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簡述西方經濟學的缺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中國古代;手工業;利潤分析;思考政策
一、引言
1.選題背景――以史為鑒,談古論今
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本世紀以來,民營企業、私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等經濟體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中國大地上,其發展迅猛,其作用有目共睹,它們為我國經濟帶來了活力。為什么會這樣?在我們老牌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樣做對嗎?
歷史是一座知識寶庫,人類進步離不開借鑒歷史,先民們的成功與失敗是對我們的引領和警示。歷史上,私營手工業消費市場廣大,發展日趨繁榮,存在巨大利潤,一直是社會經濟中最有生命的、最活躍的。因此,我國發展民營企業、私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等經濟體是完全正確的,是中央的英明決策。
2、有關利潤的探討
利潤作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和會計學都對其下了不同定義。(1)政治經濟學認為,利潤是“剩余價值的一種轉化形式,是資本家在銷售商品后所獲得的超過其預付資本的余額。”①馬克思說:“剩余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這樣一種觀念上的產物,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可見,馬克思關于利潤的定義有強烈的階級色彩,是一種狹義利潤的定義。(2)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中,一般將利潤分為正常利潤和超額利潤兩類。其中,“正常利潤是企業家才能的價格,也是企業家才能這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在成本之中,其性質與工資相類似”。“超額利潤又稱純粹利潤或經濟利潤。它是指在企業利潤中超過正常利潤的那部分利潤。”并且,西方經濟學的經濟利潤中通常還包含對機會成本的補償。(3)在會計學中,認為“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
通過對以上三種利潤定義的介紹和分析可見,會計學的定義較好地撇去了階級立場,以“利潤=總收入-總成本”這一基本范式定義和計算利潤,是一個較好的廣義的利潤概念。下面,我將把會計利潤作為衡量中國古代手工業中利潤的標準。分別分析其收入和成本,以求得出“中國古代手工業中到底有沒有利潤?”這一問題的結論。
二、中國古代手工業中的利潤
中國古代手工業中究竟有沒有利潤?這主要通過中國古代手工業中成本和收入的對比來回答。中國古代手工業分為官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本文將對這三類手工業分別進行成本與收益的對比分析。其中,在對收入的分析上,本文將通過市場的繁榮程度以及一些史料來說明;在成本方面,則主要是分析成本的構成,包括原材料、稅、繳納的管理費用等。
1.中國古代手工業種類及其發展簡述
中國古代手工業主要分為三類:官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1)官營手工業: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設立的作坊內,使用官府供給的原料,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產品,產品不進入市場。官營手工業工匠有世襲的傳統,世代服役“(官府工匠)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②(2)家庭手工業:家庭手工業是農戶的一種副業,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場上出售。在中國漫長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代,家庭手工業占有相當的比重。隨著土地兼并的集中,漢代出現田莊經濟。(3)私營手工業:獨立的私人手工業,大致產生于春秋時期,戰國時“采鐵石鼓鑄煮鹽,一家聚眾或至千余人”③。中國古代私營手工業的發展與政府政策有很大關系,很多朝代采取了“官有民營”的方式,如先秦的“官山海”等;但西漢中期的“鹽鐵專營”和元代“匠籍制度”等則打擊了私營手工業。明清以來,私營手工業快速發展,逐漸超過了官營手工業。
2.官營手工業的利潤和成本
(1)收入分析
官府手工業的存在,一個重要的目的是鞏固統治的政治、軍事需要,因此其生產部門包含著礦冶業等基礎民生部門。以西漢的官營手工業為例,漢代的官營手工業主要是煮鹽業、冶鐵業、鑄錢業、漆器業、絲織業、釀酒業等。其中,冶鐵業、制鹽業和鑄錢業是政府最重要的三大官營手工業。
漢武帝于元封元年置鹽鐵官,實現了鹽鐵官營,“使孔僅、東郭咸陽乘傳舉行天下鹽鐵,作官府,除顧鹽鐵家富者以為吏。”④自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后,所有鹽鐵的生產和運輸一律收歸官營。關于鑄錢業,西漢的鑄錢業從景帝時起完全為官營,漢武帝時,決定“更造錢幣以用,以摧浮并兼之徒。”表明這次幣制改革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和抑制商人的兼并。
