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表面化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課堂教學 主體地位 創新培養
1993年中國政府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對人才素質給予高度重視,并在大學生本科教育中開始提倡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國內現行本科培養方案中教學計劃里多數學分都是大學生通過課程教學修得的,這意味著應該充分發揮課程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在課程教學中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的統一。筆者在“應用表面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確立學生為教學主體的課堂教學觀念和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服務于創新人才培養的理念,同時還要注重課內外結合,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創新能力,進而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
一、形成課程教學服務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觀念
1.確定學生為教學主體的課堂教學觀念
就課堂而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與主人,是主動的求知者。大學生的學習最終是要由他們自己去踐行而完成的。要構建主體性發展課堂教學模式,力圖使學生主體處于激活狀態,能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積極動腦、動眼、動口、動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自覺做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合作學習的空間和創設探究的情境。要體現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會導、善導,創設民主教學氛圍,誘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學生就會樂學、會學、善學,學生就始終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2.確立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作為專業課的教師,要考慮如何把素質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教學內容要及時更新,要反映學科的新發展,要有前瞻性。要讓學生了解學科的發展和存在的問題,用發展的觀點來學習專業知識,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特別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更好地達到上述教學要求,主講專業課的教師其科研方向要與授課內容相關,以教研深化教學,以科研豐富教學。為此,我們吸納了從事表面化學科研方向的教師,組建了“應用表面化學”課程組,其成員均有與表面科學相關的研究課題,教師科研成果向專業直接轉化,既突出了專業方向,又保證了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二、課內外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綜合創新能力
授課教師除了轉變教育觀念外,還要注重課內外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課外的資源和條件為教學服務,使知識傳授與提高綜合創新能力培養融于一體。在課內外結合方面,我們的具體做法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生興趣
我們從表面現象存在的普遍性(固固界面――摩擦、液液界面――牛奶、氣液界面――雨滴、氣固界面――雪花、固液界面――鋰離子電池,等等)和學科發展(多尺度非均相體系中界面是基本科學問題之一)對以線性尺寸在1~100nm范圍為研究對象更加重視,讓學生對開設本課程的意義、目的及建立界面觀點是化學、化工專業學生知識結構中的知識點內容。如人們常用“一盤散沙”一詞,干沙子是散的,若有適量的水就會成型。為什么要水“適量”?從而引出表面張力的問題或將表面張力應用于生活實際。洗滌劑為什么能洗凈衣服上的油污?從而引出潤濕、乳化和洗滌等問題。還有當前的研究熱點仿生微納結構具有超疏水性等。這些實用和趣味性強的例子讓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通過激發興趣,使部分學生對這些問題在正式學習課程內容之前就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查尋和進一步了解這些表面現象和問題。
2.課程教學與科研工作相結合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工科專業和“應用化學”理科專業都開設應用表面化學類課程。根據本課程的已有基礎,按學科、課程內容的有機聯系,并吸納了負責專業綜合實驗的教師形成理工結合的大課程教學組,并把課程組老師的科研成果進行比較分析和選擇,將其中與表面化學相關的研究成果吸收進教學內容。這些科研項目的實施有利地保證了科研成果及時向教學內容的轉化,既突出了專業方向,又保證了教學內容與時俱進。例如,在對表面科學前沿和研究進行介紹時,我們選擇二氧化光催化材料和低維納米材料,這樣使學生不僅掌握了表面化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還能夠對表面科學的前沿和研究現狀有所了解。
3.學生科技創新實驗與課程教學相結合
