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新生兒護理健康知識講座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 臨床資料
某基層衛生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進行婦產科門診產前檢查的90例孕產婦,年齡最小者18歲,年齡最大者42歲,體重45-79公斤,
其中經產婦50例,初產婦40例。
2 方法
2.1 分期教育
2.1.1 孕期的健康教育
衛生院合理開設孕婦課堂,給孕婦普及各種孕期知識,諸如孕期的衛生營養、胎兒的自我監測、產前征兆、分娩的相關情況,使孕婦對妊娠期生理及心理上的變化有相應的了解,樹立繼續妊娠的信心,提高心理舒適度,并通過給孕婦普及新生兒母乳喂養和新生兒護理知識,讓孕婦掌握哺乳嬰兒的要領?;鶎有l生院門診開展產科健康教育,需要做到因人而異,根據孕產婦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例如對患有糖尿病的孕產婦需加強飲食上的指導與監護,對適合自然分娩的孕產婦開展拉瑪澤呼吸減痛分娩法的理論講解及動作示范演練教育。
2.1.2 分娩時的健康教育
分娩是一項復雜的生理過程,風險極高,孕產婦多認為分娩的過程非常痛苦,孕婦懼怕疼痛及焦慮不安的負面情緒往往會造成產程延長、分娩風險加大等不良后果。因而在產婦分娩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全程陪伴,給予產婦持續的心理、情感支持,指導產婦在宮縮間歇時吃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攝入足夠的水分,以減輕宮縮所帶來的痛苦,充分調動產婦的積極配合力度,使其順利渡過分娩過程。新生兒娩出后及時告知產婦,并恭喜產婦及家屬。進行早接觸早吸吮,建立母子感情,通過早吸吮還可以有效的刺激宮縮較少產后出血。
2.1.3 產后的健康教育
產后及時給產婦普及健康教育知識,產后4小時內應盡快自解小便,保持外陰清潔,注意會陰傷口有無紅腫、滲血、劇痛,觀察陰道出血情況,提醒產婦注意產褥期的衛生,鼓勵產婦下床活動,以利于惡露排除。指導產婦進食高熱量、低脂肪、營養豐富的食物,以快速補充體力,分泌乳汁。同時開展心理護理工作 ,以防產婦的產后抑郁。給產婦及家屬普及新生兒健康護理知識,指導其正確觀察新生兒的精神狀態及大小便,進行新生兒的日常護理、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黃疸的觀察及新生兒撫觸。
2.2 教育實施方法
2.2.1 口頭教育
根據孕產婦及家屬的心理狀態、文化素質、職業等實際情況采取群體和個別口頭交流教育的方法,針對文化層次一般、認識能力一般的孕產婦及家屬,應注重教育內容的形象、簡單,重點部分反復宣講,不斷增強其記憶,針對文化素養較高、求知欲較強的孕產婦及家屬,可在進行常規健康教育的基礎上,補充新的教育內容??陬^教育的過程中,應盡量避免使用生澀的醫學術語,做到深入簡出、通俗易懂,內容新穎且極具吸引力。
2.2.2 圖象書面教育
基層衛生院可定期組織孕產期健康知識講座、并給孕產婦及家屬播放相關影像視頻資料,并將計劃生育、衛生保健、產檢檢查目的、產后保健、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等有關知識編制成小冊子,派發給孕產婦及家屬,指導其進行學習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
2.2.3 示范教育和個別指導
采用各種模型示范,如準備洋娃娃、乳房、骨盆等示范母乳喂養,嬰兒沐浴,分娩過程等。關注孕產婦的心理狀態,選擇孕婦感興趣的話題與其進行親切交流,指導孕婦閱讀育嬰方面的書籍,強調家屬情感支持的重要性,鼓勵家屬配合并陪伴孕婦,提高其心理舒適度。
3 結果
基層衛生院婦產科門診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開展產科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孕產婦對懷孕及分娩的健康認知水平,滿足孕產婦和家屬對母嬰健康知識的渴求,對幫助產婦順利渡過痛苦的分娩過程,減少產前、產后并發癥的發生,降低了新生兒窒息率有顯著效果。有效將自然分娩率提到至72%,降低了新生兒的窒息率。健康教育使產婦對母乳喂養的優勢及正確母乳喂養的方法有深刻地認識,有效地將母乳喂養成功率提高至89.6%,產婦正確掌握母乳喂養的姿勢,較少乳汁淤積及皸裂的發生;通過健康教育的開展,強化了護理人員與產婦的溝通,增強了產婦對護士的信任感,提高了產婦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理解和滿意度。
【關鍵詞】 產科病房 人性化護理
開展人性化護理,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思想,創優質服務,是當前我國醫院改革的主旋律[1]。我院產科病房在護理工作中融入“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于2005年8月開始實行人性化護理新舉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 樹立人性化服務理念
