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護師護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一般資料我院為三級乙等綜合性教學醫院。年手術量10000多臺,普外3000多臺、婦產3000多臺、骨科2000多臺、神經外科近500臺、泌尿、腫瘤800臺、五官科、眼科800臺,在編護士26人。其中副主任護師2個,主管護師4個,護師8個,護士11個。
1.2方法
1.2.1專科組的設置根據臨床分科及年手術量分成四個專科組。如心胸外科與婦產科為一組;普外與腫瘤科為一組。每組成員分為三級結構。一級:專科組長;二級:專科護士;三級:護士。專科組長和專科護士固定。三級護士每年或半年輪轉一次,保持專科組的穩定性,充分發揮專科護士專業組的技術優勢,適應專科化發展。
1.2.2專科組長的設置(1)專科組長具有護師及以上職科,本科學歷。(2)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進行過專科手術配合的進修、培訓,對專科疾病有充分的了解。(3)工作能力較強,能全面掌握手術配合、設備、器械的使用,消毒、保養工作。(4)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善于溝通、協調,責任心強。(5)帶教意識濃,帶教能力強。
1.2.3專科組長的職務在護士長的領導下管理專科組員,制訂專科培養目標和計劃。勝任專科高、難、新手術的配合,能熟練操作大型精密儀器的安裝和使用,及日常養護,貴重物資的補充,管理專科組的科學和科研工作。組織組內人員討論,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加強與手術醫生、麻醉師及組員的溝通,提高專科組主動服務意識。
1.2.4專科護士的設立與職責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工作責任心強,熟練專科手術配合對專科儀器,設備、器械的使用,消毒、保養工作熟悉,能勝任帶教工作,在護士長與專科組長的領導下能獨立、出色地完成專科組重大手術的配合。發現問題及時向組長、護士長反映,指導組內輪轉護士的工作。
1.2.5專科的學習、培養(1)不定期聘請專科組內業務學習,包括專科理論、手術步驟、手術、特殊器械的正確使用。(2)不定期聘請專科醫生授課,講述引進的新技術、新術式及各種復雜手術前后的配合要點與注意事項。(3)聘請工程師器械供應商講授各種新儀器的操作與管理。(4)不定期選派組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加強交流,共同提高。
1.2.6專科組的考核考核分兩個部分:一是專科技術的量化考核,每月一次,對組內成員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配合關鍵點、新技術、新儀器掌握情況;二是滿意度考核,每季一次專科醫生對專科組的滿意度調查。
2結果
2.1專科組設立前后醫生對手術配合的滿意情況比較見表1。
2.2專科組設立前后專科技術考核情況見表2。表1專科組設立前后醫生對手術配合工作的滿意表2專科技術考核成績。
3討論
外科手術專科組的設立是專科化發展的需要,是對手術室護理提出的更新要求,是必然選擇,同時也是促進護士自身的發展與提高,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首先使手術物品準備充分,配合默契,提高手術成功率與醫生滿意度。其次促進護士整體素質的提高。(1)賦予專科組長重任權利,激發智能,明確的目標和適當的壓力更能調動人的積極性;(2)專科組員在組內得到了有計劃、有組織的培訓,使專科理論和技能全面得到提高;(3)服務意識增強,讓患者滿意,讓醫生滿意,成為工作的目標,了解醫生的習慣和特殊要求,使配合默契,效率提高;(4)專科護士在論文書寫科研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由于專科化護理有利于同一專科疾病、手術和護理知識、經驗的積累,充足的臨床資料,使論文撰寫和科研有了堅實的基礎。綜上所述,專科護理組的設置和實踐提高護士手術配合的主動性、準確性和默契性,發揮了團隊精神,是培養現代化、專業化、手術室護士的有效途徑[1]。
護理臨床實習是護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必經之路,護理臨床實習效果關鍵在于臨床教學的組織和管理。我院是一所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近年來,我院將目標管理原理融入臨床實習管理實踐中,加強對護理臨床實習教學環節的管理,規范了護理臨床教學,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保證了教學質量。
1護理臨床實習環節的管理
1.1臨床實習管理組織的建立及帶教教師的選拔
1.1.1按分級管理的原則,建立了三級護理教學管理體系一級管理組織,由主管教學的院長、教學辦公室主任組成,負責教學工作的宏觀管理;二級管理組織,由教辦分管護理教學干事、護理部教學干事組成,主要職責是制定總實習計劃和質量控制標準,定期指導、督促檢查;三級管理組織,由各科室護士長、帶教教師組成,負責本科室護生實習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1.1.2帶教教師的選拔臨床帶教質量的高低,關鍵在于帶教教師的自身素質[1]。因此,我院嚴格掌握帶教教師的任職條件,帶教教師須滿足以下條件。(1)大專畢業3年以上,具有較為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帶教能力;(2)熱愛護理教學,作風嚴謹,工作認真負責;(3)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較強表達能力及交流溝通能力,熟悉和掌握實綱、實習計劃、護生量化指標及考評標準;(4)勤奮好學,能用新理論、新技能和現代護理觀指導臨床教學。