引導學生進行科技創新實驗是本課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啟發科研思路,增強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科研意識,啟發學術思維。針對學生的科研熱情和新的想法,向學生提供相關資料,并鼓勵和引導學生申請學校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目前本課程組教師指導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從08年起已申請國家級立項目1項,學生參加近二十余人次。校級立項7項,獲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目前還有部分項目正實施之中。除了參加科技創新外,還有部分同學直接進入老師的實驗室進行相關科研實驗工作。從已畢業的同學反饋發現,參加學校科研創新的同學進行畢業實驗的全過程都比較順利,并且畢業論文都取得較好的成績。有的同學還在畢業過程中發表了相關科研論文。
4.學科綜合性實驗與課程教學相互配套
依據課程建設需要,我們內容在學科綜合實驗中加入與課程相關的實驗,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設計能力以及研究能力。通過實驗環節,使學生加深了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提高了學習本課程的興趣。如洗發香波配方設計及配制的實驗,學生自己做出樣品并使用,感到本課內容與日常生活貼近,使學生加深了對表面科學前沿內容的印象,激發了繼續探索的興趣。如溶膠-凝膠法制備鈦酸鋇納米粉的實驗,同學掌握了該技術后制備其他納米粉,并獲得了學生創新實驗立項資助。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同時在對實驗現象的解釋過程中,調動了學生進一步查閱文獻的積極性,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讓學生既要掌握好理論知識,又要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要從反常現象中產生新思維,開創新領域,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結束語
關鍵詞:課程建設;教學能力;青年教師
一、當前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缺失的表現
目前各類人才稱號、科研項目及成果的數量與質量逐漸成為衡量高校師資水平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在該評價標準的導向下,高校青年教師面臨著科研工作、職稱晉升等方面的壓力,使其精力不能很好地集中在本職教學上。另一種情況是隨著人才引進力度的加大和學歷的提升,不少教師雖有較高的學歷和較豐富的專業知識,但由于未受過系統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僅僅作為學習者對大學的教學有所體驗,教學實踐經驗和專業領域實踐經驗都較為缺乏,教學隨意并且不規范。最后較普遍的一種是工科高等院校的大多數青年教師不搞教學研究,教學方法得不到改進,教學專業能力得不到提高。針對這一現實,如何引導青年教師正確定位,使其投身于教學,是目前高等教育正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學院在學校教務部門的指導下,依托省級精品課程“應用表面化學”課程的建設,本著“欣賞青年、激勵青年、服務青年”的工作理念,實現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
二、讓青年教師融入團隊,針對其特點進行正確引導
2008年,面對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學院和理學院開設的“應用表面化學與技術”化工工科本科生專業課和“表面化學”化學理科本科生專業課、全校本科生的“表面化學基礎”創新研修課及全校公選的“表面物理化學”研究生學位課的現實,我們以“應用表面化學”精品課程的建設為牽動,從有利于青年教師教學、科研水平提高的角度出發,基于課程內容的有機聯系和教師科研方向與表面化學的關聯性,組建了跨院的表面化學類課程教學團隊。以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為中心而形成的課程教學團隊,本著“欣賞青年、激勵青年、服務青年”的工作理念,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促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通過教學團隊成員組成的異質性、互補性以及團隊成員之間的平等關系,使成員間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發揮教師各自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使團隊整體績效最大化。
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能力提高首先要解決價值觀問題,如果沒有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忠誠,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并不斷精益求精,更談不上教學能力提高。隨著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的建設與發展,對青年教師的要求標準也在提高。要站在青年人的角度,理解其工作與生活上的壓力。面對著較大的壓力,有時讓大多數青年教師無法以一腔理想安心教學、潛心學術。而青年教師通過加入團隊,能讓其有一種歸屬感(特別是對國外、校外新來的教師更為強烈),依靠團隊力量能部分排解青年教師的生活瑣事之憂,對于有些具體困難團隊內無法解決的,要作為代言人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爭取早日解決。老教師不但要甘當人梯,還要做青年教師的人生導師,把握年輕人的思想動態,以平等關系與之相處,讓青年教師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別人、正確對待自己。要用辯證、發展的觀點對待年輕人,青年教師學歷高、外語好、思想活躍、勇于創新,同時具有較豐富的專業知識,這是青年教師的優勢。青年教師科研能力強是提升教學能力的基礎,但科研能力強不等于教學也強。要讓他(她)們充分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僅僅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懂得外語是不夠的,要把科研強的優勢轉化成為教學服務,多讀些心理學與教育教學類書籍,具有掌握和運用教育科學與教學規律的能力,才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讓青年教師把個人發展與團隊建設聯系在一起,從原來的聽課者變為面對學生的講課者。
