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術后護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胃癌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發病率較高,由于炎性介質如腫瘤壞死因子的釋放、疲勞、低氧等使能量失衡,進一步影響患者的食物攝入。據專家統計,40%胃癌患者死于術后營養不良而并非本身治療因素,胃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1],因此做好胃癌患者術后的情志及飲食護理極為重要。2006-01—2007-12,本院外科收治胃癌患者83例,其中行胃癌根治術64例,術后通過加強營養、情志護理及營養藥膳改善機體營養狀況,促進患者順利康復,現報告如下。
1護理措施
1.1情志護理
胃癌術后病病程長,預后差,患者身心受到雙重折磨,容易產生憂慮、緊張、悲觀、恐懼、失望的心理,此時我們應主動關心患者,針對治療方式展開形式多樣的健康知識宣傳,讓患者了解“憂思傷脾”、“恐則傷腎”的道理,向患者解釋五臟六腑相輔相成的原理。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不升,則胃不降,而出現納呆;肝主疏泄,喜條達,肝失疏泄則脾失健運,同樣會出現納呆,運用中醫理論知識指導情志護理,盡快康復。
1.2術后營養護理
我們把術后營養護理分為3個階段。①術后3日內為第1階段。此時吻合口尚未愈合,腸道功能尚未恢復,患者禁飲食,帶有胃管,應配合全胃腸外營養進行護理,以減少內源性能量消耗。根據患者具體的營養狀況,合理配制營養液,把各種營養素混合在配制營養液3L的輸液袋中,采用靜脈滴注。每日補充液體量視排出量而定,一般2500~3000mL,其中熱量在6698~10048kJ/d,蛋白質不低于1g/kg,以6.26g蛋白質相當于1g氮計算,以復合氨基酸形式提供,同時給予足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②第2階段一般為術后4~6日。此時體溫開始下降,腸運動功能基本恢復,吻合口基本愈合,拔除胃管,可經口進食。由于胃全部或大部切除,腸管代胃容量較小,功能尚未完全恢復,其排空較慢,開始囑患者飲水(以溫水為宜)。首次進量20~30mL,嚴密觀察患者進水后反應,如無不適,隔1~2h給1次,每次增加5~10mL,至40~50mL為止。第5日給半量流質,每次50~80mL。第6日進全量流質100~150mL,連續3日。③第3階段為術后7~10日。患者腸道功能完全恢復,營養攝入方式改為完全經口進食,停用靜脈營養,經口進食每日熱量不低于10048kJ,蛋白質不少于200g。第7日給半流質,逐漸過渡到軟食。患者進食時如出現消化系統癥狀,如腹脹、惡心、嘔吐等,應立即禁食,查明原因,再以流質開始,循序漸進,慢慢過渡到普食。
1.3術后飲食護理
1.3.1少量多餐
因胃癌根治性切除術有全胃切除空腸移置代胃,另一種是胃大部切除,胃的容量比原來小了幾倍,所以每次進食量少,只有增加餐數,才能增加食量,滿足機體對營養物質的需求。
1.3.2食物選擇
流質飲食以米湯、蛋湯、菜湯、藕粉為宜,應避免腸脹氣的食物。半流質飲食應選擇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肪新鮮易消化的食物。有研究認為[2],動物性蛋白最好的來源是魚類,因為魚類氨基酸的組成與相互之間的比值都與人體相近,魚蛋白的利用率可達96%;魚的脂肪含不飽和脂肪酸較高,且易為人體消化吸收,所以我們鼓勵患者多食魚類,如黃花魚、鯽魚等。進普通飲食后指導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等含纖維素高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促進腸道毒素排泄。
