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羌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強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人的行為和受到的刺激有很大的關系,如果人受到的刺激對他有利,人的行為就會重復出現,如果人受到的刺激對他不利,則相應的行為就會逐漸減少。強化理論中的“強化”就是指根據人的心理,對人的行為進行引導,并加以修正、規范、改變,強化可以分為正強化、負強化、自然消退三種情況,其中正強化主要用于加強個人行為的期望,負強化和自然消退主要用于消除和減少個人的不期望行為。在電力企業安全生產過程中,采用強化理論進行安全行為指導,對保障電力安全生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強化理論對安全生產管理的重要性
在進行電力生產時,安全管理者要時刻樹立“安全生產、居安思危”的管理思想,由于在不同環境、不同時間段,工作人員的精神面貌及工作狀態不同,因此,其安全管理的重點也不盡相同。例如在高溫、雷雨季節,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比較差,電力設備也容易發生故障,這是安全管理人員就需要將安全管理的重點放在員工操作行為及電力設備上。安全生產對電力企業的穩定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安全,那么企業的市場就會被其他企業代替,因此,電力企業要做好安全生產管理,合理的將強化理論應用在電力安全生產中,為安全生產環境提供保障,不斷提高安全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從而真正的做好安全生產。
3強化理論在電力安全生產管理中的應用
3.1完善安全生產制度。要想將強化理論完全應用在電力安全生產中,就必須將強化理論的相關思想滲透到安全生產制度中,通過嚴格的制度來對工作人員的行為進行約束。因此,電力企業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強化理論,制定完善安全生產制度,從而保證安全強化方式的有效執行。安全管理是衡量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電力企業只有充分認識安全生產管理的重要性,在強化理論下,編制精細化、規范化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才能為電力企業的安全生產提供保障,電力企業要將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具體的班組及個人身上,從而保證安全生產制度的有效執行。
3.2建立完善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制。為確保電力生產的安全,其強化方式必須采用動態的安全防范措施,因此,電力企業要建立完善的、長期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制,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的管理理念。電力企業要全面落實人身安全防范的各項措施,確保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同時電力企業要堅持統一調度,嚴格的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調度管理,從而保證電網的運行安全。電力企業要建立專門的安全監督小組,對工作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管理,發現工作人員有違規操作的現象后,要及時進行糾正,對于情節嚴重的行為,要根據相關規定對相關人員進行嚴肅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為電力安全生產提供保障。
3.3完善安全工作評價體系。安全工作評價是一種新型的現代管理方法,安全工作評價對提供電力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電力企業要不斷完善安全工作評價體系。強化理論認為企業開展安全工作評價是一項重要的隱患管理工作,要將這項工作當成是企業的日常工作進行,安全工作評價的內容和評價指標必須根據電力企業日常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防止出現安全工作評價內容和實際工作不符合的現象。由于不同的強化方式,其評價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電力企業要根據實際情況對評價結果進行合理的安排。