樹立理念是人性化服務實施的關鍵。新的醫學模式強調“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尊重病人的生命價值和人格,重視產婦的心理感受及心理需求[2]。通過護理人員熱情、關心、體貼的言行與患者進行開放式溝通,使產婦在精神上處于滿足而舒適的狀態,從而主動接受護理人員帶有創造性的、個性化的、整體的、有效的護理,從而達到最佳護理的目的。
2 創造人性化環境
我院將“人性化”理念放在首要位置。產科所有的診室、病室都進行了全新裝修,創造了安靜、溫馨、舒適及方便的住院環境,使產婦有一個健康愉快的心理;對新生兒施行撫觸、游泳,產婦施行健康形體功能恢復等一系列孕嬰新舉措,全方位體現了人性化關懷,使孕產婦對醫院產生安全感和滿足感;樹立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理念,最大限度地滿足孕產婦及家屬對健康知識和育兒知識的需求,促使其掌握更多的自護能力和健康知識、育嬰技巧,幫助其盡快完成角色的轉變,增加產婦家庭成員間的凝聚力,預防產后抑郁[3]。
3 規范護理服務程序
3.1產前開辦孕婦學校 每月開辦3~4期的孕婦知識講座,對來我院進行產前保健的孕婦組織學習,課后參觀病房產房,了解病房產房的布局設施以及服務項目,使她們在產前既接受了孕產期及新生兒護理的相關知識,又感受到了人性化的關懷,增強了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
3.2做好入院介紹 告知科主任、護士長、主管醫生、責任護士的姓名,介紹環境、住院須知等,發放健康教育宣傳手冊,消除產婦對陌生環境的緊張、焦慮感,使產婦盡快適應住院環境。
3.3實行助產士一對一全程陪伴分娩模式 助產士全程陪伴分娩,即由1名經驗豐富并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富有愛心的助產士全程陪伴分娩,給予孕婦生理上的關懷、心理上的支持和分娩指導。助產士與孕婦良好的溝通,能使孕婦身心處于最佳狀態,縮短了產程,減少了產后出血量,降低了剖宮產率。全程陪產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服務滿意度,體現了人文關懷,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保障母嬰健康的有效措施。
3.4精神安慰 產婦的精神狀態影響著宮縮和產程進展。特別是初產婦,由于產程較長,容易產生焦慮、緊張和急躁情緒。助產人員應安慰產婦并耐心講解分娩是生理過程,增強產婦對自然分娩的信心,調動產婦的積極性,使其與助產人員密切合作,以便順利分娩。
3.5開展無痛分娩 根據產婦的需求實施硬膜外麻醉鎮痛術分娩,減輕產婦的疼痛。
3.6住院期間每周開辦1次產婦及家屬座談會,廣泛征集意見,及時改進,同時進行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知識及母嬰安全宣教指導。
3.7做好產褥期護理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流通;進行產褥期護理知識宣教,告知產后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原則。
3.8做好出院宣教 為出院產婦講解飲食、營養、衛生及新生兒的護理等方面的相關知識,仔細說明產后復查、新生兒預防接種的地點和時間。另外,對出院的所有產婦進行電話回訪,或者根據情況進行家庭訪視,提供優質的人性化護理服務。
4 討論
4.1人性化護理對產婦、新生兒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的剖宮產率不斷上升,甚至超過50%,除了產科醫務人員大大放寬剖宮產指征外,產婦為了避免疼痛和保證母子安全而選擇剖宮產術也是剖宮產率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人性化護理模式代替傳統的分娩護理模式,實行一對一助產士全程陪伴分娩、家屬陪伴分娩可為產婦營造溫馨、舒適的人文環境,能夠使產婦在情感上得到安慰和支持,滿足產婦的心理需求,使她們處于良好的身心狀態,增強其分娩信心,從而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宮產率和新生兒窒息率,促進母嬰健康。
4.2人性化護理提高了護理人員整體素質。實施人性化護理服務使產婦的心理、生理、精神及社會狀態得到滿足,使產婦對護士產生了強烈的信賴感,從而建立了相互合作的護患關系,使助產士與產婦之間架起了一座利于交流的橋梁,逐漸代替了多年形成的功能制護理,更利于督促護理人員加強專業知識和心理學、行為科學等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全面提高了護士的綜合素質。
4.3融洽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滿意度。人性化護理的實施讓患者感受到護士的關心、照顧,真正滿足了產婦的要求,密切了護患關系,贏得了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和尊重。人性化護理讓患者有賓至如歸之感,同時護士責任感增強,贏得了患者的理解與配合,有利于工作的開展。我院醫護的整體形象、服務理念、服務態度、技術水平等得到了各級部門和患者及家屬的好評,使患者滿意率提高。
參 考 文 獻
[1]史素玲,沈陵,張玲玲.心理護理對孕產婦分娩心理狀況的影響[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2,(9):1158.