1.3.3食物溫度
食物過熱容易燙傷口腔、胃腸黏膜,特別易傷及剛愈合的吻合口,甚至造成吻合口瘺等嚴重并發癥。而食物過冷易刺激腸蠕動,導致腹瀉,使營養物質流失,所以適宜的食物溫度非常重要。
1.3.4食物烹調
烹調食物時,應少鹽,忌辛辣。盡量切碎燉爛,并選擇優質蛋白高的魚、肉、蛋、豆制品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在不影響病情的情況下盡量滿足患者的飲食習慣,如就餐習慣、愛吃的食物等,努力營造良好的就餐環境,以刺激食欲,增進飲食。
1.3.5食后觀察
注意觀察進食后有無不適,如惡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等,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2術后保健治療藥膳
2.1陳皮大棗飲
陳皮1塊,大棗3枚。大棗去核與陳皮共煎取汁150mL,每日1次。此食療方具有行氣健脾之功效。經研究證明,陳皮對胃腸道平滑肌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和消除腸道積氣。同時還能使血清中T淋巴細胞E玫瑰花環形成率顯著增強,促進體液及細胞免疫[3]。大棗中的乙基-D呋喃葡萄糖甙衍生物對5-羥色胺和組織有對抗作用,可抑制癌細胞的增殖而有抗癌作用[4]。
2.2枸杞瘦肉甲魚湯
枸杞子40g,瘦豬肉150g,甲魚500g。將枸杞子洗凈,豬肉切細絲,甲魚去內臟切塊,齊放鍋內,加水適量燉熟,撒食鹽等調味,佐餐。每日適量常服。本膳滋陰養血,補益肝腎,治療胃癌術后體弱、貧血。
2.3蔗姜飲
甘蔗、生姜各適量。取甘蔗壓汁半杯,生姜汁1匙,和勻燉即成。每周2次,燉溫后服用。具有和中健胃作用,適宜胃癌術后。
2.4萊菔粥
萊菔子30g,粳米適量。先將萊菔子炒熟后,與粳米共煮成粥。每日1次,早餐服食,此藥方有消積除脹之功效,腹脹明顯者可選用。
3體會
情志及飲食營養護理與手術患者的康復有密切關系,機體組織從創傷到組織愈合需要足夠的營養。胃癌術后患者,因受腫瘤的侵害和手術的創傷,熱量需要明顯增加,又因術后短時間內胃腸道不能進食,更易缺乏營養,影響機體康復。本組病例通過術后合理的情志調節及飲食護理均順利康復,未發生吻合口瘺及其他合并癥,體質量甚至超過入院時的水平。因此,胃癌術后情志和飲食營養護理是保證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的必要措施,為下一步治療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孫秀娣,牧人,周有尚,等.中國1990—1992年胃癌死亡調查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02,24(1):4-8.
[2]鄧君明,麥康森,艾慶輝,等.魚類蛋白質周轉代謝的研究進展[J].中國水產科學,2007,5(1):22-25.
本組19例25膝全膝關節置換術,其中男7例9膝,女12例16膝,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45.0±3.3)歲。診斷為骨性關節炎11例,類風濕性關節炎5例,骨肉瘤2例,創傷性關節炎1例,術后保留后交叉韌帶15例;平均術后護理(31.6±3.8)d;功能恢復滿意度問卷調查占89.5%。
2護理
2.1生命體征觀察去枕、平臥、禁食水6h,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6h。測血壓、脈搏30min1次,至病情平穩后每2小時1次。
2.2患肢傷口的護理觀察傷口有無滲血,如出現大量新鮮滲血,應及時通知醫生并給予加壓包扎壓迫止血。密切觀察患肢感覺、運動、皮溫、血運情況。觀察踝關節背屈運動,注意有無腓總神經損傷情況。