3.4構建良好的安全生產氛圍。強化理論認為對工作人員進行安全培訓,構建良好的安全生產氛圍,會使得工作人員形成一種良好的安全習慣,在生產過程中關注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因此,電力企業要為電力生產的工作人員構建一個良好的安全生產氛圍。建立科學的獎罰制度是強化理論在電力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強化方式,通過獎罰制度能有效地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促進企業安全生產氛圍的構建,同時還能對工作人員產生提醒作用,這樣能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安全生產意識。科學、合理的考核標注是強化理論在安全生產管理中的具體體現,電力企業在制定考核標準時,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對于容易發生安全事故的事件,要適當的降低標準,對于不容易發生安全事故的事件,可以適當的提高標準,這樣既可以滿足電力安全生產的需求,又能提高工作人員的競爭能力。
一、全面掌握基礎知識,構筑化學知識網絡
<--NEWSZW_HZH_BEGIN--><--ctw測試,勿撤--><--AdforwardBegin:--><--AdforwardEnd-->
<--NEWSZW_HZH_END-->
中學化學基礎知識的各部分有著緊密的聯系,彼此間形成了一個較為嚴密的知識網絡體系,明確各個概念和理論模塊在整個網絡中的位置及其作用,懂得它本身揭示了什么,它與其上、下位概念或理論之間是通過哪種“內核”聯結的,是衡量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標志。
比如,元素原子的結構特征,既決定了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決定了它的成鍵特征和所形成化合物的結構特征,進而預示了它們在化學變化中的可能表現。這種關聯的“內核”就是原子的外層電子結構。所以高度關注原子的外層電子結構及其變化規律,就顯得尤為重要。2003年高考理科綜合新課程卷第15題和第31、32題(題略)均是針對這個基礎模塊命制的,它反映了綜合卷突出學科內綜合的命題思路,昭示了高考化學復習的方向。
要應對上述命題特點,建議復習過程中做到:
1.不孤立記憶和認識各個知識點,而要將其放到相應的體系結構中,在比較、辨析的過程中尋求其內在聯系,達到理解層次。應對下列主干內容之間的關系達到理解或掌握水平: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聯系,酸、堿、鹽、氧化物之間的聯系,物質的量與微粒數目、氣體體積之間的關系,原子內各微粒、序數等之間的關系,同一周期內、同一主族內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化學平衡與反應速率之間的內在聯系。如2001、2002、2003年高考試題分別從不同角度考查了關于化學平衡與反應速率之間的內在聯系:
(2001年)將4molA氣體和2molB氣體在2L的密閉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如下反應
2A(氣)+B(氣)=2C(氣)
若經2s(秒)后測得C的濃度為0.6mol·L-1,現有下列幾種說法:
①用物質A表示的反應的平均速率為0.3mol·L-1·s-1
②用物質B表示的反應的平均速率為0.6mol·L-1·s-1
③2s時物質A的轉化率為70%④2s時物質B的濃度為0.7mol·L-1
其中正確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2002年)對已達化學平衡的下列反應2X(g)+Y(g)2Z(g)減小壓強時,對反應產生的影響是
A.逆反應速率增大,正反應速率減小,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B.逆反應速率減小,正反應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C.正、逆反應速率都減小,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D.正、逆反應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2003年)某溫度下,在一定容積可變的容器中,反應2A(g)+B(g)2C(g)達到平衡時,A、B和C的物質的量分別為4mol、2mol和4mol。保持溫度和壓強不變,對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質的量做如下調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A.均減半B.均加倍C.均增加1molD.均減少1mol
所以,加強基礎知識的復習,重在自己總結歸納。
2.精心選做基礎訓練題目,做到不偏、不漏、不怪,即不偏離教材內容和考試說明的范圍和要求,不遺漏教材和考試說明規定的基礎知識,不選做那些有孤僻怪誕特點、內容和思路的題目。目前流通的復習資料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充斥著大量超越新教材要求的內容和題目,考生應在教師指導下慎重選擇。歷年的高考化學試題是極好的復習資源,要按照新教材以及考試說明的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要嚴格控制選題和做題難度,做到不憑個人喜好選題,不脫離自身學習狀況選題,不超越教學基本內容選題,不大量選做難度較大的題目。
二、認真落實基本技能,準確表述化學問題
