。”所謂空間的對比就是利用人視野的收束和突然開闊的狀態(tài),改變人對空間的感受和心理狀態(tài),在空間的形式上多為小空間和大空間或線型空間和面狀空間的組合。江南私家園林常能借欲揚先抑的手法給人空間無限放大的感覺,如通過留園入口處異常曲折狹長的過渡空間與盡頭開闊的主要空間進行對比,無形中擴大了人對主要空間的感受,就像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言:“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通過空間的對比可以自然地形成空間的主次關系,使主要空間更為突出。
3.4空間的滲透
“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基本指導思想,其中“巧于因借”說的就是空間的滲透與層次變化。中國傳統(tǒng)園林尤其是江南一帶的私家園林雖然地處市井,占地狹小,但卻常能給人深邃悠遠的感覺,不能不說與空間的滲透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具體的表現形式上,空間的滲透多為對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應用,通過隔中有透,透中有隔的手法,在原本景色的基礎上增加了前景,使原前景成為中景或遠景,從而讓人感覺距離更加深遠,造成了一種不可窮盡的幻覺,進而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效果和神秘感,使整個園林渾然一體,激發(fā)起觀者游覽的興趣。
4
中國傳統(tǒng)園林空間處理手法在現代游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廈門園博會竹園”和“深圳翠竹文化廣場”為例
4.1廈門園博會竹園設計分析
廈門園博會竹園是由北京林業(yè)大學王向榮教授和林菁副教授于2007年設計完成的,它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現代詮釋,它的形式語言與傳統(tǒng)園林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它的視覺轉換和給人的氣氛感受與后者是相近的,它反映了設計師對中國傳統(tǒng)園林深層次的思考以及對現代美學的追求。
本設計占地面積不大,與傳統(tǒng)的江南私家園林相仿,在整體空間的布局上,通過白色的粉墻和青色的石墻構成內向圍合的空間,在入口處利用墻體的阻隔,將整體劃分成前庭和主庭兩個部分,主庭院以空靈的水面作為中心,倒映著青石白墻,竹光云影。(圖1)在空間序列動線的布局上,本設計充分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園林曲徑通幽的特點,整體形成了閉合的回路,支路都盡曲折之能事,并且通過高程的變化豐富了整體的空間序列,這種忽高忽低、忽明忽暗、忽曲忽直的視覺轉換給觀者帶來各種戲劇性的體驗。(圖2)同時通過白粉墻和青石墻上的漏空形成的對景、框景和借景的效果,將竹園之外的景色引入竹園之內,并且使竹園之內的景色節(jié)點相互因借,豐富了園內景觀的空間層次,從而使觀者每到一處都有景可看,達到了“步移景異”的視覺效果。至此,從空間和結構上看,竹園完成了對中國傳統(tǒng)園林設計語言的現代轉換。加之,它對于傳統(tǒng)江南園林色彩關系的借鑒,磚石材料的保留以及竹子符號的應用,使整個竹園的設計具有了明顯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韻味,徜徉其中,觀者能夠自然地感受到中國園林的精神,詩意也隨之產生。
4.2深圳翠竹文化廣場設計分析
深圳翠竹文化廣場是由URBANUS都市實踐于2008年設計完成的,能夠帶給人寧靜致遠空間體驗的現代中國園林。序列性的空間體驗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精髓,本設計將這一特點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在平面的處理上,本設計強化了序列動線的曲折性,尤其是沿景園一側布置的游廊‘將整個景園聯(lián)系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廊是一種專供連接建筑的要素”,“計成在《園冶》一書中高度地肯定了它的作用,曾說廊可以‘躡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斷續(xù)蜿蜒。’從而成為園林建筑中‘不可少斯一斷境界’。”廊作為狹長的帶狀空間,它的曲折即意味著流線和功能的曲折,本設計中的廊運用現代的形式表現傳統(tǒng)園林中廊的功能意味,它引導了人流,一眼望不到頭的設計,延伸了空間的深度,增加了“游”的樂趣。(圖3)廊壁上的漏空自然地形成了框景的作用,使空間層次更加豐富,同時狹長曲折黑暗的廊道與周邊開闊明亮的庭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廊到盡頭豁然開朗,從而使庭院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圖4)在立面的處理上,本設計保留了原有基地的高差,因勢利導,安排路徑,從而豐富了空間序列的層級變化。加之它對于竹子符號和磚木材料的應用,很好地傳達了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空間感受和意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