2.3疼痛護理術后分別給予靜脈鎮痛泵鎮痛和使用強效靜脈鎮痛劑。19例中使用靜脈鎮痛泵10例,平均持續時間(66.0±8.3)h;使用強效靜脈鎮痛劑7例;應用復合鎮痛2例,全部患者參加疼痛問卷調查,效果滿意。
2.4患肢腫脹護理為預防和控制患肢腫脹,患肢抬高,術后均采用冰袋冷敷關節周圍,持續4~6d,待腫脹消除后冰敷;術后切口持續引流8例,引流量250~850ml,負壓引流9例,引流量300~950ml,關節腔沖洗引流2例,估算沖洗引流量(5302±55)ml,操作方法:生理鹽水+慶大霉素500ml關節腔沖洗,2次/d,直至沖洗液清涼停止。臨床觀察大部分患者腫脹控制良好。
2.5飲食護理平衡飲食,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易消化飲食,少刺激性食,如魚、瘦肉、豆類、新鮮的蔬菜和水果。2.6預防并發癥19例中無一例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嚴重并發癥;1例誘發心肌梗死,心電監護發現后及時治療好轉;骨肉瘤2例術后大劑量聯合有較重的不良反應,進行相應的專業化療護理。
2.7功能鍛煉
2.7.1心理護理由于術前行走疼痛或不敢活動,給患者術后功能鍛煉做成一定的心理障礙,為此,醫務人員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并貫穿于治療護理的全過程。向患者解釋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強調功能鍛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緩解患者緊張、害怕心理。解釋、安慰用鼓勵性語言對患者的每一個動作給予耐心的指導和肯定,使患者樹立信心,自覺地進行練習。建議患者之間多交流體會,相互鼓勵。
2.7.2CPM鍛煉根據患者的狀態,協助醫師制定每個患者的CPM鍛煉計劃,一般經驗是術后1d進行股四頭肌鍛煉,1~3d開始在CPM上做膝關節被動屈伸鍛煉,活動范圍從0~45°開始,每天上午2~3h,每天增加10°,持續鍛煉2周,最后活動范圍平均(110±11)°,所有病例均超過90°。特別提醒的是不可操之過急,以防止切口裂開和肌肉拉傷。2.7.3行走步態訓練患者于床上訓練結束后,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支架保護下的離床活動。由于患者在疾病過程中不自覺形成一種代償性異常步態,應指導其自我行為心理糾正結合對鏡訓練。出院時17例可以扶拐下地活動,2例骨肉瘤患者行走訓練結果不理想,需要進一步訓練。
2.8出院前康復護理指導
2.8.1教會患者及家屬訓練方法,同時配合全身關節的運動,如散步、上下樓梯等,這樣不僅使膝關節得到鍛煉,還可以使全身得到鍛煉,增強體質。訓練中避免做劇烈地運動,不做急轉或跳躍運動,防止關節損傷。遵醫囑逐漸增加活動量,避免活動過量以防止關節腫脹、積液。鍛煉時應避免摔倒,防止發生外傷。
2.8.2保證營養攝取,預防關節感染。如果身體有感染情況,細菌有機會隨血流進入人工關節內,導致炎癥。
2.8.3注意保護關節,減少關節磨損,延長關節壽命。
2.8.4訓練活動時以“不過度疲勞”為度。既不能害怕運動,也不要暴力運動。任何時候出現劇烈疼痛或異常響聲,均應立即停止訓練,并及時就診。
2.8.5術后1個月門診復查。如有條件應半年到1年再次復診。
3討論
顱腦外傷,在平時發生率均很高。頭部外傷后,顱骨板障出血,硬腦膜血管以及腦表面或腦實質內血管出血均可形成顱內血腫,壓迫腦組織。隨著血腫不斷擴大可導致腦移位,形成腦疝而累及生命中樞。因此,其致死率或致殘率均很高,應引起人們普遍重視。以往大多數顱內血腫均采取手術治療,隨著CT在腦外傷臨床診斷中的普遍應用以及對顱內血腫認識的加深,對部分顱內血腫采取非手術治療的問題受到了普遍的關注。從而對如何觀察病情的演變等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神經外科自2003年1月~2005年2月對78例顱內血腫采取了非手術治療,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78例,男50例,女28例。年齡1~82歲,平均31歲,其中35歲以下62例占79.49%。