化學用語等基本技能在教材和高考試題中都占有極重要的位置。例如熱化學方程式的考查在近幾年理科綜合新課程卷中屢屢出現:
(2000年)今有如下3個熱化學方程式:
H2(g)+1/2O2(g)==H2O(g)ΔH=akJ·mol-1
H2(g)+1/2O2(g)==H2O(l)ΔH=bkJ·mol-1
2H2(g)+O2g)==2H2O(l)ΔH=ckJ·mol-1
關于它們的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它們都是吸熱反應B.a、b和c均為正值C.a=bD.2b=c(2003年)已知在1×105Pa,298K條件下,2mol氫氣燃燒生成水蒸氣放出484kJ熱量,下列熱化學方程式正確的是
A.H2O(g)==H2(g)+1/2O2(g)ΔH=+242kJ·mol-1
B.2H2(g)+O2(g)==2H2O(l)ΔH=-484kJ·mol-1
C.H2(g)+1/2O2(g)==H2O(g)ΔH=+242kJ·mol-1
D.2H2(g)+O2(g)==2H2O(g)ΔH=+484kJ·mol-1
分析上述熱化學方程式考題的演變,會使我們認識高考對化學用語以及其他基本技能的考查思路與基本方式,比如是否吃準每個符號及其組合后的含義,是否明確符號內有關數值間的對應關系,是否能把該符號或操作牽連的相關背景知識(像以上熱化學方程式試題觸及的化學計算基礎)整合起來等。此外,化學用語作為學科工具語言,常常設定為綜合類題目推斷結果的顯現方式,對考生提出明確的答題要求。考試中,過程分析正確,但由于表達失誤,造成令人痛惜的結果的現象屢見不鮮<--NEWSZW_HZH_BEGIN--><--ctw測試,勿撤--><--AdforwardBegin:--><--AdforwardEnd-->
<--NEWSZW_HZH_END-->。
構成新課程化學教材知識體系的幾條主線與對應的基本技能要求如下表所示。(見下圖)
新教材的知識結構主線
對應的基本技能
(1)物質(原子、分子、晶體)結構與其化學變化中性質表現的關系元素符號、電子式、化學式
(2)元素周期律及其在認識、理解元素與化合物性質變化規律中的指導作用元素位置表示法、化學方程式
(3)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規律電子轉移表示法、電極反應式、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熱化學方程式
(4)分散系與溶液中的化學反應規律電離方程式、離子反應方程式
(5)可逆反應特點及反應方向調控規律可逆反應式
(6)官能團性質及有機合成反應規律有機物結構式和結構簡式、有機反應方程式
(7)化學反應的實現途徑—化學實驗的設計原理與操作實驗儀器的操作、實驗裝置組合
(8)化學反應中物質的量的變化關系化學計量符號、化學反應的物料衡算
由上述聯系可以看出,化學基本技能是化學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3年理科綜合化學試題的答題要求看,化學用語(化學式、結構簡式、化學方程式)的規范要求以及計算的精確性要求,都較以前有所加強。因此,在化學復習過程中應強化有關訓練,避免或減少基礎性失誤。
1.在平時的練習中,要規范化學用語,訓練科學表述,做到讀得懂(試題題目)、寫得準(化學用語)、說得明(對象或問題的“然”及其“所以然”)。
2.熟練、準確書寫化學用語的前提是多動手、勤檢查。平時練習中的“眼高手低”現象是造成考場書寫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
3.化學實驗的儀器名稱、操作術語,元素名稱的書寫,常常也是造成高考丟分的原因。如2003年考卷中由于不能正確書寫鈹的元素名稱而造成了很多失分現象。
三、努力擴展思維視角,提升綜合分析能力
根據高考“以能力立意命題,以考查學習能力為重”的命題指導思想,高考化學復習要高度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考試說明針對理科綜合提出的五項能力要求,與化學教學大綱提出的化學學科培養的四種學習能力是一致的。能力與技能不同,各有其一般形成規律。它不能通過傳授形成,而要在過程的體驗、在反思與感悟中獲得提升。
例如(2003年理科綜合新課程卷33題):用下面兩種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
方法一: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與用不含O2的蒸餾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應制備。
(1)用硫酸亞鐵晶體配制上述FeSO4溶液時還需加入__。
(2)除去蒸餾水中溶解的O2常用__的方法。
(3)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長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擠出NaOH溶液,這樣操作的理由是__。
方法二:在如圖裝置中,用NaOH溶液、鐵屑、稀H2SO4等試劑制備。
(1)在試管Ⅰ里加入的試劑是__。
(2)在試管Ⅱ里加入的試劑是__。
(3)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試管Ⅰ和Ⅱ中加入試劑,打開止水夾,塞緊塞子后的實驗步驟是__。