關鍵詞:孕期健康教育產后負性情緒影響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2-0151-01
孕產期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之一,大多數孕產婦對妊娠、分娩都有一種恐俱與焦慮感,且隨著產期的臨近,這種心理愈加嚴重[1]。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僅可以使孕產婦身心愉悅,增加慈愛心和成就感,而且可以有效促進產后恢復,預防軀體疾病發生[2]。本文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了產婦產后情緒,旨在探討孕期健康教育對產后情緒的影響,為開展孕產婦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計劃在我院分娩并獲得知情同意的326名孕婦,作為調查對象。其中初產婦284人,經產婦42人,平均年齡(29.31±3.15)歲(22~42歲),多數來自本縣居民,少數為外來務工人員。孕婦學歷:小學16人,初中208人,高中或中專53人,大專32人,大學及以上17人。
1.2研究方法。將上述326名孕婦隨機分為健康教育組與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孕周、年齡、受教育程度)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組織健康教育組孕婦參加孕期培訓,接受系統學習,對照組進行產前常規護理。
1.2.1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妊娠、分娩知識、圍產期保健、母乳喂養及新生兒護理等,醫護人員根據孕婦的不同情況,如年齡、職業、文化程度、性格等進行個性化的心理咨詢及指導。
1.2.2健康教育方式。選派數名責任心強、知識面廣、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務人員擔任授課主講。講座每周六下午進行,共6周12學時。要求健康教育組每個孕婦必須在產前完成10學時學習。
1.2.3健康教育形式。①集體學習。在我院產檢中心每周定期舉辦“好孕”知識講座,每期一個專題;②個人自學。編排《“好孕”知識寶典》,印發給每個孕婦,保證人手1冊;錄制“好孕”知識光盤,開通“好孕”論壇,加強互動學習。
1.3評價方法。采用調查問卷法,通過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孕婦產后一周內的焦慮和抑郁狀況[3]。兩表各有20個項目,每個項目按出現的頻度作4級評分:①沒有或很少時間為1分;②小部分時間為2分;③相當多時間為3分;④幾乎全部時間為4分。由粗分乘以1.25得量表的標準分。
問卷因素包括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經濟收入、產次、產檢、分娩知識情況等。異常判斷標準:SAS標準分≥50、SDS標準分≥53。
本研究共發放問卷326份,回收有效問卷302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2.64%。
1.4數據處理。采用EpiData軟件錄入,SAS8.1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主要統計學方法包括方差分析、配對t檢驗、X2檢驗。部分變量名稱定義及賦值說明見表1。
3討論
本研究發現妊娠期接受過系統健康教育的產婦其產后情緒明顯優于對照組,表現更加從容、穩定,有利于身體盡快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3.1產后焦慮、抑郁情緒的病因。①對妊娠期健康知識的匱乏。獨生女是目前我國孕婦的主體,她們多為初產婦,缺乏育兒經驗及科學指導,易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等負面情緒。②對嬰兒健康的過度擔心。在計劃生育政策下,一對夫婦只允許生育一至兩個孩子,導致對新生兒健康與否的過度擔心。③預期嬰兒性別與實際的吻合程度。在部分地區,“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仍較濃厚,一旦嬰兒實際性別與預期不符,即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
3.2有效應對產后負面情緒的策略。①編排科學、有趣、讓廣大育齡婦女喜聞樂見的婚育知識教材,引導她們主動接受孕期健康教育。②針對不同個體及不同孕期[4],給她們提供科學的飲食營養指導[5],同時根據不同個體心理需求,提供一對一咨詢及輔導,及時消除她們內心疑慮,從而預防焦慮抑郁情緒發生。③充分利用既有健康教育資源,引導孕婦及家屬樹立正確的生育觀,對產婦保持情緒穩定具有積極意義。④建立孕產婦與健康教育指導員的交流平臺,實現實時雙向信息互通,及時排解產婦心中壓力,有效防止負面情緒聚積。參考文獻
[1]胡成文.圍生期孕產婦心理問題及護理干預研究進展[J].現代護理,2007,22(13):2143
[2]楊國強,羅曉明,邵佩云.孕婦心理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6,17(4):209
[3]張明園.精神科手冊[M].上??茖W技術出版社,第1版,上海:1999, 41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