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教資料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目前影像資內容相當豐富,目前所見影片大可以分成幾種類型,一是大型企劃影片,這類影片是主題性的影片,或者是政策性的影片,通常制作經費較充足,制作也較為嚴謹,一般而言,品質算太差。主要是以中國歷史五千為主題的影片,主要有五部,分別是京青少音像出版社出版發的中華歷史五千等,這些主題完整,可以作為中國史教學的主要輔助教材。除以上中國通史的影片外,也之針對歷史的某些主題深入探討的影片,如前述集合中國最近重要的考古遺址及考古成果制作的《考古中國》;以文物介紹為主的影片,如《國寶檔案》。其次還有之前十分風的《百家講壇》節目,《百家講壇》開播已有數,初期并受重視,一直到2006中天在《百家講壇》講授《中天品三國》之后才大為風,中天以類似古代說書的形式,佐以學者考證及符合現代的語言形式,讓《百家講壇》一躍成為中國十分風的節目,日后于講述《論語心得》及《莊子心得》,以自己對于《論語》及《莊子》的見解融入到現代社會中,又形成另一個高峰。雖然現在《百家講壇》節目已像過去那么風,但能夠在《百家講壇》主講的學者,大部分也是學有專的一時之選,如錢文忠講《玄吳西游記》,錢文忠是季羨的學生,本身也是佛教思想研究者,他講授《玄吳西游記》深入淺出,十分受到歡迎。
二、歷史課程影像使用心得
第一,教學上教師仍然是教學的主體,影像資只能作為輔助教材,教材的設計應該經由師講解之后再用影像資作為輔助。大部分的影片長是四、五十分鐘左右,使用影像資教學最好的方式是整節課播放同一部影片,一開始學生可能會有新鮮感,但這類影片是劇情片,劇情起伏大,學生的新鮮感會維持太久,久自然喪失觀看的動。因此,適當的剪接內容,是一件必要的事。教師是配合自己講授的教材內容,將影像資融入自己編寫的教材中。因此,以一節課五十分鐘為,一次要放太長的時間,約五到十分鐘為宜,配合講解時間,二堂課約二至三個片段,就足以解釋及說明問題。尤其現今中學歷史課程斷被壓縮,目前已呈現時數足的情況,五千的中國歷史要在一個學期內講授完畢,而且每個星期只有二個鐘點,單單是趕完進就十分困難,甚至會有太多時間可以做教材補充。而且歷史課程上教師擔負講解的責任仍然十分重要,因此整節課放個片子來消耗時間的教學方式十分宜,用影像教材來從事輔助教學最重要的原則是能占用太多時間,通常五至十分鐘的影片,就可以完整的說明一個議題,這也是類似《國寶檔案》這些影片制作的原則,盡將影片放映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之內,又能完整的介紹一個問題,在輔助教學上十分。
三、課程影像選取注意事項
隨著當今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教師對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日益得心應手,電腦多媒體課件已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引用影視資料輔助教學,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育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現在影視資料越來越普遍的運用到語文教學中,是有其時代必然性的。如今電視早已普及,看電視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模式,電視遠遠超越了普通家用電器的意義,在人們生活中所發揮的影響可以說無處不在。與電視普及相伴的是大量影視作品涌現,這些影視作品的題材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數字技術的成熟與推廣,使得現在獲取影視資料途徑極為便捷,因而語文教師把影視資料引入課堂教學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簡要分析語文教師運用影視資料輔助教學的種種形式,主要出于以下幾種目的:
1、展示景物
在語文教科書中有不少寫景狀物的篇目,這些文字優美的文章能夠引發讀者的無盡遐想。但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課文中描寫的大漠風光、塞外風情、江南水鄉、異域見聞,絕大多數學生無緣親見,但是運用影視資料可以彌補這一遺憾。在講授《美麗的小興安嶺》時給學生播放一段東北原始大森林的影像,在講授《井岡翠竹》時讓學生看看江南竹海的風光片,老師帶領學生身臨其境般的感受一番,再回到課本上品味作者的細致描述,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增加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于像《故宮博物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樣的說明文,在講課時播放相應的實物影像資料,對比作者的文章,能夠使學生更好的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寫作技巧。