(4)這樣生成的Fe(OH)2沉淀能較長時間保持白色,其理由是__。
這是一個典型的綜合能力考查題目,從本題的命題特點,可以獲得許多復習啟示:
1.立足教材基本實驗內容,從Fe(OH)2的“個性特征”作為發散點,考查Fe2+的還原性、Fe2+的水解與抑制原理、影響氣體溶解性的因素、創新實驗的觀察與解讀能力等,具有高度學科內綜合的特點。
2.試題各問的梯度和考查指向明顯,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可以對方法一做出圓滿解答,具有較強的化學實驗能力與觀察思維能力才能對方法二做出合理判斷。
3.既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且能用簡練的化學術語進行描述。
再如(2003年理科綜合新課程卷14題):某溫度下向100g澄清的飽和石灰水中加入5.6g生石灰,充分反應后恢復到原來的溫度。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沉淀物的質量為5.6g
B.沉淀物的質量為7.4g
C.飽和石灰水的質量大于98.2g
D.飽和石灰水的質量小于98.2g
這是一道融合化學反應、反應熱、溶解度為一體的綜合能力考查題目,它巧妙地利用了生石灰轉化為熟石灰過程中伴隨的放熱效應,對考生的綜合思維水平進行了有效的檢驗。
要使自己在高考中能夠從容應對此類綜合性題目,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有效的復習方法。為此,建議從下面幾方面入手:
1.復習過程中要做到定期回歸教材,對教材中的重點內容達到既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對重要概念、原理及重要反應的特征達到嫻熟的程度。堅決克服那種復習過程中“重題不重書”的舍“本”逐末現象。
2.要善于采用“以點帶面”的復習方法,盡可能做到由此及彼、由少及多。如以典型化合物Na2CO3、NaHCO3為“點”進行發散,綜合正鹽、酸式鹽以及其他相關物質的關系、水解原理應用、溶解度、計算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等;以乙醇或乙酸乙酯為例,對有機官能團的轉化,烴及其衍生物、糖類間的聯系,同分異構現象等進行綜合分析,都有助于綜合思維和綜合應用能力的提升。
3.精選類似題目進行專題練習,提高對主干內容的認識和理解水平,如運用比較、甄別的方法明辨相關概念或知識點間的聯系與區別,通過對目的、條件、途徑及影響因素幾個層面的遞進分析,建立實驗問題及推斷類試題的解決模型,利用特征聯想、性質溝通等方法實現知識模塊的整合,針對實例進行共性與個性、規律與特例、結論與前提、定量與定<--NEWSZW_HZH_BEGIN--><--ctw測試,勿撤--><--AdforwardBegin:--><--AdforwardEnd-->
<--NEWSZW_HZH_END-->性等方面的辯證思維訓練,都會使自己的綜合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四、研究把握審題要領,實現最佳應試心態
高考既是對考生基礎和能力的挑戰,也是對考生心理狀態的檢驗,其中審題缺失和心理動蕩常常是影響考場發揮的兩大因素。因此,復習階段有意識地訓練以下幾種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試題信息解讀能力。試題信息解讀能力是自學能力的表現。不會閱讀,就不會審題。從歷年化學綜合試題的卷面反映看,讀不準題目、審不清題意,即試題解讀能力差是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如2003年理科綜合新課程卷30題(有機推斷題,題略),不少考生由于審題時把握不好“足量”條件的提示而造成失誤。因此,應加強審題訓練。建議以《考試說明》中的“題型示例”作為審題和解題思路練習模板,通過揣摩命題意圖、確定或驗證自己的解題策略,逐步熟悉或提高高考常見題型的審題和解題能力。
2.做題心態的自我調節能力。不要出現對某種題型的畏懼;遇到熟悉題目不要產生興奮現象;不要出現因急趕做題而發生慌亂的現象;不要產生遇到難題不能逾越的局面。
3.抗干擾能力。包括陌生題型的出現、個別難題的阻礙、周圍環境的影響等。
設計過程具體包括:設計環境調查、交互內容構建、設計概念圖化、設計產品實施。1)設計環境調查。通過對設計環境的調查與研究,建立起相關聯的場景,在設定的原生文化對象中找到關鍵的文化因素,并且設置滿足不同行為或心理層次的場景。基于原生文化因素,設計環境應當考慮到對象被使用的整體環境,包括社會文化、經濟影響、科技實施等。在這一環節中,設計師需要篩選符合使用對象的文化因素,并據此決定產品可代表的關鍵文化因素。2)交互內容構建。這里需要描述的是“可能的用戶行為”,同時定義“系統如何配合與響應”這些用戶行為[5]。講述文化產品設計所依賴的用戶群體故事時,通過用戶自身可能性的觀察來探索社會和文化環境,以定義具有文化意義和從原生文化對象中提取出的產品風格。因而,這一環節需構建出文化與技術之間的交互,設計師與用戶之間的交互,用戶需求與文化環境的交互等,并通過以用戶為中心的故事性描述,來闡釋用戶的需求以及產品應當具有的功能,展示、引申出原生文化的外延或內涵語意。3)設計概念圖化。這是概念發展和設計實現的重要階段,是在情景故事的基礎上,創立具體化的概念文字(重在厘清體現設計的邏輯關系,常用樹狀圖、框架圖等表達)和概念圖形(以線式或二維、三維效果圖體現),以滿足將文化意義轉換為有邏輯的、符合用戶需求的文化產品為目的。它提供了消費者需要文化產品的理由以及設計文化產品的具體方法。4)設計產品實施。這需要繼續關注已定義的文化因素以及文化產品的關聯環境。此外,設計師需要評估產品的功能、寓意和延展度,基于評估結果對原型設計做出反復修改,也可能設計多層級評估原型。