依靠鹽鐵的壟斷專賣和鑄錢業的壟斷,武帝政府解決了財政困難,還從經濟制度上找到了一個抑商問題的辦法,鑄錢業的壟斷更是使政府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從這一史實可以推測,官營手工業,特別是關乎基礎民生和經濟命脈的部門,確實存在著豐厚的利潤,并入政府的財政收入。
(2)成本分析
官府手工業的原材料,主要來源于官府直接壟斷的各種自然資源,或以土貢、坐派、科買等超經濟強制手段取之于民。勞動力的來源主要有軍工匠、役工匠和雇工匠。其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的財政收入,與官府手工業的生產營運幾無關系。可見,單從官營手工業的生產要素方面來說,其價格較便宜,成本較低。
但另一方面,官營手工業不僅壟斷著國計民生等高收入、低成本行業。它還要滿足奴隸主貴族、封建皇室與官僚集團的寄生性消費。官營手工業主要提供中央政府和皇室的用品,漢代如絲織業、漆器業等。這一類產品并不進入市場,也就沒有收入。因此這些產品是對財政收入的純耗費。《漢書?貢禹傳》中關于絲織業耗費的記載云:“故時齊三服官輸物不過十笥,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三工官官費五千萬,東西織室亦然。”⑤關于漆器業的描述中:“蜀、廣漢主金銀器,歲各用五百萬”。
可見,按生產要素的價格而言,官營手工業的成本較低,但其大量產品不進入市場流通,所以官營手工業的大量部門是作為政府財政的負擔存在。
(3)官營手工業的利潤
官營手工業的收入主要來自于鹽、鐵等政府壟斷且進入市場流通的部門,成本主要產生于僅供皇室貴族享用和軍需部門。但官營手工業的大部分產品是不進入市場流通的,且除特殊需要外,隨著朝代的推移官營手工業的封閉性越強,也就越不可能產生利潤。利潤長期為負也是它明清時期被民營手工業超過的重要原因。
3.家庭手工業
家庭手工業,一般說來,農民家庭從事手工業生產,只是作為種植業的一種補充而存在,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消費或繳納賦稅所需。他們偶爾將一部分產品投于市場,主要也還是為了換取他們自己不能制作的生產或生活用品,是以小商品市場為媒介的使用價值的物質變換過程,而不是出于商品生產的既定目的。
可見,家庭手工業并不是服務于利潤而存在的,其生產目的決定它不生產或只生產少量利潤,可以視為家庭手工業的零利潤。
4.私營手工業的利潤和成本
(1)收入分析
私營手工業一直伴隨著官營手工業出現和發展。在春秋戰國時期,普遍存在著以商品生產為主的小手工業,《孟子?梁惠王上》談到:“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鎰,必使玉人彤琢之。”由此可知,當時有很多人從事玉器制造業,它成為一門常見行業且有利可圖。《史記》中曾提到戰國時因煮鹽、冶鐵而致巨富的大商人,如“猗頓用盛鹽起,而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⑥
漢代時,《史記?貨殖列傳》日:“販脂,辱處也,而雍伯千金。賣漿,小業也,而張氏千萬......胃脯,簡微耳,濁氏連騎。”在這一記載中,雍伯卻因販脂發了千金之財,張氏以賣熱水飲料賺了上千萬的錢,濁氏靠產銷胃脯卻可以富到車馬成行。
唐宋元以來草市、夜市興起,抑商程度有所減弱,商業的發展帶動手工業的發展。消費市場擴大,需求大量增加。唐代私營手工業涉及紡織業、造紙業、印刷業等,宋代私營手工業中規模最大的是制鹽業和冶鐵業,元代制瓷業大多是民營。
明清手工業最大的特點就是民營手工業蓬勃發展,中期甚至“超過官營手工業,成為明代手工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⑦蘇松一帶絲織業出現了兩種經營形式:一是機戶開坊,雇傭機工;二是散放原料,收取成品,計件付資。可見,明清時手工業已十分發達,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從以上歷代手工業的致富情況及私營手工業的逐漸繁榮可知,經營私營手工業的收入較高,且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收入不斷增加。
(2)成本分析
私營手工業的成本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生產要素價格、稅負和管理費用
生產要素主要有: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價格等。私營手工業經營的大多是關乎民生的輕工業,如茶、醋等,原材料價格低;小手工業者勞動力多為自家人,雇工經營勞動力豐富且價格低。總之,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生產要素成本較低。
私營手工業成本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稅負:以元代為例,宋代的醋息錢既多且濫。后,兩稅之外包括醋息錢在內的雜稅多如牛毛。“有所謂月樁,有所謂鹽產......有所謂醋息錢,又有所謂科罰錢,其色不一,其名不同,各隨所在,有之不能盡舉。”⑧元代制瓷業,官府以“二八抽分”收取20%的產品稅。窯戶還要繳納多種雜稅,所以瓷課的實際稅率超過20%。
(3)私營手工業的利潤