1.2受傷方式及臨床表現打擊傷5例占6.41%,墜落傷18例占23.08%,車禍傷55例占70.51%。主要癥狀:傷后無昏迷者40例占51.28%,嗜睡7例占8.97%,有原發性昏迷31例占39.74%;昏迷時間5~10min。有頭痛、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等癥狀者64例82.05%,有偏癱者5例6.41%。CT提示22例兒童顱內血腫量為1~7ml,成人血腫量為7~15ml。
1.3結果治愈72例占92.31%,好轉(輕殘)6例占7.69%。
2討論
2.1顱內血腫非手術治療的適應證(1)在觀察過程中,意識一直清醒或原來的意識障礙無進一步加重,在觀察中,意識平穩或逐步好轉者。(2)頭顱CT檢查,顱內血腫量20~30ml以內(包括兒童),觀察過程中無進一步擴大者,值得注意的是CT掃描只代表當時的血腫量,應根據病情變化,及時復查CT,CT檢查距外傷的時間越短,CT所示血腫量的可靠程度越低,因此,單靠CT的血腫量取決手術與否,而忽視動態觀察,特別是臨床癥狀的觀察是很危險的。(3)頭顱CT示中線結構移位<0.5cm,環池存在且>4cm。
2.2隨時做好應急術前準備顱腦外傷后繼發顱內血腫或嚴重腦水腫引起顱內壓增高致腦受壓,嚴重者須急診手術治療。由于急性腦受壓往往病情變化很突然,隨時都有手術的可能,故凡是顱腦外傷急診住院者均按腦外科常規做好術前準備,如理發、備血、出凝血時間的檢查、輸血前準備等,以備應急。
2.3密切觀察意識改變神志狀態是判斷腦損傷程度最可靠的標志,也是護理的重點觀察項目之一,是判斷治療效果的重要依據。神志障礙的程度觀察(除意識清醒外),分為嗜睡、朦朧、淺昏迷、昏迷和深昏迷。應做好每班床頭交接,嚴密觀察,如發現意識障礙逐漸加重,并伴有一側瞳孔逐漸散大,光反應遲鈍以至消失,以及一側肢體活動減少,在錐體束征即提示有急性腦受壓的出現,需立即報告醫生行頭顱CT復查,并根據CT提示結果做相應的處理。而對兒童觀察更要細致,由于兒童在顱腦損傷后,常有一段很長時間的嗜睡,而且較成人更易發生嘔吐、抽搐,對于出現這類癥狀的患者,更應嚴密觀察意識有無進一步加重,并結合生命體征的變化來區別是原發性腦挫傷所致的反應,還是顱內血腫的癥狀。不管成人或兒童觀察中應結合原發性腦損傷的輕重程度來判斷意識的變化。在意識觀察的同時,還應注意一些精神癥狀的變化,有時性格改變,某些精神狀態也是顱內壓升高的早期表現。觀察患者動作情況,包括四肢的自主活動,對疼痛的反應,吞咽動作,飲水有無嗆咳,排尿是否從會用便器發展到尿失禁,嘔吐從主動轉頭到不能自我控制等。從上述的這些顱內壓增高的早期表現中來判斷患者有無顱內血腫繼續擴大以免到了晚期腦疝再處理,那時即使手術效果也很差。
2.4觀察顱內高壓的其他臨床癥狀觀察內容主要包括:(1)頭痛性質,惡心、嘔吐次數及性質;(2)生命體征是否有二慢一高表現(即心跳慢、呼吸慢、血壓高)。病例41歲腦外傷患者晚間8∶00生命體征瞳孔均無明顯改變,30min后患者出現脈搏從原來84次/min降至40次/min,呼吸從原來24次/min降至20次/min,血壓從原來90/60mmHg升高到130/85mmHg,護士發現后及時報告醫生,立即給予靜滴20%甘露醇,同時急診頭顱CT檢查,提示為嚴重腦水腫引起顱內壓增高,經以上緊急處理贏得搶救時間,患者轉危為安。生命體征觀察與判斷,把顱內血腫所致呼吸、脈搏、血壓的改變規律如下表1所示。在觀察中發現患者血壓、脈搏、呼吸三項中兩項或一項的變化比較多見。
表1顱內血腫致呼吸、脈搏、血壓改變的規律(略)