2、介紹史實
在語文課本中會涉及到許多歷史人物和事件,學生對歷史的感知相對比較模糊,老師的講解也無法帶給學生明晰的感性認識,現在有許多紀錄片和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可以幫助學生走進歷史,了解過去,把這些影視資料用到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將會大有裨益。比如《曹劌論戰》一文涉及古代作戰的兵器、戰車、戰陣等內容,如果在課堂上播放一段反映春秋時期戰車作戰的影視資料,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一鼓作氣”的含義,理解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的含義,進而對文中刻劃的曹劌這一人物形象會有更深的認識。
3、輔助閱讀
影視資料在輔助閱讀中也發揮著獨特作用,特別是劇本、解說詞這些特殊文體的閱讀。劇本與舞臺表演有著天然的聯系,許多劇本文字背后的潛臺詞需要演員表演提供給觀眾去領會,因此閱讀戲劇劇本應該和觀看演員表演結合起來才好。語文教材中選錄有劇本這種體裁,如話劇《茶館》、京劇《打漁殺家》、元雜劇《竇娥冤》等等,在教學中讓學生結合相關劇目的影視資料閱讀課文,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而電視解說詞作為一種新興文體,與現代傳媒的關系更為密切,脫離具體的電視作品去學習解說詞根本無法領會其中的精妙之處,所以在學習解說詞的時候輔助以觀看原片對閱讀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4、提高審美
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欣賞水平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美的含義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理解,既有恒定不變的標準,又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在語文課堂上適當引入一些極具欣賞性和藝術價值的影視資料,既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同時又能使學生對身邊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具備一定的鑒別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優秀影視作品中所表現的壯美山川、悠久文化、濃郁情感能夠深深觸動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進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閱讀和寫作。
然而語文教學畢竟不是影視欣賞課,語文學科有其特有的教學規律,影視資料在給語文教學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與傳統語文教學存在著不少沖突之處,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運用影視資料時要清醒認識這些沖突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1、文字與影像的沖突
語文學科研究的對象是語言文字,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人們利用語文進行思考和表達。而影像雖然生動,影視劇雖然也能感人,但它們充其量只是引發人們的思考,而不能代替人們的思考。
語文課本中收錄了傳統名著《水滸傳》中“拳打鎮關西”、“武松打虎”等片段,文中繪聲繪色的描寫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對魯提轄打鄭屠的那三拳所引發的感官聯想描述以及對景陽岡上猛虎“一撲、一剪、一掀”奪命三招的描寫,充分體現了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歷來為讀者所津津樂道,語文教師在講到此處時也總要指導學生做精讀分析。但是這些精彩的文字在影視劇中卻無從表現,只能用高超的武打設計和巧妙的鏡頭剪切營造緊張氣氛,僅靠看影視劇根本無法領略原文的妙處。這就是文字與影像在表達方面存在的沖突,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學習領會文本、駕馭文字的本領,依靠影視資料是無法達到這一目的的。
2、想象與現實的沖突