三、強化課程各教學環節的掌控,提升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課程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是連接教與學活動的結合部。依賴的團隊力量,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聽課、評課,對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診斷,加深青年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理解,進而提高教學水平。通過強化教學環節,可以鍛煉和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因而我們在實踐中,對于青年教師采取必要的課前培訓與輔導、課后跟蹤和考評,在“備、教、輔、改、查”等各個教學環節上對青年教師給予指導。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教學基本要求指導。講解教學日歷、教學大綱和教學設計的要求,輔導教案編寫、講課方式,說明青年教師授課容易進入的誤區,培訓授課技巧,包括授課進度的安排、知識講解的深淺程度、與學生的互動、板書的設計和課件的制作等諸多方面。
2.過程跟蹤指導。首先是與青年教師共同討論,怎樣把握教學大綱和教學設計中關于課程的重點難點的準確性和教學要求。在團隊內讓青年教師反復預講練習,開展模擬教學,幫助其明確本次課的承上啟下作用,在內容上與其他前后課程的關系,把握本課程的全局概貌。現場評述授課過程中的板書要求、多媒體課件的有效利用、講課語速要求等。幫助青年教師運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親身體會課堂教學,積累教學經驗。不定期進行聽評課,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從而提高執教能力。
3.開展“精彩一課”活動。老教師以公開課、示范課等形式向青年教師傳授講課方法,對課堂講授中舉例是否恰如其分進行討論,使青年教師認識到一個舉例要做到有助于理解講授的內容,既要引導學生思考又不能引入歧途。通過“以示促幫,示幫結合”,達到增強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效果。并且引導、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學校和學院的青年教師大獎賽,在實際教學比賽中不斷鍛煉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四、充分發揮青年教師的優勢,教學科研互動過程中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就專業教育而言,作為青年教師全面深入地掌握本專業相關知識進行教學活動的這一基本前提已經具備,還要在主觀上有意識地把自身科研強的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為教學服務。讓青年教師明確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理解本專業的基本問題,對問題的由來、形成過程、解決方法都要有所了解,而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學術功底才有可能做到。特別是專業在日新月異的發展,發展速度之快在很多情況下都要領先于教材乃至教學大綱修訂的速度。為避免教學內容的老化與落伍,就需要保持對學術前沿的敏感度,積極跟蹤最新學術動態,將最新學術成果及時合理地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具體做法為:
1.在觀念上讓青年教師把以問題為中心的科研優勢向為教學服務轉變。具體的科研項目實施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實踐過程,其中包含科學思想、工程技術問題等,要善于從科研項目中提煉合適的科學問題豐富專業知識。同時要緊跟現代表面科學的發展方向,不斷轉化為適合于授課的內容。青年教師要明確所承擔專業課程的定位,了解選修本門課程學生的專業教學計劃、培養方案,特別是專業方向。深刻理解本門課程教學大綱中教學目標,準確把握本課程內容在學生專業知識結構體系中所處的單元層次。把傳授知識與專業方向相結合,才能真正做到把現代表面科學知識轉化為適合于授課的內容。
2.通過講授課程讓青年教師體會到教學可以促進教師科研的進一步發展。正如青年教師自己總結的那樣,“完成科研課題、撰寫發表學術研究論文時查閱文獻是只注重其文獻中的方法、結果、觀點,不關心來龍去脈。而為講好表面化學類課程,促使自己全面查閱與表面科學相關的教材、專著,以教師的身份與高度再看相同文獻,感覺不一樣了,對表面科學的基本知識有了系統的掌握,碰到表面現象問題覺得心里有底了”。利用表面化學涉及面廣及在多尺度非均相體系中界面是基本科學問題之一,其學科交叉特色突出的特點,老教師引導青年教師從事與表面科學相關的科學研究,在科研申報項目上加以扶持,同時提供相關的科研硬件條件,形成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的良性循環。本課程教學團隊成員將表面化學基本知識應用于能源、材料、環境等領域,先后申報獲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國防預研基金重點項目等科研課題。團隊成員為完成所承擔的國家、省部級課題以及各種橫向課題和企業委托課題等,需要深入實踐第一線,為授課內容中理論聯系實際積累了素材,提高了課堂教學的生動性。
3.通過科研成果的轉化豐富課程內容。(1)由于我們要求課程教學團隊成員要從事與表面化學相關的研究,這就為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團隊成員在對相關學科前沿問題的探討和研究中選出精品,豐富了教學內容。將以問題為中心的科研做法用于研究性教學、案例教學,形成了課堂特色。既突出了專業方向,又保證了教學內容與時俱進。(2)教學團隊成員在科研過程中撰寫發表了相關科研論文,各自有相關的知識儲備,我們以表面化學的基本原理、規律及表面現象應用為主線,對其進行整合統一,將部分研究成果轉化編入為教學服務的配套教材中。