私營手工業與官營手工業不同,它的產品是為了銷售,它的經營是為了盈利。私營工商業所經營的產品大多是人人所必需的日用品,并且價格便宜,因而有廣大的銷售市場。雖然總是存在著政府對私營手工業的打壓和高稅負,但私營手工業的旺盛發展暗含了大量的需求。所以經營的人往往大發其財,甚至成為富商大賈。
5.結論
中國古代手工業主要分為官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其中,(1)官營手工業主要是為了滿足王公貴族和軍工的需要。這一目的決定了官營手工業不參與市場流通,也就無法獲取利潤。雖然官營手工業在漢代也發揮過獲取利潤,增加政府財富的作用,但歷史上大多時候官營手工業是對財政的一種耗費。(2)家庭手工業是作為種植業的一種補充,滿足小農自給自足的需要,不存在或只存在少量利潤。(3)私營手工業直接以利潤為目的進行生產,雖面臨繁重的課稅負擔,但消費市場廣大,發展日趨繁榮,存在巨大利潤。
在發展的時間脈絡上,官營手工業在明清之前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其具有市場封閉性,利潤一直為負制約了其發展;私營手工業因為政府重農抑商政策和課稅政策等早期發展有所受限,但巨大的利潤空間是其增長的動力,在明清時期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手工業中確實存在利潤,且伴隨著農業、手工業技術的提高和商業的逐漸發達,利潤逐漸提高。更重要的是,歷史上大多時候官營手工業是對財政的一種耗費;家庭手工業不存在或只存在少量利潤;私營手工業消費市場廣大,發展日趨繁榮,存在巨大利潤。
三、對經濟發展的思考
1.手工業的發展和農業、商業的發達程度息息相關。首先,農業是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為手工業提供原材料。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使家庭手工業有了越來越多的剩余,從而產生了小手工業;農業技術的提高也促進了手工業技術的進步。其次,通過商業貿易參與市場流通是手工業利潤的來源。官營手工業長期利潤為負,且因為統治者的支持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對于社會經濟而言,這是一個很不合理的現象。中國古代長期的重農抑商政策在抑制了商業的同時,也打擊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
2.從政策的角度看,“重農抑商”政策為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人為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孤立地去發展農業,打亂了一個社會內部經濟結構的自然平衡,農業發展失去了手工業和商業的刺激,本身也很難得到繁榮。
3.從官營、私營的角度看: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歷程可見,中國古代手工業民營優于官營。民營要盡量節省成本,利用價值規律,在市場上優勝劣汰,然后進行原始積累,逐步擴大實力,做大做強,最終給社會提供廉價的豐富產品。但經濟的官營主要是為了滿足統治者需要,以奢侈品為主,浪費大量社會資源,不計成本,壟斷經營,缺點是明顯的。所以從社會民生和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工商業的官營弊大于利,而民營則利大于弊。
4.從當前的經濟政策來看,這些政策符合歷史發展,很有科學性,其意義是深遠的,其作用是巨大的。我國發展民營企業、私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有利于搞活社會經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治國之上策。只有將所有國民都調動起來,把所有經濟都參與進來,社會經濟才能夠活起來,國家才會國泰民安!
注釋:
①許滌新《政治經濟學辭典》(上).
②《管子?小匡》.
③《鹽鐵論?復古》.
④司馬遷《史記?平淮書》.
⑤《漢書?貢禹傳》.
⑥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⑦白壽彝.中國通史09卷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⑧蔡戡.定齋集卷K'論州縣科擾之弊札子'.
參考文獻:
[1]劉花章.兩漢手工業商業的官營和民營.河南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2]陸文靜.宋代私營企業管理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6月5日.
[3]趙玉琳,郭連強.究竟什么是利潤的源泉.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縱橫》.
[4]李建毛.淺論屆周私營制陶業――兼及中國古代私營手工業的起始時間.南方文物,2003年第1期.
[5]沈濟.淺析明代的社會經濟.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與歷史學院.
[6]王文書.宋代的榷醋和醋息錢.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4月第36卷第2期,
[7]王緒棟.西漢時期官營經濟再探.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