1.2實習計劃與量化指標的制定
1.2.1實習計劃和量化指標實習計劃是教學活動的向導和行為指南,是教學目標和效果評價的依據。制定出不同的實習計劃和量化指標:(1)中專學生以掌握整體護理觀、人際交流技巧、護理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完成中專實習量化指標為主;(2)大專學生以掌握整體護理理論、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對患者及家屬實施健康教育計劃,完成大專實習量化指標為主;(3)實習科室在護生實習結束前必須進行專科理論及護理技術操作考試。
1.2.2帶教教師擬定科內實習計劃帶教教師根據教學辦公室的總體要求擬定本科實習計劃,設立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并將計劃上交教辦,制定計劃時需注意明確:(1)實習目的和目標;(2)完成目標所用的技術;(3)項目評價,對學生實習、科室帶教情況進行評價。
1.3實習質量的管理
1.3.1按計劃開展帶教工作要求各科室嚴格按照實綱及實習計劃、實習目標,對護生進行帶教和管理。
1.3.2帶教教師指導及督促檢查以下內容(1)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對護生進行指導,科室通過教學查房、專科疾病知識講座、早交班、危重患者床旁提問等形式,護生輪流擔任責任組長。(2)調動護生主觀能動性,讓護生對各項護理技術操作質量進行自查、互查、教師督查后講評。(3)每輪護生實習結束前由護士長及帶教教師召開護生實結會。
1.3.3護理教學組對護生實習進行現場抽查(1)抽查護生對分管患者生理、心理、社會情況評估了解程度;(2)對護生護理技術操作過程質量進行檢查;(3)將患者及家屬對護生的服務態度及溝通能力等情況進行反饋;(4)詢問護生對教師帶教情況、方法進行反饋。
1.3.4教辦組織召開教學情況聯系會(1)通過召開帶教教師聯系會,了解各實習科室教學計劃實施情況、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2)通過召開學生組長聯系會,收集學生對帶教教師的工作態度、能力和教學計劃實施的意見和建議,對教學有益的意見和建議立即采納,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對策。
1.3.5實結及教學質量評比(1)實結:護理教學組針對本輪護生實習情況、存在的問題、改進措施進行總結;(2)教學質量管理主要通過實習結束前的理論和臨床操作考核,結合教學辦公室、護理教學組檢查情況和各病區教學資料記錄情況等進行教學質量評審,根據評審結果評出帶教先進科室和優秀帶教教師,并給予獎勵。
2效果
2.1促進了帶教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用現代護理觀指導學生,保證了護理教學質量;由于教師做到了尊重、鼓勵、支持學生,從而減少了護生的焦慮心理,加快了護生學習主動性和角色轉變。
2.2提高了教師綜合素質和帶教水平在實施實習計劃過程中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教學大綱、實習計劃以及量化指標的考評標準,教師們自覺提高自身素質及專科理論水平,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保證了教學效果,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2.3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及人際交流技巧的訓練。在實習過程中培養了整體護理觀念,提高了理論聯系實際、運用護理程序工作方法以及判斷問題、解決問題和獨立工作的能力。護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有效地激發了護生的學習興趣[2]。
通過加強護理臨床實習環節的管理,使臨床實習教學質量得到保證,護生的綜合能力及服務質量較前有明顯提高,同時也增強了教師的教學意識,提高了她們的自身素質和知識結構,發表臨床護理教學論文的篇數也明顯增加。
3存在的問題
(1)醫院的護理基礎條件影響教學質量及教學目標的實現,把學生當成勞動力使用,如學習期間頂班等。(2)目前臨床護理人員普遍缺編,致使帶教教師在工作中承擔了多種角色,因而使臨床教學質量的管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參考文獻]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11級護理3班和4班護生100名,均為女性,年齡18歲~21歲,平均年齡19.3歲。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名。兩組護生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兩組護生均于入校后第3學期學習《外科護理學》,采用由熊云新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為了排除其他可變因素的干擾,兩個組的課時數和授課教師相同。觀察組護生采用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對照組護生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即課前預習、理論知識講授和課后復習等相應的教學環節。