五、要站在課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關心幫助青年教師成長
教學團隊中青年教師的順利成長,是課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1.在機制上為青年教師創造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哈爾濱工業大學高度重視教學,鼓勵成立教學團隊。特別是成立本科生院后,結合教師分類管理,不斷從制度和政策層面為教師創設良好的環境,引導教師理性地投入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中,促進教師深入探究、整合教學知識,提升教師應用教學知識、技能的創造性能力。化工學院專門對副高職以上教師設定了教學為主型的崗位,從上崗條件、崗位職責(把指導、培養青年教師作為重要指標)到職稱評定標準,出臺了相應的配套政策。
化工學院對青年教師從年度考核變為聘期考核,讓新來校的青年教師從助課做起,用1~2年時間緩沖,讓青年教師充分了解專業情況,經學院及校專家組考核認證合格后才能上崗講課。特別是鼓勵中級職稱的青年教師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因為只有對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透徹的研究,才有可能在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學院對每位45歲以下青年教師要求制訂個人發展規劃,并把學院的整體發展與青年教師的個體發展結合起來,使青年教師的發展與學校的發展目標總體一致。學院要提供配套條件,不斷幫助和引導青年教師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幫助他們提高教學能力,促使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同時,學院注重引導教師向教學投入,并在聘崗中明確要求全院教師必須從事教學研究,以發表教學論文、教學立項、編寫教材、課程建設、教學成果獎等可量化衡量的成果進行考核。
2.帶領青年教師從事教學項目研究,引導青年教師對教學的投入和興趣。利用青年教師科研能力強、外語好的優勢,鼓勵其將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學科發展的先進理念引入教學過程,在教學改革上動腦筋,不斷改革教學方法。通過精品課建設,引導青年進行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活動,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幫助青年教師申報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對青年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情況進行檢查、督促、總結,促使教學研究結出豐碩的成果,發表教學研究論文,好的做法首先在團隊內推廣。在教學研究活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使青年教師對教學感興趣,提高其向教學投入的主動性。
3.培養青年教師具有國際化視野。隨著辦學的國際化,在課程建設上更要首先國際化。學院選派青年教師出國進修或進行學術訪問,要求出國期間聽一門化工類課程,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如美國化學會年會)時要與國外同行交流教學情況。讓教師走出去了解教育教學改革的最新動態和基本趨勢,更新知識,拓寬專業方向,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促進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的提高。通過學習、交流和研討,使青年教師了解、學習、掌握學科的前沿理論知識,進一步拓寬知識面,有效提高教學水平。本課程教學團隊已分別派出三名青年教師去美國、加拿大的大學進修一年,目前兩位已經回國任教講課,研究性教學理念得到加強,在講課風格上發生了明顯變化,特別是課堂氛圍活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們依托課程建設,從有利于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角度出發,基于課程內容的有機聯系和教師科研方向與表面化學的關聯性,組建了跨院的表面化學類課程教學團隊,并獲評了省級精品課程。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經過多種措施和多方面的培養以及青年教師自身的努力,團隊內的青年教師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均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和發展。本教學團隊成員目前博士化率為100%,自2008年以來,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課程教學團隊成員獲得了校教學優秀獎一次、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獎4次,共同編寫出版了1本教材,完成1項省級教學研究項目,獲得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省級科技成果獎。
參考文獻:
[1] 劉茜,李亞楠. 高校青年教師:發展之路在何方?[N]. 光明日報,2012-05-14.
[2] 鄭娟,劉刊,劉文武等. 培養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幾點體會[J]. 基礎醫學教育,2011(12):1113-1114.
[3] 陳利華. 地方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思考與實踐[J]. 中國大學教學,2010(2):75-76.