2羌族文化特征
2.1羌族文化研究現狀
中國的歷史發展和民族發展與古代羌族有著廣泛的聯系,并深受其影響。羌族民俗藝術與羌族造物文化是羌族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民族文化發展的方向與文化價值觀。20世紀初,羌族研究開始以近代科學體系進行,近20年來,羌族研究領域逐漸拓寬,并顯示出多元化的發展勢頭。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的保護與研究更成為學者、專家的關注焦點,也形成了較多的研究成果,其核心內容主要體現在羌族微觀民族志研究、羌族史研究、羌語研究、民族問題研究、民族造物文化研究、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研究等。在眾多研究中,關注較多的是羌族傳統文化、禮儀、社會生活態勢的梳理,如何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存在形式、社會價值和藝術魅力,民俗藝術物化內容的單體式研究等。然而,對于羌族造物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如何形成產業化等的相關內容還沒有較全面的研究。
2.2羌族文化的表象特征及內涵寓意
羌族從物質化的生產、生活到精神化的娛樂、信仰、藝術等,都體現出羌族民俗、造物與社會發展同生共融的辯證關系,也體現了在不斷的造物活動中產生的藝術性特征和美學價值[6]。羌族民俗及其造物文化見圖1(圖片摘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和福客民俗網)。人類造物活動的目的是滿足人類的需要[7]。造物文化一直是世界各民族精神的物化形式,而各民族的造物藝術也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在生活中,普通民眾也在物化的載體中感受到“民族夢想與民族精神”。羌族造物的發展改變著羌族文化,其社會化、生活化的延續也影響著文化特征的演變。多角度展示和剖析羌族民俗和與之伴生的造物形式、精神理念,并以文化產品的形式展呈,傳承了民族文化精神,在傳統中發展、構建了符合民族文化并反映當代文化的核心思想。
3基于羌族文化的產品設計研究
羌族造物文化的社會服務性是羌族文化產品創新設計的切入點。在具體設計時應強調利用原始的質地和形態來使設計回歸到原點[8],應重點梳理羌族民俗藝術與造物文化的辯證關系,以文化產品的形式讓羌族文化立足當下,“活態”發展,在設計中凝聚文化傳統的同時又貫穿時代的文化風貌,形成一種融合型文化潮流[9],這同時也是令文化產品設計具有獨特性與本土性的關鍵。
3.1羌族文化產品的概念模型設計
羌族碉樓、羌笛、白石、羌繡等是羌族“活態”的物質載體、標志性符號,其歷史演變記載了羌族文化發展的歷程,其特別的地域風情、人文特征、生活內涵展現了羌族人民的習俗和文化觀,也決定了它與現實生活中各環節、各因素、各群體之間的特別關系。在進行設計概念提取時,應充分尊重羌族碉樓、羌笛、白石、羌繡等造物文化的非物質屬性、符號化特征;立足羌族文化的傳統性,在尊重羌人特有的生活、環境的同時,緊跟時代脈搏,從創新思維出發,利用語意研究等方法將羌族文化詮釋出新的概念模型,讓其在現代生活語境中找尋與民族傳統文化相契合的設計點,如將羌笛、羌繡進行創新思考和符號解碼后產生的概念模型,見圖2、3。
3.2羌族文化產品的研究方法
在文化識別上,以羌繡為例,可概括出其圖騰崇拜、尊重禮儀、關注自然等文化屬性,其實用價值與保存價值等體現了生活文化特征,這同時也彰顯出對羌族文化的認識與研究需要尊重羌人特有的生活環境。研究中可找尋各種可能性因素加以概念、形及意的提取與評估。在文化詮釋上,意在借羌笛、羌繡等文化產品的開發來思考羌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進而深入到文化與產品設計的最佳融合與發展的方式。在設計思路實施上,可從羌繡等文化的外延及內涵語意的角度來進行描述,從中選取“自然、民族”等語意再加以具體設計擴展,以期體現當代消費者追求時尚、簡約的產品訴求。
3.3羌族文化產品的設計過程
設計性思考的核心概念包含了科技、商業和人[10]。羌族文化產品的設計流程為設計環境調查、交互內容架構、設計概念圖化、設計產品實施4個階段,見圖4,以羌繡為例研究時,查閱和了解了羌族人的服飾特征及羌繡的藝術形式,并據此設定出羌族文化產品適合的人物角色為熱愛傳統文化、追求時尚的年青人,使用情景為家居環境等。設計出交互內容架構后,用線式草圖將設計構想快速地表現出來,并通過反復討論及評估挑選出適合的構思加以效果圖制作,并與主題反復比較。這里展示的只是羌族文化產品設計過程中的部分內容,要完整實現從概念模型到產品實體,還需經歷反復的市場評估與試生產等。不過,這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文化產品設計過程中的共性思路和方法。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