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紅樓選角”曾引發無數口水仗,新版《紅樓夢》電視劇的演員選來選去似乎總是不能讓人滿意,其實這種結果完全是在意料之中的。文學是想象的藝術,通過文字塑造的人物形象需要經過讀者的一番想象再造后才會存活在每個閱讀者的腦海之中。同是曹雪芹筆下的林妹妹,有一萬個讀者就會有一萬個不同的形象,并且每個人心中的林妹妹都是獨特的,無法與別人分享的,這就是想象的魅力。影視作品卻剝奪了這種想象體驗給人們帶來的閱讀愉悅,把一個活生生的“林妹妹”推到了千萬人面前,根本不給你留下想象的余地,雖然扮演林妹妹的這個演員也是經過了千挑萬選,雖然這個演員的表演也可能非常傳神到位,但是硬要讓這個現實中的大活人與所有人心目中的林妹妹都能對號入座,那是絕無可能的,因此《紅樓夢》的鐵桿讀者們不買賬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一、整體播放法
將原資料原封不動地在課堂上播放。如果在講讀之前播放,可起到總覽全文,整體感知的作用,容易喚起學生興趣;如果在講讀后播放,可起到總結全文、加深印象、升華知識的作用,使學生感到回味無窮;如果在講讀中播入,可起到設疑解惑,突破重點、輔助和彌補教師講解之不足的作用,使學生感到豁然開朗、茅塞頓開。《資料庫》中多數課題都可用此方法,至于播放環節和時機,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恰當安排。
二、分段播放法
將原資料分成幾段逐段播放。這種方法靈活多變,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顯示教師駕馭課堂、運用電教媒體的能力。播放目的更明確,具有針對性,可起到鞏固知識,解決重點、突破難點,使課堂節奏清晰明快,氣氛輕松作用;同時,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強,使其注意力更集中。如《錢塘江潮》一課,在講解大潮到來前的內容時,播出觀潮的人們熙熙攘攘、翹首以待,以及江面平靜如常的電視畫面,使學生了解和體會到大潮到來前的情形。在講大潮來時的內容時,播放水天相接處出現一道白線,橫貫江面,悶雷滾動之聲,由遠及近,白線越來越粗,聲音越來越大,直至大潮來到近前,白浪滔天,驚天動地的壯觀場景,使學生非常自然地理解了課文這部分內容和描寫潮來時的關鍵詞語。再如《黃山奇石》一課,根據課文內容和順序,逐段播出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等奇石電視錄像,使學生得以逐個觀賞、引發聯想,之后再播映仙女彈琴等奇石錄像時,學生竟然為這些奇石起出各種形象的名字而拍手叫絕了。
三、重點重播法
對于課文中最關鍵的內容,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徹底理解消化知識,可采取對這些重點內容進行重播的方法。如錢塘江大潮來到近前的場景,雖已播放過了,但專門對大潮如何沖擊江岸,激起沖天巨浪,發出驚天動地之聲的壯觀景像再播一次,學生不但不厭煩,而且更加全神貫注地去觀賞傾聽,對這一天下奇觀驚嘆不已。再如《趙州橋》一課,關于趙州橋的建筑特點,雖然學生已經觀看了一次,但由于原帶節奏較快,有的沒有看清,有的記憶不全,有的印象不深。再重播一次,甚至多次,學生也愿帶著問題去觀看。重點內容重播是非常必要的,《資料庫》中多數內容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四、靜音靜像播放法
《資料庫》中的電視畫面和原聲信息,是極為珍貴的教學資料,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聽得清楚,觀察得更精確,使這些豐富的教學資料更具感染力,可采取重點畫面靜像播放法,但要求所使用的放像機必須有此功能。如豹突泉的泉眼、趙州橋全景、長城的垛口、黃山的各種奇石;挺拔高大的白楊,大榕樹的支持根,爬山虎的須蔓、樹枝上的霧凇、蒲公英的種子等。對于重要的聲音信息,可采取靜音播放法,即遮住電視屏幕,讓學生專門注意聽聲音,在無視覺干擾的情況下,專心致志去傾聽錢塘江大潮聲、廬山瀑布聲,蟲鳴鳥叫聲,風聲、雨聲、雷聲等,我們認為更能引人入境,領略大自然的美,理解課文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五、配音配像播放法
《資料庫》中有些沒有配音樂和課文朗讀的電視畫面,這種無聲資料可留給教師更大的、更靈活的發揮余地。但在整體播放、分段播放或其它播放方法中,為了增加藝術感染力,為了保持與課文講解同步,可以采用配以合適的音樂和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學生的原聲朗讀。如《林海》一課中,在對大興安嶺地貌的廣而溫柔、林海的綠而浩大、花的多而絢麗、資源的廣而豐富等特征的描寫上,再配上悅耳的音樂及課文解說詞,效果就會大大提高。另外,《資料庫》由于在拍攝中受時代和技術條件的限制,有許多場景無法再現,如《可愛的草塘》一課中,對北大荒當年“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情景的描寫,用《資料庫》提供的畫面已經解決不了教學需要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從其它電視資料中搜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配合播放,加以補充,就能使學生了解到當年北大荒物產豐富、美麗富饒的情景,教學效果更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