[關鍵詞]石油工程 課程 教學 改革 探索
前言
中國文化最高深意之所在,在于“中國人所謂通天人合內外,亦可謂即是自然與人文之會合”[1]。中國儒家好言人道,即人文,緣于儒家經典《周易》之“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現在我國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可謂與我國傳統學說是一脈相承的。教學必須以人為本,對于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術領域的教學,在強調理論的同時,除了要與實踐相結合外,還要與人文會合。作者從事高校教學和科研工作二十多年,恰逢盛世,有幸參與學樣的教改研究及“大學生創新性實驗”。現以曾講授過的石油工程專業課《油田化學》、《鉆井液工藝原理》及其專業基礎課《膠體與表面化學》等課程為例,結合相關課程以及目前已完成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以及教學改革項目,探索高校專業課及專業基礎課的教改思路。
一、專業及專業基礎課程
《油田化學》是石油工程的專業課程之一,是研究油田鉆井、完井、采油、注水、提高采收率及原油集輸等過程中的化學問題的科學。油田化學其實由鉆井化學、采油化學和集輸化學三部分組成,以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膠體化學、表面化學、高分子化學等基礎化學為理論基礎,通過各種類型的油田化學劑來解決油氣鉆進過程中遇到的復雜問題,改造油層及油水井,改善原油在管道中流動狀況,以及分離油氣水,提供高品質原油,減少油田采出水對環境的污染。雖然這三個部分是不同的體系和過程,十分復雜,并且有各自的發展方向,但是它們又是相互關聯的,絕大多數體系屬于或涉及到膠體分散體系(屬于納米技術的范疇)。
《大學》八條目,以格物致知為先。朱子《大學格物補傳》有,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雖然石油工程本科生開設了《膠體與表面化學》等基礎課,但實際使用的教材中,膠體理論知識部分中所講述納米材料較少,內容較少,且與實際結合得不夠,講授時安排的學時也很少。其實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納米技術日新月異,已經影響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們追蹤了相關學科在納米技術方面的研究熱點及其發展方向,補充講稿,完善教案。盡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納米技術
納米是長度計量單位,1納米是1米的十億分之一,相當于10個氫原子一個挨一個排列起來的長度。納米材料涉及凝聚態物理、化學、材料和生物等領域,被公認為21世紀重點發展的新型材料之一。納米材料現已發展到人工組裝合成有納米結構的材料。
納米技術在油田化學中經常用于鉆井液完井液的暫堵劑以保護油氣層,在油田采出水處理中可以利用納米材料的光催化作用,將采油污水中的油和高分子進行光催化和光降解,使其達到回注地層及外排的水質要求。利用納米技術甚至可以從水和空氣中清除細微污染物,從而提供更清潔的環境和更高質量的水。
三、教改探索
(一)教學探索
作者將自己平時積累的學習及科研經驗,應用到不同層次的教學中。在本科教學中,先側重基礎知識講解,然后再講授膠體的各種性質。在給碩士生講授《現代鉆井液技術》以及給博士生講授《高等膠體化學》時,作者也將納米技術等先進技術引入進來。針對學生們將來的工作,要求學生了解各油田的情況,使每一位學生能更快更好地了解未來的工作。
在本科生教學過程,針對納米材料的特性引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例如,金紅石型納米二氧化鈦可用作涂料,涂層粗糙度小,表面光滑細膩;而銳鈦礦型納米二氧化鈦可以防紫外線,可用在遮陽傘的防紫輻射。女生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是引入納米材料的化妝品,有同學提到互聯網上的天價納米金護膚品的廣告。作者在講解到《膠體化學》中溶膠的光學性質時,以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展示金溶膠的顏色。金溶膠粒子逐漸減小時所對應的顏色從紅色到藍色,其實可以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而金屬銀在50~60納米時,也可以呈現黃色。學生們看了PPT后一目了然,除了不會再受不實廣告宣傳影響外,對本課程的學習更加投入了。此后提問的學生多了,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普遍提高,學生們的期末考試成績普遍好于往屆。對碩士生及博士生的要求則要求更高一些,除了要求他們對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納米技術有所了解外,還要求他們能夠結合專業知識,研制出可用于石油工程專業領域的納米材料。
在針對來自現場的學生進行培訓時,作者則是與學生多互動,既了解了各油田的研究現狀,又針對一些具體問題提供參考意見。例如,在講解部分黏土礦物對采油工程的影響時,特別提到在深部地層的油層有時會存在綠泥石,而綠泥石中可能有一定含量的鐵元素,在進行強化采油時,不適宜采用酸化作業來提高原油采收率。一些培訓的同學曾在某油田承擔過兩項酸化作業,但在施工后卻發現油井產量非但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經學習后發現,就是由于未進行黏土礦物的組成分析。
(二)創新探索
在“大學生創新性實驗”中,作者與本科生一起完成了“鉆井液用超細顆粒的研制”。在近一年的研究過程中,本著“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不以師自居,鼓勵學生多動手進行實際操作的同時檢索文獻。用孔子的五步學習法啟發學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2]。與研究生們一起研制出了多種鉆井液用超細顆粒,并獲得黑龍江省石油學會優秀論文三等獎。在學校的教改項目中,作者還與其他師生一起共同學習和共同實踐,圓滿完成了工作任務。
四、結論
錢穆先生曾說:教與學平等,共一業。師與弟子亦平等,共一生命。教者學者在其全人生中交融為一,始得謂之是教育[1]。作者一直認同錢穆先生的“能于教者中得一學者,則成為一不尋常之師。終其身惟有一大事業斯曰學”。孔子也說過: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我等雖是教者,但應以學生為本,同時也以學習為終生職業。
[參考文獻]
[1]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第二版.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p3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