1.2.2具體教學實施
1.2.2.1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
觀察組護生在網絡環境下多媒體教室上課。多媒體教室提供外科護理課程相關的多媒體課件及自主學習網站,包括課程簡介、教學方法、教學大綱、教學進度、實驗報告及考核范圍等。此外,學院圖書信息中心提供護生國內外檢索網站,如萬方中華醫學會雜志數據庫、中國知網、維普資訊和EBSCOhost等。
1.2.2.2教學步驟
觀察組護生隨機分配任務小組,每組4名~6名護生。課前專業課教師與臨床兼職教師集體備課設計教學方案。任課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如E-mail、飛信、微信等布置討論任務,提供護生檢索文獻的方法及循證護理證據的等級分級。課上教師合理運用任務引領、案例導入及小組討論等激發式教學方法,并輔以教學圖片、聲音、視頻、動畫等多媒體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中重難點的講解。課后任務,安排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論文,并要求護生在論文中標注論點資料獲得的來源和循證護理證據的等級。
1.2.2.3評價方法
教學結束后,研究者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觀察組護生對基于循證護理的信息化教學的評價,共發放問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對兩組護生進行教學多階段性、全方位的理論知識考核,考核內容包含主觀題和客觀題。統一進行考核,教研室教師按照評分標準統一閱卷。
1.2.2.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分析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描述和t檢驗,檢驗水準α=0.01。
2討論
2.1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可提高護生的綜合能力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材是護生知識學習的主要來源,而教材往往落后于臨床。在這種情況下,教學和臨床的知識沖突會使護生困惑,而又無法尋找正確的解決途徑,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很好地彌補了教學和臨床的脫節。護生通過該教學模式掌握了解決臨床問題的一條可靠的網絡途徑,而不僅僅依靠教師和臨床帶教護士來尋求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培養了護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此外,護生通過資料檢索、采集和分類等,提高了文獻檢索能力和資料分析能力。護生在學習中不再單純地接受,而是學會了思考和判斷,從而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客觀化理論考核成績的支持,觀察組護生主觀題考核分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護生很好地將此種教學法所獲得的綜合能力運用到理論考核中,極大地提高了解題能力。
2.2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教學展望
問卷調查顯示,部分護生保持中立觀點,還有極少一部分護生不贊同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方式,他們認為傳統教學法獲得知識的途徑更便捷,而且他們已經習慣了傳統教學方法,短時間內無法適應教學改革。這種心理狀態導致他們不愿積極主動參與教學,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在他們的學習中并沒有真正意義的實施。此外,研究發現兩組護生理論考核中客觀題部分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護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新型教學模式不吻合有關,護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沒足夠的能力將自己所獲取的資源進行分層構建,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導致在做客觀題時,干擾選項的出現使護生產生迷茫、困惑等現象。在以后的教學中,授課教師應該針對性地加強護生的學習能力,適時指導護生進行知識的再構建,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添加趣味性學習環節,激發護生的學習欲望,幫助護生渡過新舊交替的教學磨合期。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